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三界都是哪三界?什么意思?一真法界是指什么?
- 2、什么是一真法界???
- 3、一真法界什么意思
- 4、一真法界是什么
- 5、什么是一真法界
三界都是哪三界?什么意思?一真法界是指什么?
欲界 色界 无色界
1. 欲界-四天王天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的人,不求永恒的真理,不能割舍妻妾的恩爱,但也不犯邪淫,故于心中生明白世间处世之心,命终之后,上升居于天堂,与日月为邻,如此一类称四天王天。
2. 欲界-忉利天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的人,不求永恒的真理,对于自己的妻子,淫爱已较微薄,但对修行起居并不拘泥,命终之后,上升居于天堂,此天已超越日月在人间之顶,如此一类称忉利天。
3. 欲界-须焰摩天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的人,不求永恒的真理,对于淫爱有需求时则行淫爱,但结束后则不会想念回忆,处在人世间动时少静时多,命终之后,上升居于天堂,此天于虚空中日月所不能照及,因为在此天境之人,本身自有光明,如此一类称须焰摩天。
4. 欲界-兜率陀天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的人,处在人世间时大多时以静修身,若有需要时才予以回应世间事,不会违反这样的常规,命终之后,上升居于天堂,此天与下界如人间及前面所提的天界已无接触,乃至面对劫坏(境界崩殂)所造成的灾害也不会殃及,如此一类称兜率陀天。
5. 欲界-乐变化天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的人,处在人世间时本身没有什么欲心,完全是依据对方的应对来行事,当面对死亡的时候,其感觉如同嚼腊,命终之后,上升居于天堂,此天乃超越前述的境界,如此一类称乐变化天。
6. 欲界-他化自在天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的人,处在人世间时本身没有什么人世间的心,对于在世间行事能够了然超越,命终之后,能够超越世间化现无极的境界,如此一类称他化自在天。
佛告诉阿难,这六种天境,虽能脱出形体但心中尚有执着,所以称为欲界。
7. 色界-梵众天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修心的人,不修禅定无法获得智慧,但若能坚固自己的心念不做淫欲的情事,不论处于静时或动时,都没有任何的心念,各种情爱欲染都无从生起,就不会留在欲界,,此类修行之人必然因其心念投身僧侣梵众,如此一类称梵众天。
8. 色界-梵辅天
承上段,如果欲望的习气已经去除,离开欲望的心已经浮现,在各种佛教的规律仪式,能够喜爱并乐于去顺从,则该修行人能够行僧侣的德行,如此一类称梵辅天。
9. 色界-大梵天
承上段,如果觉得身心都通融圆明,威仪俱全,都能明了各种戒律并能遵守,则该修行人能够统领僧侣梵众,成为大梵王,如此一类称大梵天。
佛告诉阿难,此三种殊胜的的天境,一切苦恼都不能侵犯,虽不是真正修三摩地,但心中所得到的清静,各种苦恼及五蕴不会从心中起,这种境界可称为初禅。
10. 色界-少光天
佛告诉阿难,其次在梵天中,统理梵人能够圆满梵行(身为僧侣的德行),心中寂然不动自然生出光明,如此一类称少光天。
11. 色界-无量光天
承上段,在自然生光之后能够光光相照,照耀无尽的十方世界,到处都是如硫璃所成,如此一类称无量光天。
12. 色界-光音天
承上段,能够吸收护持此圆满的光明,成就自然的本体,化现清静而应用不尽,如此一类称光音天。
佛告诉阿难,此三种殊胜的的天境,一切忧虑苦恼都不能侵犯,虽不是真正修三摩地,但心中所得到的清静,已经了解并降伏初漏(五蕴之始),这种境界可称为二禅。
13. 色界--少净天
佛告诉阿难,再进一步,像这样的天人(居于天堂之人),已具有圆满光明,并了解其中的精妙,并能够去施行,通晓寂静无争之乐,如此一类称少净天。
14. 色界--无量净天
承上段,再者,寂静空无现前,引发无有边际的身心轻快安隐,成就寂静无争之乐,如此一类称无量净天。
15. 色界--遍净天
承上段,一切身心于十方世界圆明洁净,而能成就此德行,如此胜境现前,归于寂净安乐,如此一类称遍净天。
佛告诉阿难,此三种殊胜的的天境,具备有浩大的随意顺心,故能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不是真正得三摩地,但在安乐的心中,已经欢喜俱全,这种境界称为三禅。
