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桑麻"指( ) 诗句中的"桑麻"指的是什么.
- 2、稼穑桑麻是什么意思
- 3、陇上桑麻是什么意思
- 4、共叙桑麻什么意思?
- 5、过故人庄把酒话桑麻的桑麻是什么意思
- 6、待我半生戎马许你共话桑麻什么意思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桑麻"指( ) 诗句中的"桑麻"指的是什么.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中"桑麻"原意是指桑树和麻,诗中泛指庄稼。本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全诗为: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为:
老友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邀我到他朴实的田家做客。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庄稼的成长和收获情况。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再来好友这里观赏菊花。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田园,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描写出了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故人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浩然
稼穑桑麻是什么意思
稼穑桑麻,
出处如下: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稼穑:“稼”,播种庄稼;“穑”,收割庄稼
桑麻:一种植物,
长纤维,
加工后可纺织成麻线,
进而织成麻布,做成麻衣,
整句话的意思是,
黎民百姓的根本,就是要播种和收割庄稼进而获取粮食,种植桑麻做成衣服来穿
陇上桑麻是什么意思
陇上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地域,泛指今陕北、甘肃及其以西一带地方,陇上诸郡包括陇西、南安、汉阳、永阳等大郡县。汉末时期凉州主治八郡二属国,后分凉州河西的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张掖居延属国5郡置雍州,所以在汉末时期,陇上诸郡县像当于三分之二的凉州。
第二种。陇上(也作垄上),一般指小山坡,可以用作作物种地的地块;由于我国平原集中在华北,松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其他大部分地区少有较平坦的田地,所以利用小山坡,或者是不平坦的地块来种植作物,这一般称作陇上。
桑麻也有两个意思,一种是具体的桑树和麻,一种是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我觉得你这里的陇上桑麻指的就是田地上种植的桑树和麻
共叙桑麻什么意思?
共叙桑麻的意思是谈论农事,可以引申为叙旧,谈心,该词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白话译文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对上姓田的朋友家做客这件事的描写。作者心旷神怡,赞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
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过故人庄把酒话桑麻的桑麻是什么意思
桑麻;桑和麻类农作物,指代农事.全句意思:打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农事.诗句出自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
待我半生戎马许你共话桑麻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等我投身军营,报效祖国达到一定年限后,我就回家陪你过闲云野鹤般的田园生活!这句话代表了男子即将出征时对妻子的依依不舍之情。
桑麻指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所以桑麻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出处】
“桑麻”出自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
老朋友准备好了鸡和黄米饭,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做客。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子,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断。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和你一起喝菊花酒,一起观赏菊花的美丽。
扩展资料
1.古诗中“桑”的意象
婀娜多姿的杨柳属于离人,苍翠长青的松柏属于贞士,枝繁叶茂的桑树则是属于农家妇女的。采桑缫丝是古代重要的农业活动,男耕女织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桑树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产资料,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采桑养蚕是妇女主要的生产活动,桑的意象就自然地与女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嫩桑叶的柔美亮泽,比女子青春亮丽、婚姻幸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枯黄的桑叶飘零,喻女子青春不再、婚姻破裂。桑见证了妇女容颜美丽、爱情甜蜜、婚姻不幸的全过程。
活跃于桑林之中的女性有妖娆明丽的,如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有坚贞机智的,如《陌上桑》:“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有天真活泼的,如晏殊《破阵子》:“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有孤独寂寞的,如张仲素《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有辛苦贫寒的,如来鹄《蚕妇》:“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造成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的原因是统治阶级的剥削:“官家二月收新丝。”(唐彦谦《采桑女》)
桑树不会像梨树、槐树等植于庭院之中,只会长于乡野郊次,因而是田园乡村的标志。陶渊明《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因为自己“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杂诗》),与农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炊烟、鸡鸣、狗吠、深巷、桑树,谈桑道麻,传达出特有的乡土气息。有桑的地方,就有人家,故桑林就成了家园代称。《诗经·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桑梓之情就是“思乡之情”。如蔡琰《胡笳十八拍》:“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陆机《百年歌》:“前言往行不复纪。辞官致禄归桑梓。”
桑木材质柔韧,农村最常见的扁担多用桑木做成,湖北恩施土家族有一首颇为流行的民歌《桑木扁担软溜溜》。古代用桑来做弓,并有特殊的含义,《礼记·内则》:“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古代风俗尚武,家中生男,以桑木作弓,则于门左挂弓一张,蓬草为矢,射天地四方,象征男儿应有志于四方。后因称生男为悬弧。如白居易《崔侍御以孩子三日示其所生诗见示因以二绝和》:“洞房门上挂桑弧,香水盆中浴凤雏。还似初生三日魄,嫦娥满月即成珠。”韦应物《始建射侯》:“男子本悬弧,有志在四方。”
“桑”与“丧”音近,故有“前不栽桑”之说,桑多被种于郊外。陶渊明《拟古九首》“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将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诗从种桑到桑树根株全毁这一过程,以桑喻说晋亡一段历史,用比兴手法寄托故国之思,“其痛愈深矣”。
桑树的果实桑葚,可以食。《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而“桑落酒”则与桑仅是时间上有关联,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称“十月桑落,初冻则收水,酿者为上”,“桑落”就是桑叶凋落,这在北方正是农历九十月间。钱起《九日宴浙江西亭》:“木奴向熟悬金实,桑落新开泻玉缸。”毛滂《蝶恋花》:“桑落酒寒杯懒举。总被多情,做得无情绪。”
参考资料百度百度——过故人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