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冯玉祥做了什么事情,为何被人称为“倒戈将军”?
- 2、冯玉祥为何被称作倒戈将军呢?
- 3、民国时期有名的倒戈将军是谁
- 4、冯玉祥历史上九次倒戈,人称“倒戈将军”,为什么官方历史对其评价挺高?
- 5、冯玉祥被称为倒戈将军,他到底倒戈了几次?
冯玉祥做了什么事情,为何被人称为“倒戈将军”?
冯玉祥被称为“倒戈将军”是因为他在民国时期曾经多次倒戈,多次进行背刺。
冯玉祥一辈子都在追求进步,不贪财,不讲究享受,没有那个时代军人普遍都有的恶习,但是他有一个不怎么样的外号:倒戈将军。
其实在那个时代,倒戈是稀松平常的事。西方人嘲笑中国军人,仗不是用枪炮打的,而是用大洋和烟土打的。只要把大洋和烟土送上,大家就倒戈,谁这边的人倒戈得多,谁就输。
川军喜欢内战,每一次打仗都有大量的军头倒戈,倒戈过来再倒戈过去的小军头不计其数。
在民国,尤其是在北洋军阀时期,每一仗的开打都会有战场之外的另一路人马出动,去收买对方的人。这一路人马的成败甚为关键。冯玉祥后来的失败也是因为他的部下接二连三地被蒋介石收买。
那么为什么别人倒戈无所谓,却拿冯玉祥的倒戈说事呢?
首先,冯玉祥的倒戈动静比较大。第二次直奉大战,正是因为他的倒戈,直系土崩瓦解,毁了常胜将军吴佩孚的一世英名。其次,冯玉祥过于清廉自持,让众军头不舒服,众军头抓住一个把柄就使劲说了。在历史上,每个王朝都有一种“文治”的秩序,一旦这种秩序出了问题,军人集团的割据就不可避免。
每当军人从后台走到前台,破坏了“文治”秩序,瓦解了传统意识形态和道德的时候,都会遭遇“道德的诅咒”。军人在反抗皇帝,动辄叛乱的同时,发现自己内部的维系也出现了问题。他们不效忠皇帝,也没有很好的办法让部下效忠自己。
正因如此,很多军头都在找出路。_玉祥信基督教,用水龙头给全军洗礼,唐生智全军信佛,都是找出路的尝试,但是没有一个人成功。
被人称为“倒戈将军”的冯玉祥在中原大战中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部下一个个离他而去,悲痛欲绝。他哀叹:“我的西北军哪儿都好,就是一个见不得钱,一个见不得女人。”
其实,见不得钱、见不得女人是军人的通病,谁也好不到哪儿去,关键是当年的军头谁也没有办法建立一种防止军人倒戈的制度和文化。
来源:特别文摘
冯玉祥为何被称作倒戈将军呢?
冯玉祥,字焕章,1882年11月6日生于河北沧州,原籍安徽巢县,是西北军阀首领,1935年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一级上将,有“倒戈将军”之称。
冯玉祥15岁入营当兵,他父亲希望他不要放弃学习,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于是他遵从父训,严格要求自己,一直向读书和修养方面努力,在军队中他几乎没有沾染任何恶习,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逛妓院,他的治军也是非常严格的,不允许属下有吃喝嫖赌的行为。
他平时总是手不释卷,兵书、历史、文学、时事无不涉略,曾在十年的时间写了两千多首诗词,用以励志。我认为是由于他善于学习,追求进步,才会有审时度事,不断倒戈。
他的倒戈,如果包括1946年以考察水利为名赴美后,在美发表《我为什么与蒋介石决裂》一文止,一共有九次。
一、滦州起义倒清。二、护国运动倒袁。三、武穴停兵倒皖。倒直。五、反奉战争倒张作霖。六、五原誓师倒北洋政府。七、国共分裂倒共。八、中原大战倒蒋。九、国共内战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同蒋介石再度决裂。
我想除了第七项国共分裂倒共外,对于其它八项,大家不会有什么异议,那么我就第七项简单介绍一下。
冯玉祥的国民军,原驻守在西北,受到苏联和中共的支持,1926年底,冯玉祥与广州国民政府合作北伐,北伐军攻占武汉后,国民政府分裂成,汪精卫领导的武汉政府和蒋介石领导的南京政府,两个政府都极力拉拢冯玉祥,冯玉祥所在的陕、甘、宁是个贫瘠之地,最缺的是军费,而蒋介石控制的东南沿海各省是个富裕之乡,在金钱拉拢方面,蒋比汪更有诱惑力,在蒋的金钱“外交”攻势下,冯玉祥为解决军费短缺的现状,就逐渐倒向了蒋介石。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要求冯玉祥“清党”,冯玉祥为了得到蒋介石的资助,决定和共产党分裂,但冯玉祥采取的是温和方式,不像蒋那样赶尽杀绝,而是用“礼送出境”的方法,发给一定的路费和生活费,对于这段历史,成为了他身上的污点。
民国时期有名的倒戈将军是谁
从清朝末年军阀林立,到蒋介石“统一”全国,新军阀林立。中国在这数十年中,各地的“独立势力”“半独立势力”比比皆是,而在夹缝中生存的一些武装则到处拜码头,出现“三姓家奴”之类的倒戈将军就不足为奇了。
冯玉祥 蒋介石 阎锡山
这其中有四大“倒戈将军”,个个都是鼎鼎大名,其中还有两个建国后做了高官,算是良禽择木而栖,有了善终。
以下排名以闻名程度为准,不论战绩及倒戈次数。
1.冯玉祥。冯玉祥属于比较早期的军人,曾经做过清朝士兵,先后做过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的手下,在老军阀混战中据有一席之地。后来和共产党和国民党也有交集,属于历史过渡人物。在第一批老军阀相继退出历史舞台时,冯玉祥进入了新一批军阀行列,和阎锡山、李宗仁、蒋介石相互过过招。身处历史大变革中的冯玉祥,频繁改换门庭也算是情理之中,毕竟当时中华民族也在找寻适合自己的道路。
