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布汶战役:决定英法德三国命运的中世纪骑士战争
- 2、菲利普二世的菲利普二世(西班牙)
- 3、谁毁掉了西班牙
- 4、腓力二世的生世和死亡
- 5、谁能否提供,英国自开国以来的国王世袭表和法国大革命前的国王世袭表
- 6、158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菲利普二世合并葡萄牙,为什么1640年葡萄牙又独立了?
布汶战役:决定英法德三国命运的中世纪骑士战争
公元1214年,波及半个西欧的英法战争,终于将神圣罗马帝国也牵扯进来。 由于需要英格兰安茹王朝的支持,皇帝奥托四世决定对法兰西突然下手,顺便打击罗马教廷的最大世俗合作伙伴。但因缺乏德意志诸侯支持,他能动员的力量非常有限,甚至在战略上沦为英国人一枚棋子。
于是,这位跛脚皇帝在当年爆发的布汶战役为法王菲利普二世完败。不仅终结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还让对自己多有期待的英国盟友也倍感失望。 最终将西欧第一强权的宝座拱手让出,成就了中世纪法兰西的强国伟业。
本身就有英国王室血统的皇帝奥托四世
早在13世纪初的英法争霸战开打之前, 尚未继承大统的奥托就与安茹家族有着深厚情谊。由于自己的母亲玛蒂尔达就是英国公主,所以在父亲早逝后由娘家的亲戚们代为抚养。因此,他的童年和青少年阶段,几乎完全是在法国西南部的阿基坦度过。
那里虽然在名义上隶属于巴黎王室,却一直随封建法理而效忠伦敦宫廷。 著名的狮心王理查和弟弟约翰,也都在继位前长期混迹于此,并且对年轻的奥托照顾有加。
中世纪手抄本上的奥托四世与英诺森三世握手
1209年,奥托终于因敌对家族的继承人遇刺,而被侥幸的推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然而,那些握有地方权势的贵族,往往对他的登基不置可否。因此,只能背靠已经当上英王的舅舅约翰一世支持,并不可避免的同罗马教廷达成妥协。鉴于后者总是期望能独霸意大利半岛,年轻的皇帝便许诺不会对阿尔卑斯山以南用兵。
但经济并不发达的德意志,很难满足政治家的个人野心。这促使奥托在继位后立刻撕毁协定,招募嫡系武装对意大利大举入侵。 此举也深深刺激了强势教皇英诺森三世,逼对方组织起废黜昏君的纽伦堡会议。最后还不忘将更多权重倾向于法兰西,发展其作为自己的新一任世俗保护者。这就让奥托对法兰西心生怨恨,并在战略上进一步与舅舅的英国联合。加之自己在德意志本土缺少人脉,便期望靠战功获得其他区域的诸侯支持。
法王逐步蚕食策略 让英国在大陆上的领地急速缩水
同时,远在伦敦的约翰一世也意识到自己同法王摊牌的时间临近。 虽然皇家海军在前一年的胜利后,逼迫菲利普二世从弗兰德斯撤军,却没有对死敌造成多大损伤。那支惨遭摧毁的法国舰队,主要由倒向巴黎集团的诺曼底、布列塔尼和阿基坦叛逆组成,丝毫不触及菲利普及其忠臣们的核心利益。倒是勉强熬退王师的弗兰德斯,惨遭撤退法军的焦土扫荡战术,承受着非常巨大的经济损失。以至于靠对口贸易创汇的英格兰畜牧业,也因前线海军的胜利而反遭重击。
因此,总是不被看好的约翰就必须策划起绝地反击。 他敏锐的意识到,不仅自己同菲利二世普存在矛盾,连许多和法国存在宗藩关系的大领主也惧怕利益受损。加上还有个同样想背击法国的奥托皇帝,足以构建起瓦解巴黎中央王权的攻守同盟。只要通过两路人马的相互配合,就可以让人数有限的法军疲于奔命。
前一年的海战胜利 让英军可以自由的选择登陆场地
约翰计划由侄子奥托出面 形成对法国的夹击
1214年春季,这个临时起意的反法同盟正式成型。 除了准备要大干一场的英格兰与神圣罗马帝国,还包括了遭法军蹂躏的弗兰德斯、位置更偏远的荷兰和夹在法德之间的洛林。如果再算上站在英王旗下的阿基坦,那么大半个西欧都被直接拖入战争。
根据约翰的周密计划, 他将利用海上优势登陆阿基坦,从而将法军主力吸引到西南战场。随后由侄子奥托出马,率领部分德意志和北法诸侯的联军突然南下,直取缺乏防卫力量的巴黎。最后再逼迫菲利普乖乖就犯,或是兵合一处的予以彻底击溃。显然,这是非常典型的外线牵制策略,适合力量分散的外圈联盟夹击中心强敌。何况在前一年的海战过后,许多来自西南边区的投奔者就不再为法王所信任。这也意味着法军能动员的兵力规模,只会更少而非更多。
恐惧让英王约翰迅速联合到许多大封建领主
然而,中世纪的通讯技术落后,让居于外线的各方很难达到真正同步。 当约翰亲自率领的皇家海军抵达加斯科涅,他的德国侄子和其他同盟还在忙于分头征兵。何况这个联盟还缺乏事先的细致调查和步骤计划,所以给内圈法军以最大化的应对时间。菲利普就当机立断,率领很少的骑士部队南下,再征调地方封建武装予以支援。结果是屡屡挡住英国人的前进线路,让缺乏重骑兵而依赖雇佣步兵的他们非常被动。到了夏季来临的7月3日,英王不得不放弃进攻,灰溜溜的率军返回阿基坦休整。此时,原本早应南下的其他盟军才刚刚集合完毕。
英军之所以无法与法国对手抗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骑士阶层支持。这些堪称本国军事精华的男爵,早就因狮心王理查的连年征战而疲倦不堪,自然没心思为指挥能力更弱的约翰服役。国王从他们领地内扣出的代金,也只能雇佣来上限不高的各类杂牌部队。其实,类似情况也出现在奥托的阵营当中。遭大部分封建主唾弃的皇帝,只能动员非常有限的骑士武装。麾下最具实力的弗兰德斯,更是以城市民兵为军队主力,也就只能网罗出一支与英国人构成类似的军队。 所以,最终开入北法的联军虽有7500名各类专业步兵,但骑士与其他重装部队的规模仅仅是1300-1500人之间。
