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主体由先天的要素禀赋或后天的学习创新形成较高附加值的相对优势,包括相对竞争优势与相对合作优势。市场主体的比较优势可以带来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合作机会的增加、成本的降低与利润率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靠先天的要素禀赋形成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弱化,其作用和地位将逐步递减;
靠后天的学习创新形成较高附加值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强化,其作用和地位将逐步递增。在智慧经济时代,靠后天的学习创新形成较高附加值的比较优势将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自主创新形成较高附加值的比较优势,并且把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与合作优势,才能后来居上,实现超越式发展。
扩展资料:
总之,正是各生产单位对资源的占有、分配和利用等情况的差别,造成了比较优势的产生。而比较优势的差别直接导致了生产物品的专业化(即所谓“社会分工”)和贸易的产生。这种专业化的结果是,当每个人都能够专门地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时,生产就会变得更加有效率,从而整个社会可创造物质财富总量与其整体经济福利便会有所增加。
专业化所带来的总产量增量,就是贸易的好处。那么,贸易的进行,也就由此变得顺理成章。同时,更多可分享的总产量本身,同样促进着专业化决策的发展。
比较优势原理:让优势发挥最大的作用
比较优势原理原本是国际贸易学中的概念,后被用于经济活动领域的各种竞争合作中。它是指只要与他国相比,在生产成本上具有相对优势,就可以通过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去换得他国生产的相对成本较高的商品,并因此获得比较利益。
如何理解这一原理呢?众所周知,优势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是相对的。没有比较就不存在孰优孰劣之说。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有比较才能分出强弱。而一个人如果在某一方面远胜他人,那么,他(她)就具备了绝对优势-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力量更强的优势。
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对于一个各方面都比他人强大的人来说,最聪明的做法不是倚仗自己的才华到处逞强,而是要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用于自己最擅长的地方,使自己具备绝对优势。
同样,一个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人,也无需自怨自艾,更无需抱怨自己先天不足,缺少绝对优势,而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自己以平静的心态提升自己,就可以让自己不断提升比较优势,进而成为绝对优势,从而在时机到来时,及时和善于抓住时机,进而成就自己。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初入石油公司工作时,因为学历不高,又没有什么技术,所以从事着石油公司最简单的工作-巡视并确认石油罐有没有自动焊接好。这是一个简单到了连小孩子都可以胜任的工作。但洛克菲勒一刻也不马虎,每天亲眼盯着焊接剂自动滴下,沿着石油罐盖转一圈,再看着自动输送带将石油罐移走。这项工作不但简单而且枯燥,于是,在最初的几天新鲜劲儿过后,洛克菲勒有些厌倦了。但他再一想自己目前的条件,一无文凭,二无专业技能,能从事这样的工作也好,可以积累经验,多学习,将来就有机会了。于是,他决定安心地把眼前的工作做好。
从此之后,他开始更加认真地观察、检查石油罐的焊接质量。当时,石油公司正在推行节约计划。洛克菲勒想,自己当下从事的这项工作是否也可以节约某些程序呢?于是,经过一次次地观察、揣摩、计算,他发现每焊好一个石油罐,焊接剂要落39滴;而经过周密计算,只要37滴就可以焊好了。不过这个方法并不实用。洛克菲勒没有灰心,而是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
经过多次测试,他终于研制出“38滴型”焊接机。也就是说,使用这种焊接机,每次可以节约一滴焊接剂-尽管节约的只是一滴焊接剂,可一年下来,“38滴型”焊接机可以为公司节省500万美元的开支。从此,洛克菲勒被高层管理者看重,踏上了卓尔不凡的成功之路。
可以说,那38滴焊接剂被公司的每一个人看在眼里,却被洛克菲勒一个人看在心里。于是,这么一滴不值一提的焊接剂,最终成了洛克菲勒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件事极其通俗且简单地说明了比较优势原理-在相同的条件下,正是由于洛克菲勒能先于他人发现机遇,于是他获得了先人一步的事业发展机遇。
