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客户为中心”、“长期艰苦奋斗”和“以奋斗者为本”。其外延之一是“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出自管仲《管子·国蓄第七十三》中的一句话:“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在高压下从一个小孔中喷出来的水,就可以用于切割钢板。火箭燃烧后的高速气体,通过一个叫拉法尔喷管的小孔,扩散出来的气流,产生巨大的推力,可以把人类推向宇宙。
“集众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众人各有各的利益述求,但是,在单位工作有高收入的述求是一致的。企业要做的就是给员工发高薪,不过要取之有道,那就是以奋斗者为本。为公司做出贡献大的,就获得更高的收入。贡献包括哪些方面,如何量化,就要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管理工具精益管理。
所谓“高收入”和“贡献”,既有工资、奖金、福利,也包括荣誉、关怀、赋能、培养、包容,以及氛围。你给予徒弟的包容和培养,对他来说是“高收入”的一部分,对你来说是给公司做出的一份“贡献”;员工在一个和谐、舒心、优雅的工作环境中,享受一种氛围,是“高收入”的一部分,而制造这个氛围的每一个人是给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个集体做出的一份“贡献”。
环顾四周,现实是大多数管理原则和道理都是公开的,但同样的原则和道理在不同的企业那里,却会有不同的结果。这其中的奥妙是耐人寻味的。破局要从自己身上下手。
映日成霞。我是云?是朝霞,是晚霞,也是彩霞。不论飘到哪里,经历多少时光都可以映日而生。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意思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意思是如果企业所有人的力气都通过一个孔出来,岂不是人挤人,造成很大的损耗吗?出自《管子·国蓄》:“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
这句话的内涵是团结和聚焦,“团结就是力量”其实是自古以来的组织原则。“力出一孔,利出一孔”至少需要两个步骤:
1、是打造共识,也就是核心团队必须是有战略上的一致性,这是“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基础。
2、是组织能力,通俗来讲就是组织架构、人员安排、考核标准和制度保障,以打造“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战略聚焦目的。
利出一孔是什么意思
利出一孔,汉语成语,拼音是lì chū yī kǒng,意思是给予利禄赏赐只有一条途径,那是从事耕战。
春秋时期,管子在《管子·国蓄第七十三》中提到“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战国时期,商鞅在《商君书》亦提出“利出一孔”的思想。这个唯一的孔道,就是“农战”。除此之处的商业、娱乐等事项,尽在禁除之列。他的商鞅变法,按照“利出一孔”和“驱农归战”的中心思想。将秦国整个社会打造成了“农战”体制,全民为兵。最终得以横扫六国,实现统一。
相关例句:这是“利出一孔”的典型困境:把百分之八十的资源,分给百分之二十的人。
相关近义词及解释:
【利欲熏心】: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宋黄庭坚《赠别李次翁》诗:“利欲熏心,随人翕张。”【利灾乐祸】:见到别人遭受灾祸反而高兴。【利害攸关】:利害所关。指有密切的利害关系。
【利口巧辞】:利口:锋利的口才;巧辞:善于言辞。形容能言善辩。【利用厚生】:利用厚生:利用:尽物之用;厚:富裕:生:民众。充分发挥物的作用,使民众富裕。【利尽交疏】:到了无利可图的时候交情就疏远了。
【利喙赡辞】:指口齿伶俐,辞令优美。【利诱威胁】:利诱:用利益诱惑;威胁:恐吓。形容软硬兼施,使别人顺从。【利绾名牵】:指为名利所诱惑羁绊。同“利惹名牵”。
利出一孔的意思
管仲在《管子·国蓄》一书中说:“利出于一孔,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先王知其然,故塞民之养,隘其利途;故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故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若父母。”
这段话阐述的核心是“利出一孔”。福禄赏赐、物质条件等谓之利;孔,源于铜钱的小孔,后喻为途径。其表达的思想是国家采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垄断全国所有资源,并控制了社会财富的分配,集所有“利”于一身,国民要生存和发展,就得仰仗于国家的施予。这是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有效手段,并能随心所欲地支配治下的民众。由这思想衍生出两种统治措施,即政治上的人身控制(比如对民众权利的严厉控制)和经济上的贫民术(比如重税制度)。
“利”出一孔,“力”才出一孔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出自任正非2013年华为新年献词。“如果我们能坚持‘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下一个倒下的就不会是华为’;如果我们放弃了‘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原则,‘下一个倒下的也许可能就是华为’” 。
“力出一孔”可以理解为有限的资源只能做有限的事情,要把华为所有的资源聚焦在战略上,聚焦主航道,坚持针尖战略,只有在战略上实现突破公司才能长治久安。
而“利出一孔”则是指华为十几万员工,从最高层到所有骨干层的全部收入,只能来源于华为的工资、奖励、分红及其他,不允许有其他额外的收入。从组织上、制度上堵住从最高层到执行层个人谋私利的机会,杜绝通过关联交易的孔,掏空集体利益的行为。