16. 色界--福生天
佛告诉阿难,再者,像这样的天人(居于天堂之人),各种苦厄不会压迫身心,苦因已尽,但乐非永久常在,久了必定生坏。此时苦乐两种心境顿时舍弃,各种烦恼趋灭,纯一之福性生出,如此一类称福生天。
17. 色界--福爱天
承上段,如果舍得之心圆融,了解何谓清静无为,自然无法遮挡福性,在未来可得妙意随顺,如此一类称福爱天。
18. 色界--广果天
佛告诉阿难,从此天境中有两种不同的路,若于初发心时,有无量净光,福德圆满光明,乃因修行证得而住此,如此一类称广果天。
19. 色界--无想天
承上段,若于初发心时,乃是对于苦乐厌离,精进的研究如何舍弃心念,从不间断,并能做到舍弃一切道法,身与心具灭,心思凝定,经过五百劫。该人既然以生灭为修行之因,故不能发现明了生与灭的本质,所以会有初半劫灭后半劫生的状况,如此一类称无想天。
佛告诉阿难,此四种殊胜的的天境,一切世间各种苦乐所不能侵犯,虽不是真正无为究竟不变的天境,但因是有所得的心境且功用纯熟,故称为四禅。
佛告诉阿难,在此当中还有五种不还天,在下界时九种习气皆能除尽,无苦也无乐,由于没有舍恋,故心无挂念,能安心立命于一处。
20. 色界-无烦天
佛告诉阿难,由于苦乐两灭故无争斗之心,如此一类称无烦天。
21. 色界-无热天
能够了解苦乐天机,勤于研究,如此一类称无热天。
22. 色界-善见天
对于十方世界能够圆满的了解清楚的看见,不会被什么尘垢所遮扰,如此一类称善见天。
23. 色界--善现天
对于苦乐有精辟的见解,没有阻碍,如此一类称善现天。
24. 色界-色究竟天
能够究竟脱离之前所述,了解物质的本性,有如进入无边的境界,如此一类称色究竟天。
佛告诉阿难,此五种不还天,前面所说的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四位天王,具有独特的见闻,他人等不能了解。就像世间,在旷野深山,讲道的场地,都有阿罗汉在住持,但世间的凡人却不能看见般。
佛告诉阿难,以上这十八天独行而无所窒碍,没有形体的牵累,到此为止的境界称为色界。
其次,佛告诉阿难,再过来更有上层,于色界的边际中,再分有两条路线,若能舍弃心念,发现大智慧开悟,便能脱离尘界,成为阿罗汉,进入菩萨的境界,如此一类称为回心大阿罗汉。
25. 无色界--空处
承上段,若在舍心的过程中,以厌离为成就,感觉到身躯是一种障碍,然后以此方法去掉这样的障碍入于空处,如此一类称为空处。
26. 无色界-识处
承上段,各种障碍既然消灭,便成为无碍无灭,其中只剩下阿赖耶识,存于边际非常微细,如此一类称为识处。
27. 无色界-无所有处
承上段,空与色既然都已消灭,识心也都灭了,故十方一片寂静,无来无往,如此一类称为无所有处。
28. 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
承上段,如果识性不动,积极的研究灭性,在无尽中,发现(终了)的特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存在与不存在没什么不同,终了与不终了也没什么不同),如此一类称为非想非非想处。
上述四种境界,穷于研究空界,但不能了解空的根本道理,故居此天无法再进一层,如此一类名为不回心钝阿罗汉。
若从无想的境界,进入其他外道的天境,穷于研究空理,迷失无法自拔,便会转入轮回。
佛告诉阿难,在各种天境中,每位天人都是凡夫,都是因本业福报的酬谢,若酬谢完了便坠入轮回。他们的天王就是菩萨在修三磨地的过程中,慢慢的增进,回向圣界的修行路。
佛告诉阿难,在那上述的四空天中,身心都已灭尽,定性已现前,没有业果的显现,从此已至终了,称为无色界。
这些天境都是不了解妙觉明心的真理,累积了妄想错误所发生,故形成了三界,并于其中随意沉沦,沉溺于七趣中,(七趣--地狱、恶鬼、畜生、人道、仙道、修罗、天趣),补特伽罗,各自从其属类。
一真法界
(术语)华严宗所用极理之称。犹天台家用诸法实相之语也。唯识论九曰:'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华严大疏曰:'往复无际,动静一言,含众妙而有余,超言思而回出者,其唯法界欤。'大疏钞一曰:'以一真法界,为玄妙体。'言事事物物。一微一尘尽足为一真法界也。其体绝待故曰一,真实故曰真,融摄一切万法。故曰法界。乃华严经一部之主意。三藏法数四曰:'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即是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惟一真实,不可思议,是名一真法界。'【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什么是一真法界???
