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普鲁士王国与德国是什么关系?

在德国统一之前,曾经是德意志的一个邦国。

1701年,勃兰登堡公国兼普鲁士公国公爵腓特烈三世支持领导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借以换取普鲁士国王称号。

1月18日,勃兰登堡-普鲁士公爵腓特烈三世在哥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并从此展开了普鲁士王国200多年的显赫历史。

德意志统一前,普鲁士和奥地利同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最强大的两个邦国,是当时欧洲列强之一、

19世纪中期普鲁士王国取得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的胜利,统一了除奥地利帝国外的德意志,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国。

普鲁士有时也是德国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词,同时也是德国在一战和二战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军国主义的来源。

扩展资料:

通过战争,腓特烈二世树立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并将普鲁士变为一个军事国家。腓特烈二世同时还从伏尔泰那里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

改进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励宗教信仰自由,并扶植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到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时,普鲁士已经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其行政机构的高效率和廉洁为欧洲之首。

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继承王位后,先后购买了安斯巴赫侯国和拜罗伊特侯国,并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

在此之后,普鲁士王国加入反法同盟,并于1806年败于拿破仑,被迫割地赔款。在此之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

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1809年在柏林创办了腓特烈·威廉大学,同时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此后普鲁士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鲁士王国

普鲁士统一德国为何要在法国加冕称帝?

历史记载,普鲁士统一德国以后,却没有直接在德国称帝,而是在法国加冕。好像从表面上来看,仅仅是因为普鲁士仗着战胜法国的缘由,而向法国乃至欧洲炫耀自己。除此之外,普鲁士在法国加冕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在封建宗法制下的政治正统性,对欧洲人而言非常重要,也因此德国不得不如此,即使和法国就此成为死仇也在所不惜。在西方,君主的头衔绝不是自己可以胡乱加的,而都是要经过教皇的承认。教皇的教令能通行于基督教各国,而国王却只能施令自己的王国,这也是中世纪欧洲教权高于王权的基础。所以,欧洲各国君主,想要使自己的王权稳固,都不得不在教皇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

在完成一连串战争,最后统一德国之后,为了最后的法理正义和羞辱世仇法国,俾斯麦还有新生的德意志帝国选择在法国人最引以为傲的凡尔赛宫加冕。我们都知道现在欧洲,国家众多,其实这是欧洲历史的延续而已,欧洲历史上一直是个神奇的大州,邦国林立,小国众多,皇帝很少而国王却很多。

国王王冠一抓一大把,皇帝皇冠却很少,少到只需要一个手就可以数出来还有多的,所以政治正统性就值得让人追求了,所以说普鲁士在法国加冕不仅仅只是为了羞辱示威法国,还因为皇冠的珍贵性呀。

普鲁士:原本并非德意志民族,为什么却最终统一了德国?

1866年,普鲁士击败德意志民族内部的主要竞争对手奥地利。1870年,又击败了企图阻挠德意志统一的法国。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终于在1871年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

跟英、法等老牌欧洲强国相比,德意志的统一显得姗姗来迟,可谁也没想到,此后的70年里,这个年轻的帝国连续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深刻改变人类的 历史 进程。

普奥战争前的欧洲局势,两个德意志兄弟对德国的统一都有着各自的打算

然而,主导德意志统一的普鲁士王国,其祖先却并非德意志民族,在血缘上,古代普鲁士人与立陶宛等波罗的海民族更为接近。古代普鲁士的起源地也不在如今的德国境内,而是在以波兰的格但斯克(但泽),和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为核心的地区。

普鲁士的发源地如今已经成为波兰的格但斯克市和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

既然如此,普鲁士又是如何能够统一德意志呢?从13世纪开始,由德意志贵族组成的条顿骑士团用武力征服古普鲁士人,再通过联姻方式成为德意志的一个邦国,进而统一了德意志。

条顿骑士团的徽章和团旗,最终演变为德国军队的“铁十字”徽章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的凯撒远征高卢时,发现阿尔卑斯山以北、莱茵河以东地区居住着很多蛮族,他们处于原始的氏族 社会 ,勇猛好斗,很难征服。凯撒把这些蛮族称为“日耳曼人”。

