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隆美尔在闪击法国期间是师长,为何几年就成了陆军元帅?
隆美尔在二战开始的时候只是个陆军少将,他先是担任希特勒的元首战时司令部的警卫营指挥官,后在法国战局时担任第七装甲师指挥官。在法国战局结束后,1941年初,隆美尔被提升为中将,并被派往非洲。1941年2月,隆美尔担任德国非洲军团总司令。在此之前,隆美尔的军衔晋升还是正常的。
但是,到了1942年6月22日,隆美尔被提升为陆军元帅。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隆美尔就连升三级,登上了德国军衔的顶峰。这似乎有点不正常,但是,既然是希特勒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
首先,是嘉奖隆美尔的战功。
隆美尔在到达北非后,带领非洲军团,很快就扭转了战局,稳定了德国战线的南翼。当隆美尔受命支援非洲意大利军队的时候,正是意大利屡战屡败,士气崩溃的时候。隆美尔不但指挥自己的德国军队,还带动了士气低落的意大利军队,给了正在乘胜追击的英军沉重打击,并将其击退到托卜鲁克,对其展开了围攻。
1941年6月,英国发动“战斧行动”,企图为托卜鲁克解围。在隆美尔的指挥下,非洲军团挫败了英军的行动。隆美尔也因此被晋升为上将,被任命为扩编后的德国“非洲装甲兵团”指挥官。
1941年11月18日,英军发动“十字军行动”。隆美尔寡不敌众,主动撤退。在随后的反击中,连续击败英军,将战线稳定在卡扎拉防线。1942年1月29日,希特勒晋升隆美尔为标准上将。
1942年5月26日,隆美尔向英军的卡扎拉防线发起进攻,迎来了他一生最辉煌的胜利。隆美尔经过三个星期的激战,打败了在兵力、兵器都战上风的英国第8集团军,攻克了设防坚固的敌军防线,并于6月20日,夺下了曾经屡攻不克的托卜鲁克要塞。德军除了抓获了几万俘虏外,还缴获了无数的战利品。这不能说不是一场辉煌的胜利。
1942年6月22日,希特勒提升隆美尔为陆军元帅。从战功层面上来说,隆美尔的战功当之无愧。与他几乎同时被提升为元帅的还有曼施坦因。他们两个的履历基本相同,都是依靠战功获得提升的。因此,隆美尔的提升无可厚非。
第二,希特勒对隆美尔的倚重。
有句话,那就是朝中有人好办事。隆美尔就算是有了战功,没有希特勒的赏识也不能有如此快的晋升速度。看看隆美尔和希特勒的生平,就可以看到,他们的经历、性格有共同的地方,两个人可以说是惺惺相惜。他们都是一战时的英雄,都得到了自己的阶层所能够得到的最高军功奖章。希特勒看过隆美尔的书,赏识他的才华。而隆美尔极度崇拜希特勒,把他当作德国的救星。
希特勒在掌权的过程中,长期受到德国军官团的打压。为了上台,他不惜将自己的冲锋队亲自解散。在掌握德国的大权后,德国军官团对希特勒的反对呼声一直没有停止过。
基于这种情况,希特勒对德国军官团也存在着不信任的情绪。他当然要培植自己的嫡系,而隆美尔正是这样一个希特勒需要的代表。因此,提升隆美尔,为那些军官做表率也就势在必行了。
第三,希特勒对隆美尔的补偿。
希特勒虽然对隆美尔有提拔之恩,但是从战争的实际情况来看,希特勒对隆美尔还是利用的方面占多数。这是因为,隆美尔的北非战局,在希特勒的战略布局中只是一个次要的方面。他对北非的要求只是牵制英国的势力,为苏德战场争取时间,同时保证苏德战场的侧翼安全。
基于这个战略要求,希特勒选择隆美尔的初衷是,“然而我挑选了隆美尔,因为他知道怎样激励部下,就像戴特尔站在纳威克上一样。这对一位必须在特别艰苦的气候条件下,诸如北非或北极这样的环境里作战的指挥官来说,是绝对必要的。”因此,希特勒从一开始就在忽悠隆美尔,他根本就满足不了野心勃勃的隆美尔要求的后勤物资保证。
而不知道这一切的隆美尔却发挥了自己的才干,在极度匮乏的后期保障下,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并且利用缴获的物资,一举打到埃及境内。为了补偿对隆美尔的亏欠,希特勒用军衔晋升对他进行了补偿。
第四,对英作战的需要。
在北非作战中,出现了一个战争史上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德国和英国的宣传机器共同吹捧一个人的军事才能,那就是隆美尔。德英双方共同塑造了一个战争之神。
德国就不说了,在法国战役期间就开始了对隆美尔的宣传,“魔鬼之师”和它的指挥官可谓家喻户晓。北非的胜利更是给隆美尔增添了无数光环。
而英国则是十分的尴尬了。英国军方无法对民众解释在北非战事的失败原因,为什么英军在各方面都占上风的情况下,屡屡被隆美尔打败?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英国创造出了一个隆美尔的神话。
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了摆脱对他和他的阁员的质疑,亲自上阵,在议会演讲中将失败的原因都归结于隆美尔。他说道,“尽管我们在战争中互相厮杀,但请允许我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
这样,在德国和英国共同努力下,一个神一样的隆美尔被塑造了起来。为了震慑英国,希特勒大力提升隆美尔的军衔,把他当作了对抗英军的王牌。
结语: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使得隆美尔的军衔突飞猛进。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就从中将晋升为了陆军元帅。
虽然隆美尔在军事生涯里,获取了非凡的成就,但是,由于他是捆绑在希特勒的战车上的,最终,他为之服务的纳粹德国灰飞烟灭,他自己也因为被希特勒怀疑参与了反叛自己的行动,被逼自杀,得到了并不光彩的下场。
戴高乐为什么坚信德国坦克会闪击法国?
