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达翰尔(达斡尔族民族简介)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达斡尔族简介

达斡尔族简介

在中国东北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生活着一个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业和渔猎业的民族——达斡尔族。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新疆塔城等地。

达斡尔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受清朝满族文化影响,通用满文。后普遍使用汉文,歌舞、体育是达斡尔人喜爱的活动。传统的曲棍球近年发展很快。大部分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达斡尔族历史

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农业文化的民族。" 达斡尔" 是达斡尔族固有的自称, 达斡尔,意为“ 耕耘者” ,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我国历史文献中有称达呼尔、打虎儿、达瑚里、打虎力、达呼里、达乌尔等不同音译名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研究认为达斡尔族人可能是辽契丹族的后裔。清代,达斡尔族被编入八旗,并不断被征调镇守边关,甚至被远戍新疆,因而除东北外在新疆塔城还有数千名斡尔族人。在新疆的达斡尔族是17 世纪80 年代未,在清 *** 为平定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时,随西征大军从连云港龙江布特哈地区进入新疆的,当时他们被编入" 索伦营" 参加了平叛的历次战役立过不朽的功勋。达斡尔族人喜爱并擅长打曲棍球,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被誉为“ 曲棍球之乡” 。

达斡尔族音乐

达斡尔族有九万四千余人,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新疆 *** 尔自治区塔城县,其中以内蒙古自治区最为集中,达斡尔语属 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主要信仰萨满教和喇嘛教。『木库连』是达斡尔人最喜爱弹奏的民间乐器,青年男女常以此传递爱情的信息,乐曲在窗前,溪旁回响,此起彼落,辄至深夜。

达斡尔族礼仪

敬老、互助和好客。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份。客人来访,主人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持,若是贵客临门,还要增加“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无论谁家宰杀牲畜,都要选出好的肉分赠给邻居和亲友,狩猎或捕鱼归来,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

达斡尔族庆节

主要节日是春节。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过年之前家家都要进行充分准备,杀年猪,打年糕。年三十用各种杂物码起一个垛,晚上点燃,老年人要把大块肉和饺子投入火中,祝福人畜兴旺,年三十吃饺子有的要在一个饺子里放上白线,意味着吃到这只饺子的人可长寿两百岁;有的在一个饺子里放上铜钱,吃到的人意味着今后不缺钱花。初一开始拜年,拜年的人一进门就要打开主人家的锅,抢吃年糕,表示亲密无间,然后吃猪寿子、手把肉,妇女之间要互相赠礼,礼物有烟叶、奶皮、糕点和冻肉,春节一直过到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特别是青年人之间要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达斡尔族也过中秋节,吃月饼。

达斡尔族过去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每年阳历五月,屯众杀牛或猪祭天、地、山、川诸神。每个家庭均有一个专司祭祀的萨满,除祈祷、祭鄂博(一种山神)外,甚至以巫术治病,届时要杀牛、羊,同时还要奉送许多食品。如奶皮、奶油及各种糕点,如今祭祀活动已不多见。

达斡尔族婚俗

结婚要置办酒宴,食品和菜肴必须丰盛,特别是在迎亲时,如果沿途碰见行人,不论是否相识,都可分得一份酒肉和点心。结婚仪式后,主人要以炒犴鼻和手把肉等上等菜肴待客。

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要送女方家马、牛、羊和酒,称为“ 大礼” 。这一天姑娘要躲起来,不见未婚夫。婚礼前一个月,男方还要送一次小礼,礼品主要是衣、物,这时未婚夫妇才可以见面,并在一起吃“ 拉里” 和挂面。在察恩特宴上,未婚夫要向女方父母及其他长辈敬酒、磕头,正式认亲。老人们则赠给未来的姑爷钱、钱搭子等礼物。席筵上双方还要互致传统的祝词。

在达斡尔族的婚礼中,送亲人包括男傧相“ 花大” ,女傧萝相“ 活多沃” 和新娘的弟辈“ 库吐鲁” 。当送亲人陪护着新娘到达男家后,新郎家要对送亲贵客格外加以关照,未进门,便先敬“ 进门盅” ,进屋后又要设“ 接风酒” ,可谓细致入微,唯恐慢怠礼不周,但宴席间“ 花大” 们往往还是故意横桃鼻子竖挑眼,“ 库吐鲁” 们则一边吃喝,一边偷酒杯、筷子、碗碟等藏在身上,借以捉弄姐夫和陪客。因为达斡尔人认为,酒杯是为新郎新娘准备的量粮食的斗,碗碟是盛粮食的箩筐,都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因而席后男方发现少了东西,便开始搜查,搜出便罚“ 偷” 酒杯者喝酒一杯,“ 偷” 碗者喝酒一碗,第二天,送亲人准备打马回程时,也伺机“ 偷” 走几个酒杯、碗碟,待新郎带酒追来,才肯归还。