典型的法兰西骑士部队 也包括了骑马军士和弩手
当然,法王也有自己的结构性烦恼。当时的法兰西中央集权制度还处在草创阶段,根本无法像后世那样聚集起超大规模力量。原本只控制巴黎一隅的王室,必须要通过联姻、册封等合法手段,才能逐步将封地领主都替换成自己人。倘若不对平民阶层下达动员令,则每次征召所能获得的支持也非常有限。 因此,真正能来回机动的核心部队,也不过是1300名骑士和实力稍逊的300个骑马军士。好在菲利普二世还能向境内各自治城市求援,将他们的自卫民团直接编入野战军,才换来6000人的步兵主力。
事实证明,法国人的这套封建式动员体制非常好用。 菲利普到7月23日才下决心进行全面会战,总计70000人的部队只用4天时间就迅速赶往预设的营地位置。不仅在速度上让奥托大吃一惊,整体数量也足够应付来势汹汹的强敌。尽管总有人会嫌弃这类战役的规模不够宏大,却没有看到法王的动员的区域极其有限,但执行力和效率都甚为出色。
13世纪初的德意志骑士和弓箭手
菲利普二世与正在集结的法兰西骑士
公元1214年7月27日,法军主力在北部边境的布汶村以东布下战阵,迎接政治反法同盟军的到来。 为发挥己方骑士的战力优势,菲利普特意用强行军首先抵达当地,以便提前在这片狭窄的平原上展开队形。得到情报的奥托还半信半疑,一度认为那只是对手的部分偏师。直到更多消息陆续传来,才让追随自己南下的封建主们准备决战。
根据当时流行的战术准则,法王与神罗皇帝都将军队分为4个部分。 其中最精锐的骑士集团,将谁自己居于二线充当总预备队。大部分步兵则被推上一线的中心位置,并用左右两翼的骑兵给予必要支持。但在来自不同封建领的骑马部队之间,也会安插支援他们的属地民兵。菲利普无疑对自己的骑士们更有信心,而奥托则认为靠更好的步兵能够弥补马上战力差距。
布汶战役中的两军布阵和机动
战斗开始后 ,双方都以各自最强的右翼作为主攻方向。 菲利普就将希望寄托于来自香槟和勃垦地的精锐骑士。他们身后还有从各地领地赶来的附庸步兵,以及由150名军士组成的轻骑兵侧翼。与之对阵的联军左翼,主要由来自弗兰德斯的约650名骑士和更多从同城征募而来的半职业民兵。法军首先出动轻骑兵予以挑战,并在遭击溃之余将一些杀红眼的对手吸引出原有阵列。随后才逐次派出不同单位的骑士,将全面反击的弗兰德斯人挡在阵列之外。
尽管大家都会在遭遇不利时后撤会步兵阵列间重组,但法国人的训练有素让整套流程更为迅速。 反之,许多放弃封地而入城居住的弗兰德斯骑士,就因缺乏同等级别的对抗经验而落入下风。他们曾险些斩杀冲上来的勃垦第公爵,却在长达几小时的反复激战中暴露疲态。等到受伤的弗兰德斯伯爵自己也被擒获,他们的斗志也被彻底摧垮,留下己方步兵就仓惶逃离现场。
来自布拉班图的重步兵 是联军中的绝对精锐
在场面更加血腥的中路战场,2150名来自诺曼底和巴黎周遭的步兵,将直面至少两倍于自己的联军同行进攻。 其中最可怕的对手,是几百名来自布拉班特的大盾长枪兵。他们的武器长度往往在3-4米之间,正面硬扛骑兵冲锋都不在话下,更不用说是装备五花八门的普通城市平民。由于常年集训且作为雇佣兵被列国君主雇佣,他们很快就让挡在身前的法国人溃不成军。
奥托皇帝也忍不住和自己的侍从们策马上前,直扑菲利普二世的所在位置。 后者还被从后排冲上来的萨克森征召部队拉下马,只是靠身上的优质铠甲才保全性命,并借助护卫让出的马匹才暂时脱离危险。若他在此时选择退避三舍,那么整支军队将会因为他的怯懦而加速崩溃。
菲利普二世险些为联军步兵击杀
至于以布列塔尼封建骑士和更多民兵拼凑的法军左翼,也被精心布置的联军右翼所压制。 前一年率舰队作战的索尔兹伯里伯爵,如今正指挥英国骑士与弓弩手们作战。由于还能获得一支布拉班特雇佣步兵的支援,打的将当面对手都节节败退。但英军骑士数量太过稀少,无法将优势扩大为决定性胜利,也就给了菲利普和法军以足够的反败为胜时机。
此时,已经搞定弗兰德斯人的法军右翼开始迂回,从侧翼猛击已经失去秩序的联军本阵。 他们很快发现了奥托本人,并在冲锋中用骑枪将他的坐骑眼睛刺瞎。堂堂皇帝因此坠马,靠着4名勇武侍从的力战才没有被对手抓获。但他非常害怕自己在混战中遭遇不测,因此在换上新马后就头也不回的本离战场。
右翼胜利 成为法军赢下布汶战役的关键
原本险些团灭的法王亲卫队和巴黎民兵,也终于迎来了全面反扑机会。 他们在右翼部队的协助下,将大批战力最差的萨克森人击溃。随后又包围了掩护皇帝跑路的帝国骑士,花很大起立才将他们杀死或俘虏。
受此影响,原本大有希望获胜的联军右翼,也在开始为多路赶来的法军夹攻 。深陷乱局的索尔兹伯里伯爵,也在落马后遭对方俘虏。随他一同前来的英国骑士,自觉胜利无望而开始撤退,从而宣告了这一侧战斗的最终结局。至于来不及撤走的约400名布拉班特长枪兵们,只能守在原地继续忍受法军骑士的攻击。他们甚至还组织过多次反冲击,直到自己完全为2000名赶来增援的法国民兵吞没。
法国骑士的训练有素 让所有对手都相形见拙
战后 在巴黎展示被俘贵族的法军胜利游行
随着布汶战役的尘埃落定,巴黎王室的威望空前高涨。 尽管有大批民兵倒在战场上,法国骑士还是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身实力。他们不仅同样屠戮了大批弗兰德斯步兵,也击杀了169名敌对贵族,并将另外25名男爵和100名骑士都俘虏在手。
志得意满的菲利普二世,稍后更是以奥古斯都自居, 足以说明此战对法国 历史 的意义。之前还显得桀骜不驯的地方封建主们,纷纷认识到自己的处境艰难。尤其当装被俘的弗兰德斯伯爵在巴黎惨遭胜利游行,法国人的王权至大模式便无法被修改。