傅作义
2.傅作义。傅作义比冯玉祥晚一些出场。其也先后跟过阎锡山、张作霖、蒋介石等等。不过其在抗日战场上的表现,足以看出其爱国之心,内战选择只不过是情势所迫。在1948年率部起义,避免战火破坏古城,也是功德一件。后离开军队,出任水利部长22年,为正部级官员。
石友三
3.石友三。这家伙出名,完全得益于一个词“汉奸”。此人也是先后投靠过冯玉祥、阎锡山、蒋介石、汪精卫等等一群人。唯独不同的是,这家伙投靠日军,被战友活埋。在电视剧《亮剑》中,再次被拿出来鞭尸了一次。
吴化文
4.吴化文。这家伙投奔的人更全面,先是冯玉祥的小兵,然后跟着韩复榘,韩复榘死后抗日。然后投奔日军被冈村宁次接见,日军投降,他又变成受降部队,被蒋介石嫡系排挤,投奔解放军。投奔解放军后下定决心不在叛变,一直攻到“总统府”。随后出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民国混战,这些没有信仰的武人来回投奔势力,无可厚非。但投靠日本异族不可原谅。
冯玉祥历史上九次倒戈,人称“倒戈将军”,为什么官方历史对其评价挺高?
冯玉祥,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首领,中国国民党党员,中国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官方评价的爱国民主人士,原名基善,字焕章,原籍安徽章巢湖,生于直隶青县(河北沧州),1948年死于回国的轮船上。
对冯玉祥的评价,虽然存在许多说辞,但其治军严善练兵好艰苦无人怀疑,布衣将军就是对冯玉祥最好的写照。
事实上,他练兵严格,讲究方法和战术,注重爱国爱民精神教育,强调纪律是军队的命脉,致力整饬军纪,并身体力行,赏罚严明;关心爱护士兵,要求长官与士兵同甘苦共命运,要象对待子弟一样关心爱护士兵。还亲编《军人精神书》、《战阵一补》等书作教材,并经常亲自给官兵授课示范。
认为冯是一个爱国民主人士和将领,原因主要在于他一生曾反清反袁反北洋军阀反蒋和积极抗日,在这一点上,大部分人的观点基本上和官方一致。正如冯玉祥在自写的《我》中写道: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的确,冯在爱国爱民上毫不含糊,不论是谁,关系再好,只要不利国不利民,他都会坚定不移地予以反击,所以冯素有"倒戈将军"之称。
当然,冯玉祥毕竟是旧式军人,他生活在中国军阀最多也最混乱的时代,他的思想和行为上也难免带有军阀意识和作风,他曾杀过不少政敌和对手,他的每次反击和倒戈也难免带有自保和求生的成份,以至有人对他的作人和诚信有所怀疑,还有人认为冯玉祥是一个阴险狡诈、思想多变之人,他多次下野又多次起兵,充满着对军队、地盘的执着和权力的欲望,是典型的旧军阀作风的体现。
但纵观其一生,再和其他军阀横比,冯玉祥的爱国爱民情怀却不能不值得我们大家称道与点赞。
冯玉祥被称为倒戈将军,他到底倒戈了几次?
说到冯玉祥这个名字,或许有很多人都并不知道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冯玉祥是我国近代国民革命中的一位有名陆军将军。他被当时的人民称为倒戈将军,布衣将军。或许有些人会感到十分奇怪,为什么冯玉祥会被称为倒戈将军呢?其实他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倒戈将军,主要是因为在历史上冯玉祥倒戈的次数实在是太多了。根据真正的历史记录,他曾经倒戈次数达到了九次,所以人们才会把他称为倒戈将军。
一、冯玉祥简述
其实冯玉祥并不是出生在军事之家,他一开始仅仅只是一名大头兵。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的从一名大头兵成为了一名一级上将。从冯玉祥一生的历史事迹上看,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饱受争议的一生。大众对他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有些人认为他是一个爱国的大将军,而有些人则认为他是一个军阀。但是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冯玉祥确实对中国的民主事业做出了属于他的贡献,促进了民主事业的发展。
二、冯玉祥倒戈
在真正历史上,冯玉祥倒戈的次数达到了九次。而冯玉祥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倒戈事件发生在1918年2月。冯玉祥还不是一名将军而是一名旅长。只能打他带领着自己的部队驻扎在湖北5月,而在当时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认为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罢兵停战。而他在这个时候选择离开段祺瑞,并且在湖北武穴这个地方开始宣布独立。冯玉祥这一次倒戈的真正原因主要是因为他的舅舅陆建章。
三、综述
在历史上,冯玉祥倒戈的次数达到了九次,而这九次倒戈的对象都有所不同。也正因为冯玉祥这个人物经常倒戈,所以人们把他称为倒戈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