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明熹宗朱由校是什么时候出生的?
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公元1627年)在位时间:公元1620~公元1627年曾用年号:天启谥号:皇帝庙号:熹宗安葬地:德陵公元1605年,明光宗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出生。
公元1620年,在祖父明神宗和父亲明光宗相隔一个月先后辞世后,朱由校即位,是为明熹宗。公元1627年,明熹宗病死,年仅23岁。
公元1620年,明朝的两个皇帝相隔一个月先后去世。先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神宗于农历七月二十一日去世,他的儿子朱常洛于农历八月初一即位,农历九月初一早晨死去,不多不少,正好一个月。
朱常洛死后,方从哲、周嘉谟、杨涟等大臣闯入宫中,硬是将被光宗宠妃李选侍所匿藏的皇长子朱由校抢过来,拥立为帝,是为明熹宗。
朱由校能够即位称帝,东林党人杨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无可厚非,甚至为筹办朱由校的登基大典,满头黑发和须眉竟然在几天之间都变成了白色,朱由校非常感动,连声称他为“忠臣”。
朱由校的即位,也是东林党人取得的重大胜利。
东林党人自诩为朝臣中最清白最忠直的大臣,认为自己肩负天下兴亡的重任,对其他官僚集团极尽讽议之能事,因而引起齐党、楚党、浙党、昆党等官僚集团的不满,并与之作对。
东林党人在这些官僚集团的围攻下,倒有些支撑不住了。这次拥立朱由校有功,东林党人也在朝中翻身斗地主了,将保护郑贵妃的党派都一一清除,一时如日中天。
东林党人在当政后,也算是做了些实事,停止了神宗时期的一些弊政,停罢了杭州织造、革除了南京的鲜品进贡;对发生重灾的地方进行了赈济;免除了天下带挣钱粮及北畿地区的加派,减轻了某些地区的赋税。其他的就是恢复了张居正的官荫,给建文时期的方孝孺等人平反,恢复了名誉。
明熹宗是明朝的第几任皇帝?
大明王朝:明熹宗名叫朱由校,是万历皇帝的长孙,他的父亲是明光宗朱常洛。万历皇帝死后,朱常洛即位,可是在位仅仅一个月就病死了。就这样,年仅16岁的朱由校就成为明朝历史上的第十五位皇帝,改元天启。
明熹宗朱由校为什么年仅二十三岁就驾崩了?
朱由校是历史上有名的木匠皇帝,这位皇帝的童年过的也是有点凄惨。他的祖父万历皇帝在位的时候,在立太子上犹豫不决,他的父亲明光宗朱常洛的日子也不太好过,这也导致了朱由校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在历史上最大的错误是重用了魏忠贤和乳娘客氏,导致奸党横行,祸乱朝政,虽然他的弟弟崇祯皇帝朱由检全力以赴,也无法改变明朝的颓势。
历史上朱由校的死因非常明确,他在客氏、魏忠贤等人的陪同下在游船上不慎落水,因惊吓身体衰落,后服用尚书霍维华进献的仙药后,一命呜呼,和他父亲朱常洛当年服用红丸后不久死亡有点类似。
如果说朱常洛服用红丸后死亡背后有政敌郑贵妃的身影,涉嫌谋杀是有可能的。但是朱由校的死亡则完全不同,当时朱由校坐稳了皇帝的位子,朝政虽然由宦官和乳娘把持,但是这些人绝对不敢将他置于死地,因为当时的局势下,朱由校就是魏忠贤和乳娘客氏的保护伞,一朝天子一朝臣。他活着一天,这两位的权势就可以维持一天。他们绝对不乐意这位傀儡木匠皇帝突然身亡,而凭借这两位的实力,虽然权倾朝野,但是没有掌控兵权,远未达到篡位的能力,所以不可能贸然动手。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十一日,明熹宗病死了,终年23岁,死后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据了解,明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墓,它位于天寿山陵域潭峪岭西麓。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三月,德陵终于建成,五年二月地面建筑完工,用时五年。占地约3.1万平方米。天启帝专心致志地盖着他的“宫殿”,奸佞们却在悄悄地挖着他的墙角,熹宗死后仅十多年,明朝就灭亡了。所以德陵是明代营建的最后一座帝陵。
闲话明熹宗——朱由校
大明“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明光宗(朱常洛)庶出长子,明思宗(朱由检)同父异母兄,明代第十五位君主,十六岁即位,在位七年。
朱由校, 历史 上大名鼎鼎的“木匠皇帝”。移宫案,东林党争,阉党乱政,后金崛起,天启大爆炸等等标签,无一不在向世人诉说着这是一位昏庸之极的君主。但同时,我们却常常能听到说朱由校不死,大明不至于亡国的论调。
任何人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中间会犯错却也有成绩,做皇帝同样如此。 朱由校的毁誉参半,反而让我们意识到了天启年政局的复杂和人心的混乱。 大明走到天启,内忧外患已呈末世之象,却不知朱由校在这个既定的结局到来之前,会不会给我们带来一丝惊喜和意外?