公元前1世纪,日耳曼人的居住地区(黑色框线),红色部分为后来罗马帝国全盛时期的版图

据现代考证,日耳曼人起源于北欧的南部地区,由于天气转冷而迁入中欧。古罗马人没有能力征服日耳曼人,便雇佣他们为自己打仗,日耳曼人则趁机吸收古罗马文化,并大举向帝国境内移民。

条顿森林之战,日耳曼人顶住了罗马军团的进攻,因而没有被征服

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军轻松灭亡了腐朽的西罗马帝国,在其废墟上建立起法兰克王国。这个王国在鼎盛时期囊括了今天法国和德国的绝大部分领土。欧洲 社会 也由此进入了中世纪。

相对于古罗马帝国,日耳曼人初始的文明发展水平较低。但通过数百年的融合和学习,日耳曼人逐渐归皈了基督教,并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军事采邑制度,取代了古罗马的行省制。

可好景不长,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分裂成东、中、西三个部分,其中的东法兰克王国便是德意志民族的前身。经过三百年的努力,东法兰克王国得到罗马基督教廷的认可,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在名义上继承了西罗马帝国的余晖。

法兰克王国分成三部分,东法兰克将演变成德意志

从国王开始的各级贵族领主,从上级领主获取土地的使用权,并为上级领主服兵役,从而构成整个国家的统治秩序。这套封建制度非常类似于中国周朝的诸侯分封制,一直沿用到近代。

而为了保证贵族爵位和财产能够得到完整传承,封建领主采用了长子继承制,其他儿子只能自谋生路,或给其他领主当兵、或参加各种军事团体,这就使得中世纪欧洲 社会 的军事化色彩十分浓重。

中世纪欧洲最重大的事情是十字军东征,1095年,罗马教廷号召欧洲的基督教徒发动东征,目的是从穆斯林手里夺回圣城耶路撒冷。由于基督教军队以十字徽章为自己的标志,因而被称为“十字军”。

在此后的两百年时间里,十字军先后十三次东征,总兵力超过三百万。从贵族到农民的欧洲各个阶层都深度参与其中,英国、法国、德意志等国的国王都曾亲自领兵前往中东征战。

十字军先后发动十三次东征,总兵力达300万,但只有第一次东征的战果较大

对于那些无法继承爵位和土地的贵族子弟来说,参加十字军东征是攫取财富和荣誉的好机会。德意志的贵族子弟对此也非常热衷,他们在前几次东征的十字军中,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

十字军在初期取得很大的战果,一度夺取耶路撒冷,建立了若干个十字军国家,但也暴露出一个严重的问题。留守在中东的十字军太少,遭到攻击时,很难坚持到欧洲援军赶来,也无法保护前来朝圣的基督徒。于是,武装修士会应运而生。

武装修士会既是基督教修士,又是全副武装的骑士。在十字军东征期间,最有名的三个武装修士会分别是“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

1241年,条顿骑士团与波兰、德意志联军惨败于蒙古军队

12世纪末的第三次东征中,来自德意志的十字军战士们在中东遭遇到敌军和酷热的双重打击,损失惨重,很多人返回了德意志。而留在圣地的一部分人仿效其他骑士团的模式,在1198年建立起条顿骑士团。在遥远的东亚,蒙古帝国差不多与此同时开始了崛起的进程。

条顿骑士团一开始以救治前往圣地的德意志人为主要使命,随着规模的扩大,军事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变成一支强大的武装团队,其首领的名称叫“大团长”或“总团长”。他们以白底黑十字徽章为自己的标志,在中东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条顿骑士团的骁勇善战很快引起了一些欧洲国家的注意。1211年,匈牙利请他们去镇压库曼雷人的反抗,并封给他们一片土地作为报酬。当条顿骑士团完成任务后,想在封地上建立自己的国家时,却发现自己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自然不能建国。

20世纪60年代重建的马尔堡,条顿骑士团征战普鲁士之前,以此堡为总部

吸取教训后的条顿骑士团在接到下一个任务时,要求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颁布黄金诏书,将即将征服的这片土地赐给自己,并享有一切权利。这片土地的名字叫作“普鲁士”。

古代普鲁士位于波罗的海沿岸,在维斯瓦河与涅曼河之间,距离神圣罗马帝国的东部边境约三百公里远。古普鲁士人与拉脱维亚、立陶宛人同属于波罗的海民族。

古普鲁士人的早期 历史 到现在仍无法完全考证,他们没有文字,有自己的语言,处于部落 社会 时期,以原始农业为生。由于土地贫瘠、缺乏海港和海贸,生活较为艰苦,也造就了古普鲁士人的剽悍作风,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外来者的反抗。

