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发现细胞的科学家
- 2、施旺简介
- 3、施旺是什么影视剧里面的人物
- 4、施旺在生理学方面获得了哪些成就?
- 5、施旺的简介是怎样的?
- 6、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是谁?
发现细胞的科学家
细胞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普遍的提法是: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所组成,但病毒生命活动也必须在细胞中才能体现。
细胞的发现
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于1665年发现的。当时他用自制的光学显微镜观察软木塞的薄切片,放大后发现一格一格的小空间,就以英文的cell命名之,而这个英文单字的意义本身就有小房间一格一格的用法,所以并非另创的字汇。而这样观察到的细胞早已死亡,仅能看到残存的植物细胞壁,虽然他并非真的看见一个生命的单位(因为无生命迹象),后世的科学家仍认为其功不可没,一般而言还是将他当作发现细胞的第一人。而事实上真正首先发现活细胞的,还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1674年安东尼·凡·列文虎克凭借自己制作的一种能放大物体影像200倍的镜片,观察到了血液中的红细胞。又于1677年,史无前例地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精子的存在。
1809年,法国博物学家(博物学即二十世纪后期所称的生物学、生命科学等的总称)拉马克提出:“所有生物体都由细胞所组成,细胞里面都含有些会流动的‘液体’。”却没有具体的观察证据支持这个说法。
1824年,法国植物学家杜托息在论文中提出“细胞确实是生物体的基本构造”又因为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了细胞壁,因此观察技术还不成熟的时候比动物细胞更容易观察,也因此这个说法先被植物学者接受。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
1830年后,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显微镜制作克服了镜头模糊与色差等的缺点,分辨率提高到1微米,显微镜也开始逐渐普及。改进后的显微镜,细胞及其内含物被观察得更为清晰。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从大量植物的观察中得出结论:所有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与此同时,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做了大量动物细胞的研究工作。当时由于受胡克的影响,对细胞的观察侧重于细胞壁而不是细胞的内含物,因而对无细胞壁的动物细胞的认识就比植物细胞晚得多。施旺进行了大量研究,第一个描述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似的情况。
在德国施旺和施莱登之后的十年,科学家陆续发现新的证据,证明细胞都是从原来就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而至21世纪初期的细胞学说大致上可以简述为以下三点:细胞为一切生物的构造单位、细胞为一切生物的生理单位、细胞由原已生存的细胞分裂而来。
“细胞”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兰学家宇田川榕庵1834年的著作《植学启原》。
中国自然科学家李善兰1858年在其著作《植物学》中使用“细胞”作为Cell的中文译名。有学者认为李善兰此时并未接触过《植学启原》,因而是独自发明。
施旺简介
施旺于1810年11月7日生于德国诺伊斯,父亲是一名金匠。少年时代的施旺品行良好,学习勤奋,各门功课常常名列前茅,尤其是数学和物理成绩更好。1826年,施旺告别家乡,进入科隆著名的耶稣教会学院。中学毕业后,父母希望他学神学,将来能成为一名牧师,但施旺执意要去学医。1829年,施旺进入德国波恩大学,在那里他读完了医学预科的全部课程。1831年,他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在读大学期间,他不仅听了著名科学家约翰内斯·弥勒(J.P.Muller)的生理学课程,而且在弥勒实验室暂时当助手。1831年秋天,施旺到了维尔茨堡学习临床医学。1833年4月,施旺又回到了柏林大学专门听弥勒讲授解剖生理学。1834年5月31日,施旺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26日通过国家级考试,正式成为弥勒的助手。施旺在弥勒的指导下,对很多学术领域发生兴趣,他曾研究过组织学、生理学、微生物学,作出了不少贡献。