万历三十三年,海南发生7.5级地震,周边数省震感强烈,琼州海峡多处村庄没入大海。同年农历十一月十四日,太子朱常洛的长子,明神宗(朱翊钧)的皇长孙——朱由校,出生。
朱由校的童年过得并不如意。
爷爷不喜欢父亲,虽然父亲在朱由校出生的四年前便被立为了太子,但父亲的太子之位依旧朝不保夕。朱由校应该很少看到父亲的笑容,因为经年累月战战兢兢的压抑生活,一直让父亲长期保持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母亲王氏亦不幸福。虽然因为生育了朱由校,母亲在太子府中的地位仅次于太子妃。但父亲并不怎么关心母亲,甚至已经夸张到了不顾母亲死活的程度。在朱由校15岁的时候,母亲因为与父亲另一个宠妃李氏发生口角,被李氏殴打凌辱,不久便悲愤而死。
幼年的朱由校,看着父亲一次次违心地扮演着好儿子的角色,听着母亲一次次幽怨地长吁短叹,朱由校并不快乐。这种常年被“负能量”包裹着成长的孩子,很多在以后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性格缺陷。
所幸,我们在 历史 中并没有看到一个心理扭曲的朱由校,我们只是看到他会聚精会神地做木工活,发现他会毫不犹豫地信任客氏。(客:qiě)
一个是他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的爱好,一个是自小哺育陪伴他的乳娘。
现在不妨让我们先收起自己的批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朱由校作为皇帝,身上这两个遭人诟病的要素。 也许正是他幼时聚精会神地做木活,才保持了他相对纯真的孩子天性;也许正是客氏对他投以的关怀温暖,才没有出现一个暴戾嗜血的君主。
崇祯在处理哥哥朱由校大殓时,无意间看到了哥哥所做的木器,曾感慨:亦一时精神之所寄也;明光宗在发现了儿子朱由校与客氏存在“不伦之事”时,也曾想过将客氏逐出,却终因为朱由校绝望的神情而作罢。
这是来自弟弟和父亲的理解,也是朱由校人生的两大执念。了解这点以后,我们再重新看朱由校临政时诸多荒诞的行径,是否可以在情理上给予他一丝谅解?