1300年条顿骑士团在欧洲的分布,蓝色区域为普鲁士和立窝尼亚

正因为如此,波兰虽然将该地区划入自己的版图,却没有实施过有效的统治。波兰通过神圣罗马帝国请条顿骑士团来征服古普鲁士人,并答应将这片土地的所有权益送给条顿骑士团。

从1230年起的五十年前里,条顿骑士团源源不断地从德意志派来军队,镇压了古普鲁士人的三次大规模叛乱,才征服整个普鲁士地区,逼迫他们皈依基督教。

条顿骑士团一边忙着征服,一边还要排除周边强国的干扰。波兰和立陶宛虽然较为强大,但对该地区的兴趣不大。俄罗斯当时还无力向这里扩张,波罗的海对面的强国瑞典则只能以侵袭为主。

普鲁士处在多个强国之间,但这片土地不够肥沃、也没有良港,吸引力不强

1285年,条顿骑士团终于征服整个普鲁士地区,并根据神圣罗马帝国的黄金诏书,建立了自己的国家——骑士团国。波兰虽然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允许条顿骑士团建国,但此后一直与他们处于敌对状态。

条顿骑士团国由上层的骑士和被统治的古普鲁士人共同构成,据现代学者考证,古普鲁士的人口在被入侵前应该有17万左右。骑士团国鼎盛时期的疆土范围包括东普鲁士、西普鲁士(今波兰格但斯克市及附近地区)、爱窝尼亚(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大部分地区)。

1400年波罗的海周边的局势

条顿骑士团的成员既是战士,也是修士,因此,他们建立的国家与传统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骑士团的大团长兼任国家元首,各级行政长官同样是骑士团成员。他们没有私产、不能结婚、只能从骑士团内部选择接替者。

为了帮助骑士团成员战胜人性之中的私欲,骑士团着力宣扬“勇敢、纪律、节俭”等美德,使这个与众不同的国家能够长期维系下去,这些美德日后将成为普鲁士精神的一部分。

来源于德意志的条顿骑士们积极从德意志吸收移民,占据当地的经济命脉,推行德语和德意志化。而周边的斯拉夫人、立陶宛人等等也大批涌入进来,与当地人混居在一起。

条顿骑士团的鼎盛时期,占据着波罗的海沿岸很大一片区域

在这个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古普鲁士人渐渐失去自己的语言和习俗,开始与各地移民一起形成新的普鲁士人,德语成为当地的通行语言,古普鲁士语言彻底消亡。

经过长时间的开发,普鲁士土地变得肥沃起来,加上相对宽松的统治,使得普鲁士在随后的两、三百年里,得到很快的发展,超出了周边地区。毕竟条顿骑士不能拥有私产和穷奢极欲,对民众横征暴敛等情况比其他贵族领地要少得多。

经济大发展的同时,条顿骑士团的统治却走上了下坡路,不断地与波兰发生战争。1410年的坦能堡会战中,条顿骑士团惨败于波兰。1466年,西普鲁士被割让给波兰,东普鲁士沦为波兰的采邑,骑士团国丧失了独立。

最后一任大团长阿尔布雷希特(左)和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右)

面对骑士团国江河日下的形势,第37任大团长、来自霍亨索伦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拒绝承认波兰的宗主国地位。武力反抗失败后,他逃到德意志,认识了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

1525年,在马丁·路德的影响下,阿尔布雷希特宣布改信新教,辞去大团长职任,自立为普鲁士公爵,东普鲁士因而变成霍亨索伦家族名下的普鲁士公国。

深黄色区域是普鲁士公国,该时期的疆域面积最小

条顿骑士团失去了自己的国家,分崩离析。一部分不愿意改信新教的条顿骑士团成员,回到德意志继续征战了三百年。直到1809年,法国皇帝拿破仑迫使德意志臣服,条顿骑士团才被宣布解散。

拿破仑失败后,条顿骑士团得到重建,但不再具有军事职能,只是一个宗教团体,从事医院等慈善事业。1929年,条顿骑士团改名为德意志骑士团。目前,德意志骑士团仍然有约一千名成员,总部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五个国家有其分部。