在柏林,施旺有幸结识了施莱登。尽管两个人性格不同,宗教信仰也有差异,但他们在某些科学观点上完全一致,使他们成为好朋友。1838年10月,施莱登向好友施旺讲述了有关植物细胞结构和细胞核在细胞发育中的重要作用的基本知识,使施旺大受启发。1839年,施旺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的论文,从而奠定了他和施莱登共同创建细胞学说的基础。
1839年,施旺离开柏林前往比利时吕温天主教大学担任解剖学教授。1844年,他通过实验来研究胆汁对人体的作用。1848年,他又到了比利时的列日大学任解剖学教授。1852年,他发表了《人体解剖学》著作。1858年又担任列日大学生理学教授。1882年1月11日,施旺因中风在德国的科隆逝世。
施旺是什么影视剧里面的人物
施旺是幸福到万家里面的人物。
《幸福到万家》是由郑晓龙、刘雪松、姚远联合执导,赵丽颖、刘威、唐曾领衔主演,罗晋特邀出演,马昕墨、宋元甫、辛鹏主演,冯雷特别出演,王志飞、宋佳伦、陈炜友情出演的当代农村剧,于2022年6月29日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首播,并在优酷视频同步播出。
该剧根据长篇小说《秋菊传奇》改编,讲述了一个名叫何幸福的姑娘在事业与婚姻、爱情与亲情的多重考验下不断成长的故事。
剧情简介:
何幸福(赵丽颖饰)嫁到万家庄,婚礼上,妹妹被“闹婚”受辱,情急之下,幸福砸伤了村支书万善堂的儿子万传家。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村里建保健品厂,要征用幸福婆家的耕地,幸福勇敢与万善堂对簿公堂,最后得到合理补偿。幸福生孩子大出血,万善堂组织村民献血,救了幸福的命,幸福万分感恩。
不料,她之前寄出的举报信却引来了纪检人员,万善堂生气发病,引起村民的众怒,幸福俩口子不堪压力,进城打工。在城市生活中,幸福和丈夫冲突不断,婚姻亮起红灯。幸福回乡办民宿,带火了万家庄的旅游产业。
不料,保健品厂污染案发,幸福再披战袍,带领村民跟利益集团勇敢抗争,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拥护,万善堂主动让贤,幸福当选万家庄新的带头人。
施旺在生理学方面获得了哪些成就?
施旺是一位杰出的生理学家。在1834年~1839年间,他在柏林弥勒的实验室从事动物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很大成绩。
1835年,施旺研究组织器官的生理特性及其在物理测量上的关系。他对不同负载下的肌肉给以同样刺激,然后测量其在收缩时的长度,从而得出肌肉在收缩时的强度。这个“量肌”实验虽然很简单,但对生理学的影响非常深刻,这是人类第一次把生命现象中的力,运用物理测量方法加以分析和检验,并定量揭示其运动规律的实验。
在进行“量肌”实验的同时,施旺还对胃的消化液进行探索与研究。1836年,他发现了胃蛋白酶。他在论文中写到:“胃酸有助于另一种基本消化物质的形成,这种物质一旦形成,就能独立地进行消化。”他把这种消化物质正式命名为胃蛋白酶。现在我们知道,胃蛋白酶是胃液中最主要的消化酶,它由胃腺的主细胞合成,以胃蛋白酶原的形式释放,在胃腔中被盐酸激活成胃蛋白酶,在它的催化作用下,可以将蛋白质水解成多肽。
施旺在研究脊椎动物如蝌蚪神经时发现,脑神经和脊神经中的有些神经外面有髓鞘细胞。髓鞘细胞经过多次缠绕神经,可在神经外面形成鞘,即髓鞘。为纪念这一伟大的发现,人们又将髓鞘细胞称为施旺氏细胞,髓鞘称为施旺氏鞘。施旺氏鞘在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现代研究发现,施旺氏鞘具有良好的绝缘作用,使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大大加快,同时节约了大约5000倍的能量。
1836年,施旺还详细地描述了酵母菌的增殖。他第一次公开宣布酒的发酵同酵母菌生活周期之间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系。他指出酒精发酵是在生物体细胞内进行的,细胞是代谢的基本单位。现在看来,这个观点相当正确,但在当时却遭到了许多知名学者的反对。施旺性格内向、胆怯,过于虔诚、温文尔雅,不愿与别人争论,也不适宜争论。在激烈的学术争吵中,他在心理上被压垮了,并将微生物这一领域留给了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巴斯德去保卫、去占领。巴斯德是一位从不放下武器,一直战斗到所有敌人都被征服为止的人物。
施旺在早期还曾写过一篇《论空气对鸟卵孵化的必要性》的论文,颇受弥勒的好评,在这篇论文中,他发现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需要氧气这一事实。
1839年~1848年,施旺在吕温天主教大学期间,曾发明利用胆汁瘘研究胆汁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并推断出胆汁分泌不足将有碍于健康的观点,但胆汁究竟有什么作用,他并未对此进行深入研究。1844年,他发表的关于胆汁瘘的论文是他最后几篇生理学论文之一。
施旺的简介是怎样的?
