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霸陵是古代哪位皇帝的陵墓
霸陵,是汉孝文帝刘恒和窦太后(西汉孝文窦皇后)合葬陵寝,有时写作灞陵。灞,即灞河。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位于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角,即今霸桥区席王街办毛窑院村,当地人称为“凤凰嘴”。
201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通过考古研究认为霸陵位于“江村大墓”,属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灞陵行送别
李白 灞陵行送别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译文及注释】
送君送到灞陵亭,灞水浩荡似深情。
岸上古树已无鲜花,岸边有伤心的春草,萋萋蓠蓠。
我向当地的秦人问路,他说:这正是当初王粲南去走的古道。
古道的那头逶迤连绵通长安,紫色宫阙上浮云顿生,遮蔽了红日。
正当今夜送君断肠的时候,虽有黄鹂婉婉而啼,此心愁绝,怎么忍心听?
1、灞陵亭:古亭名,据考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灞陵,也作霸陵,汉文帝陵寝之地,因有灞水,遂称灞陵。
2、浩浩: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3、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他曾为避难南下荆州,途中作《七哀诗》,表现战乱之祸害,诗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句。
4、西京:即唐朝都城长安。
5、紫阙:紫色的宫殿,此指帝王宫殿。一作紫关。
6、骊歌:指《骊驹》,《诗经》逸篇名,古代告别时所赋的歌词。《汉书儒林传王式》:谓歌吹诸生曰:歌《骊驹》。颜师古注:服虔曰:逸《诗》篇名也,见《大戴礼》。客欲去歌之。后因以为典,指告别。一作黄鹂。
【赏析】
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原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和离别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灞水重迭出现,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写灞水水势流浩浩,固然是实写,但诗人那种惜别的感情,不也如浩浩的灞水吗?这是赋,而又略带比兴。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这两句一笔宕开,大大开拓了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透露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上下顾盼、瞩目四周的情态。春草萋萋,自不必说会增加离别的惆怅意绪,令人伤心不已;而古树枯而无花,对于春天似无反映,那种历经沧桑、归于默然的样子,不是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吗?这样,前面四句,由于点到灞陵、古树,在伤离、送别的环境描写中,已经潜伏着怀古的情绪了。于是五六句的出现就显得自然。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王粲,建安时代著名诗人。汉献帝初平三年,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他避难荆州,作了著名的《七哀诗》,其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的诗句。这里说朋友南行之途,乃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不仅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得意,而且隐括了王粲《七哀诗》中回首望长安的诗意。不用说,友人在离开灞陵、长别帝都时,也会象王粲那样,依依不舍地翘首回望。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这是回望所见。漫长的古道,世世代代负载过多少前往长安的人,好象古道自身就飞动着直奔西京。然而今日的西京,巍巍紫阙之上,日欲落而浮云生,景象黯淡。这当然也带有写实的成份,灞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霭笼罩着宫阙的景象是常见的。但在古诗中,落日和浮云联系在一起时,往往有指喻谗邪害公正的寓意。这里便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透露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