达斡尔族服饰

传统的达斡尔族服饰,男子夏季穿白汗衫、白裤子,自制的布鞋才皮靴;冬季穿长袍,戴礼帽或黑绸瓜皮帽,腰束布带,脚穿皮靴。女子穿女式旗袍,不束腰带,颜色以蓝色为主,脚穿白布袜,绣花鞋,冬季穿棉衣、棉裤或皮衣、皮靴。喜庆之日,女子才穿各色绣花绸缎衣服,外套坎肩,与清代满族服装样式基本相同。

达斡尔族饮食

以粮食为主食。主食中以稷子米和荞麦面为主。达斡尔族的面食以荞面为主,有刀削面、刀切短面条、揪面片、手指压柳叶状面条,和用拇指在另一只手掌上碾成的薄卷片等,这些荞面食品都直接在牛奶或兽禽肉汤上煮熟。肉食过去曾以野生动物为多,有子、鹿、驼鹿、野猪、黄羊和飞龙、沙鸡、野鸡等。随着狩猎业减少,家养的猪、牛羊、鸡成为主要肉食。达斡尔族喜爱吃手把肉和片白肉。

平时,喜用肉炖蔬菜。常吃鱼,主要烹调方法是清炖和清蒸。

达斡尔族房前屋后常种有各种蔬菜,除了大量应时吃用外还加工成酸菜、咸菜、干菜,以备冬春食用。最有特色的是用刀将豆角和西葫芦削成细长条,晒干后编成股储存。达斡尔族妇女还采集柳蒿菜、山葱、山芹菜、黄花等野菜,煮熟食用。

饮料有鲜、酸牛奶、奶酒、奶米茶等,奶米茶是把少量稷子米炒有轻微味后,加牛奶和水烧煮即成。达斡尔族妇女还喜把采集的稠李子、山丁子、榛仁等磨为合成粉,饮用时冲入开水,拌白糖做成类似面糊的饮料饮用。味道可口。

典型食品有:?燕麦炒米、面。达斡尔族野外劳动中常用的食品;?“瓦特”和“希日格乐”。达斡尔族的两种糕点食品,常用于节日、订婚喜事和葬礼时招待宾客和乡亲;?“拉里”。牛奶熬的稠粥,用稗子米或荞麦脐子加鲜奶或酸奶熬成,拌黄油和白糖食用。食用时,需请亲戚邻里前来品尝,以示亲邻和睦,牛畜兴旺。

达斡尔族建筑

达斡尔族的村庄都具有独特风格,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房舍院落修建的十分整齐,一幢幢高大的“ 介” 字形草房,给人一种大方粗犷的印象。家家户户都围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芭。院落严谨,马棚和牛舍一般修筑在离院较远的地方,保持干净清洁。

达斡尔族的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 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三间或五间以中间一间为厨房,两边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点。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 蔓子炕” 。蔓子炕保温性能好,是达斡尔族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

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上, 多由长辈居住。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铺苇席或毛毡等。

达斡尔族习俗

敬老、互助和好客。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份。客人来访,主人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持,若是贵客临门,还要增加“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无论谁家宰杀牲畜,都要选出好的肉分赠给邻居和亲友,狩猎或捕鱼归来,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

祭龙王时,不准妇女观看;渔场内不准背手走路;鼠日、火日忌开犁播种;忌砍伐祭祀树;忌用白桦、榆木盖房;女子不得在偶数年龄成婚;人临终前家人不得睡觉;双日不得入葬;外姓死者,忌从正门抬出;忌外人携武器人族人住所;女人忌上房顶;女人忌跨男人身体;孕期内不得往灶里看;忌外人横卧炕上;忌用尖状物指人。

达斡尔族宗教

达斡尔族大部分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达斡尔族过去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每年阳历五月,屯众杀牛或猪祭天、地、山、川诸神。每个家庭均有一个专司祭祀的萨满,除祈祷、祭鄂博(一种山神)外,甚至以巫术治病,届时要杀牛、羊,同时还要奉送许多食品。如奶皮、奶油及各种糕点,如今祭祀活动已不多见。

