本文目录一览:
父系氏族社会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父系氏族社会显著的特点:1、一夫一妻制;2、继承权和崇拜;3、贫富分化出现。
父系氏族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组成的社会集团。氏族成员,包括同一个男性始祖所生的子孙及其配偶。父权制的确立,表明远古社会已自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在父系氏族社会,世系计算,财产继承,都按父系血缘确定。
父系制代替母系制,是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完成的,因而具有进步意义。
父系氏族社会怎么样?
父系氏族社会将母系社会逐渐取代,大约发生在5500年至4000年前,而这个过程从青铜器时代一直延续至今。这种新的社会文化体系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私有制的出现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关键因素,但同时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不可分,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逐渐形成与发展为男性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提升奠定了基础。
男性凭借体力优势,确立了自身的地位。一、农业生产工具的创造与使用增加了劳动强度;二、畜牧业的饲养工序不断完善;三、手工业中以制陶业为具体代表的行业,技术要求较高、体力消耗大。通过以上三点使男性逐渐成为生产主力,开始逐渐取代在经济生活中只能从事纺织、炊煮等家务劳动的妇女的地位,加之她们还要生儿育女,逐步沦为男性的附庸。在父系社会中,女性的权利和利益低于男性,男子成为社会和家庭的主宰,男性的社会地位和财产权远远高于女性。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男性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确保他们拥有更多的私有财产,因此作为生产的中坚力量、社会财富的拥有者,男性拥有改变按女性血统计算世系的绝对的力量。
在变革婚姻制度后,以及继承制度确立的父权制的出现,使父系氏族沿袭至今。中国历史上父系氏族社会文化的典型代表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和大溪文化。
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父系氏族社会持续了多久后进入阶级社会的?
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父系氏族社会持续了1000多年后进入阶级社会的。
约5500年至4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为父系氏族社会所取代,我国远古人类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从此,男权的时代开始了。
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东的龙山文化、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等均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文化的代表。
扩展资料:
在原始人群和母系氏族社会的初期,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必须集体协作,才能勉强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当时,没有剩余产品,亦无私有观念。人们过着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产品的生活。
自母系氏族社会的繁盛时期开始,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纺织业的产生,以及缝纫、皮革加工业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人们劳动所获的产品,除维持自身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已略有剩余。
当时属于个人私有的物品,已不限于简单的生产工具和一般的装饰品,而是包括粮食、牲畜等。剩余产品开始属于母系氏族或亲族集体所有,但是随着对偶婚逐渐向比较稳定的一夫一妻制婚姻转化,剩余产品最终成为家庭的私有财产。
此外,氏族、部落的首领也利用职权,将集体的剩余产品占为己有。可见,剩余产品是私有制出现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