朱由校并没有接受过长期系统的儒家教育,起码可以说朱由校学习成绩并不好。 但这并表示朱由校是一个文盲。
有人经常拿魏忠贤给朱由校看《东林点将录》说事,说二人经常遇到不会念的生字;又说魏忠贤后来给朱由校口述《水浒传》,朱由校从未听过此书,二人聊得乐此不疲。
以上说法过于夸张。
虽然朱由校有时候批阅奏章的时候,的确会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但他同时也能在一些文章中一眼就发现问题所在。
从明神宗扳倒张居正之后,朝廷奏疏的文风又恢复到以前的“浮华”之风。大概就是几句话能说明白的事情,非要堆砌各种华丽辞藻,充斥着各种典故。
朱由校他看白话文应该没有问题,但是看一些夹杂着典故的奏疏,的确会非常吃力,毕竟寒窗苦读十数载的朝臣们,他们的文学功底怎么是一个在16岁才算正式出阁读书,偶尔还在读《帝鉴图说》的孩子可以望其项背的。
于是在万历四十八年,明光宗登基不到一个月便驾崩,朱由校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皇长孙,皇长子,再到皇帝的身份转变。所有人都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只是大概地发现, 这是一个成绩一般,喜欢干木匠活,且在饮食起居上非常依赖乳娘的君主。
朱由校登基之初,曾短暂出现过“众正盈朝”的气象,就是东林党人开始慢慢在朝堂有了更高的话语权。
我这里用了“引号”,一者,“众正盈朝”四字原有其他出处;二者,我实在不喜欢东林党人。
还记得万历年间的顾宪成吗?
一个被革职的中下级官员,因为对政局的不满,回乡后重新修缮了一间书院,聚集了一批士人,以讲学为名大肆评议朝政,并通过“东林党”这样的非官方组织形式,染指朝堂政务与人事,这件事本身就非常恐怖。
如果朝堂之事需要一个民间组织来定夺,那么还需要什么六部九卿,还需要什么内阁司礼监?
我承认东林党的很多成员有非常高尚的个人品格,但我想问一句,人格高尚就代表了做事的正确性吗?或者说这个所谓品行高洁的团体,凭什么就认为自己在做的事情就是对的?
朱由校一开始是非常信任东林党人的。在明光宗登基时,在朱由校的“移宫案”中,东林党人都是出了大力的。朱由校登基后,自然投桃报李,给予东林党足够的信任与权力。
但从天启元年到天启三年,朱由校看到了什么? 无休无止的党争 。
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只要是东林党看不惯的,他们就怼,就会与之战斗到底。 东林党凭借着在士林强大的舆论优势及江南各大财团的支持,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对手的任何一次失误,精准地打到对方的“七寸”。
朱由校是一点点看着东林党发展壮大的。原以为他们有了足够的话语权之后,便能尽心为国做事,但事实证明朱由校还是太天真了。 因为斗争似乎成为了东林党人永恒的主题,他们有着严重的“精神洁癖”,已经到了无法容忍其他个体或者群体单独存在于朝堂的程度。
朱由校做皇帝,是没有被好好培训过。 但书读得少也有优势,那就是没这么多书生意气 。朱由校看着东林党一次次长篇大论抨击时弊,动不动就家国天下,可却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拿出具体可行的方案来解决问题。
辽东怎么办?赈灾怎么办?民变怎么办?财政赤字怎么办?即便如朱由校这么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少年,也知道这些事情必须马上着手处理。一句话怎么说来着:一个停留在桌面完美无瑕的计划,不如明天就能马上实施的方案。
朱由校终于烦了。
可这个局面终究是他自己造成的。 每当文官集团内部陷入激烈的斗争时,往往就需要一个强大的仲裁力量来维持基本的秩序,保持朝堂的平衡。 朱由校没有太祖,成祖的雄才大略,也没有嘉靖,万历的权谋手腕,东林党的持续壮大也让他感到了自身危机。
你看 历史 上,群臣抱团的时候,往往也是皇帝要倒霉的时候。
那就学明英宗和明武宗的老法子,给文官集团找个对手。客氏吹过的耳旁风也终于起效,一个叫魏忠贤的宦官在天启初年开始出现慢慢走到舞台的中央。
阉党的出现,其实已经给东林党下了“死刑判决书”。我们先不论阉党成员品性,就看围在魏忠贤身边的这些人。 他们有的是为了追求个人名利主动巴结过来的,有的是因为被东林党打败寻求政治庇护的,这些人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务实。
他们也许不会高谈阔论,也许在士林中口碑极差,但这些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啊。相比于东林党,他们有更低的做事底线。再加上有魏忠贤在下面托底,甚至可能直接得到了朱由校的默许,东林党这些嘴炮怎能不败?