教皇英诺森 借机加速废黜奥托四世
原本期望绝地翻身的奥托,由于战败和自己的逃跑行为,彻底失去了那些还愿意支持他的封建领主。 落井下石的教皇也再接再厉,怂恿德意志诸侯们抬出新的皇帝继承人,顺利将对手废黜为躲在自己领地而不出门的没落贵族。神圣罗马帝国也就此过度到混乱阶段,失去了压制法国人的能力。虽然后世曾有多位野心家皇帝尝试复兴,都无法从根本上改观这个情况。德意志人的翻身机会,也就被最大限度的拖延至近代。
至于主动诱敌而没有赶上决战的英王约翰,也被迫在布汶战役后向菲利普认怂。 虽然只是对一些先前失去的领地进行签字确认,却因丢掉家族的龙兴之地安茹,开始遭到国内贵族们的群起围攻。这些人本就不愿继续为国王的欧陆争霸掏钱,如今也终于找到了符合政治正确的联手犯上借口。
约翰因长期失败而被迫签署《大宪章》
他不仅会被冠以“失地王”的蔑称,还被迫在限制王室权力的《大宪章》上留下姓名。 以至于先前的努力和成绩,都被一笔勾销式的忘却干净。但更重要的是,英格兰在实际上已经失去了重返欧陆的机会窗口期。往后的他们无论如何挣扎,都不会对这个属性产生决定性的动摇。
因此,布汶战役的规模和损失虽然不大,却对整个西北欧洲的 历史 进程有重大意义。英法德这三个大国的 历史 走向,也就由他们在这次交锋前后的表现而注定。
菲利普二世的菲利普二世(西班牙)
腓力二世是强大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的儿子,母为葡萄牙的伊莎贝拉。在查理五世于1556年宣布退位后,腓力二世继承了哈布斯堡帝国除家族起源地奥地利和德意志之外的其余所有部分。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称号和有名无实的在德意志的最高地位,而哈布斯堡王朝的军事与经济实力来源——西班牙和尼德兰——都归于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总共继承了下列领地:西班牙、尼德兰、西西里与那不勒斯、弗朗什孔泰、米兰及全部西属美洲和非洲殖民地。 菲利普二世从1554年7月25日纳普拉斯国王和英格兰及爱尔兰国王,1556年1月16日又兼任西班牙国王,1581年又兼任葡萄牙和阿拉维加国王。
腓力二世继续执行其父在西班牙执行的一切强化中央集权的制度。在他统治时期,中央政府真正开始剥夺一些历史上的王国和民族地域(阿拉贡,卡斯蒂利亚,巴伦西亚,特别是加泰罗尼亚)的独立性。腓力二世扑灭了1590年至1591年阿拉贡为保持其自治地位而发动的暴动。他并且取消一些城市的自治法规,可能是为了更有利于王室获得直接的税收。在腓力二世时代,西班牙的集权程度和官僚体系的臃肿可与东方国家媲美。
腓力二世对低地国家实行毫不妥协的铁腕统治;1567年他任命著名的将领和刽子手阿尔瓦公爵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为尼德兰总督。后者严厉镇压尼德兰人民的一切反抗活动,处死了大约8000人。
腓力二世为坚定而狂热的天主教徒,他的很多政策中都能看到宗教信仰的影子。这大大影响了他在一些问题上的判断,并使政府卷入一系列宗教纷争。特别是由于腓力二世希望铲除各种异端或异教的决心,中世纪的宗教审判和迫害异端在他统治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腓力二世大力支持天主教宗教裁判所,使大批持异端邪说的人(无论是真有其事还是受到陷害)在火刑柱上化为灰烬。他的另一项政策则使1568年—1570年被强制迁徙到西班牙内地的摩尔人受到残酷迫害。从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开始的对穆斯林和犹太人的迫害和驱逐最终使西班牙的种族构成趋于“纯化”。 腓力二世执行了积极的对外政策,似乎他有决心也有能力推动一场把整个欧洲统一到一面旗帜下的运动。在即位之初,腓力二世曾因为希望维持他对意大利领地的支配和削弱教会力量而与教皇保罗四世发生一场不小的冲突。他也继续进行其先辈为之努力的意大利战争。1557年,西班牙军队在圣康坦战役中击败了法国军队。腓力二世于1559年和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签订了对西班牙有利的卡托—康布雷西条约,从而结束了绵延半个世纪的意大利战争。
腓力二世领导了对严重威胁欧洲的奥斯曼帝国的回击。在他牵头之下,组成了反对土耳其的“神圣同盟”,同盟成员除西班牙外,还包括教皇、萨伏依、威尼斯和热那亚。1571年,腓力二世的异母弟弟(查理五世的私生子)奥地利的唐·胡安在勒班陀战役中全歼了奥斯曼帝国舰队。这次胜利因其终结了土耳其人在地中海上的扩张而永垂史册。
1580年,腓力二世派遣阿尔瓦公爵率军强行合并葡萄牙。 1554年,当时还是王储的腓力二世与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结婚,但婚后腓力二世几乎不曾在英格兰住过。腓力二世与玛丽均为天主教徒,他们共同对国内的新教徒实行恐怖政策。然而在玛丽一世死后,同情新教的伊丽莎白一世登上英格兰王位。腓力二世曾向伊丽莎白求婚未果。伊丽莎白对新教的明显偏爱促使腓力二世作出入侵英国的决定,他于1588年建立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无敌舰队。
1588年5月,拥有130艘舰只和3万余名战士的无敌舰队在麦迪纳-西多尼亚率领下向英格兰发起远征。在著名的英吉利海峡遭遇战中,这支舰队被机动灵活的英国海军击溃了。在返航途中,又由于风暴因素而在苏格兰海域折损了很多舰只。