“力出一孔”是华为长期坚持的战略原则,而“利出一孔”则是华为对高级干部和员工的严格要求。
最近学习沈祖芸老师的课,受其启发,让我对“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有了新的理解。
沈祖芸老师说,十一学校分割权力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责权利等边”。等边就是说,当你负起一份责任,就能获得一份权力,还能够拿到一份利益的时候。
但是,在现实中,责权利是不会自动等边的。领导们总是习惯跟下属签“军令状”,把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写得特别清楚,也愿意给他们一些利益,但就是不给下属开展工作所需要的权力。最后,下属没干好,还怪他缺乏责任心,工作不努力。
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的呢?沈祖芸老师说,是先给权力,再赋予相应的利益,下属自然就会把责任担在肩上。
也就是说,“责权利”正确的 实施次序是“权利责” ,即“先给权,后明利,最后责”;而不是先责,后权,再利。
沈老师举例说,在传统学校,年级主任是最吃力不讨好的。手里没有权力,权力都在分管副校长那里。然后也没啥利益,因为承担行政职务就不能多上课,而工资是与课时费挂钩的。但是,你又是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学生中考高考没考好,账都算在你头上。这样的年级主任谁干啊。
但是,在十一学校变革过程中,年级主任被授予了多项权力:首先,人事聘任权。你可以挑选自己年级的老师。第二,财权。在学校预算里,年级的经费盘子是最大的,你可以直接签字花钱。第三,你也是支持人员最高频的客户,是被服务最多的人。此外,学校在薪酬、福利、荣誉体系的设计上,都会向年级倾斜。
年级主任拿到了这么多的权力,又得到了相应的利益,自然你的责任也是最大的。过去,你是上级的“手脚”,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向上级汇报,你也没觉得年级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现在,你是信息获取最充分的地方,你有权做决策,也有权指挥战斗,那你就必须把责任担在肩上。
“先给权力,再赋予相应的利益,下属自然就会把责任担在肩上”,给我的启发是,作为没那么大规模的企业,我们学习华为的“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时,应该是先“利出一孔”,然后,“力”才能出一孔。
先“利出一孔”,是指先要明确大家的利益来源。明确了利源自哪里,那大家想要得到这个利益,就得把“力”用在产生利益的地方,也就是“力”才能出一孔,这样大家用力的方向才能一致,这就能解决很多企业内部冲突的问题。
用利益牵引大家的力量和精力,这个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看到的景象并不是这样的,而是各部门各人各自想着先把自己的利益落袋为安,至于别人的利益,公司的利益,与我何干。这样的企业就是典型的利益来源不统一,力的方向自然很难一致,甚至还是反着的,相互抱怨,相互倾轧。
要想理顺企业管理,必须理顺利益来源,也就是“利出一孔”。
我听说过一家企业,是个典型的项目公司。按理说大家的利益都来自项目,应该采取项目制管理,这样大家的精力也都着眼于项目。每个项目做好了,产生了利润,大家自然就有利益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家公司并没有采用项目制,仍然采用直线职能制。公司由销售、设计、制造、安装等部门组成。销售的薪酬是与项目合同额挂钩的;而设计、制造、安装等项目执行,表面看这些人是与项目质量、进度、成本相关的,但事实上薪酬却并不与项目合同挂钩。
这在我理解就是没有“利出一孔”。项目出了问题你推我,我推你;部门之间你埋怨我,我埋怨你。眼睁睁看着项目一个个出问题,无论领导们怎么讲责任,问题就是得不到有效解决。
这样的企业还很多。李希贵校长说,“在管理工作中,能用结构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制度;能用制度解决的问题,就不靠开会”。利益结构没理顺,不统一,想要出结果,难之甚难。
“利出一孔”,“力”才能出一孔和“先给权力,再赋予相应的利益,下属自然就会把责任担在肩上”,说的其实是一个意思。
在公司管理中,很多管理概念都是如此,学习起来不容易,执行起来更难。可能是文化的原因,领导们总是习惯于回避谈利益,又紧紧抓着权力,那就就只剩下责任了。但是,众生皆人,凡人皆苦,大家工作不就是为了利吗?信仰普通人的“修齐治平”简直是痴人说梦。
要想做好企业,领导者必须克服自己,让出一部分权利,大大方方谈利益。“先给马儿草,马儿们自然撒泼跑”,这才是管理之道。
汉武帝经济上推行的什么“利出一孔”是什么意思啊?
意思:给予利禄赏赐只有一条途径,那是从事耕战。
出处:《管子·国蓄》:“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商君书·弱民》:“利出一孔,则国多物。”
同“力出一孔”。春秋时期,管子在《管子 · 国蓄第七十三》中提到“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战国时期,商鞅在《商君书》亦提出“利出一孔”的思想。这个唯一的孔道,就是“农战”。
除此之外的商业、娱乐等事项,尽在禁除之列。他的商鞅变法,按照“利出一孔”和“驱农归战”的中心思想,将秦国整个社会打造成了“农战”体制,全民为兵。最终得以横扫六国,实现统一。
扩展资料
事件:
商鞅在《商君书》亦提出“利出一孔”的思想。这个唯一的孔道,就是“农战”。除此之处的商业、娱乐等事项,尽在禁除之列。他的商鞅变法,按照“利出一孔”和“驱农归战”的中心思想。将秦国整个社会打造成了“农战”体制,全民为兵。最终得以横扫六国,实现统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利出一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