著名的心理学家奥托指出,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其全部能力的4%。换言之,我们每个人本身都是一座金矿,还有96%的能力不曾被发掘出来。因此,一个人要善于发掘自己的优势,要将羡慕他人的目光收回,转而放到自己的身上,不断寻找自己的优势。那么,终有一天,这些与他人相比独属于自己的比较优势,就会发展为你的绝对优势,从而让自己创造奇迹,甚至让自己也成为奇迹。
2012年2月,世界上第一款可以折叠的汽车面世了。这款汽车不但有着时尚的圆弧造型,而且小巧精致,充一次电就可以行驶120公里。最神奇的是,它可以在30秒之内完成折叠动作,让车主不必担心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安置它。当这辆折叠汽车受到众多车迷们追捧的时候,人们不曾想到,设计这款车的人居然是一位女性设计师-她就是善于开发自己的潜能,让比较优势化为绝对优势的达利娅·格里。
小时候的达利娅是一个沉默宴言的孩子,喜欢独处,最喜欢的事情就是一声不响地坐在角落里折纸片玩儿。读小学三年级时,她除了手工课,其他功课成绩一塌糊涂,老师给出的断言是她的智力有问题。但父亲坚持认为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并告诉她,蓝鲸是动物界的“巨人”,但它的喉咙却非常狭窄,只能吞下5厘米以下的小鱼。但蓝鲸这样的生理结构却非常有利于鱼类的繁衍。因为如果成年的鱼也能被鲸鱼吃掉,那么海洋中的鱼类也许都会面临灭绝了!父亲最后告诉她,任何人都有不完美的一面,一个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让自己强大起来。
从此之后,她坚持自己的喜好-做手工之余,还常常动手搞些小发明。比如,将几块木板钉在一起,加上铁丝和螺丝钉,做成一个小巧的板凳;将家中的衣架略加改造,使之可以自由变换长度,成了一个“万能衣架”;甚至,在父亲的帮助下,她还将家里的两辆旧自行车拼到一起,变成了一辆双人自行车。
就这样,伴随着这些小小的发明,她快乐成长着。2010年,达利娅已经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大学生。一个周末,去超市购物时,她无意中听到两位顾客抱怨停车位难找,希望可以有一种可以折叠的汽车。由此,她开始了折叠汽车的设计。在无数次的思考和画图中,达利娅完成了设计。随后,她在网上发布帖子,找到了合作商-西班牙的一家汽车制造商,开始了折叠汽车的生产。
诚如达利娅·格里所说,她从小就不是个聪明的孩子,但她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用刻苦和勤奋来弥补缺陷,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
这同样证明了比较优势定理的存在意义,它提醒我们,命运不会偏向谁,重要的是如何发现自己的比较优势,并努力发展它,使之成为绝对优势。
举例说明什么是比较优势?
举例:
中国的田忌赛马故事也反映了这一比较优势原理。田忌所代表的一方的上、中、下三批马,每个层次的质量都劣于齐王的马。但是,田忌用完全没有优势的下马对齐王有完全优势的上马,再用拥有相对比较优势上、中马对付齐王的中、下马,结果稳赢。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 (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指的是在一个社会里面,不论个体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如果他们把有限的资源,包括时间和精力,只用来生产他们的机会成本比较低的那些产品然后进行交换,这样整个社会产品的总价值能够达到最大,而且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得到改善。
要深刻理解这个原理需要掌握几个要点:
要点一 :它指的个体可以是个人,可以是家庭,可以是地区,还可以是国家,都能够适用。
要点二 :前提条件是每个个体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明白,这个不同于一般的假设,确实一个基本事实。
要点三 :比较优势不知自己的优势跟别人的优势相比,而是自己跟自己比。我们生产一种产品,从事一种活动,放弃了其他的机会,我们通过比较这些放弃的机会,选择一个放弃机会最小的那种。我一直以为比较优势是同比人比较,原来是同自己比较。
要点四:如果每个个体,都集中生产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那种产品,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放在那些放弃的机会最小的生产活动上去,那么整个社会的总的产量就会达到最大。然后每个个体的处境,通过交换,都能得到改善。
亚当·斯密解释了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
一是 分工可以减少工作之间往返的成本。
二是 分工促进“熟能生巧”,专注地做同样一件事情,你的能力会逐步提高,甚至到达别人所不能企及的程度。
三是 分工使及其替代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