在无敌舰队对英国的进攻遭受巨大的挫折之后,西班牙大伤元气。尽管其强大实力还未倒塌,英格兰也不可能立刻成为与之平起平坐的国家,但从此西班牙在海上的威力就趋于衰落。
腓力二世的另一项错误决定同样源于他的宗教热情。在法国发生可怕的宗教战争之后,腓力二世马上倒向了天主教神圣联盟一边,该联盟由吉斯家族领导,致力于消灭法国的胡格诺派教徒。1591年形势最混乱的时候,西班牙的军队甚至开进了巴黎。腓力二世希望他的女儿与第四代吉斯公爵查理·德·洛林结婚,并使后者继承法国王位,但最终未能成功。1595年,腓力二世被纳瓦拉的亨利(此时已是国王亨利四世)击败。后来腓力二世终于承认了亨利四世的国王地位。 配偶
⒈葡萄牙的玛丽亚·曼努拉
⒉英格兰的玛丽一世
⒊瓦卢瓦的伊丽莎白
⒋奥地利的安娜
子女
⒈唐·卡洛斯(1545-1568),未婚,终年23岁。
⒉伊莎贝拉·克莱拉·尤金妮亚(1566-1633),原本自幼和鲁道夫二世订婚,经过多般拖延,后者在她30岁后悔婚。33岁改嫁其七弟阿尔布雷希特七世(1559-1621),享年67岁。
⒊卡特琳·米盖拉(1567-1597),18岁嫁萨伏伊公爵卡洛·埃马努埃莱一世,终年30岁。
⒋费尔南多(1571-1578),未满七岁夭折。
⒌卡洛斯·洛仑佐(1573-1575),未满2岁夭折。
⒍迭戈(1575-1582),8岁夭折。
⒎腓力三世(1578-1621),终年43岁。
⒏玛丽亚(1580-1583),3岁夭折。
谁毁掉了西班牙
(原标题:谁毁掉了西班牙?不是无敌舰队的败仗,是菲利普的四段婚姻)
菲利普二世是西班牙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他是西班牙从查理五世帝国分离后的首位君主,其统治(1556年-1598年)也见证了西班牙由盛转衰的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他的地位颇类似于清代中国的乾隆帝,帝国的金色光辉下已初显危机的阴霾。而作为君主,他的婚姻与继承人等问题同样对后来的西班牙历史产生持久影响。
1581年时菲利普二世在欧洲的领地分布
无敌舰队,真的是说翻就翻?
关于菲利普二世的统治,今天人们关注的焦点或许是1588年他的无敌舰队(Spanish Armada)惨败于伊丽莎白一世治下的英格兰,而这次战役也被视作英国海上霸权崛起的关键转折。
不过,当时人们对前景的看法远没有今天这么透彻,因为无敌舰队不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能翻。菲利普上次吃了糟糕天气的苦头,紧接着在1596年、1597年和1599年先后三次重建无敌舰队,此时的英格兰国力还远未达到能与西班牙一较高低的程度。到了1604年,英西两国缔结和约,英王詹姆斯一世不得不承认西班牙的优势地位,实际上对西班牙仍采取顺从姿态。
这个结局鲜为人知,即便是英国人也对这段不太光彩的历史选择性失明。事实上,不是无敌舰队,而是菲利普二世的四段婚姻毁掉了西班牙。
菲利普二世的统治被认为是西班牙历史的黄金时代,无敌舰队三番五次的重建固然源于军事的失利,但在那个维持海军就等同于烧钱的时代,这也从侧面展现出了西班牙国力的富强。菲利普二世在历史上有“谨慎者”(Felipe el Prudente)的美名,因而在这样的君主领导下的西班牙,无论对于欧陆强国法国还是对于新兴的英国来说,都仍是极具威慑力的强权。
真正让菲利普的宫廷蒙上阴郁沉闷色彩的,还在于国王几段婚姻的失败和继承人的麻烦。贵族联姻的政治动机明显,在国王的层次这更是不争的铁律。菲利普16岁的时候就与表妹——葡萄牙公主玛利亚•曼努埃拉(Maria Manuela)成婚,联姻让两国王室亲上加亲。
菲利普二世的第一位妻子,葡萄牙公主玛利亚·曼努埃拉
一手操办婚姻的查理五世(菲利普二世的父亲)还盘算:万一亲家公的男性后裔夭折,那么菲利普将通过母亲和妻子的血统而继承葡萄牙王位。后来这种远景终在1581年实现了,经过一连串的争夺后菲利普登上了葡萄牙王位,此后直到1640年西葡两国都以“伊比利亚联盟”为名纳入同一个君主治下。可是菲利普的这段婚姻并不美好:1545年菲利普长子卡洛斯(Carlos)出生,但是玛利亚在产后四天就因大出血而死,菲利普做父亲的同时又成了年轻鳏夫。
这幅画像出于提香之手,展示菲利普二世24岁时的样子。威尼斯大使曾描述他的体貌特征:身材精干、脸庞圆润、淡蓝色的眼睛以及微微突出的嘴唇
短期兼职英格兰国王
查理五世有着哈布斯堡家族遗传的生意人禀赋,他绝不会放过为儿子谋得王位的任何机会,所以1554年他在退休之前发挥了最后的余热,为菲利普觅得续弦: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
虽然这位一心想复辟天主教统治的女王后来成了“血腥玛丽”的原型,但是与她联姻的嫁妆则很可观——那将是整个英格兰王国。而且从亲缘关系来说,菲利普还是玛丽的侄儿,因为玛丽之母与菲利普的祖母是姐妹。然而辈分上的错乱也好,是否会变得血腥也罢,这些都没能阻止查理包办婚姻。为了让菲利普与玛丽的地位相称,尚未即位的菲利普由父亲加冕为那不勒斯国王。
婚后菲利普与玛丽夫妇被议会承认为共治者,但是英国人对天主教极为敏感,生怕英格兰这小小扁舟被天主教西班牙的巨轮吞没,因而限定只有夫妻二人联名才具备最高治权,菲利普无法单方面行使他对英格兰的统治权。
