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天津何时开埠通商的?
- 2、天津市市内六区是怎么来的?
- 3、开埠读音
- 4、天津有什么好玩的
- 5、1860年简介及详细资料
天津何时开埠通商的?
南宋金国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设直沽寨,在今天后宫附近已形成街道。是为天津最早的名称。
元朝改直沽寨为海津镇,这里成为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设立大直沽盐运使司,管理盐的产销。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清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
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
天津市市内六区是怎么来的?
天津市市内六区分别是和平区、南开区、河西区、河东区、河北区和红桥区,基本上是1956年定的如今的名字。
其中 历史 最久的要追述到元朝吧。
和平区
作为天津市的核心,天津95%的小洋楼都在这个区,却没有包括天津老城区。曾多次被房地产商的公众号传出扩区的传闻。
和平区在明朝时属河间府静海县。在清雍正八年(1730)划归天津县。清咸丰十年(1860)后,境内大部地区先后被英、法、美、日四国辟为租界。1943年英租界改称兴亚二区,法租界改称兴亚三区。1952年,天津市政府将市内11个区合并为8个区,今和平区分别归属于第一区和第五区。1956年,第一区改称和平区,第五区改称新华区。1958年,天津市实行新行政区划,原和平区、新华区的全部,城厢区大部分和河北区一部分合并组成新和平区。1960年10月,和平区所辖东南角、东北角、鼓楼西3个公社划归南开区,和平区的光复道街划归河北区,成为今天的区域。1966年和平区改称战斗区,1968年恢复今名。
南开区
因有南开学校而著名,其中南开中学已115年,南开大学恰好100年,但是南开区的命名却不是因为南开学校。
1860年,天津开埠。清朝廷考虑到天津除了城墙无险可守,就在天津城外挖壕筑墙,就此形成了墙子河。
而从老城西南角到壕墙之间的开阔地(天津土话叫开洼),就被称为“南开洼”,后来因人口逐渐增多,变成了南开。
1928年设天津为特别市,现在的南开区属天津特别市第一区和第二区。1937年后分属天津市第一、第二、第六、第九区和天津县。1947年为天津市第十一区。1952年改为第七区。1956年定名南开区。1960年将城厢区的东北角、东南角、鼓楼西并入。1966年改南开区为东方红区,1968年恢复今名。
河西区
明代海河西岸地区为河间府静海县地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今海河以西、大沽路以东、琼州道以北地区沦为德国租界。1919年,收回德租界后改名特别第一区。1943年改特别一区为第十区。1945年,将天津县乡区二所和五所各一部分划入合并为第六区。1956年,因地处海河西岸定名河西区。1966年河西区改称红旗区,1968年恢复今名。1985年和1992年,分别将属南开区、西郊区、南郊区的部分地区划入成今界。
该区与和平区相邻,拥有天津各大博物馆、 科技 馆,文脉鼎盛,同时陈塘庄地区被“指认”为哪吒故乡的有力争夺者之一。
河东区
河东区大直沽是天津发源地之一。元代海运漕粮在今河东区大直沽接运,成为南粮北运的终点。现在的河东区在明代属直隶顺天府武清县。1900年,今京山铁路以西、十五经路以北沦为俄国租界;津塘路以西、大直沽七号路以北沦为比国租界。1924年,我国收回俄租界后改名特别三区;1931年收回比租界后改名特别四区。1939年,原特别三区和四区合并为特别三区。1946年,特别三区改称第五区。1952年第四区和第五区合并后称第四区。1956年天津市区由以序数排列行政区划改为以地名命名,因位于海河东岸,更名为河东区。1966年河东区改称东风区,1968年恢复今名。1985年,东郊区、河北区各划出一部分并入河东区,成今界。
区内有妈祖原庙,天津站有大表的站前广场也属于河东区。
河北区
袁世凯执掌直隶时,将河北区作为自己的大本营来经营,而对标的对象是海河两岸的租界。所以河北区有天津剩下的5%小洋楼,其中意式风情区是意大利在海外唯一的租借地,颇有特色。而清朝遗老遗少、北洋寓公在河北区也有不少产业。
河北区在元代属武清县,元延佑三年(1316)属新设立的海津镇管辖。明永乐二年(1404)设天津卫后,卫城的东门外和北门外地区属武清县。清雍正三年(1725)改天津卫为天津州时属河间府。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为天津巡警局北段辖区及意租界、奥租界及俄租界的一部分。1919年收回奥租界,改称特二区;1924年收回俄租界改名特三区。1928年分属天津特别市第四区和意租界。1943年分属第四区、五区、十一区、十二区及特管区。1945年改为天津市第二区和第三区属地。1952年二、三两区合并称为第三区,农村部分划归郊区。1956年因地处海河北侧而更为今名。