由此看来,行者和送行者除了一般的离情别绪之外,还有着对于政局的忧虑。理解了这种心情,对诗的结尾两句的内涵,也就有了较深切的体会。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指逸诗《骊驹》,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因此骊歌也就泛指离歌。骊歌之所以愁绝,正因为今夕所感受的,并非单纯的离别,而是由此触发的更深广的愁思。
诗是送别诗,真正明点离别的只收尾两句,但读起来却觉得围绕着送别,诗人抒发的感情绵长而深厚。从这首诗的语言节奏和音调,能感受出诗人欲别而不忍别的绵绵情思和内心深处相应的感情旋律。诗以两个较短的五言句开头,但灞水流浩浩的后面三字,却把声音拖长了,仿佛临歧欲别时感情如流水般地不可控制。随着这种流浩浩的情感和语势,以下都是七言长句。三句、四句和六句用了三个之字,一方面造成语气的贯注,一方面又在句中把语势稍稍煞住,不显得过分流走,则又与诗人送之而又欲留之的那种感情相仿佛。诗的一二句之间,有灞陵和灞水相递连;三四句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由于排比和用字的重迭,既相递连,又显得回荡。五六句和七八句,更是顶针直递而下,这就造成断而复续、回环往复的音情语气,从而体现了别离时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围绕离别,诗人笔下还展开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古老的西京,绵绵的古道,紫阙落日的浮云,怀忧去国、曾在灞陵道上留下足迹的前代诗人王粲由于思绪绵绵,向着历史和现实多方面扩展,因而给人以世事浩茫的感受。
李白的诗,妙在不着纸。象这首诗无论写友情,写朝局,与其说是用文字写出来的,不如说更多地是在语言之外暗示的。诗的风格是飘逸的,但飘逸并不等于飘渺空泛,也不等于清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却又都是丰满的。诗中展现的西京古道、暮霭紫阙、浩浩灞水,以及那无花古树、伤心春草,构成了一幅令人心神激荡而几乎目不暇接的景象,这和清空飘渺便迥然不同。象这样随手写去,自然流逸,但又有浑厚的气象,充实的内容,是别人所难以企及的。
仲秋朝拜昭陵
权德舆 仲秋朝拜昭陵
清秋寿原上,诏拜承吉卜。
尝读贞观书,及兹幸斋沐。
文皇昔潜耀,随季自颠覆。
抚运斯顺人,救焚非逐鹿。
神祇戴元圣,君父纳大麓。
良将授兵符,直臣调鼎餗。
无疆传庆祚,有截荷亭育。
仙驭凌紫氛,神游弃黄屋。
方祗护山迹,先正陪岩腹。
杳杳九嵕深,沈沈万灵肃。
鸟飞田已辟,龙去云犹簇。
金气爽林峦,乾冈走崖谷。
吾皇弘孝理,率土蒙景福。
拥佑乃清夷,威灵谅回复。
礼承三公重,心愧二卿禄。
展敬何所伸,曾以斧山木。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杜甫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王室比多难,高官皆武臣。幽燕通使者,岳牧用词人。
国待贤良急,君当拔擢新。佩刀成气象,行盖出风尘。
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
霄汉瞻佳士,泥途任此身。秋天正摇落,回首大江滨。
送别
王维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及注释】
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1、饮君酒:劝君喝酒。
2、何所之:去哪里。
3、归卧:隐居。
4、南山陲:终南山边。
【赏析】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全诗写失志归隐友情,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
霸陵是什么意思
霸陵释义:
即 灞陵 。
霸陵_百度汉语
[拼音] [bà líng]
汉文帝霸陵:延续2000年的错误终于被纠正
李白在《忆秦娥·箫声咽》一词中提到“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个“灞陵”指的是一座“灞陵桥”,是唐代长安城东的一处交通要道,当时人往往在此送别亲友。灞陵桥之名来源于“灞陵”,又作“霸陵”,是西汉文帝刘恒陵寝所在地。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汉文帝霸陵被发现,其位置并非在过去流传的凤凰嘴,而是在南边约2.1公里处的江村大墓。
江村大墓外藏坑 北晚新视觉供图
凤凰嘴为何被错判成霸陵?