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资源的再组利用。这种整合,反而可能是最适合晚明的政治格局的。 因为有人愿意出来做事了,因为即便是阉党成员,也不乏一些资历深,能力强,想做事的官员。
只要巴结好魏忠贤,魏公公就会给你提供朝廷能给予的所有政治资源,也不会有人敢偷偷给你下阴招,事情做的好,做的坏,只要魏公公说你没事,你就没事。
再者,魏忠贤掌管着司礼监,掌管着东厂,兼着这样那样的头衔,但终归只能算是朱由校的阉奴, 所有的权力都依附于朱由校的皇权 。你就看后来的崇祯,一上台就搞垮了整个阉党,也侧面证明了宦官集团对皇权依赖性有多高。
不论史家如何把朱由校描绘成一个被魏忠贤操控的玩偶,依旧无法忽略一件事实: 朱由校要魏忠贤做的事,魏忠贤都是尽心尽力去完成的。
值此晚明各种内外矛盾爆发的时候,不说这样的模式有多好,但起码比崇祯时皇帝和大臣们的群体混乱要高效得多,更能把已经有限的资源进行集中的整合。
这也许就是很多人所谓的朱由校在世或者阉党不这么快被清洗,大明不一定这么快亡国的依据吧。
最近吹捧朱由校的言论似乎多了起来,有些甚至是为朱由校盲目洗白。我们还是要客观地看待天启年间的诸多事情的。
皇帝痴迷木匠活,肯定是不对的。但凡朱由校有时间,多读点书,多上上日讲,多开开经筵,也不至于被人贴上文盲的标签。皇帝和朝臣保持距离,这个没有问题,但过分地生疏又会导致君臣之间矛盾的激化。
在用魏忠贤这件事情上,朱由校的原始动机可能没有问题,但是 过度纵容阉党 ,甚至让魏忠贤被尊称为“九千岁”,各地为他修建生祠,即便是英宗朝的王振,武宗朝的刘瑾,也从未有过如此嚣张的行为。
且阉党手段过于残酷,牵连太广,事情做得太绝,以至于后世把很多账都算在了朱由校身上。比如最后熊廷弼的死,就与他纵容阉党不无关系。
这也说明了朱由校政治上还是相对稚嫩,比如嘉靖,比如万历,同样是在整治大臣,就没出现过这么血腥的画面。但朱由校比后来崇祯“一刀切”地清算阉党,又要高出一个段位。
但话又两说,朱由校在用人方面,是不是又有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果敢?
朱由校看人也准。 袁崇焕的那套应对辽东问题的说辞,对朱由校和崇祯都说过。朱由校听完之后,沉思一会便开始提出许多细节性的问题,比如如何保护耕地,如何避免被切割包围,如何分化女真内部等等。
在没有得到自己满意的回答后,朱由校便压住了袁崇焕,可崇祯呢?崇祯就一句话:好的,我信你,你上。后来就把袁崇焕凌迟了。
还有关于李选侍的问题。这个李选侍就是“移宫案”中勾结郑贵妃,想挟持朱由校谋求自身政治地位的“西李”,也是那个殴打凌辱朱由校生母的女人。
朱由校登基后,因为李选侍与魏忠贤,客氏关系交好,所以李选侍居然也混了一个康妃的尊号。很多人拿这个事情说朱由校不是东西,连“杀母仇人”都能忍。
但中间似乎别有隐情。
朱由校刚登基的时候,朝廷里曾经就有风言,说朱由校虐待李选侍母女,并且逼迫李选侍跳井自尽。
朱由校马上站出来澄清,说没有这种事情,李选侍好好地被养着。并且亲口公布了一些皇家秘闻,特别是李选侍如何欺负自己生母的事情。
可到了天启四年的时候,朱由校又尊封李选侍为康妃,并同时启用了几个以前李选侍的旧人。
时间节点就在天启四年,那个时候正好是阉党与东林党决战的时候。 也就是那个时候,之前的“梃击案”,“妖书案”,“红丸案”,“移宫案”,总之没有严格定性的事情都被重新翻了出来,成为阉党与东林党之间斗争的工具。
李选侍在天启四年被朱由校亲自“洗白”,毫无疑问是在为阉党增加筹码。 如果事情真的是这样,那么你还会以为朱由校只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小丑吗?