红桥区
与河北区共享天津网红——天津之眼。
红桥区内三岔河口是天津发源地之一。明永乐初年,以南运河为界,河以北属顺天府武清县,河南岸属河间府静海县。清雍正三年属天津府天津县。1928年属天津特别市,大部分地区属第二、第三、第四警区所辖。1930年改天津特别市为天津市。1947年以南运河为界,分属天津市八区和九区。1952年八、九两区合并,统称八区。同年将天津县的三元村和北辛庄划入。1955年以界内子牙河上有大红桥而命今名。1958年将城厢区的侯家后、大胡同两个街道划入,成今界。1966年红桥区改称红卫区,1968年恢复今名。
这六区就是天津的核心六区,也是天津话的大概分布地区,到了环城四区,那里的天津话就开始带有地方特色了。
^_^ 都是按照方向取名的
晚晴时期,大部地区被英、法、美、日强辟为租界。解放后,1956年1月,由民国行政一区改称和平区。
河东区
河东区是天津的发祥地之一,自金代天津设“直沽寨”至今,河东区迄今已有800多年 历史 。因座落于海河东岸,故名为河东区。
河西区
1917年,建成天津市第一个行政建制区。1949年天津解放,仍沿用民国六区旧称。1956年,市政府将六区改称河西区。1966年9月,河西区更名为红旗区;至1968年1月废止,复称河西区。
南开区
南开区原是天津旧城迤南的开洼地带,清末人称此地为天津老城“南边的开洼地”,1919年境内成立了著名的南开大学,1952年10月名为第七区。1956年始设南开区之名。
河北区
地处市区东北部,因大部分地域坐落在海河以北而得名。1952年区境才有了完整的政区,时称三区,1956年改称河北区。
红桥区
红桥区内的早期聚落大都出现在元代,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了国民党第九区公所,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于1949年3月12日建立了第九区人民政府。因界内子牙河上大红桥得名,改称红桥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红桥区改称“红卫区”。1968年1月恢复原区名。
市内六区的形成,基本上就等于是半部天津城建史。
以海河为纽带的早期天津咱就不说了。就从1404年天津建城开始,说说天津市内六区的形成。
道光版天津老城地图
1404年天津筑城后,基本上就是上图的大小。再加上早于天津城本身就有居民聚居的的三岔地区(包含天后宫地区及附属的宫南宫北大街)、侯家后地区(今大胡同附近)及直沽地区。这就组成了当时的天津城区。这些地区包含在现在的红桥区、南开区、河东区。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天津城基本维持着这个规模。
明亡清兴之后,虽然天津在顺治9年开始不断地有行政调整,如顺治九年天津三卫的合并,雍正三年天津卫升天津州,雍正九年有升天津府。但是城市地区依然维持着明朝的格局,并没有显著的扩大。只有北门外地区逐渐繁华成为了天津的商业中心。直到1860年天津开埠后,英法列强开辟紫竹林租界,天津城区才开始有所改变。
天津租界形成时间图
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陆续有9国租界设立在天津。并且英法等国租界还在不断扩大。这些地区包含在了今天的河北区、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
清光绪三十年开始,袁世凯在清末新政中建设了一个大清的河北新区,也就是120年前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范围大概就是中山路、河北区数字马路、各种纬路等等区域。
至此,天津的城区的整体结构基本形成,也就是老城、老城周边、北大关、租界地、河北新区等等。当然也可以加上周边工业用地及城乡结合部,比如三条石之类的地区。这些地区也就是如今市内六区的雏形。
时间来到1928年,天津开始正式建市后,天津县对城市的管理便形同虚设了。天津市市区共有公安第一区至第五区、特别第一区至第四区,以及仍然存在的英、法、日、意四国租界,合计13个区。
后几经变革,在日伪时期,天津共划分为9个区、3个特别区。以及4个租界(意租界头铁,最后一个收回,1943年后称特管区,其余三个租界在1943年归还伪中华民国后,称兴亚一、二、三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天津市被划分为11个区,后于1952年合并至8个区。
1955年底,天津市政府将第一区至第八区以此更名为和平区、城厢区、河北区、河东区、新华区、河西区、南开区、红桥区。
1958年,新华区并入和平区、城厢区并入南开区。至此。天津市市内六区基本形成。
1958年后,由于天津市的发展需要,市内六区的边界其实是不断扩大的。本文就略过了。下面说一下六个区名字的由来。
1、根据所处位置与海河的关系:河东、河北、河西
2、根据区内有名气的标志建筑或地貌:红桥(有大红桥)南开(南边的开洼)
3、和平区:顾名思义吧
