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 2、“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出自哪里?
- 3、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 4、苏轼的(缺月挂疏桐)全文是什么?怎么鉴赏?
- 5、赏析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一)“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上片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弯月高挂、梧桐落叶的孤寂清冷的氛围。
这样的氛围也为“幽人”、“孤鸿”这两个意象的出场做好了铺垫。“漏”指古人用来计时的漏壶,相当于古代的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用以计量时间。简称“漏”。
如我国汉语成语中的“铜壶滴漏”、“漏尽更深”等词语,说的就是沙漏或者水漏的计时工作原理。
古代水漏工作原理
“漏断”也就意味着时间到了深夜。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孤寂的夜晚。
苏轼在另一首同样寓居定惠院的诗作《定惠院月夜偶出》中,曾写道“庙堂无地能尔容,风月在天从我借”,这可以和苏轼的词作《卜算子》互相佐照应,可见苏轼此时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之情。
月亮似乎也知道苏轼的心事似的,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在情境的渲染上是非常高妙的,词人渲染出一种孤高清冷的境界。
“缺月挂疏桐”词意图
(二)“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两句的意思是:定惠院内是一片宁静幽寂,在夜深人静的“漏断”时分,还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独自徘徊呢,自己在月下徘徊的身影就像是一只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词人先是点出一位在月下独自徘徊的“幽人”形象,随即又将“幽人”形象比作“孤鸿”的形象。“幽人”和“孤鸿”这两个意象互相对应,两者的形象也契合在了一起。此时苏轼那幽独、寂寞的心境不正像那飞过苍穹的孤鸿之影吗?
这两句,既是实写,突出幽人的形象,又通过“孤鸿”意象的对应契合。苏轼托物寄怀,借“孤鸿”的形象进一步加深了“幽人”的形象。词人用虚中写实的手法使“幽人”孤独和寂寞的形象更加具体化。此时的词境也是景情交融、物我合一。
(三)“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下片承接上片而专写“”孤鸿”,是对“孤鸿”意象的特写,词意是说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词人托物比兴,借孤鸿衬托,这正是苏轼此时此刻的心情与处境的写照。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呢?词人身边连几个知心的朋友也没有,知音难觅,内心是孤苦难耐的。
(四)“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两句写孤鸿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惊恐、回头、和选择栖息之地的多种描写,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词人此时的情境与孤鸿是何其的相似,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物化、具体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回顾苏轼贬谪黄州的经历,他因为受到诬告入狱,又被贬谪到黄州。词作最后两句是词人审视自己的处境,神似孤鸿,惊鸿甫定,这两句又托物寄怀,寓意深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出自哪里?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背景:这首词是元丰五年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意义: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在黄州所作(王文诰《苏诗总案》)。先是熙宁中,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多扰民者,心中不满,发抒于诗中,因此激怒新党,说苏轼诽谤朝政,遂逮捕下狱,百端罗织,必欲置之死地,即所谓“乌台诗案”。幸而神宗还算明白,终于释放苏轼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六月乃量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定慧院在黄州东南。此词是苏轼在贬所抒怀之作。上半阕叙写寓居定惠院时的寂静情况。“漏”指漏壶,是古人计时的器具,从壶中滴水计算时间,夜深时,壶中滴水减少,仿佛断了,故“漏断”即指夜深。这段词意是说,在院中夜深人静,月挂疏桐之时,仿佛有个幽人独自往来,如同孤鸿之影。这个“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苏轼自指。下半阕承接上文而专写孤鸿,说这个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用比兴之法,借孤鸿衬托,正足以表达其“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序》语)。“拣尽寒枝不肯栖”句,南宋时曾有人认为:“鸿雁未尝栖宿树枝,惟在田野苇丛间,此亦语病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这种看法未免拘泥。金王若虚《滹南诗话》说:“东坡雁词云‘拣尽寒枝不肯栖’,以其不栖木,故云尔。盖激诡之致,词人正贵其如此。而或者以为语病,是尚可与言哉!”这是通达之见。
这首词虽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发抒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的作品,但是也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文字冤狱对人才的摧残,还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至于后人或谓此词为王氏女子而作(《能改斋漫录》卷十六),或谓为温都监女而作(《野客丛书》卷二十四)。都是好事者附会之辞,不足凭信。
这首词的艺术是很高妙的。黄庭坚评此词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六《跋东坡乐府》)评价可谓甚高。尤其“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二语,能说出苏词的真实本领,苏轼其他好词亦常有此种境界。陈廷焯评此词说:“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词则·大雅集》)也推崇备至。至于这首词的章法也很奇特,前人已有道出者。胡仔说:“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本咏夏景,至换头但只说榴花。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这也可以看出苏轼在作词上的创新之处。
晚近人论词多以“豪放”为贵,而推苏轼为豪放之宗。这实在是一种偏见。宋词仍是以“婉约”为主流,而苏轼词的特长是“超旷”,“豪放”二字不足以尽之。这首《卜算子》词以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永遇乐》(明月如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佳什,都是超旷之作,同时也不失词的传统的深美闳约的特点。这是评赏苏词时所极应注意的。
苏轼的(缺月挂疏桐)全文是什么?怎么鉴赏?
出自宋代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扩展资料: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
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
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
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赏析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这首词中的意象。缺月、疏桐、寒枝,幽人独往,孤鸿缥缈,寂寞沙洲。显然这首词中啊,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孤高自诩,蔑视流俗的心境。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这里苏轼通过写自己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营造出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漏”,漏断的“漏”是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也就是指深夜,也就是说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他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辉,像是挂在枝丫之间。
接下来的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的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他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啊。
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到的闲人不同,苏轼在这里铺垫的是幽人与孤鸿的出场,这是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同时还有那飘渺的孤鸿。当这两个意象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组重要的对应关系,让我们不由得联想到幽人那高冷的心境正与那飘渺若仙的孤鸿之影一般无二啊。
这两句既是实写景,又是通过人与孤鸿的对应,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不融于世,也写出了一种深刻的孤独,尤其是心理的孤独,是许多优秀的作品所要表达的终极关怀。
到了下阕苏轼更是把鸿与人放置于同一情境之中来写。“惊喜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一句“有恨无人省”,简直直白至极地写出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啊。
人在孤独的时候总会茫然四顾,总要寻寻觅觅,但常常找到的最终不过是更多的孤独,不论是“有恨无人省”,还是“拔剑四顾心茫然”,其实都是对世间知音的极度渴望啊!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最后两句呢,继续写景写孤鸿,描写没有同伴的孤鸿只能在寒枝之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却不肯栖息,最后宿于寂寞荒凉的沙洲,独自度过寒冷无比的夜晚。
这里虽然只写了孤鸿,不再写幽人,当我们却仍能深深地感受到人的存在,感受到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诩,还有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在词中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写幽人与孤鸿惺惺相惜,在高超的艺术技巧之中蕴藏的是无比的深情。
扩展资料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代: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人群开始安静了。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