达斡尔族分布的主要省区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达斡尔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自治区、辽宁省等地。达斡尔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团结的民族,明末清初,沙俄南侵,是达斡尔人打响了抗俄的第一枪。

达斡尔族民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达斡尔族人口约12万余,主要居住在内蒙古的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布特哈旗、阿荣旗、鄂温克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新疆塔城一带。达斡尔族被认为是辽代契丹族的后裔,其先民发祥于黑龙江北岸。新疆达斡尔族是十八、十九世纪从黑龙江迁徙而去的。这个曾经过着渔猎游牧生活的民族,已演化为主要从事农耕的民族。

达斡尔族是什么民族

达斡尔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辽宁省等地。

达斡尔族居住地最早记载为讨浯儿河(今洮儿河),明初迁往黑龙江以北;17世纪中叶因中俄边疆战事,清政府为巩固后方,达斡尔族最初迁往嫩江流域,少部分仍留在今外贝加尔一带。后因清政府征调青壮年驻防东北和新疆边境城镇,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分布的状况。

达斡尔族的风俗

达斡尔族的习俗 达斡尔族的传统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垡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三间或五间的以中间一间为厨房,两边的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点。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蔓子炕”。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达斡尔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上,多由长辈居住,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铺苇席或毛毡等。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砖瓦房正日益增多,不过,使用火炕等起居习俗仍深受达斡尔人的喜爱。 阿涅节,是达斡尔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从进入腊月开始,人们便开始为春节而忙碌,准备过年用的各种食品。 库木勒节,库木勒即柳蒿芽,野菜可食用。每年五月,成群结队的达斡尔族男女老少,深怀感恩之心,兴高采烈地去采集柳蒿芽并欢歌劲舞。举行传统的体育竞赛,其乐融融。 抹黑节(阔德格・乌都日),正月十六为抹黑日,是达斡尔族传统节日之一,达斡尔族的“阔德格・乌都日”来源于达斡尔族春节,达斡尔族视同除夕至正月十五都是春节。 达斡尔人对男婚女嫁非常重视,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独具的传统婚姻习俗。一夫一妻制婚姻,在达斡尔族中产生很早,并一直传承到今天。历史上,达斡尔族实行并不严格的族内婚,通婚范围主要在本民族内部,即以异姓成员为通婚对象。后来,由于与鄂温克族、蒙古族、满族、鄂伦春族和汉族等民族长期相邻而居,,同其他民族之间的通婚也得到允许。氏族外婚制度是达斡尔族婚姻习俗方面的又一项基本制度。同一哈拉(氏族)、莫昆(家族)的男女因为有血缘关系、为同一父系祖先的后代而严格禁止互相通婚。为保持亲戚间稳定的伦理关系,达斡尔人虽然允许部分有亲属关系的人通婚,但是要求双方辈分必须相同,严格实行同辈婚。同时,入赘婚比较普遍。男人入赘女方后,所生子女仍属父亲的“哈拉”,女婿在岳父家只从事劳动,并无继承女方财产的权利。 新中国成立前,达斡尔族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观念根深蒂固,父母包办婚姻被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青年人没有自行选择配偶的权利,也不能进行自由的婚前社交活动。其传统婚姻习俗,通常包括择偶、定亲、过礼、结婚等程序。人们选择配偶讲究年貌相当、门当户对。在年龄方面要求男女双方大致相近,男方与女方同岁或比女方大一岁至三岁均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婚姻法》的颁布和实施,传统婚俗中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被彻底废除,青年男女可以通过自由恋爱为自己选择称心如意的配偶。 达斡尔族传统房屋建筑的主要形式叫“雅曾格日”,是一种起脊式的、土木结构的草正房。达斡尔族的草正房以两间的居多,其次是三间的,住五间的较少。达斡尔人讲究住屋与厨房分离布局的习尚。 如果是两间房,则以西屋为居室,以东屋为厨房;如果是三间房,通常以中间屋为厨房,东西两间住人。居室内南西北三面盘有相连的火炕,俗称“弯字炕”。 达斡尔族家庭一般不设火炉,秋冬季节防寒保暖靠火炕。达斡尔人在厨房北墙处,盘有一个池式火炕,叫“额鲁格”,用来干燥粮食。达斡尔族的草正房舒适讲究,宽敞明亮,坚固耐用,冬暖夏凉,以多窗著称。一座两间的草正房,西屋南墙有三扇窗,西墙有两扇窗,东屋房门两侧各有一扇窗,共有七扇窗。 如果是三间的草正房,通常有窗十一扇。窗多不仅扩大了采光面积,而且有利于空气的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天棚和四壁上面装饰着鸡、凤、鹌鹑以及狩猎等各种图案、剪纸,有的直接把雉羽、带花丝的皮毛贴在墙上,作为点缀。 以敬老、互助和好客为......