过往汉文帝霸陵的位置是如何以讹传讹的呢?让我们把视线投放到陕西西安、咸阳一带。
如今西安、咸阳是两座城市,但在秦汉时期,西安、咸阳城区长期属于同一行政区域管辖,也就是秦都咸阳所在的咸阳县、汉都长安所在的长安县。去西安 旅游 的朋友,都知道西安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二世陵遗址博物馆,咸阳有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汉武帝茂陵博物馆。至于其他的西汉帝陵,虽然没有建立博物馆,但也都有竖立文物保护碑。
在渭河北边的咸阳原上,自西向东分布着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和景帝阳陵,除了康陵稍微偏北,其余诸陵基本连成一线。这些陵墓都有高大的封土堆。
此外,还有两座帝陵,并未分布在咸阳原,其中一座是位于西安市东白鹿原东北端的文帝霸陵,另一座是位于西安市南杜东原的宣帝杜陵。其中杜陵也有明显的封土堆,但唯独霸陵与众不同,它的文物保护碑,并非位于平地的封土堆旁,而是位于凤凰嘴这座小山下。
凤凰嘴下所立汉文帝陵碑
文帝葬于霸陵,早在《史记·孝文本纪》就有记载。其中提到文帝下令“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后来遗诏也说“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霸陵得名于附近的霸(灞)水,最早为霸陵所在位置提供了坐标。
霸陵周边还有窦皇后陵和薄太后南陵。薄太后是文帝的母亲,《史记·外戚世家》称其“以孝景帝前二年崩,葬南陵。以吕后会葬长陵,故特自起陵,近孝文皇帝霸陵”,南陵,一般认为在霸陵以南。窦皇后是文帝的皇后,《外戚世家》称其“后孝景帝六岁崩,合葬霸陵”,也就是说窦皇后与文帝合葬于霸陵。汉代皇帝、皇后往往同茔异穴,也就是说,虽然葬在同一个墓园,但却有各自的墓穴以及墓穴上的封土堆。
《汉书·文帝纪》班固赞曰:“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基本承袭《史记》,而多了“因其山”三个字,故后人一般认为,霸陵应当是以山为陵,即在山中凿洞为陵、以石砌筑,这样比以穴地为墓、筑土为陵的其他帝陵更加节省,符合文帝节约的性格。如东汉应劭曰:“因山为藏,不复起坟,山下川流不遏绝也,就其水名以为陵号。”西晋皇甫谧曰:“葬霸陵,因山为体。”
众所周知,唐代帝王陵也正是这样的安葬方式,所以似乎更加印证霸陵也是建在山中。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对于西汉十一陵有较详细的记载,其中提到“霸水又左合浐水,历白鹿原东,即霸川之西故芷阳矣……汉文帝葬其上,谓之霸陵……在长安东南三十里”,最早指出霸陵在白鹿原东,但范围太大,没有具体所指。直到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称“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最早指出霸陵位于白鹿原北凤凰嘴下,这就进一步确定了霸陵应当是在白鹿原东北的小山凤凰嘴之下。
清代乾隆年间的毕沅(yuán)是位大学者,他在担任陕西巡抚期间,考证了陕西省内数十处古墓。他不仅著作《关中胜迹图志》一书记录,而且还为这些古墓一一立碑。毕沅立碑的西汉诸墓中,就包括汉文帝霸陵、窦皇后陵与薄太后南陵。其中霸陵碑在小山凤凰嘴之下。
2001年,霸陵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也就被立在凤凰嘴之下;2013年,窦皇后陵与薄太后南陵也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在各自封土堆旁。毕沅观点得到了认可。
现代考古证明清代学者错误
毕沅的考证为现代考古提供了线索。新中国成立以后,针对西汉帝王陵的保护与调查工作逐步开展。时至本世纪初,西汉帝陵的位置基本都已经确认,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西汉帝陵钻探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详细记录了这些帝陵的信息。
