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痰是如何形成的
分类: 医疗健康 人体常识
解析:
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对痰病、痰证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将痰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狭义的痰,一般是指呼吸系统的分泌物,可吐出,故狭义的痰又称外痰。广义的痰指内痰,内痰的形成主要是机体内的体液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失去了正常的运行途径和规律,逐步停蓄凝结成为一种黏稠状的、有害的液体。这种液体一般不咯出,而留伏在体内产生病变。“痰随气行,无处不到”,因而可产生各种病证。
●某些中青年妇女,形体丰满肥胖,食欲旺盛,妇科检查,没有发现与不孕有关的病理变化。但婚后长期不孕,这是“痰阻胞宫”不孕,通过以化痰为主进行治疗,可以祛痰而使之孕育。
●有的人周身皮下出现结节或肿块(也有仅仅在颈项和肢体的某些局部发生),经细胞学检查并非恶性肿瘤。这种病证称为“痰核”或“痰结”。如常见到的颈淋巴结核、皮下脂肪瘤等。中医按化痰散结医治可起效。
●有的人肢体某一部位发热,有的人一些部位凉冷如冰,或肢体某些地方麻木不知痛痒,而精神、食欲均好,经检查并无阳性指征,这就是内痰阻遏气血运行而产生的病证,通过化痰,可以收效。
●有的人常年头痛、头重如裹,闷重不适,遇阴冷天病证更为严重,舌苔白腻,厌食油腻和多饮水,这是痰气上注于脑,阻碍头部清气正常运行的病变。称为“痰厥头痛”或“痰湿头痛”。这类病人中,有的血压较高,但长期服降压药效果并不好,特别是头重、头痛的症状得不到改善。如果按中医化痰的方法治疗症状则可很快消失。
●有的人肝脏或脾脏肿大,胀闷不适,并兼有面色灰暗、食欲不振等证。肝功能检查可见轻微不正常,所以常按慢性肝炎治疗,但效果并不好,肝脏肿大、胸闷不适的病证中,有一些是痰、瘀交阻,中医称之为“肥气”,如按化痰活血治疗,则肝脏肿大、胀闷等证可逐渐消失。
●有的人皮肤溃疡、糜烂,常年渗流黏稠痰水,但不特别瘙痒、灼热,这就是“流痰”之证。这种病用抗菌消炎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以化痰为大法,却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有的人咽喉中整天如塞败絮,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者时有时散,而实际上咽喉处并无实物可见,这是痰气阻滞于咽喉,多因情志抑郁不畅所引起。治疗这种病也要化痰解郁,方可收效。
●有的人身体尚好,但多吃一点腥荤油腻食物则感恶心或呕吐。这是因为脾胃虚衰,腥荤油腻食物容易转化为内痰的缘故。有的人一闻到腥荤油腻之气,甚或一看到腥荤油腻食物就恶心、呕吐,这是脾胃虚弱、痰湿内盛的反应。这类病人如能经常以健脾和胃化痰的方法治疗,恶闻腥荤油腻之证也不难减轻或消失。
●有的人大便并不干结,但常年不爽,或大便中夹有黏液,每因不能顺利排便而深感苦恼。人们常将这种大便不爽称之为“习惯性便秘”。大便不秘结而称为“便秘”,当然不确切,认证不准,用药自然无效。这是痰浊与肠中津液互相胶着遏阻,因而不能顺利排便,只要进行温化痰浊,大便即可通畅,收效很快。
以上仅列举一些人们日常见到的痰病和痰证,并不是中医痰病学说的全部。中医痰病学说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是中医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痰病涉及临床各科,所以我国古代医家提出了“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兼痰”以及“痰之为病,变幻百端”等学术见解。又由于痰病、痰证的临床表现离奇古怪,故又有“痰多怪病”之说。我国古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指出:“痰生百病食生灾”,可谓一语中的,对痰病的广泛性作了高度的概括。
痰是怎么形成的?
痰主要由于肺、脾、肾等内脏的水液代谢功能失常,不能运化和用布津液,或因邪热郁火煎熬津液而成。由于脾在运化和输布津液的功能中起着主要的作用,故有“脾为生痰之源”的说法。痰的临床特征,可由于痰留在体内不同的部位而有不同的表现:痰留在肺,咳嗽、痰多,如急、慢性支气管炎;痰留在心,即“痰迷心窍”,出现心悸、神昏、癫狂、精神错乱,如精神病;痰留在胃,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痰上蒙头部,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如耳源性眩晕;痰留四肢,四肢麻木、行动不便;痰留经络皮下,如瘰疠(颈淋巴结核)、瘿瘤(甲状腺肿大或腺瘤)、痰核(指淋巴结肿大或皮下结节)。

痰是如何形成的?
痰是由呼吸道黏膜上皮分泌物与空气中的颗粒物、病原微生物、各种炎症细胞以及坏死脱落的黏膜上皮细胞组成,可能是粘液、脓液,也可能是两者的混合物。
痰是如何形成的?
咳痰是一种临床症状,但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因为分泌痰的作用就是让痰包裹住进入呼吸道的细菌、病毒、异物等,促使这些有害成分排出体外。所以说,痰其实是很脏的一种物质,而痰形成的原因也有很多。
首先,西医眼中的痰。
在西医看来,咳痰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它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若只是偶尔的少量咳痰,而且痰为无色透明或灰白色粘液,而且只是短暂发作,这很有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或轻度的 炎症,注意观察即可。但是,如果发现咳痰久久不能好转,而且痰量增加,颜色发生变化时,就需要及时就诊了。
痰的形成更常见于感染性疾病,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鼻炎、鼻窦炎、咽炎等产生的脓性分泌物;二是下呼吸道感染所致的肺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等产生的分泌物。正常情况下,呼吸道粘膜分泌的粘液量正常,浓度正好,可以起到净化吸入物,调节湿度,清洁肺部吸入气体的作用。但是,如果发生感染后,会导致粘液成分变化,形成炎症细胞、病原微生物等,如此呼吸道粘液会变得粘稠,也就形成了痰。
其次,中医眼中的痰。
中医眼中的痰的形成是比较复杂的一个过程,《证治汇补》中曾记载:人之气道,贵乎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若外为风、暑、燥、湿之侵,内为惊、恐、忧、思之扰,饮食劳倦,酒色无节,荣卫不清,气血浊败,熏蒸津液,痰乃生焉。也就是说,痰的形成不仅与邪气入侵有关,还与情绪、饮食、劳累等都有关。气血津液气化功能失调,是痰生成的基本病机。
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有关。肺主呼吸,如肺失肃降,加之风邪或寒邪侵肺,肺内津液凝聚即形成痰。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脾湿不化,痰则自生。当然,痰的形成还与其他脏腑有关。脏腑功能不足,水液滞留,聚而成痰,为“湿聚”;阳气偏盛,内火过旺而生痰,为“太过”;阴虚内热,水液煎熬成痰,为“热炼”;气血虚,推动力不足水液停滞成痰,为“不及”。理论上来讲,五脏六腑均可生痰。
常见的原因有本身体质虚弱,脾胃薄弱,中气不足;饮食不洁,偏爱冷食、生食、肥甘厚腻食物等,伤及脾胃;外感失治或屡患外感,伤及肺气,肺气不利,必致咳嗽痰多;湿邪侵犯或思虑过度、劳倦,伤及脾胃运化功能,导致水湿内停则凝结成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