于是菲利普成了兼职的英格兰国王,虽然他与年长11岁妻子的头像均被铸造在英国的钱币上,但是他对英国的权力却很受限。由于夫妇二人都有各自的王国需要治理,1556年后菲利普几乎不曾在英国长住。玛丽之所以与侄儿结婚,原因在于她想借助西班牙的力量在英国恢复天主教的统治。而菲利普对这段婚姻却没有什么期望,在他看来这个孤悬海外的新教英格兰对他充满敌视,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在他们五年的婚姻生活中都未能生育子女。
对于君主来说,没有合法的继承人是非常棘手的大麻烦,这意味着自身地位的不稳固,其身后的权力交接更是不以君主意志为转移。所以1558年玛丽自知不久于人世时,不得不召回内心极厌恶的妹妹伊丽莎白。
不过玛丽的死对于菲利普和英国人双方来说都是解脱:菲利普与北方苦寒的岛国不再有什么瓜葛,而惴惴不安于天主教复辟的英国人心里也总算踏实了。就这样,一度身兼英格兰国王的菲利普二世不仅没有让英格兰回归天主教怀抱,反而在30年后成了英国的仇敌。
菲利普二世的第二任妻子,法国公主瓦卢瓦的伊丽莎白。他与菲利普的婚姻为法西两国带来了暂时的和平。
命运似乎对菲利普不太公道,他的第三任妻子是瓦卢瓦的伊丽莎白(Elisabeth of Valois),来自法兰西,国王亨利二世的女儿。她的妹妹更出名,就是大仲马小说中的玛戈王后。虽然伊丽莎白为菲利普生了五个孩子,但只有两个女儿存活,而在丧女之痛后菲利普再次经历同样的梦魇:1568年幼女夭折后伊丽莎白也撒手人寰。
值得注意的是,在伊比利亚半岛各王国是承认女性继承权的,所以现任君主的女儿及其后裔也有继承王位的权利,这与尊奉萨利安法典的法国、德国有重大区别。然而对菲利普来说,在继承人危机之外他或许更受到妻儿先后离世的痛击,而且这惨痛的经历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降落到他的身上。命运的无情打击开始压弯中年国王的脊梁,正是从此时开始,压抑沉闷的宗教氛围开始笼罩马德里宫廷,这奠定了其后数世纪西班牙王室的底色。
中年的菲利普二世,从其着装风格可以看出天主教国王的谨慎、持重和威严。约1556年左右。
近亲结婚酿苦果:法国人来了!
菲利普最后也是最心爱的王后是他的侄女,奥地利的安娜(Anna of Austria)。她出生于西班牙,但在维也纳长大,其祖父正是菲利普的叔叔。亲缘如此接近,叔侄之间的婚姻招致许多反对。
不过以同时代人眼光来看,这段10年的婚姻可以算是美满幸福,虽然四个子女先后夭折,但有一个男孩健康地存活下来。1580年,安娜在产下幼女之后心脏衰竭而亡,年过五旬的国王早已心灰意冷。或许上帝终于动了恻隐之心,菲利普二世的继承人顺利成年,这将是未来的国王菲利普三世。
菲利普二世的第四个妻子也是其侄女,神圣罗马皇帝费迪南一世的孙女,奥地利的安娜
1598年,菲利普二世走完了他传奇而孤独的一生,身后留下的是由盛转衰的黄金帝国西班牙。“El Dorado”(黄金国)的传说对欧洲人有着无穷的魔性,沉醉其中的一代代伊比利亚人漂洋过海踏上美洲的土地。然而在欧洲,他们的故国西班牙却迎来了江河日下的17世纪:它在海洋上的优势逐渐被英国人取代,而在欧洲大陆的霸权也被日渐富强的法国所挤压,留给西班牙的空间不多了。对于西班牙王室来说还有更糟糕的——他们的祖先,疯癫的胡安娜的血液在后代身上复活了。
从菲利普二世的长子开始,种种迹象就表明他的血管里奔涌着胡安娜的癫狂。菲利普为长子取名卡洛斯本是对父亲的致敬,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却发现这成了一种讽刺。这里牵涉欧洲君主的命名问题,不妨稍加普及:自从查理大帝于公元800年加冕以来,“查理”这个熠熠生辉的名字就被欧洲各国王室所沿袭,查理大帝本人的名字是拉丁文形式“Carolus”,后来各民族语言对这个名字的翻译差别很大:在英语中是“查尔斯”(Charles),法语常音译成“夏尔”(Charles),德语中对应的是“卡尔”(Karl),而到了西班牙语中则成了“卡洛斯”(Carlos)。菲利普本希望这个伟大的名字能给儿子带来好运,可是卡洛斯的身体存在天生缺陷,鸡胸和驼背的症状随着年龄增长愈发明显,扭曲的身体不仅与祖父大相径庭,其心智的乖戾残暴更令人瞠目结舌。
孩提时代的卡洛斯专以残害肢解动物为乐,他在宫廷和首都的放荡举止也让父亲伤透脑筋。接近崩溃的菲利普终于将他隔绝禁闭,1568年精神错乱的卡洛斯在监禁中死去,失去唯一继承人的国王更感到了再婚的紧迫。
卡洛斯二世的画像,当时的宫廷画家也“为尊者讳”,所以其体貌特征不可能在画像中得到如实反映。
菲利普二世并不是西班牙王室中近亲结婚的特例,或许是为了维护哈布斯堡家族至高无上的血统,西班牙和奥地利这两大分支开始了家族内部叔侄联姻的传统。
在17世纪几乎没有人确切了解近亲结婚的弊端,更无法明白只有三代以上的表亲之间才能联姻,因而结果是灾难性的。作为叔侄联姻产物的菲利普三世,其王后也是他的奥地利堂妹。后来的菲利普四世也同样娶了自己的奥地利侄女,这种近亲结婚的循环很快就摧毁了西班牙王室的生命力,所有的恶果都在卡洛斯二世(Carlos II)的身上体现出来,使他成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末代君主。
绰号“中邪者”的卡洛斯身心方面的障碍远超其同名祖先,可以肯定不会有生育的可能。尖酸刻薄的意大利使节曾写道:“这个中邪的可怜虫,仿佛是多股魔鬼的力量联合起来,在他身上害成了这副样子。”
几乎自他登基那天起,欧洲所有君主的目光都对西班牙王位虎视眈眈。1700年,卡洛斯二世走完了困难的一生,法王路易十四闻讯便志得意满:“比利牛斯山从此不复存在了!”