一个有使命担当的人,往往表现出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斗志。戴高乐就是这样的人,凭借职业军人的素养和丰富的军事历史知识,对一战后德国的发展,持以密切关注,并提出组建独立的坦克装甲部队,以挽救“危在旦夕”的法国。
然而,坚持绥靖政策的法国政府,不断地“纵容”德国;墨守成规的法国军方,试图凭借“马奇诺防线”抵御外来侵略。戴高乐只得到处奔走,倡导自己的理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不再在乎自己的仕途,因为历史使命赋予他必须这么做。
《建立职业军》与“马奇诺防线”的舆论大战。
关于倡导成立独立坦克装甲部队的《建立职业军》出版了,戴高乐满怀信心,希望引起军方高层的关注。然而,他想多了。意外的是,这本书在德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尤其是在军界,这本书让戴高乐,成为德军将领们眼中优秀的技术专家。
这么尴尬的局面,让戴高乐哭笑不得,但继而更加忧心忡忡。因为德军以《建立职业军》中的理论,已经开始组建规模宏大的装甲军团。法国军方高层的“麻木不仁”,让他决定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逼其就范。
于是,戴高乐将书寄往新闻报刊部门,并经常邀请一些记者吃饭,向他们“推销”自己的理论。然而,遭到大多数人的无理拒绝,甚至是讽刺挖苦,受尽了侮辱。他俨然就像唐.吉坷德一样,无力的抗争着,但至死不渝。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几名记者对他的坦克理论很感兴趣,他们开始在报纸上宣传戴高乐的思想,支持建设坦克装甲部队。让人略感欣慰的是,一些将军、政要等有识之士,也加入到支持他的行列里,也发表文章声援戴高乐。
这对“马奇诺防线”的崇拜者来说,无疑是挑战。他们借助官方支持,在舆论媒体上进行针锋相对的“反攻”。有的指出坦克弱点,有的嘲笑戴高乐,甚至有人认为:德国喜欢侵略,拥有坦克师不奇怪;法国爱好和平,只需防御不需要坦克。
一时间,双方在报刊杂志上,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一场本来学术倡议,变成了相互指责的骂战,非但没有引起军方高层的关注,反而一些社会团体也加入到对戴高乐的抨击,说他想建立自己的军队,是个“投机者”、“好战分子”。
戴高乐发现报纸的论战没有什么结果,他需要议会的支持。
保罗.雷诺,一位的能干的律师,已是多届内阁成员,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政治家。他对戴高乐《建立职业军》一书提出的想法,十分支持。在他看来,有了装甲坦克军,法国的未来有希望。于是,在下议院的辩论中,雷诺慷慨陈词,获得了成功。
很快,建立一支包括7个机械化师的特种军队议案,被送到下院武装力量问题委员会进行审定。当然,按惯例需要征求军方的意见,结果可想而知,不同意。同时,军方高层对戴高乐不顾军人身份,到处“惹是生非”,决定对其进行“封杀”。
不过,好在雷诺的斡旋下,戴高乐担任了507坦克团团长,并于1937年12月晋升为上校,但他并没有为此而高兴。在他看来,建立独立的装甲坦克部队在法国是不可能实现了,而战争日益逼近,他清醒地认识到,抓紧训练部队,迎接战争。
在坦克团,戴高乐一丝不苟、严于律己,常常身穿坦克服,不顾个子大,爬进坦克里,亲自做示范。加上他善于鼓动人的演讲,官兵们保持着热烈的训练热情,士气和实战水平很快就脱颖而出了,成为法军的模范团。
戴高乐的军长,(就是在非洲,与他一起组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的吉罗将军)十分清楚戴高乐与法军高层的分歧,对其进行处处压制,“只要有我在,你休想将你的理论强加于人”。戴高乐对此怀恨在心,并成为日后排挤他的主要原因。
1939年二战爆发,德国入侵波兰。正如戴高乐预料的那样,英、法联军龟缩在“马奇诺防线”后,冷漠地看着盟国被瓜分。此时的戴高乐被任命为第5集团军坦克司令官,但他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这只是一个虚衔,只有区区几辆坦克。