河东区:天津的发源地之一
大直沽是天津发源地之一。元代海运漕粮在今河东区大直沽接运,成为南粮北运的终点。现在的河东区在明代属直隶顺天府武清县。1900年,今京山铁路以西、十五经路以北沦为俄国租界;津塘路以西、大直沽七号路以北沦为比国租界。1924年,我国收回俄租界后改名特别三区;1931年收回比租界后改名特别四区。1939年,原特别三区和四区合并为特别三区。1946年,特别三区改称第五区。1952年第四区和第五区合并后称第四区。1956年天津市区由以序数排列行政区划改为以地名命名,因位于海河东岸,更名为河东区。1966年河东区改称东风区,1968年恢复今名。1985年,东郊区、河北区各划出一部分并入河东区,成今界。
红桥区: 因大红桥而得今名
红桥区内三岔河口是天津发源地之一。明永乐初年,以南运河为界,河以北属顺天府武清县,河南岸属河间府静海县。清雍正三年属天津府天津县。1928年属天津特别市,大部分地区属第二、第三、第四警区所辖。1930年改天津特别市为天津市。1947年以南运河为界,分属天津市八区和九区。1952年八、九两区合并,统称八区。同年将天津县的三元村和北辛庄划入。1955年以界内子牙河上有大红桥而命今名。1958年将城厢区的侯家后、大胡同两个街道划入,成今界。1966年红桥区改称红卫区,1968年恢复今名。
南开区:原是天津旧城迤南的开洼地带,清末人称此地为天津老城“南边的开洼地”
元代,大批漕粮经三岔河口转运入京。元泰定三年(1326),境内东北部建天妃宫,此地渐成“百货交集”的重镇。明永乐二年(1404)设卫建城,始称天津。清雍正三年(1725)改卫为州,雍正九年升州为府并入天津县。民国时期废府,归天津县。1928年设天津为特别市,现在的南开区属天津特别市第一区和第二区。1937年后分属天津市第一、第二、第六、第九区和天津县。1947年为天津市第十一区。1952年改为第七区。1956年定名南开区。1960年将城厢区的东北角、东南角、鼓楼西并入。1966年改南开区为东方红区,1968年恢复今名。
和平区:明朝属静海县
和平区在明朝时属河间府静海县。在清雍正八年(1730)划归天津县。清咸丰十年(1860)后,境内大部地区先后被英、法、美、日四国辟为租界。1943年英租界改称兴亚二区,法租界改称兴亚三区。1952年,天津市政府将市内11个区合并为8个区,今和平区分别归属于第一区和第五区。1956年,第一区改称和平区,第五区改称新华区。1958年,天津市实行新行政区划,原和平区、新华区的全部,城厢区大部分和河北区一部分合并组成新和平区。1960年10月,和平区所辖东南角、东北角、鼓楼西3个公社划归南开区,和平区的光复道街划归河北区,成为今天的区域。1966年和平区改称战斗区,1968年恢复今名。
河西区: 因地处海河以西得名
明代海河西岸地区为河间府静海县地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今海河以西、大沽路以东、琼州道以北地区沦为德国租界。1919年,收回德租界后改名特别第一区。1943年改特别一区为第十区。1945年,将天津县乡区二所和五所各一部分划入合并为第六区。1956年,因地处海河西岸定名河西区。1966年河西区改称红旗区,1968年恢复今名。1985年和1992年,分别将属南开区、西郊区、南郊区的部分地区划入成今界。
河北区:元代曾是武清地界
河北区在元代属武清县,元延佑三年(1316)属新设立的海津镇管辖。明永乐二年(1404)设天津卫后,卫城的东门外和北门外地区属武清县。清雍正三年(1725)改天津卫为天津州时属河间府。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为天津巡警局北段辖区及意租界、奥租界及俄租界的一部分。1919年收回奥租界,改称特二区;1924年收回俄租界改名特三区。1928年分属天津特别市第四区和意租界。1943年分属第四区、五区、十一区、十二区及特管区。1945年改为天津市第二区和第三区属地。1952年二、三两区合并称为第三区,农村部分划归郊区。1956年因地处海河北侧而更为今名。
天津市内六区分别是:和平区、河西区、南开区、河东区、河北区和红桥区。
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历经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
红桥区,大红桥得名,南开区,元朝就是商业重镇,和平区,明朝属静海县,地处河西区,海河以西得名,河东区,天津发源地之一,河北区,元代曾是武清地界
开埠读音
开埠读音:[kāi bù] 意思是开辟为商埠。
基本解释:
1、旧时与外国通商的城镇。指商业发达的城市。
2、开辟为商埠。商埠,设立外贸口岸。
造句:
1、本港开埠初期,已有罗马天主教会组织。
2、上海建城有700多年历史,但最具人文发展历史的时期是开埠后的150年间,诸如华洋杂居、石库门、老字号等等,都发生在开埠后的上海。
3、从开埠之始,外国商民们便纷至沓来,在租界里安营扎寨,建造房屋,开设洋行,居住经商。
4、上海的历史不是很长,但是自1843年开埠,形成了她五方杂处、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色。