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凭借从祖母那里传承的继承权,越过比利牛斯山入主马德里宫廷,开始了西班牙的波旁王朝。历史就是这般讽刺,当年卡洛斯的先人们雄踞大西洋两岸,气吞山河的强大国力令巴黎的国王们战战兢兢;如今世殊时异,卡洛斯留下的王位轻易落入了法国人手中。命运似乎总在捉弄西班牙王室,“卡洛斯”这个名字也加持了胡安娜疯狂的魔咒:以此为名者要么如查理五世那样高耸云霄,要么如卡洛斯那样深坠人性苦难的谷底。只不过法国的波旁王室要聪明得多,他们更偏爱“路易”(Louis)这个名字而不用“夏尔”(Charles,其西班牙形式即Carlos),这次他们送来的新国王叫菲利普五世,总算可以解除胡安娜的魔咒了。
1700年11月16日,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菲利普在凡尔赛宫宣布继承西班牙王位。其祖母、路易十四的王后玛丽·泰蕾莎是卡洛斯二世的姐姐。
腓力二世的生世和死亡
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执政(公元前359——公元前336年在位),这个国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腓力二世是一位极富才干的国王,他年轻时曾在底比斯作人质,住在终结斯巴达陆军不败神话的名将伊帕密南达的家中,谙熟政务和军务,并勤奋学习希腊文化。即位以后,他立即进行巩固王权、富国强兵的改革;加强王权,限制贵族议会的权力;经济上实行货币交换方式以利于贸易;军事上,设立由国王直接指挥的常备军,并在底比斯军队阵形的基础上,创立了以长矛盾牌为主兵器、攻防兼备的马其顿方阵。内部整顿完毕,腓力二世初试锋芒,首先征服了边邻伊利里亚、色雷斯,使马其顿有了稳固的后方。公元前349年,腓力二世率大军挥师南下,进攻加尔西迪斯半岛上的奥林托斯,问鼎希腊的雄心已昭然若揭。雅典虽然派军驰援,但腓力二世还是攻占了奥林托斯,与雅典签订了菲洛克拉底和约,所占领土得到承认。公元前340年,雅典、麦加拉、科林斯、加斯等城邦组成了反马其顿同盟。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大军与希腊同盟军会战于中希腊,即著名的喀罗尼亚战役,结果希腊同盟失败。马其顿大军主力南下伯罗奔尼撒,使斯巴达完全孤立,基本实现了对希腊的征服。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仅斯巴达缺席),会议约定成立马其顿——希腊的永久性同盟,盟主当然是马其顿。会议决定维持现存法律及秩序,并决定东征波斯。喀罗尼亚战役决定性的惨败、科林斯会议专制性的条款,熄灭了希腊一向高举着的自由火炬。科林斯会议标志着希腊城邦时代的结束。据说,已届98岁高龄、原本是亲马其顿派的领袖——伊索克拉底,在逐渐意识到腓力二世奴役希腊的实质之后,绝食而亡。他的自杀与他的老对手、反马其顿派领袖——德摩斯提尼为捍卫希腊自由而进行的战斗殊途同归,临终前达到了共识,构成了城邦时代的希腊的悲剧的最后一幕。腓力二世在征服希腊之后原本有针对波斯的进一步的扩张计划,公元前336年春,至少有1万人的先头部队,受腓力派遣,渡过了赫勒斯滂海峡,大军将在秋天随腓力出发。一场震动欧亚非大陆的战争帷幕就要拉开。但腓力竟突然在当年夏季女儿的婚礼上遇刺身亡,可谓壮志未酬,马其顿的王位由其子,也就是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323)继承。
谁能否提供,英国自开国以来的国王世袭表和法国大革命前的国王世袭表
分类: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解析:
英国历代国王世袭表:
一、诺曼王朝
1、威廉一世(征服王)(法文:Guillaume le Conquérant; 英语: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拉丁文:Willielmus Rex Anglorum,1028年9月-1087年9月9日)诺曼底公爵(1035年-1087年)、英格兰国王(1066年-1087年在位)。
2、威廉二世·鲁弗斯 (英文名William II Rufus,约1056年~1100年8月2日),英格兰国王,由1087年到1100年在位。
3、亨利一世 Henry I (1068年—1135年12月1日),英格兰诺曼底王朝国王(1100年—1135年在位)。
4、斯蒂芬 (英文名Stephen,1096年~1154年10月25日),英格兰国王,由1135年到1154年在位。
二、安茹王朝
1、亨利二世(短斗篷)Henry II Curmantle(1133年3月25日—1189年7月6日)是英格兰国王(1154年—1189年在位),他也是法国的诺曼底公爵(1150年起)、安茹伯爵(1151年起)和阿基坦公爵(1152年起)。
2、理查一世(Richard I,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又名狮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是英国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他在位期为1189年至1199年。
3、约翰 (英文名John,1166年或1167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8日或19日),英格兰国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
三、金雀花王朝
1、约翰 (英文名John,1166年或1167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8日或19日),英格兰国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
2、亨利三世 (英文名Henry III,1207年10月1日~1272年11月16日),英格兰国王,由1216年到1272年在位。虽然他的在位时间相当长,他是英格兰历史上最无名的国王之一。
3、爱德华一世 (英文名Edward I,1239年6月17日~1307年7月7日),英格兰国王,由1272年到1307年在位。
4、爱德华二世 (英文名Edward II,1284年4月25日~1327年9月21日),英格兰国王,由1307年到1327年在位。
5、爱德华三世 (英文名Edward III,1312年11月13日~1377年6月21日),英格兰国王,1327年到1377年在位。
6、理查二世 (英文名Richard II,1367年约1月6日~1400年2月14日),英格兰国王,由1377年到1399年在位。
四、兰开斯特王朝
1、亨利四世 (英文名Henry IV,1367年4月3日~1413年3月20日),英格兰国王,由1399年到1413年在位。
2、亨利五世 Henry V(1387年8月9日或9月16日—1422年8月31日)英格兰兰卡斯特王朝国王(1413年—1422年在位)。
3、亨利六世 Henry VI (1421年12月6日—1471年5月21日或5月22日)兰卡斯特王朝的最后一位英格兰国王(1422年—1461年;1470年—1471年)。