很快,事实打破了法国高层的幻想,戴高乐临危受命。
波兰战役中,德军运用“闪击”战术取得了胜利,这让戴高乐既高兴又失望。他高兴地看到独立使用坦克装甲部队的优越性,以及快速突击的有效性。失望的是,他将波兰战役总结报告上报总参谋部,希望引起重视、吸取教训,但石沉大海。
戴高乐继续游说建立坦克部队,法军终于在1940年初建立了第一个坦克师,但让他失望的是,都是些“老掉牙”的坦克。而且,远没有达到500辆的师级规模,只有120辆,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坦克团。
5月10日,德军16个坦克装甲师,一举越过贝当等人认为不可逾越的阿登地区,摧枯拉朽般的卷击着法国全境,“马奇诺防线”成了摆设。此时的法国政府和军队被彻底打蒙了,乱作一团,可以说是毫无还手之力,兵败如山倒。
戴高乐受命拼凑一些分散的部队编成第4师,赶往拉昂保护巴黎,率领部队以突然进攻的方式,向德军发起了反攻。追赶法军在兴头上的德军,怎么也没有想到,法军还有坦克部队,一时阵脚大乱,后退20公里。
然而,这样的反击就像滴入湖水中的一滴水,很快被反应过来的德军,以猛烈的炮火和飞机轰炸所阻滞。5月28日,戴高乐的第4坦克师经过5天转战180公里,成功地在阿布维尔地区与德军形成了拉锯战,双方损失惨重,第4师仅剩34辆坦克。
同日,戴高乐因作战勇敢、指挥有方,被授予临时准将。让他感到意外的是,法军会败得这么惨、这么快,33万英、法联军不得不进行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一位将军沮丧地对他说:“再见,戴高乐!你长期以来所持有的见解,敌人已经实现了。”
让戴高乐吃惊的是,组阁的新政府,在魏刚、贝当等人的谋划下,准备无耻的投降。更让他倍感意外的是,他被任命为国防部次长,这主战派和投降派同在一个内阁中,不会有好的结果。戴高乐的历史使命远没有结束,他深感任重道远。
其实,当时的法国已大势已去,如果法国政府贝当等人选择逃亡英国继续战斗下去,也不会落个“法奸”的名声。戴高乐坚持拯救法国的信念,勇往直前,最终得到了法国民众的尊重和爱戴。可见,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底线是多么的重要。
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戴高乐》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二战德国闪击法国的时候,马奇诺防线的法军为何不趁机去攻占德国柏林?
法军虽然有马奇诺防线,但是要知道德军也有自己的齐格菲防线呀。冲这一点法军就不敢贸然的去攻占德国柏林了,到时候打不赢就算了,还会让自己损失惨重,这样的买卖才不会选择去做呢。还不如就安分守己地守好自己已有的疆土,等到自己实力真的足够强大了,再来去攻占其他想要的领土,到时候也就容易很多了。
法军的马奇诺防线其实是真的比不过德军的齐格菲防线,不要说进攻德国柏林了,就连自己能不能够守好自己的疆土都很难说。德军的齐格菲防线哪怕是在面对其他人的攻击的时候都能够守长达半年之久。法军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去跟德军打半年啊,战争的时间越长,就代表损失的会更加惨重。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面对法军的攻击的时候,希特勒不会跑吗?难道真的会傻傻的在那里等着法军过来擒拿自己吗?希特勒脑子又不是瓦特了。即便德军的齐格菲防线无法扛住马诺奇防线的各种攻击,逃跑的能力还是有的呀,只要领头人不会被擒拿住,这个地方就不会被占领。况且当时法军已经可以说是分身乏术了,如果法军有这个能力去攻占德国柏林的话,它干嘛不先趁着德军在法比边境撤退的时候再去攻击古德里安呢?这样自己不是会有更大的胜算吗。
法军想要攻占德军这件事难度很大,不现实也无法做到,想要去攻占德国柏林去交换首都是很傻的一件事,法军还是有脑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