5、这一嬗变与北方沿海港口尤其是天津港的开埠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6、新加坡从1819年开埠至今,历史不到二百年,国家的历史不过三十几年。
7、姜波说,建筑是永恒的记忆,这片建筑是胶济铁路工业廊道文化景观带重要的文化遗存,是胶济铁路,是济南近代开埠重要的文物和工业遗产。
8、新加坡开埠那年,他还住在廖内,是莱佛士将他迎来新加坡登基为苏丹的,英国人还在甘榜格南为他建了一座王宫。
天津有什么好玩的
个人觉得,天津不是风景名胜区。而且2月,这个季节也比较尴尬啊。要是过年来的话,那就古文化节和鼓楼,应该有点年味。\x0d\x0a不过,我经常要接待外地来津的朋友,所以有几点建议啊。\x0d\x0a\x0d\x0a1.逛街:和平路,滨江道,是步行商业街,我感觉就那么回事,相信全国的步行街区别不大的吧。不过,和滨江道附近有个小吃街,虽然说口味什么的一般,商业气息又过浓,但是可以凑合吃了。(火车站35区,50路,845等,走过去2分钟,打车起步价)\x0d\x0a意大利风情街,以前意大利租界,小洋楼,西餐厅较多。(火车站走路过去10分钟,等车挤公交也差不多,还是走过去吧)\x0d\x0a滨江道附近,赤峰道附件有个“瓷房子”,是个私人博物馆,值得一去啊。一座小洋楼,竟然是用瓷片镶砌的。(火车站的话,828,845等,从滨江道的话,走过去不超过10分钟)\x0d\x0a五大道,个人感觉挺好的。到处是小洋楼,近代中国天津的小洋楼闻名中国,也是时尚的象征。如果对历史风貌感兴趣,可以去看看。其实,我喜欢夏天去那里,林荫茂密,走在一座座洋楼中间,仿佛徜徉在19世界的欧洲小镇。(天津站的话845,13等,很多)\x0d\x0a古文化街,关于天津的一些古代遗存,这里几乎都可以看到的,很有人文特色,这是我一定要带外地朋友去的地方了。如果想买点什么纪念品,建议“泥人张”里的彩绘娃娃,当然20~30块一个的那种,2W-3W的也有,要是喜欢也可以买啊,哈哈。还有风筝魏的风筝,等等。便宜的都是可以100元内搞定了。(5路,836,806等等)\x0d\x0a大胡同,是个比较大型的市场,服装,百货,小商品都有。而且比较便宜,如果不累可以去逛啊,离古文化街很近的,走路5分钟。(806,便民9路,836等等,打车的话10多块吧)\x0d\x0a鼓楼,饭店和买东西的比较多了。不过,是个后建的仿古建筑群。(625,836,24等,离大胡同也很近走路10多分钟)\x0d\x0a食品街,去看看就好。里面也有很多天津小吃,愿意的话可以买点。当然看好价格啊。\x0d\x0a(火车站806,639,836,672,离古文化街和平路,都不是很远,走过去10分)\x0d\x0a\x0d\x0a总的来说上面的地方都不远的,打车的话,大多是起步价而已,走过去,一个地方到一个地方都是10多分钟而已。\x0d\x0a\x0d\x0a洋货市场,在塘沽区,轻轨到塘沽站,下了车就是了。个人感觉,不如以前了,10年前,是真的可以淘到一些外国货的,现在虽然也有。但是真实难淘了,不过那是高仿名牌表倒是很多啊,且很便宜(要狠狠杀价才行)。我N多外地朋友,都买了好几块走。(中山门站坐轻轨,塘沽站下车即到,大约40分钟)\x0d\x0a2.天津小吃,狗不理就算了吧。愿意的,买点速冻的凑合尝尝得了。现在的狗不理未必难吃,只是性价比太低了。8个包子几十块钱,狗不理已经忘了自己是卖包子的了,所有外地朋友诟病颇多啊。\x0d\x0a早上早点起,很多地方都有卖早点的,煎饼果子是天津的平民美食,大家都爱吃。早点铺,劝你多去几趟吧。这里好吃,不贵,还能吃到比较正宗的小吃了,十块钱能撑死了。天津的油条(天津话叫果子)是我生活过的N个城市里,最大最脆最好吃的。还有云吞,锅巴菜,豆腐脑,素卷圈,糕根,炸糕,羊汤,烧麦等等。\x0d\x0a最后买点十八街的麻花,“果仁张”,“崩豆张”什么的带回家送人,都不太贵的。不过说一下,和平路滨江道上的什么“十八街总店”之类,还是不要进去了。我一般带朋友去,大桥道的“大桥道糕点”,大沽南路上的“十八街总店”买。\x0d\x0a3.风景,挺不好意思,还真不知道天津哪里的风景好啊。塘沽外滩的夜景尚可,天津站对面的津湾夜景也可以。至于北塘出海打鱼,似乎季节不是很好啊。\x0d\x0a其实冬天,宝坻的温泉也可以,蓟县的滑雪也说得过去了。都在天津周边,不贵。但是估计,你没时间去了。\x0d\x0a上面就是我多次接待外地哥们的主要去处,当然晚上去耍的地方就不介绍了。嘻嘻嘻。
1860年简介及详细资料
传统纪年
年号:清文宗咸丰十年,庚申年(猴年);日本孝明天皇安政七年,万延元年。
大事记
胡雪岩自开阜康钱庄。
2月,英、法两国 *** 分别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领英军一万五千余人,法军约七千人,扩大侵华战争。
3月24日--日本发生"樱田门事变",江户幕府大老井伊直弼被杀。
4月,英法联军占领舟山。