条顿骑士团没落了,普鲁士公国依然存在,但它臣服于波兰王国,甚至没有与德意志地区接壤。按照正常的轨迹发展下去,这个公国很有可能变成今天波兰的一部分。而这个趋势在1618年被打破了。

由于第二任普鲁士公爵死后无子,他的女婿继承了普鲁士公国。这个女婿同时又是霍亨索伦家族勃兰登堡的继承人,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

这个时代的德意志正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邦国多达上百个,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也是由七个“大选侯”选举出来的,勃兰登堡侯爵便是“大选侯”之一。

霍亨索伦城堡,位于今天的德国巴登-符腾堡州

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的成立,是普鲁士归属德意志的开始,但此时两者的联系还不是很紧密,普鲁士仍然是波兰的采邑。1660年,霍亨索伦家族通过帮波兰打仗,换取了普鲁士公国脱离波兰,完全成为德意志的属国。

1701年,霍亨索伦家族的腓特烈三世,又趁着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向法国开战,得到了普鲁士国王的称号。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加冕称王。

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的疆域,德国首都柏林就位于其领土上

15至18世纪的欧洲一直动荡不安,各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德意志各邦国纷纷卷入其中。普鲁士却因为处于德意志的边缘地带,而长时间免遭战火的侵袭。再加上他们信奉新教,使得这里成为新教徒和战争难民的避难所。

由于普鲁士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民族,对各国移民都保持着开放态度,也不强迫任何人改变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因而受到全欧洲难民的青睐,使得普鲁士人口和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

在普鲁士王国的内部,各等级领主基本上都是条顿骑士团成员的后代,不但享有自己的封地,还延续着骑士团尚武和遵守纪律的精神,年轻的贵族子弟都会上军校,成为普鲁士的军官。他们有一个特定的称谓——容克贵族。

从1230年起,普鲁士人口和领土面积的增长情况

跟传统的欧洲贵族相比,容克贵族节俭得让人感到寒酸,有一些甚至还会自己参加劳动。他们像当年的骑士团那样,信奉“勇敢、纪律、节俭”等美德,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只效忠于国王和军队本身。

普鲁士军队按照地域进行征兵,既能组建一支庞大的军队,又加速了来源于各地移民的德意志化。18世纪是普鲁士不断扩张的时代,吞并多个德意志邦国,普鲁士已经完全融入了德意志。

正是凭借由容克贵族组成的军官团,以及竭尽全国之力供养的庞大军队,小小的普鲁士王国才能在欧洲政治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到18世纪末,这个充满“铁和血”精神的普鲁士已经跻身于欧洲强国之一。

直到普鲁士王国成立时,勃兰登和普鲁士之间只有波罗的海沿岸一狭长地带相连,这种局面显然很难让人满意的。1772年,普鲁士联合俄国、奥地利瓜分了波兰,将西普鲁士重新归于治下,勃兰登和普鲁士终于连成了一体。

经过数百年持之以恒的扩张,尤其是1815年打败拿破仑后,普鲁士王国扩张到德意志的西部和北部,成为德意志地区两个最大的强国之一。另一个是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称号的奥地利。

蓝色为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后的疆域,面积远远超过现在的德国

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在普鲁士传统的“铁和血”精神下,俾斯麦和国王威廉一世拉开了统一德意志的进程。他们首先排除了与奥地利合并的可能性,选择成立一个相对较小的德意志国家。

1864年,普鲁士击败丹麦,确定了德意志的北部疆域。1866年,又击败奥地利,迫使其退出德意志。次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成立,包括有22个德意志邦国和3个自由市。

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中,普鲁士王国的领土(绿色)

1870年,法国向普鲁士宣战,企图阻挠德意志的统一进程。由条顿骑士团传袭而来的,历经无数次改革提升的高效军事体制,使普鲁士比法国更早完成动员,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不但一举击败法军,还俘虏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

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

1871年1月18日,也就是普鲁士王国成立的170周年纪念日,威廉二世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加冕成为德意志皇帝。如果上溯到条顿骑士团1230年首次进入普鲁士,这个称帝的过程花费了642年。

这个本非德意志的普鲁士,经过五个世纪的同化,完全成为德意志的一员,乃至两强之一,最后终于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德国”正式登上了 历史 舞台。