五、约克王朝
1、爱德华四世 (英文名Edward IV,1442年4月28日~1483年4月9日),英格兰国王,由1461年3月4日到1483年4月9日在位。
2、爱德华五世 (英文名Edward V,1470年11月4日~约1483年),英格兰国王,1483年在位。
3、理查三世(英文名Richard III,1452年10月2日~1485年8月22日),英格兰国王,1483年到1485年在位。
六、都铎王朝
1、亨利七世(英文名Richard III,1457年1月28日~1509年4月21日),英格兰国王,1485年8月22日到1509年4月21日在位。
2、亨利八世(生于1491年6月28日–卒于1547年1月28日)是英国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亨利七世次子。他自1509年4月22日开始在位。
3、爱德华六世(英文名Edward VI,1537年10月12日~1553年7月6日),英国国王,1547年1月28日到1553年7月6日在位。
4、琴·格蕾或者简·格雷(可能1537年10月12日出生,1554年2月12日逝世)是一位英格兰女王。她在位仅于1553年内数日。但她的女王地位有争论(在位只有九天,一般不正式算作英国女王)。
5、玛丽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理论上她是从1553年7月6日, 实际上从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时)。
6、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萨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
七、斯图亚特王朝
1、詹姆士一世(英文名James I,1566年6月19日~1625年3月27日),英国国王,1603年3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并成为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英文名James VI),1567年7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
2、查理一世,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Charles I,无头查理,1600~1649,1625~1649在位)。詹姆斯一世之子。
3、查理二世 (King Chales II,复辟,1630~1685,1660~1685在位)
4、詹姆斯二世(KING JAMES II,1633~1701,1685~1688在位)
5、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 (King William III,1650~1702,1689~1702在位, Queen Mary II,1662~1694,1689~1694在位)
6、安妮女王 (Queen Ann,1665~1714,1702~1714年在位)
八、汉诺威王朝
1、乔治一世 (King Gee I,1660~1727,1714~1727在位)
2、乔治二世 (1683~1760,1727~1760在位, Gee II)
3、乔治三世 (King Gee 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1760年~1820年在位)是英国及爱尔兰的国王,汉诺威皇朝的第三任君主。乔治二世的孙子,1760年即位,直到1820年去世,终年81岁。
4、乔治四世( King Gee IV,1762~1830,1820~1830在位)
5、威廉四世 (King William IV1765~1837,1830~1837在位)
6、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 1901年1月22日,1830年~1901年在位) 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也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
九、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1、爱德华七世 (King Edward VII,1841~1910,1901~1910在位)
十、温莎王朝
1、乔治五世( King Gee V1865~1936,1910~1936在位)
2、爱德华八世(King Edward VIII1894~1972,1936年在位11个月)
3、乔治六世(King Gee VI,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原名艾伯特·弗雷德里克·阿瑟·乔治·温莎(1)(Albert Frederick Arthur Gee Windsor) 英国国王,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他是最后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后一位爱尔兰国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领国王(1947-1949)。
4、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生于1926年,1926年4月21日即位),全名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现任英国君主,是英国和英联邦1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英格兰教会的最高首领。她的头衔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国土和领地之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护者”。她于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时间第三长的国家元首,在她作为国家元首的国度中大约生活着1.25亿人。
自加洛林王朝以来的历代法国国王
公元752年矮子丕平废黜克洛维王朝的末代国王契尔德立克三世,由美茵茨总主教圣-伯尼法斯加冕,加洛林王朝开端
矮子丕平:公元752年-768年间在位(公元754年由教皇斯特凡二世再次加冕);
卡洛曼:公元768年-771年间作为奥斯特拉西亚国王与兄弟诺伊斯特里亚国王查理分治全法兰克;
查理:公元768年-771年间 作为诺伊斯特里亚国王与其兄弟奥斯特拉西亚国王卡洛曼分治全法兰克,直到公元771年卡洛曼死去查理继承奥斯特拉西亚王位为止。公元771年-800年间 继承了奥斯特拉西亚王位的查理作为全法兰克的国王在位。