5月、6月,英军占大连湾,法军占烟台,封锁渤海湾,并以此作为进攻大沽口的前进基地。俄国公使伊格纳季耶夫和美国公使华若翰也于7月赶到渤海湾,再次以"调停人"为名,配合英、法行动。清 *** 在大沽战役获胜后,幻想就此与英、法两国罢兵言和。当英、法军舰逼临大沽海口时,咸丰帝还谕示僧格林沁、恒福不可"仍存先战后和"之意,以免"兵连祸结,迄无了期","总须以抚局为要",并派恒福与英、法使者谈判。前敌统帅僧格林沁则以为敌军不善陆战,因而专守大沽,尽弃北塘防务,给敌以可乘之机。伊格纳季耶夫为英、法提供了北塘未设防的情报。
7月2日--符拉迪沃斯托克建城。
7月11日--明治天皇被立为王储。
8月1日,英法联军在北塘登入,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8月2日--李秀成大破洋枪队于江苏青浦。
8月14日,攻陷塘沽。再水陆协同,进攻大沽北岸炮台。守台清军在直隶提督乐善指挥下,英勇抗击。但清 *** 本无抗战决心,咸丰帝命令僧格林沁离营撤退。清军遂逃离大沽,经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县)。
8月21日,大沽失陷。侵略军长驱直入,24日占领天津。清 *** 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议和。英、法提出,除须全部接受《天津条约》外,还要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以及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清 *** 予以拒绝,谈判破裂。侵略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9月18日,英法联军攻陷通州。
9月21日,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统帅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致使全军动摇,而遭败绩。次日,咸丰帝带领后妃和一批官员仓皇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令其弟恭亲王奕欣留守北京,负责和议。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俄使伊格纳季耶夫又向英、法提供了北京防卫的情况。
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抢劫。
10月7日至9日,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法放火烧掉圆明园。
10月13日,英法联军攻入安定门,控制北京城。侵略军一路烧杀抢掠,在清廷长期经营的圆明园大肆抢掠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并将园内建筑付之一炬。
10月24日、25日,奕欣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1月6日--亚伯拉罕·林肯当选为第十六届美国总统。他是第一位共和党总统。
出生
1月29日--安东·契诃夫,俄国戏剧家。
5月21日--荷兰病理学家威廉·爱因托芬:他发明了心电图描记器,于1924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9月6日--玛丽·摩西,原始派画家出生。
9月13日--美国特级上将约翰·约瑟夫·潘兴出生,于1948年7月15日逝世。
逝世
3月24日--井伊直弼,日本江户幕府大老。(1815年出生)
6月24日--杰罗姆·波拿巴,拿破仑幼弟,威斯特法利亚国王。(1784年出生)
9月21日--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
历史记载 安庆保卫战
咸丰十年(1860)二月至(1861)十一年八月,太平军为救援安庆,与湘军进行了多次艰苦卓绝的战斗。安庆为长江中游重镇、安徽省城,又是太平天国京师西大门。自咸丰三年正月攻克安庆以来,一直以之作为天京和西线太平军人力物力的供应基地。咸丰十年二月,曾国藩分三路进攻安庆:曾国藩之弟、道员曾国荃率部进犯安庆西北集贤关,副都统多隆阿率部攻桐城,道员李续宜率部接应。曾国藩设大营于皖南祁门,胡林翼等设大营于皖北英山(镟移营太湖)。五月,湘军攻占枞阳,完成对安成的包围。十月,曾国荃所部陆师万余人自集贤关攻城,复有水师助战。太平军固守待援,曾国荃乃掘长濠围困安庆。十一月,英王陈玉成率部西征武汉途中图解安庆之围,与湘军多隆阿、李续宜部大战于桐城挂车河,未能取胜。次年三月,陈玉成回师集贤关,于菱湖北岸筑垒十三座,并派部将吴定彩率兵千余入安庆城相守。四月,陈玉成率太平军与曾国荃所部水陆师大战于安庆城郊,失利,乃留部将刘玱琳镇守赤冈岭,陈亲去天京求援。五月,湘军攻陷赤冈岭,刘玱琳等太平军将士两千余人牺牲。七月,陈玉成率援军再救安庆,苦战半月有余,劳而无功。八月初,安庆城内粮绝,湘军乘机以地雷轰倒北门城垣,攻入城中。守城太平军在饥饿垂绝的情况下奋起抵抗,经过激烈巷战,两万余人全部壮烈牺牲,安庆陷落。陈玉成率部退地庐州(今合肥)。