达斡尔族有什么民风民俗 达斡尔族历史悠久,是祖国北疆的开拓者和保卫者之一。据史学家考证,达斡族早年游牧于额尔古纳河、鄂嫩河等地,属契丹人后裔。17世纪初,南迁到黑龙江南岸及嫩江平原,他们与鄂温克族、鄂伦春等民族一起,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北疆边陲。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传统上有文化的达斡尔族人文字多用满文。 达斡尔族的曲棍球运动享誉全国,被誉为“曲棍球之乡”。我们报道组的成员施芳两年前就曾对此作过专门的报导,故地重游,又有一番意味。 达斡尔族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博物馆内丰富的系列民俗风情展,如“大勒车”、“华达”婚宴、下鹿旗、头饰等,让我们对这一性格忠勇、勤劳俭朴、重礼仪、善创造的少数民族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达斡尔族有哪些节日和风俗习惯 达斡尔族简介

达斡(wò)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达斡尔族也有分布于俄罗斯(石勒喀河与伯力一带),俄罗斯称相关地区为达斡里亚,即外贝加尔。

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布特哈、齐齐哈尔和新疆三种方言,文字上清代使用满文,称为达呼尔文,现使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新达斡尔文。

达斡尔族的节日

阿涅节

阿涅是达斡尔语,意为大年,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日举行,节期十五天。初一早晨,人们梳妆打扮,先向天神、娘娘神、灶神及祖神烧香叩拜。祈求庇佑和恩赐丰年,再向长辈行敬酒磕头礼并接受老人们的新年祝福。做第一顿年饭(饺子)时,或包进一根红线,认为吃到者会长命百岁;或包进一枚硬币,认为吃到者不缺钱花。内蒙古等地达斡尔族还俗以包进八个小面团或一摄面粉,分别象征八女满堂和心地善良。早饭毕,青年男女各由同辈兄长带领,逐户拜年。若某家长辈过世未满三年,晚辈拜年者要向设在南炕的灵位磕头敬烟。初二至初五外出拜年。阿涅期间,妇女聚在一起,喜跳民族舞蹈“鲁日给勒”,少女们则摆玩“哈聂卡”(纸人)或“萨克”(踝骨),成年男子举行赛马等活动,少年男子则要分成两队,举行“坡列”(曲棍球)比赛,晚上还要举行火球比赛。

抹黑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全国人民都开心热闹的日子。而对达斡尔族同胞来说,他们还有一个更加欢乐有趣的正月十六“抹黑节”――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据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按照达斡尔族的风俗,这一天族里的长者都要早早起来,给每个族人的额上抹上一个黑点。年轻人手涂抹油的锅底黑灰,争相涂抹在对方脸上,以此互相取笑逗乐。因此,这天早晨,少男少女们的面孔,常被抹得黑油油的。达斡尔人认为,这种抹黑娱乐,象征着吉祥、好事不断。

敖包沃贝

敖包沃贝,达斡尔语即敖包祭。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春秋两季各择吉日举行一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一带达斡尔族则选定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节期一天。敖包,即高岗或山上用石块堆积而成的圆锥形祭坛,在达斡尔族心目中,它象征着民族保护神或山神。届时,人们身着礼服,抬着供品,聚集在敖包周围。先在敖包上插立带有青枝绿叶的柳树或桦树枝,象征五谷丰盛、六畜兴旺。祭祀时,以煮熟的牛、羊、猪肉为供品,并向敖包祭酒白酒、奶酪,张挂各色彩旗、布条。尔后,在敖包四面点火焚香,主祭者巴格其(萨满助手)朗读祭文,萨满围绕敖包唱求神歌,跳吉祥舞,参加祭祀者齐向敖包叩拜,祈祷风调雨顺、家畜平安。祭毕,大家共食祭品并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歌舞等娱乐活动。