查理曼:公元800年圣诞节应教皇利奥三世之请而进军意大利,在罗马圣彼德大教堂接受了教皇所授予的西罗马帝国的帝冕,而成为自公元467年以来的第一位西罗马帝国皇帝,法兰克帝国的历史由此开端。
公元800年-813年间作为罗马帝国皇帝独自在位
公元813年-814年间与由他加冕的皇帝其子虔诚者路易共同在位。
虔诚者路易:公元813年-814年间作为罗马皇帝与其父查理共治,公元816年由教皇斯特凡四世再次加冕。
公元814年-817年间 作为罗马皇帝独自在位
公元817年-833年间 与其子罗马皇帝罗塞尔一世共治直到被公元833年的苏瓦松帝国民众会议废黜。
公元833年-840年间 复位的虔诚者路易作为名义上的罗马皇帝在位
公元840-843年间为争夺帝国领地而在虔诚者路易的诸子间发生的内战内战以公元843年《凡尔登和约》的缔结而告终,根据和约虔诚者路易的三子在各自的领地上 建国,加洛林帝国解体,帝国的历史也逐渐为各个自独立的王国所取代。
以下按西法兰克王位记述
秃头查理:公元843年-875年间 作为西法兰克国王而在位
公元875年-877年间 在继承罗马皇位以后作为罗马皇帝在位。
结巴路易:公元877年-879年间 作为西法兰克国王而在位
路易三世:公元879年-882年间 与卡洛曼共治
卡洛曼:公元882年-884年间 独自在位
昏庸者查理三世:公元884年-公元887年间作为罗马皇帝在位(公元884年以帝国皇帝继承西法兰克王位)
公元887年昏庸者查理三世的被废黜使加洛林帝国在继承权基础上的再统一归于瓦解,加洛林王朝在各王国的统治也趋于崩溃,在西法兰克。保卫了巴黎的巴黎伯爵厄德在查理尚在人间时当选为王,加洛林王朝开始被迫面对一系列的王位竞争者:
厄德(巴黎伯爵):公元887年-898年间 作为当选国王在位
天真汉查理:公元893年-929年间 作为正统的加洛林王朝的西法兰克国王而在位
罗贝尔(法兰西公爵):公元922年-923年间作为王位竞争者而存在,并在923年6月15日战死于苏瓦松。
拉乌尔(勃艮第公爵):公元923年-929年间作为王位竞争者而与国王查理对抗公元929年-936年间作为当选国王在位。
海外归来的路易:公元936年-954年间作为正统的加洛林王朝的西法兰克国王在位
罗塞尔:公元954年-986年间 作为正统的加洛林王朝的西法兰克国王在位
路易五世:公元986年-987年间 作为正统的加洛林王朝的西法兰克国王在位。
987年5月21日加洛林王朝的正统国王路易五世无子死去987年的贡比涅民众大会上巴黎伯爵于格-卡佩用武力使自己越过加洛林王朝的下洛林公爵查理而当选,并于7月3日加冕自此西法兰克的加洛林王朝为卡佩王朝所取代。法国也由加洛林帝国内的西法兰克王国开始向独立的法兰西君主国转化。自此卡佩王朝开端。
于格-卡佩:公元987年-996年间在位
罗伯特二世:公元996年-1031年间在位
亨利一世:公元1031年-1060年间在位
菲利普一世:公元1060年-1108年间在位
路易六世:公元1108年-1137年间在位
路易七世:公元1137年-1180年间在位
菲利普二世(奥古斯都):公元1180年-1223年间在位
路易八世:公元1223年-1226年间在位
路易九世(圣路易):公元1226年-1270年间在位
菲利普三世:公元1270年-1285年间在位
菲利普四世(美男子):公元1285年-1314年间在位
路易十世:公元1314年-1316年间在位
约翰一世:公元1316年-1316年间在位
菲利普五世:公元1316年-1322年间在位
查理四世(美男子):公元1322年-1328年间在位
1328年美男子查理四世死后无子,卡佩王朝旁系的瓦卢瓦王朝的幸运者菲利普六世越过同为卡佩家支系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而当选法国国王。自此瓦卢瓦王朝开端
菲利普六世(幸运者):公元1328年-1350年间在位
约翰二世(好人约翰):公元1350年-1364年间在位
查理五世:公元1364年-1380年间在位
查理六世:公元1380年-1422年间在位
查理七世:公元1422年-1461年间在位
路易十一:公元1461年-1483年间在位
查理八世:公元1483年-1498年间在位
路易十二:公元1498年-1515年间在位
佛朗索瓦一世:公元1515年-1547年间在位
亨利二世:公元1547年-1559年间在位
佛朗索瓦二世:公元1559年-1560年间在位
查理九世:公元1560年-1570年间在位
亨利三世:公元1570年-1589年间在位
1589年瓦卢瓦王朝的亨利三世在围攻巴黎是遇刺身亡,瓦卢瓦王朝的旁系纳瓦尔国王波旁家族的伟人亨利四世当选为法国国王。波旁王朝开端。
亨利四世(伟人):公元1589年-1610年间在位
路易十三:公元1610年-1643年间在位
路易十四(太阳王):公元1643年-1715年间在位
路易十五:公元1715年-1774年间在位
路易十六:公元1774年-1793年间在位
路易十七:公元1793年-1793年间在位
路易十八:公元1793年-1824年间在位
查理十世:公元1824年-1830年间在位
1830年的七月革命使波旁王朝被迫流亡国外,法国的正统王朝到此结束。
158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菲利普二世合并葡萄牙,为什么1640年葡萄牙又独立了?
继承西班牙和美洲领地的腓力二世,趁着葡萄牙在国王塞巴斯蒂安一世战死于对摩洛哥的三王之战后的继承危机,在1580年吞并葡萄牙组成伊比利亚联盟。这时,从欧洲到美洲的大西洋体系,与欧洲绕过非洲到亚洲的印度洋,太平洋体系,从郑智上合二为一。总之十六世纪见证了伊比利亚,尤其是西班牙对环大西洋体系的开创,建设和独占。
自从1580年西班牙吞并葡萄牙后一开始,腓力二世加强了对葡萄牙及其殖民地的管理,重新设置了许多机构确保西班牙的统治地位。但是为了拉拢葡萄牙人,基层行政管理,宗教事务,贸易等方面西班牙人允许葡萄牙原有的机构存在发展。这样使得联盟的大部分时间,葡萄牙人对西班牙统治的虽然有所不满,但是还是向西班牙王室寻求援助来维护自己力量。比如巴西殖民地的葡萄牙人从西班牙王室获得了捕猎鲸鱼的特权,发展了制油业;他们希望引进西班牙的ecomienda制度来解决黑人奴隶价格太高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他们还请求西班牙的贵金属能够流入巴西以解决殖民地经费问题。西班牙还设立了一些法律和机构填补了巴西法律和文化的空白。一系列措施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葡萄牙及其殖民地的力量。
但是在十六世纪三十年代后期,腓力二世之后的国王为了加强控制,开始排斥葡萄牙机构和官员并用西班牙人代替。这些侵害自治权的行为引发了广泛的不满,加上三十年战争中的繁重赋税,葡萄牙人宣布摆脱西班牙统治。二十年后,西班牙人发现无力重新占领葡萄牙后,只好承认其独立地位。
西班牙查理五世退位后,儿子腓力二世即位。据说他做王储的时候曾经向英国的伊利莎白
示爱求婚遭拒,从此极度厌恶这个新教徒女人。第一步就是并吞葡萄牙,废掉1386年延续
至今的温莎条约,英葡同盟来羞辱英国。然后第二步是派无敌舰队入侵英吉利海峡。但是事宜愿为
西班牙进入衰败时期,无敌舰队惨败,同荷兰80年战争惨败,后来又卷入30年宗教战争。给了
葡萄牙机会独立掉。应该哈布斯堡对葡萄牙兴趣本来就不大,根本不想留住,也留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