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司母戊鼎的来历?
- 2、司母戊鼎
- 3、司母戊鼎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 4、司母戊鼎简介
- 5、司母戊鼎是什么东西?
司母戊鼎的来历?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75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后母毋”,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司母戊鼎
分类: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解析: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32.84公斤,高达133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司母戊鼎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司母戊鼎的历史地位是镇国之宝的地位。
司母戊鼎,亦称司母戊大方鼎、后母戊大方鼎、母戊方鼎。据专家考证,商朝第二十四任国王祖庚为祭祀其母,铸造了方鼎,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祖庚三弟,第二十五任商王祖甲铸造的。
司母戊鼎腹内有“后母戊”三字,因而得名,鼎呈长方形,有双耳,通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目前已知的最重、最大的鼎类青铜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镇国之宝。
历史沿革
1946年夏,安阳政府某陈姓参议闻知司母戊鼎藏在吴家的消息,找到吴培文,劝他和村民把文物交给安阳政府。
村民被说服后,安阳县长姚法圃,古物保存委员会主任陈子明等带着警察,来到吴家大院,将方鼎挖出,运回县城,后移送中央博物院(即今南京博物院)。
1949年,国民党撤离大陆,准备把司母戊鼎运往台湾,因为大鼎太重,慌乱中被遗弃在南京飞机场。
解放军在南京机场发现了司母戊鼎,将其移送至南京博物院。
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后更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建成,司母戊鼎被调运至北京,此后一直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简介
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百度百科》
司母戊鼎的历史应该是起源于山,后期当时主要是商王为了纪念母亲,所以铸就而成的。而司母戊鼎是1939年的时候,在河南省被发现,不过村民担心被日军所知道被抢走,于是再次埋在了地下。直到1946年的时候,司母戊鼎才被重新挖出之后,就送到了中央博物馆处进行保存。如今司母戊鼎,已经送往北京,存放于国家博物馆内,司母戊鼎同样的也是对于中国历史和一个朝代的见证。
司母戊鼎的外形及其独特,从外在来看是呈现出长方形的在下面,有4个承重足,在舟山还有云雷花纹的各类图案,看起来就十分的严肃。而且司母戊鼎是及其具有鉴赏价值的整体,看起来十分的巨大,呈现出雄伟庄严的感觉,制作工艺十分的精巧。当时在发现司母戊鼎的地方,其实也先后发现了上千座的陵墓,还有一些王公的大墓,这其中也出土了不少的珍宝。
司母戊鼎是极其具有文物价值的,这也是最重的青铜器,所采用的铸造环节非常的复杂,至今仍然没有攻破。司母戊鼎也充分反映出了当时青铜器铸造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充分反映了那个时候的文化。
司母戊鼎是什么东西?
司母戊鼎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迄今发现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大最重的。司母戊鼎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重832.84公斤。司母戊鼎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器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兽类,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了吉祥如意、丰年足食的寓意。鼎的立耳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长方形鼎腹四隅皆饰扉棱,腹壁内有“司母戊”的铭文。
“司母戊”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鼎的主人是谁,它是怎么被发现的?要回答这些问题,还要从司母戊鼎的出土说起。。。
上世纪初,在小屯村的带字甲骨文闻名天下,随着这一带大量甲骨和各种器物的出土,一个3000多年前的王朝――殷商,逐渐浮现出来。骤然间,这里成为了考古学家们和古董商人的搜宝之地。小屯村位于洹河南岸,对面北岸武官村的村民也都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得到一件大宝贝而一夜暴富。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不久,国民政府及驻军撤离安阳,这就更使探宝、挖宝之风盛行。
1939年3月的一天,一村民用探杆在12米的地下发现了异常坚硬物,因发现地在吴培文家的祖坟区内,按照村规,吴培文可享有一半的利益,所以发现者找来了时年十八岁的吴培文。当时,侵华日军已经占领了安阳,安阳的飞机场距离武官村不到1公里,是日军的军事重地。日本驻军对附近的一切都紧密监视着。挖还是不挖,吴培文有些犯难了。挖?在祖坟地大动干戈,不仅惊动了先祖,还可能会引来日本人;不挖?如果消息走露了,非但自己得不到好处,日本人知道了更是鸡飞蛋打,国宝流失啊。。。吴培文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好奇心和发财致富的欲望占了上风,挖!深夜,吴培文找来了七八个兄弟,带着工具朝坟地走去。谁也不知道他们将会挖到什么,每一个人心里都充满了各种期待。然而此时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一次原以为普通的挖宝行为给宝鼎和他们自己都带来了不断的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