端午节

达斡尔族端午节又称五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纷纷早起,前往江河沐浴,或以野外露水擦脸,并采艾蒿插于耳畔和衣冠上,以求一年身无疾病。此日中午,各家要吃馅饼、饺子或荞面。尔后,妇女们成群结伙,挎框提篮,到江河两岸采集喜食的“坤必乐”(一种美味野菜)。i少年们则举行“坡列”(曲棍球)比赛。

二月二

达斡尔族二月二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吃猪头肉,有些地方吃馅饼,禁忌做针线活,以为此日碰针线会得骨节病。

腊八节

达斡尔族腊八节于每年农历腊月初八这天,人们停止劳动,以“尼基”(即荞麦米磨成粉,箩后留在箩上的粒状部分)做成酸奶粘粥,再拌奶汁(或奶油)食用。......

达斡尔族这个民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达斡尔族的传统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垡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三间或五间的以中间一间为厨房,两边的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点。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蔓子炕”。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达斡尔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

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上,多由长辈居住,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铺苇席或毛毡等。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砖瓦房正日益增多,不过,使用火炕等起居习俗仍深受达斡尔人的喜爱。

达斡尔族有什么民风民俗 达斡尔族历史悠久,是祖国北疆的开拓者和保卫者之一。据史学家考证,达斡族早年游牧于额尔古纳河、鄂嫩河等地,属契丹人后裔。17世纪初,南迁到黑龙江南岸及嫩江平原,他们与鄂温克族、鄂伦春等民族一起,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北疆边陲。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传统上有文化的达斡尔族人文字多用满文。 达斡尔族的曲棍球运动享誉全国,被誉为“曲棍球之乡”。我们报道组的成员施芳两年前就曾对此作过专门的报导,故地重游,又有一番意味。 达斡尔族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博物馆内丰富的系列民俗风情展,如“大勒车”、“华达”婚宴、下鹿旗、头饰等,让我们对这一性格忠勇、勤劳俭朴、重礼仪、善创造的少数民族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各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阿昌族

风俗习惯

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妇女服饰因地而稍有不同,每逢节日盛会都喜欢佩戴各种银饰。已婚妇女一般穿裙子,上穿窄长袖对襟衣,用青布包头;未婚妇女穿长裤,上身为浅色对襟衣、盘辫。食物以大米为主,还有薯类、蔬菜、肉类等,嗜酸性食品。过去青年男女有嚼槟榔的习惯,牙齿往往被染成黑色。住房多为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建筑,正屋住人,两边厢房楼上堆粮食等生活资料,楼下是猪圈、牛栏。村寨内房屋较整齐。寨间交通要道一般都是石板或碎石路,往来方便。男子出门随身携带褙袋和长刀。男女都习惯肩挑货物,长途运输多用骡马。阿昌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婚前恋爱自由,盛行“串姑娘”,但婚姻缔结由父母包办。过去一般是同姓不婚,但长期以来与汉、傣等族通婚的却较普遍。盛行夫兄弟婚的转房制度。寡妇可以改嫁,但不能带走夫家财产,其子女亦归夫家扶养。人死后一般行土葬,非正常死亡的必须火葬。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白 族

风俗习惯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要门当户对。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汉族的影响而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平坝地区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保安族

风俗习惯

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 *** 教教规的约束。同时,由于历史上与邻近民族长期杂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特别是回、汉民族的影响。

保安族的家庭,过去多为为家长制的大家庭。现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为绝对权威,对子女婚姻实行父母包办。解放前,保安族不与非 *** 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间通婚情况也罕见。习惯早婚。还要取得教主的许可。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已有所改变。男方从说婚到结婚,至少要送两次彩礼,礼金很重。第一次说亲时,称“定茶”;第二次在举行婚礼前,称为“干礼”。结婚选在“主麻日”。新娘过门后,三天不吃夫家饭菜,而是......