动植物的基本单元是细胞,这是19世纪三大发现之一——细胞学的核心。作为这一学说创始人之一的德国生物学家施旺,为细胞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比另一位创始人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小6岁的施旺,于1810年出生在德国诺伊斯的一个金匠家庭。童年时代的施旺品行良好,学习勤奋,是父母眼中典型的好孩子。中学毕业后,父母希望他学神学,将来做一名神职人员。但施旺违背父母的意愿进入德国波恩大学医学院攻读医学。
大学给了施旺更多的自由时间,但他舍不得浪费一点光阴。一有空闲,他就跑去听约翰内斯·弥勒教授的生理学,并且做了弥勒实验室的临时助手。大学毕业后,施旺到了维尔茨堡学习临床医学。两年后,施旺又回到了柏林大学攻读医学博士。24岁时,施旺拿到医学博士学历,正式成为了弥勒的助手。在弥勒的指导下,施旺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做了一年助手之后,施旺离开弥勒实验室在柏林解剖博物馆找到了一份工作。在这里,他结识了施莱登。虽然他们的性格和经历迥然不同,但共同的志趣和真诚的情感使他们一见如故,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时隔不久,施旺在研究发酵过程中,发现活酵母细胞的发酵作用具有生命活动的特征,这也是“新陈代谢”一词的由来。在发表这一伟大发现论文之前,施旺认为这一重大发现一定会引起巨大轰动。恰恰相反,施旺连同这一发现一并遭到科学界的攻击。直到十几年后,巴斯德对发酵研究获得成功,施旺的观点才得到公认。
提到施旺创立的细胞学说,就不得不提及另一位创始人施莱登。在显微镜前,施莱登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植物组织结构后,认为在任何植物体中,细胞都是结构的基本成分。低等植物由单个细胞构成,高等植物则由许多细胞组成。1838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植物发生论》一文,提出了此观点。
同年10月,施旺在施莱登讲述有关植物细胞的知识时深受启发,1939年,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现代生物学中最重要的观点。同时期施莱登也提出这个观点,从而奠定了他和施莱登共同创建细胞学说的基础。
施旺的细胞理论发表后很快为人们接受,其中的错误也很快得到后来者的修正。但由于他的发酵研究结果受到了化学家尤斯图·冯·李比希和弗里德里希·维勒的的强烈攻击。施旺不得不背负着巨大的争议离开了柏林,前往比利时吕温天主救大学担任解剖学教授。
与坚持异端的施莱登相比,施旺似乎是一个胆怯、内向、甚至过于虔诚的人。在比利时,他对自己的研究更加谨慎起来,不轻易发表研究成果,但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这里对机械产生了兴趣,还发明了一些有益于采矿业的设备。1848年,施旺离开吕温天主教大学前往比利时列日大学担任解剖学教授。6年后,发表了解剖学著作《人体解剖学》。1858年他又担任列日大学生理学教授。但遗憾的是施旺对生理学的研究已基本上终止了。1882年1月11日,施旺因中风在德国的科隆逝世。
施旺提出的细胞学说,把植物的基本结构是细胞的观点推及到了动物界,找到了动植物发育的普遍规律,这在生物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也因此被称为是细胞学说的创始人之一。
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是谁?
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是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
细胞学说是关于细胞是动物和植物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学说。德国生物学家马蒂亚斯·雅各布·施莱登在1838年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细胞是一切植物的基本构造;细胞不仅本身是独立的生命,并且是植物体生命的一部分,并维系着整个植物体的生命。
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生物体是通过细胞的活动来反映其功能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
人物简介
施莱登,德国植物学家,细胞学说的创始人之一。生于汉堡,卒于法兰克福。1850年任耶拿大学植物学教授。当时植物学界流行的研究是形态分类学,而他则通过研究植物显微镜下的结构来描述和命名新种。
西奥多·施旺,德国生理学家,细胞学说的创立者之一,末梢神经系统中许旺氏细胞的发现者,胃蛋白酶的发现和研究者,酵母菌有机属性的发现者,术语“新陈代谢(metabolism)”的创造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细胞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