天启六年王恭厂的大爆炸,我曾经说是击溃晚明人心的一次“天谴”。这场大爆炸使得深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的君臣开始自省,也间接导致了阉党的内部分裂。
但很少有人知道, 这场大爆炸的冲击波,损毁了大内多处建筑,其中掉落的建筑材料还把朱由校唯一在世的儿子给砸死了。
有时候你看晚明的 历史 ,总是充满着各种巧合和意外,偏偏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可能影响了整个 历史 的走向。
客观地讲,朱由校作为大明的君主,在解决女真问题,流民起义,财政赤字,土地兼并等问题上,中间或偶有亮点,却算不上成绩合格。他的确贪玩,也懒政,很多正直的朝臣在天启年受到了迫害与打压。但我也承认,朱由校很多抓大放小的举措,还是很有为君的风范。
他同样有老朱的铁血傲骨, 在澳门问题上态度强硬 ,两次与荷兰人在澎湖作战,且取得胜利。但他在对待后金问题上也失误连连,没有遏制住后金的崛起。
他可以坐看杨涟,左光斗等人被阉党残酷杀害,却又是 历史 上出了名的对家里人好。可当他的皇后都因为阉党的暗算而流产时,他依旧可以与魏忠贤,客氏一起游湖划船,亲密融洽。
有人说,如果再给朱由校五到十年的时间,吸取了之前各项举措的错误教训,后金问题和民变,总有一个能够解决掉。还是那句话,大势如此,不论你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永远不要替当事人下结论。
最后我想说, 明代的皇帝似乎都和“落水”特别有缘 。
如果你是喜欢阴谋论的朋友,那么我告诉你,正德年朱厚照落水时,江彬负责安保;天启年朱由校落水时,是魏忠贤保护皇帝。不论是江彬还是魏忠贤,对于皇帝的忠心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为什么这么多人依旧不相信皇帝们的落水是意外?
大明是否真的有第三只手在操控着时局?因为 历史 的笔,都握在文官手里。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明朝皇帝列表
明朝一共16个皇帝,依次为: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 、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一、在位列表(姓名/年号/在位时间)
1、
2、
3、
4、
二、皇帝资料
1、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葬于明孝陵。
2、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1377—?),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孙,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允炆1377年十二月五日出生,生母是吕妃,父亲懿文太子朱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因削藩,导致叔父燕王发动“靖难之役”。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国破人不知所向。清乾隆皇帝追谥恭闵惠皇帝。南明安宗朱由崧追尊建文帝为嗣天章道诚懿渊恭觐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
3、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
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
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为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8月,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享年64岁。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明世宗时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庙号成祖。
4、朱高炽
明仁宗(1378年-1425年),明成祖长子,其母为仁孝文皇后。徐达外孙。明太祖也挺欣赏其才。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册封为燕世子。明成祖即位后立为皇太子。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即位,次年改元为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随父征战多年,知道创业很难,重用户部尚书夏元吉,采取了一系列减少国家开支的措施,对国力的恢复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他在位期间,他褒奖直言,虚怀纳谏,减轻刑法,对开封、山东等地赈灾免粮。用人,行政均得后人称善。
他一即位,即决定将首都迁回南京,以免漕运的巨大花费。体弱多病的洪熙皇帝,登基后从政仅8个月,就一病不起,于洪熙元年(1425年)因心脏病驾崩于钦安殿,庙号明仁宗。
葬于明献陵(今北京昌平)。朱高炽虽庙号“明仁宗”,但是依然延续了明太祖、明成祖的殉葬制度,死时生殉七名妃嫔。
5、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为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汉族,生母诚孝昭皇后张氏,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驾崩于宣德十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
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瞻基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浦)、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朱瞻基在短期患病后于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1435年1月31日)意外地死去,终年38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瞻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允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高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