民风民俗的达斡尔族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达斡尔族的人口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 共有人口131992人。 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达斡尔族总人口为13.24万人,与10年前的'四普'相比,达斡尔族人口增加了1.09万人,增长率为9.00%,平均年增长率0.83%。在达斡尔族人口中,城镇人口有6.92万人,占总人口的52.25%;乡村人口6.32万人,占总人口的47.75%。与10年前相比,达斡尔族城镇人口比率下降了5.43个百分点。 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达斡尔族15岁及15岁以上的人口中,已婚比例为70.39%,初婚比例为59.89%,再婚的人数占3.68%,离婚比率为1.67%,丧偶比例为5.15%。 在1999年11月1日-2000年10月31日期间,全国达斡尔族出生人口为1090人(按长表推算),总和生育率为0.90。出生性别比为118.00,其中一孩出生性别比为145.95,二孩出生性别比为18.18,三孩出生性别比为150.00。 在1999年11月1日-2000年10月31日期间,全国达斡尔族死亡人口为813人,其中:男性551人,女性262人。粗死亡率为6.15‰,其中男性为8.40‰,女性为3.94‰,婴儿死亡率为14.19‰,预期寿命为66.80岁。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达斡尔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新疆 *** 尔自治区合计有122068人,这三个省(区)2010年达斡尔族人口占全国达斡尔族人口的92.48%,中国大陆的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分布有达斡尔族人口。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有达斡尔族人口41229人,内蒙古自治区达斡尔族聚居地呼伦贝尔市,2010年达斡尔族人口占内蒙古自治区达斡尔族人口的占90. 45% ,黑龙江省达斡尔族聚居地齐齐哈尔市,1982年该市达斡尔族人口占全省达斡尔族人口的70. 43% ,新疆 *** 尔自治区达斡尔族人口聚居地塔城地区,2010年占达斡尔族人口占全区达斡尔族人口的77. 55% 。 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达斡尔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共有12.08万人,占达斡尔族总人口的91.24%。另外,达斡尔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地区有辽宁和新疆。 莫力达瓦旗是素有“大豆之乡”的美誉。1978年,全旗粮食总产量突破1亿斤。1983年被国家商业部确定为商品粮生产基地县。1989年,跨入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的行列。2002年,莫力达瓦旗粮食总产量达到12.42亿斤,是1978年1.37亿斤的9.07倍,是1958年0.859亿斤的14.46倍,是1949年0.575亿斤的21.6倍。2005年,莫力达瓦旗生产粮食16.3亿斤。2005年,黑龙江省36个达斡尔族村的总播种面积达到36107公顷,其中种植粮食作物26881公顷,产粮113729吨;种植绿色特色经济作物6831公顷,产量为8729吨;实现农业收入17062万元,约占全年总收入的39.16%。 “哈拉”是达斡尔族的氏族组织,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社会集团。每一个“哈拉”都有自己的聚居地,例如,“郭博勒哈拉”居住于精奇里江下游支流布丹河流域,“敖拉哈拉”聚居在精奇里江中游支流提拉登河流域等。属于同一“哈拉”的人,均具有血缘关系,因而严格禁止通婚。各“哈拉”均有民主选举的“哈拉达”(氏族首领),管理氏族内部事务。清朝末年,达斡尔人以“哈拉”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活动,是氏族组织共同生产、平均分配习俗的残存。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哈拉”的规模日......

达斡尔族怎么读拼音

问题一:达斡尔怎么读音是什么 达 【拼音】:[dá]

斡 【拼音】:[wò]

尔 【拼音】:[ěr]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

问题二:达斡尔族的斡怎么读 达斡尔族的斡这样读

如下:(普通话拼音读法)

达(dá)斡(wò)尔(ěr)族(zú)的(de)斡(wò)

拼音,是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

把声母、介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

问题三:莫力达瓦达斡尔族,那是什么尔族,求拼音,在线等 斡有两种读音,分别是:[wò]转,旋:~流。~运。~旋(调解,把弄僵了的局面扭转过来)。

[guǎn]古同“管”,主管,掌管。

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中读wò,达斡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辽宁省等地。目前约有13.1万人。亦布于俄罗斯(石勒喀河与伯力一带),俄罗斯称相关地区为达斡里亚(Даурия),即外贝加尔。

问题四:达斡尔怎么念 达 【拼音】:[dá]

斡 【拼音】:[wò]

尔 【拼音】:[ěr]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

问题五:达斡尔族善良怎么读 【赛恩 萨那提】或【哈伦 萨那提】都行

问题六:达斡这两个字怎么读音 da wo

问题七:达斡尔族 中的斡读什么 斡 wò

相关阅读

  • 罗定邦(罗定邦中学2022录取分数线)
  • 生活中的笑作文400字
  • 拒收是什么意思(拒收是什么意思?)
  • 南郭处士(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的意思)
  • 我生活在友谊友谊之中600作文
  • 密胺是什么材料(密胺是什么材料,密胺碗可以用吗)
  • 订书机怎么装钉子(晨光订书机怎么装钉子)
  • 生活中不忘初心的作文
  • 慕容超(慕容超金刀归燕)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