德国空军战机上的“条顿铁十字”

长期作者 霈霖

历史 资深爱好者

责任编辑 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 环球情报员主编

—(全文完)—

揭秘历史:“铁血君王”腓特烈大帝有何治军之道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1786年在位),史称「铁血君王」腓特烈大帝。在其铁腕统治下,一个社会有秩序、中央有权威、 *** 有效率、军队有战力的普鲁士强盛起来并加剧了军国主义化。「突出军事,强化军队」是弗里德里希二世施政纲领的核心内容,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旨在贯彻这一方针的军事改革措施。

征兵 为征到足够兵员,普鲁士王室不择手段,募兵官把活动范围扩充套件到德意志其他各邦去,实际上就是一种有组织的强夺人力。作为当时德意志各邦国中最强大的军队,许多有雄心有抱负的外邦青年还是被吸纳到普军来服役,其中就包括沙恩霍斯特这样的一代名将。通过这种在各邦国间征兵的方式,一盘散沙的德意志民族加强了内部联络,普鲁士军队也变成了名副本来的整合民族力量的纽带。

严训 随着普鲁士军队的迅速壮大,弗里德里希二世极力要求军队具有铁的纪律和高度机动的能力,把「严明军纪」上升到了「军魂」的高度。他训练的骑兵能保持整齐的队形长距离宾士,并在冲锋后迅速重新编队,普军非常快成为欧洲效率最高的军队。恩格斯后来评价,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军事组织「是当时最好的,其余所有的欧洲 *** 都热心地效仿它」。当时弗里德里希二世着重培养军官的忠诚服从精神和军人荣誉感,并通过他们和严厉的军法来控制整个军队。对士兵的训练更是不正常严格,皮鞭加棍棒的野蛮军法充斥整个军队。

精械 弗里德里希二世刚即位时,普鲁士军队的武器装备不可以自给,必须花费大量资金从国外进口。为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他在登基第二年便着手发展军事工业,对其免税并给予补贴。在官方扶持下,普鲁士军工生产连创佳绩,除数量增长外,武器效能也有了非常大提高。

创新 弗里德里希二世的技术革新通常与战术改革相配套。他在提高滑膛枪射击速度的同时,对步兵作战编队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根据古希腊的楔形阵,结合自个军队的火器效能,他发明了斜行战斗序列。弗里德里希二世高度重视各兵种的协同作战能力,并且首创了骑炮兵,让骑兵装备轻型火炮,将骑兵的高度机动与炮兵的强大火力完美结合在一起。军制改革方面,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位期间所设立的侍官总署与先前已存在的军需总监部一起,共同奠定了后来总参谋部制度的基础。

除完善指挥体制外,弗里德里希二世还将普鲁士的军事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真正确立了全民皆兵的国防动员体系。当时曾有人这样描述普鲁士:对其他国家来讲,是国家拥有一个军队;对普鲁士而言,则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

补给 弗里德里希二世对军事后勤投以极大关注。为保障战时庞大的物资供应,他打破单纯依赖兵站进行补给的传统模式,改之以新型的复合保障制度。具体做法是:由单兵携带可供自身消耗3天的口粮,团属补给车队携带本部8天的面包定量,而最高一级的军补给车队则为全军携带一个月的食品供应量。同时,又在柏林等交通枢纽设定仓库,预先将大量战备物资储存在内。由此,普军形成了一套严密高效、机动灵活的后勤保障体系,为频繁的王朝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支援。

弗里德里希二世信奉「强权即公理」,在其铁腕统治下,普鲁士的国力迅速上升,在非常短时间内便跃居欧洲强国之列。在此基础上,弗里德里希二世不断进行对外战争,扩张领土。到1786年他去世时,普鲁士的领土扩大了1.6倍,人口也由300万增至500万。普鲁士的迅速崛起,为19世纪下半叶德意志的统一和复兴奠定了基础。

相关阅读

  •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是几本线
  • 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2021级军训
  • 被偏爱都有恃无恐(被偏爱都有恃无恐歌词)
  • 沧州师范学院通知书怎么查
  • 绿色英文,绿色英文怎么写
  • 我的家乡变化大征文600字
  • 肉包子打狗(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是什么意思)
  • 实习报告ppt模板
  • 自来水博物馆,自来水博物馆小报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