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陕北富县"鄜州"的来历
相传在秦朝时,皇帝派一位将军到边境修筑城池,将军插旗选好地基,这时突然从山上跑下来一只黄色的鹿,鹿跑到旗子跟前,将旗全部叼走,到另一个地方又重新插好,而且形状也正好是方形,将军将这个情况向皇帝汇报,皇帝认为这是大吉的征兆,于是命令就地建城。所以就有了“鄜”字,这是一个象形字,大致意思为鹿叼走了旗子。这个地方就命名为鄜州,也就是后来的富县城,所以你刚进富县城的时候就能看到一个叼着旗子的巨大鹿像。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什么表现手法
月夜这首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想象,主客移位,衬托,对面起笔。
这首诗成为千古传诵的名作,除了它抒发了在特殊时期感人至深的离别之情之外,更主要的是它的诗人匠心独用的艺术手法的运用.诗人在下笔时未从自己的角度写作,而是神驰千里,把立角点放在千里之外的妻子身上.“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借着妻子的担忧焦虑,描述出当时自己身陷险境生死难卜的处境.这种写法就叫做他面描写手法.也叫对写法.
整体赏析: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不能为她分忧。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全词词旨婉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
月夜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创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鄜州怎么读 鄜州的读音
1、鄜州拼音:[fū zhōu];
2、鄜,〔鄜县〕古县名,春秋战国时属魏,在今陕西省延安地区。现作“富县”。杜甫《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3、该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总面积4182平方公里,居陕西省第五位。富县属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东靠黄龙山系以晋师庙梁为界与宜川相邻;东南和南部与洛川、黄陵相连;西隔子午岭、关山梁与甘肃省的合水、宁县毗邻;北缘丘陵沟壑与志丹、甘泉、延安接壤。县域总面积4182平方千米,居陕西省第五,延安市第一。全县辖8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242个行政村。
鄜怎么读
鄜的读音:fū。
部首:阝。
笔画:13。
解释:(名)鄜县;在陕西省。今作“富县”。
鄜的造句。
1、听老人们说,以前的富县名叫鄜州。
2、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中秋之夜,鄜州的月亮只能由他的亲人暗自观赏了。
3、山不奇俊却钟灵毓秀,水不雄阔但柔媚无比。这是坐落于陕西省的一座小城,这座小县值得你为它驻足,不经意间抬眸,足以令人陶醉,它便是我的家乡——鄜州。第一次真正感受鄜州,是在一个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季节。
4、伯颜以平唐其势功,敢弑顺后,目无尊长,至专政以后,日益鸱张,生杀予夺,任所欲为,迨弑鄜王,逐宣让、威顺二王,矫制罪人,不法盖已极矣,仅加贬逐,尚为失刑。
关于南宋的鄜州是现在的何处
南宋的鄜州是现在的陕西省富县。
富县古称鄜州,位于陕西北部,延安市南部,属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县域总面积4182平方公里,居陕西省第五,延安市第一。全县辖8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241个行政村。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素有“塞上小江南”和“陕北小关中”之美称。
杜甫写的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第二年,唐肃宗即位,杜甫前往投靠,却路上被叛军抓捕,送往长安。不过因为官职卑微,杜甫最终没有被囚禁。不过看起来他也离不开长安城。而此时,杜甫的妻儿都在鄜州(现在的陕西富县)。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鄜州是杜甫妻儿当前所在地,这在刚刚已经解释过了。闺中,可以理解成指代妻子,也可以理解成妻子独看的地方是她的闺中。有几点言外之意如下:
这首诗是杜甫看见月亮而怀念妻儿的感怀之作。这个可以从这几点推测出来:1.后文有“未解忆长安” —— 杜甫惯于用写“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如《梦李白》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和“三夜频梦君,情真见君意”。2.后文有“何时。。。双照泪痕干”,双照一词说明杜甫现在很可能也在流泪。3.既能写闺中今夜有月可看,则杜甫自己在长安也应当是能看见月色的。综上,这首月夜应是杜甫现实生活的写照,而不是像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那样凭空画画一样想象出来的。
但是杜甫虽然是望月感怀,却不直写“今夜长安月,老夫只独看”,而是把镜头挪向思念的另一端,想象对方是怎么也在望着我此刻看见的这个月亮。这就是匠心独运了。这个解释和例子来自《吴小如讲杜诗》,我觉得说得非常有道理。
“只独看”这三个字,说明以前还有过“一起看”,所以才说现在只能独看。一下就体现思念之情。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两句第一层意思是在继续描写闺中独看的形象。虽然还有小儿女和杜妻一起生活,可是他们还小,不能理解杜妻望月寄相思的哀愁。更加突出“独”字。
第二层意思,也点出杜甫对小儿女的思念之情。“怜”字不知道是做“怜爱“解,还是作”可惜“解?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这两句是对杜妻的特写。当然是想象中的特写。云鬟指头发;香雾,雾本不香,是因为染上了头发的香味。清辉指月光,恐怕还得是很清亮的那种才行。王昌龄有“清辉映水木,演漾在窗户”一句。玉臂当然是杜妻的胳膊。从字面意思上来说,这两句和张九龄的“披衣觉露滋”是类似的场景 —— 夜深了还在看月,夜深到露水都出来了,人都觉得冷(或者凉)了。
有人说这两句风格很香艳,不像是杜甫的风格。我觉得这两句放在这里,是非常恰当,毫无旖旎之意的。因为结合前面四句和后面两句,很容易理解杜甫是在通过描写形象,表达自己对妻子真挚的怜爱相思之情 —— 这里的关键词是真挚,因为情感真挚,才让人觉得不迤逦。沈德潜说这两句“语丽情悲,非寻常秾艳”,我觉得也是这个意思。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虚幌,指透光的窗帘或帷幔;不过我在网上搜索,好像这个词不常见。双照泪痕干,语序上有一点点颠倒,其实应该是“(月光)照双人泪痕干”。字面上,这两句是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重逢),能一起倚在那透光窗帘处,(一起看月),一起被月光把我们两人的泪痕双双照光?有几点言外之意如下:
“何时”呼应首联“只”字,“虚幌”呼应“闺中”,“双照”呼应“独看”。
“双照泪痕干”字面虽说以后场景,实则还暗指眼下也是双双有泪痕(泪痕可以理解成虚指思念之情),实际也是在渲染当前的相思之情。
这两句作为结尾,是有些分量的。不可轻易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