沙俄吞并乌苏里江
咸丰十年(1860)五月十四日,沙俄悍然出兵占领中国东北重要海口海参崴。中俄《瑗珲条约》订立后不久,沙俄又将侵略魔爪伸向我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咸丰八年五月初二日,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东正教大主教英诺森的陪同下,乘船抵达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流处的伯力,擅自将该地命名为"哈巴罗夫卡",以纪念十七世纪中叶武装入侵黑龙江流域的沙俄殖民强盗哈巴罗夫。此后到咸丰年间,穆拉维约夫亲率舰船不断入乌苏里江,并在江东地区建立了二十三个军人村镇,移民三百多户,派兵三千余人驻守。沙俄侵略者对世居此地的中国居民任意枪杀,强行撵走当地中国官员和岗哨,还派人四处非法勘查,私自绘制中国东北边界地区地图,将《瑗珲条约》中割去的中国领土和乌苏里江以东所谓中俄"共管"地区全部划入俄国版图,对中国 *** 的多次抗议置之不理。沙俄侵占海参崴后,改名"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控制东方"。至此,沙俄在北起黑龙江口,南到图们江口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包括库页岛全部实行了军事占领。并于咸丰十年十月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将这片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彻底吞并。
北塘激战
咸丰十年(1860)六月十五日,英法联军占据北塘。先是,咸丰十年初,英、法 *** 为报复上年大沽口惨败及在中国掠夺更多的特权,再度分别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英、法驻华全权专使,并以克灵顿和孟斗班分任两国侵华军司令以,准备扩大侵华战争。是年春,英国军舰及运输船一百七十三艘,军队一万八千余人,法舰三十二艘、军队七千余人陆续开到中国。六月中旬,英法联军舰队两次集结大沽口外。其时,负责天津一带防务的清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因上年大沽之胜骄傲轻敌,于北塘一带除埋设了一些地雷外,竟尽撤该地防务,专守大沽。此情况被先期到达渤海湾刺探清军情报的俄使伊格纳切夫探告,密报葛罗。于是英法联军遂制定自北塘登入,抄袭大沽炮台后路的作战计画。六月十五日,英法联军在未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占领北塘,顺利完成了登入计画。十七日是,联军两千余人在侦察前往大沽道路时,与清军发生遭遇战。二十六日,联军一万余人分两路猛扑新河和军粮城。经过激战,清守军三千余人全军覆没,新河、军粮城相继失陷。二十八日,联军占领塘沽。七月初二日,白河南岸的大小梁子亦告失陷。大沽炮台遂陷于腹背受敌境地。
第三次大沽激战
咸丰十年(1860)七月初五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北塘之战后,大沽炮台陷于腹背受敌境地。七月初三、初四两日,联军数百人由塘沽进至石缝炮台背后作进攻准备,被清军击退。初五日辰五时,联军向大沽口北岸炮台发猛攻,海上敌舰亦发炮助攻。镇守炮台的清直隶提督乐善率军顽强抵抗,经过一天激战,毙伤敌军四百余名,乐善力竭捐躯,守台将士全部壮烈殉国,炮台陷落。驻守南炮台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见大势已去,率部撤往天津。直隶总督恒福在英军巴夏礼的威胁下,将南炮台及全部军火物资拱手交给英法联军,自己也于初七日逃回天津。第三次大沽之战遂以清军惨败,炮台陷落而告结束。英法联军兵锋直指天津。
英法攻陷天津
咸丰十年(1860)七月初八日,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先是,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镇守南炮台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撤至天津。又以天津"较之大沽,不啻天渊",更难扼守,遂将天津炮台大炮运回北京,小炮及绿营官兵撤至通州,将天津拱手让给了侵略者。七月初八日,英法联军侵入天津以后,以占领者的姿态宣布:天津城置于军事管制之下,文官仍留原任,由英国侵略军翻译官巴夏礼"监督政务"。直隶总督恒福、天津县知县等清朝官员遂成了侵略者的附庸。天津绅商张文锦等还专门成立"支应局"替侵略者输供应等事。天津陷落后,咸丰帝急命大学士桂良、直隶总督恒福为钦差大臣,恒祺为帮办大臣在天津与英法联军议和。谈判中,英法方面提出天津开埠、赔款英法各八百万两、各带侍卫一千人进京换约、保护天主教、允许华工出口等条款。桂良等唯命是听,接受了全部条件。咸丰帝担心外国军队入京会威胁其统治,坚持先退兵,后定约。令桂良等不得签字,谈判遂无结果。