随着考古的进展,毕沅不少观点被认为是错误的。现在汉阳陵博物馆有块毕沅所立“汉惠帝安陵”碑,但实际上是汉景帝王皇后陵,而真正的惠帝安陵被毕沅考证为赵王刘如意墓;吕后陵本在高祖长陵之东,毕沅虽然确定了两陵位置,但却把高祖长陵与吕后陵弄颠倒了;此外,还将平帝康陵误认为是元帝渭陵,将元帝渭陵误认为是昭帝平陵,将昭帝平陵又误认为是平帝康陵;还将昭帝上官皇后陵误认为是哀帝义陵等。
毕沅更大的谬误在于对西周王陵的考证。他在咸阳原上考证出了周文王陵、周武王陵、周成王陵、周康王陵、周共王陵、吕尚墓、周公墓和鲁侯伯禽墓等,但实际上周代陵墓都流行“不树不封”,没有树木和封土作为标志,这些陵现在考证出都是秦陵或汉陵合葬墓、陪葬墓。
当然,毕沅也有一些观点过去也被认为是正确的,比如对汉文帝霸陵、窦皇后陵与薄太后南陵的标记。而窦皇后陵与薄太后南陵确实有可以印证史料的考古发现。
江村大墓与薄太后南陵出土文物
1966年,在窦皇后陵园西边发掘陪葬坑47座,出土了彩绘女侍俑、陶罐、半两钱、禽兽骨骼与谷物等;1981年,在薄太后南陵陵园西墙外也发现陪葬坑20座,出土了陶俑、陶罐、禽兽骨骼等。霸陵似乎没有可以质疑之处,只不过霸陵以山为陵,所以并未有这些考古发现。但是,凤凰嘴既没有发现陵墓,山体也没有出现凿痕,这样的证据还是有所欠缺。
直到近日,真正的霸陵终于被发现,并非在人们认为的凤凰嘴。
薄太后南陵外藏坑出土的一组陶俑 北晚新视觉供图
江村大墓才是真“霸陵”
2002年,有6件西汉陶俑出现在美国拍卖场上,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经过详细调查,至2006年,考古工作者最终把陶俑出土位置,锁定在位于白鹿原上的江村大墓。江村大墓位于凤凰嘴南约2.1千米处,窦皇后陵西南约800米处,薄太后南陵东北不足2千米处。整体来看,江村大墓位于凤凰嘴、窦皇后陵与薄太后南陵中间,而且距离凤凰嘴更接近窦皇后陵。墓主能葬在这个位置,足以表示与窦皇后关系之特殊。
因为江村大墓的部分外藏坑及陪葬墓已遭到盗掘,故考古工作者对这些墓葬,实施了抢救性发掘,并对江村大墓进行了考古勘探。考古工作者发现,在江村大墓与窦皇后陵的外围,有一周更大范围的陵园遗址,其东西长1.2千米、南北宽860米,这其实就表示江村大墓与窦皇后陵同在一个陵园之中。前文提到,西汉帝陵都实行“同茔异穴”的制度,那么,江村大墓的墓主是谁,已经可以有初步推断了。
另外,考古工作者还发现,江村大墓形制为“亚”字形,其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条墓道。“亚”字形墓葬也是西汉帝、后陵墓的一个典型特征;而诸侯王墓葬一般是“中”字形,只有东西或南北有两条墓道;至于卿大夫墓葬一般就是“甲”字形,只有在一侧拥有一条墓道。既然江村大墓的形制为“亚”字形,它的主人自然不是皇帝就是皇后。这从墓葬规模上也能得到印证,江村大墓面积达到5256平方米,而过去发现最大的西汉诸侯王墓仅为1295平方米。
除此之外,江村大墓也发现了配套的夯土城垣、门阙等陵园设施,在陵园之内的墓葬四周,分布着115座陪葬坑。根据发掘的8座坑来看,出土了陶俑、陶器、铁器、铜器、车马器等文物,另外还有“中司空印”“中司空丞”“仓印”“廥印”“器府”“车府”等印章,这些印章是一些冥器。汉人讲究“事死如事生”,这些陪葬坑相当于为去世的墓主,模拟了一套官署机构。而类似的文物,在汉景帝阳陵陪葬坑也有出土。
江村大墓外藏坑出土的印章 北晚新视觉供图
根据以上种种证据,考古工作者认为,江村大墓是真正的汉文帝霸陵所在,这样的观点自然有理有据,也符合原始文献的记录。《史记·孝文本纪》说“不治坟”,这只是说霸陵没有封土堆,《汉书·文帝纪》说“因其山,不起坟”,但这里的“因其山”,应该只是依山为陵,并不是以山为陵。但从汉晋时期的应劭、皇甫谧等人开始,就理解错了,所以才有元代凤凰嘴之说,以及清代毕沅的立碑,这一谬误就此流传了近两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