这是天涯论坛给的解释:
什么是“有为法”,什么是“无为法”。最简单的比喻就是水和波浪。当水面平静如镜,这个时候的水是“无为法”。当起了风,水面有了波浪,这个时候的水是“有为法”。
一真法界,佛法里也叫“真如”、“涅磐”、“法身”、“本来面目”,就是那平静的水面,就是“无为法”,这个时候没了任何的波动现象。没有了光波,没有了声波,没有“色受想行识”一切波动,整个世界就像老子在《道德经》里描述的一片空寂,但这片空寂里却能生出万物,“道 之 为 物 , 惟 恍 惟 惚 。惚 兮 恍 兮 , 其 中 有 象 ﹔ 恍 兮 惚 兮 , 其 中 有 物 。”
当“无明”的“风”吹过来,水面出现了波,也就出现了形状,这就是“有为法”,你所有能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感受到的,都是一真法界产生的波动,所以凡是有相的,皆是有为法,我们娑婆世界是有为法,极乐世界也是有为法。
只要是“有为法”,就是不稳定的,因为不可能让水面的波稳定下来,水面最终要归于平静,平静是永恒的,波动是暂时的。
所以《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所比喻的东西,“梦”、“水泡”、“电”、“露”都是不稳定的代名词。需要细心品位。
一真法界什么意思
【一真法界】
一,即无二;真,即不妄.交彻融摄,故称法界.即是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惟一真实,不可思议,故称一真法界.[华严经疏钞卷六十、华严经疏钞玄谈卷一]
一真法界是什么
【一真法界】唯一真实的法界,也就是佛的法界。诸佛平等的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有非空,离名离相,无内无外,唯一真实,不可思议,谓之“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即是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惟一真实,不可思议;是名一真法界。
什么是一真法界
佛学名词释义 (术语)华严宗所用极理之称。犹天台家用诸法实相之语也。唯识论九曰:‘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华严大疏曰:‘往复无际,动静一言,含众妙而有余,超言思而回出者,其唯法界欤。’大疏钞一曰:‘以一真法界,为玄妙体。’言事事物物。一微一尘尽足为一真法界也。其体绝待故曰一,真实故曰真,融摄一切万法。故曰法界。乃华严经一部之主意。三藏法数四曰:‘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即是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惟一真实,不可思议,是名一真法界。’(《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 得意为言,即性具,是性体性量。性体离过绝非,即性具十界离过绝非。性体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不坏,性具十界亦然,性量竖穷横遍,无尽无尽,无量无量,性具十界亦然。正报五阴,同性体性量,清净周遍,依报国土亦然。此之三法,亦名三谛,性体即中谛,性量即真谛,性具即俗谛。(出自《净土生无生论》) 问:世上宇宙真理是否有一个?谁(哪一个宗教)是唯一真理?(黄圣吼) 答:此问题颇笼统,宇宙之大,事物之多,要从何处说起。兹可说,各事物各有真理,若归纳之,有一个总真理,所谓‘万法归一’。此‘万法归一’,名‘一真法界’,而不与万物俱,万物生灭无常,‘一真法界’,如如不动,所以名为真也。何种宗教悟得此理,且有把握办得到,便是真理宗教。(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问:“一真法界,不与万物俱,万物生灭无常,一真法界,如如不动。这话对吗?” 这种说法,与理不通。‘一真法界’一词,指的是万物的‘法性’。万物的‘法性’,若不与万物同在(万物俱),怎么能称作万物的‘法性’呢?具体地讲,‘法性’是指‘共性’。一切法具有的共性,每一法都该具有,若一法不具其共性,就不成其为一切法的‘共性’。这一切法的‘共性’,在佛教中被称作‘法性’。‘法性’是终极真理,无生无灭,遍及众生万物。‘如如不动’是法性不变之义。‘遍及一切’成为万物的法性,从具体的事物讲,人有人的法性,瓶有瓶的法性。若人无人的法性,就不能成为人,若瓶无瓶的法性,就不能成为瓶。‘生灭无常’是具体存在的属性,不是抽象存在的属性。人有生死指的是个体的‘人’,具体的‘人’。人的法性指的是一切人类,共性的人,抽象的人。作为共性的人,抽象的人,是一总体的抽象的存在,不生也不灭。又如瓶中的虚空,与瓶俱在,依瓶而有,瓶破,瓶中的虚空也不存在。法与法性的情况也同瓶与瓶的虚空一样,法与法性,相依并存,不一不异。‘不一’是说,法与法性不是一个东西,法是现实实有,法性是本空。空有性质怎么会一样呢?‘不异’是说,法与法性并非异体,法不离法性,法性不离法。如‘色’是法,‘色空’是色的法性。故‘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如法性的存在,只是与事物现象对立的存在,并非实有存在,故‘空也空’。在大乘佛教中,‘法界’无一例外都指‘空性’,从究竟义上讲是‘法性本空’。把‘真如法界’看作与‘万物’相离,相异的存在,是非常错误的,几乎可以说是对法性空理一窍不通的表现。(出自《居士学佛100问》) 问:“真空妙有和一真法界有关系吗?” 答:有关系。真空妙有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真空妙有。说法不一样,境界是相同的。如果我们契入真空妙有的境界,那你就证得一真法界。证得一真法界一定是空有不二,大乘法里面讲的入不二法门。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空有不二。我们每天念《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不二的意思。“色”就是妙有,“空”就是真空。这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