通州八里桥激战
咸丰十年(1860)八月初七日,清军在通州城西八里桥迎战英法联军。先是,该年七月,英法联军因天津谈判无结果,遂于二十四、二十五两日,自天津向北京逼进。沿路数百村镇尽遭掳掠。咸丰帝急忙改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前往通州与英法联军重新议和,同时令僧格林沁在河西务一带防堵。联军侵占河西务后,派巴夏礼、威妥玛等为代表,于七月二十九日在通州与载垣等初次会谈。载垣表示愿接受英法方面过去提出的全部要求,但英法代表又提出向中国皇帝面交国书,遭载垣等拒绝。八月初四日,英法联军进犯通州张家湾,谈判破裂,清方拘囚巴夏礼等英方代表二十六人,法方代表十三人。同日,僧格林沁兵败,通州失陷,联军继续向西推进。八月初七日,联军自郭家坟分三路向八里桥一带猛扑。其时,驻守八里桥一带清军不下三万,分别由僧格林沁、胜保、瑞麟统率。经过三个多小时激战,西路英军从于家卫方向包抄,清军西面僧格林沁所部首先溃退;中部胜保左颊、左腿中弹落马,阵营亦乱;东面瑞麟虽继续在八里桥头与法军展开激烈争夺,无奈孤掌难鸣,终于被迫西撤。是役清军全线溃退,伤亡过半。次日,咸丰帝自圆明园逃往热河。
英法焚掠圆明园
咸丰十年(1860)八月二十二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之后,将这座中外驰名、精美绝伦的"万园之园"付之一炬。圆明园历经康、雍、干、嘉、道五代一百多年的增修扩建,成为汇江南众多名园之胜景,集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的"万园之园"。园内珍藏着大批历代罕见的典籍书画、鼎彝礼器、铜瓷古玩、金玉珠宝,堪称人类文化艺术的宝库。八里桥之战后,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听说中国皇帝正在圆明园,遂绕道安定门、德胜门,直逼北京西郊,于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二日占领圆明园。在圆明园,英法侵略者进行了疯狂的破坏和抢劫。先由军官们分批进入,随后下令士兵可以进去"自由抢劫"。参与焚掠圆明园的英国侵略者戈登供认,"离开圆明园时,军中每个人都获得值45镑以上的掠夺品"。这些抢来的奇珍异宝,除大批运回本国外,还在天津街头公开拍卖,然后将钱按等级发给军官和士兵。抢劫之后,为销赃灭迹,并对清朝进行报复,英法联军悍然放火,八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火烧玉泉山、清绮园等地。一座世界名园就这样被外国强盗们毁成了一片残垣断壁。
英法攻占北京
咸丰十年(1860)八月二十九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先是,咸丰帝获悉通州兵败,联军进逼北京,遂于八月初七日以载垣、穆荫办理和局不善,撤去钦差大臣职务,改派其六弟恭亲王奕忻为钦差大臣继续求和,自己于次日清晨率后妃、皇子及王公大臣逃往承德。此时的北京城,物价飞涨,人心慌慌,官眷、商民等出城逃避者"十有七八",六部九卿无人入署办事,京城内外十余万清军"溃散十之八九"。八月二十一日,联军直抵北京城下。次日抄至德胜门外土城,暗袭僧格林沁,清军不战自溃,退往西郊圆明园。联军尾追,攻占圆明园。奕欣等逃往万寿寺。二十四日,清廷释放了先前拘囚的联军谈判代表巴夏礼等。二十六日,联军照会奕欣,限于二十九日开放安定门交联军驻守。是日,奕忻等决定交出安定门,联军遂侵入北京。
太平军二次西征
咸丰十年(1860)八月,太平军各路将领云集天京,准备进行第二次西征,以解安庆之围。西征军主力由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分别率领,计画于次年三月会师武汉。八月中旬,陈玉成首先率部北上,于十月中旬进驻桐城西南挂车河,试图顺道解安庆之围,结果遭到失败,只得继续西进,于咸丰十一年二月初八日攻克湖北黄州(今黄冈),距武汉仅一百六十里。是时武汉清军不满三千,士子官绅纷纷逃窜,如果陈玉成长驱直进,武汉指日可下。但他却听从了英国参赞巴夏礼的劝告,且以为李秀成尚未进入江西,不愿冒孤军深入之险,遂放弃武汉不攻,留部将赖文光守黄州,自率主力撤回安徽谋解安庆之围。李秀成本就立意经营江浙,对以大军西征湖北三心二意,经洪秀全再三催逼,才于咸丰十年九月自太平府(今安徽当涂)出发,十月下旬进逼曾国藩祁门大营。时曾国藩兵力单薄,无力抵御,预写遗嘱,准备后事。湘军悍将鲍超闻讯疾援。李秀成未能探清敌情,放过祁门,绕道徽州转入浙江,于次年初进入江西,五月才进军武汉。此时陈玉成已然退回安徽,李秀成遂在鄂南一带召集数十万起义民众,六月退回江西,不久远走浙江。由于李秀成未能按期与陈玉成会师武汉和英国侵略者出面干涉,致使太平军第二次西征劳而无功,解救安庆计画未能实现。
"北京条约"签订
咸丰十年(1860)九月十一、十二两日,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京签订。先是,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后,进一步对清 *** 进行威胁:如不接受他们提出的条件,即将以同样的方式焚毁北京城内宫殿。恭亲王奕忻等早被英法联军吓破了胆,不敢面见英、法代表,明知沙俄包藏祸心,也只得乞求沙俄公使伊格纳切夫从中斡镟。伊格纳切夫答应"居间调处",但要以清廷与英、法媾和后,立即与俄国签约解决边界问题为条件。同时还威胁奕忻,不管清 *** 是否愿意,都必须接受英、法方面提出的大部分条件。否则"北京城就会因此而毁灭"。在英法联军的武力威胁和俄使的劝诱逼迫下,奕忻分别于九月十一、十二两日,代表清 *** 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和法国全权代表葛罗在礼部大堂交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并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九款、中法《北京条约》十款。除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外,还包括以下内容:一、赔偿英国军费八百万两、恤金五十万两,法国军费八百万两、恤金二十万两。二、增开天津为商埠。三、允许华人赴英、法属地及外洋各处做工。四、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九龙半岛界线街以南)给英国。五、赔还教产给天主教堂。另外,葛罗还指使充当翻译的法国神父在条约中文本中偷偷加入"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条文。《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军队相继于九月下旬退出北京。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咸丰十年(1860)秋,沙俄利用英法联军强占北京,逼迫清 *** 签订新约之机,借口"调停"有功,胁迫清 *** 与之签订新约。该年十月初二日,清钦差大臣恭亲王奕忻与俄使伊格纳切夫在北京签订《中俄续增条约》即《中俄北京条约》,共十五款。除强迫清 *** 确认《中俄瑗珲条约》外,尚有如下内容:一、将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地划归俄国。二、规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宾达巴哈起经斋桑淖尔、特穆尔图淖尔(即伊塞克湖)至浩罕边界,"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等处"为界。此条款为今后进一步割占中国西部大片领土制造了"条约根据"。三、增开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为商埠,准许两国边民自由贸易,准许俄国商人在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张家口零星贸易。四、俄国得在喀什噶尔、库伦增设领事官,重申在华俄国人享有领事裁判权。
各国事务衙门成立
《北京条约》签订后,清 *** 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经恭亲王奕忻等奏请,于咸丰十年(1860)十二月初十日,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总理衙门"一切仿照军机处办理",官员分大臣、章京两级。以亲王一人总领,另设总署大臣若干名,于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中特简。最初的总署大臣为恭亲王奕忻、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三人充任,其后一般七、八人,多则十余人。章京则从内阁、部院、军机处司员中挑补,最初定为满、汉各八人,以后逐渐增加。其中总办章京四人、帮办章京二人,综理日常事务,其余分派各股办事。总署设独立公所,分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海防五股,另设司务厅、清档房等,下属机构有同文馆、总税务司署,并管辖南、北洋通商大臣,选派出使各国大臣等。总署职权极广,总揽清廷外交事务与外国有关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方面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在总署存在的四十年中,恭亲王奕忻任总领大臣前后凡二十八年;庆亲王奕劻,前后凡十二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