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赠刘蓝田(一作王维诗)原文_翻译及赏析
- 2、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 3、卢象原文_翻译及赏析
- 4、袁崇焕死后卢象N血战清军
- 5、《唐才子传》之卢象
- 6、求帮助 卢象 这首诗歌的翻译 是什么意思?
赠刘蓝田(一作王维诗)原文_翻译及赏析
篱中犬迎吠,出屋候柴扉。岁晏输井税,山村人暮归。晚田始家食,余布成我衣。对此能无事,劳君问是非。——唐代·卢象《赠刘蓝田(一作王维诗)》 赠刘蓝田(一作王维诗) 篱中犬迎吠,出屋候柴扉。岁晏输井税,山村人暮归。
晚田始家食,余布成我衣。对此能无事,劳君问是非。卢象,唐(约公元七四一年前后在世)字纬卿,汶水人。(唐才子传云:鸿之侄。恐不确)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开元末前后在世。携家久居江东。开元中,与王维齐名。仕为秘书郎。转右卫仓曹掾。丞相深器之。累官司勋员外郎。象名盛气高,少所卑下,遂为飞语所中,左迁齐、邠、郑三郡司马。入为膳部员外郎。安禄山之乱,象受伪署,因贬永州司户。起为主客员外郎,道病,遂卒于武昌。象著有文集十二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卢象
白藏应节,天高气清。岁功既阜,庶类收成。万方静谧,九土和平。馨香是荐,受祚聪明。——唐代·佚名《郊庙歌辞。五郊乐章。白帝商音》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白帝商音
白藏应节,天高气清。岁功既阜,庶类收成。
万方静谧,九土和平。馨香是荐,受祚聪明。既洁酒醴,聿陈熟腥。肃将震念,昭格储灵。展矣礼典,薰然德馨。愔愔管磬,亦具是听。——唐代·李逢吉《郊庙歌辞。享惠昭太子庙乐章。迎俎酌献》
郊庙歌辞。享惠昭太子庙乐章。迎俎酌献
既洁酒醴,聿陈熟腥。肃将震念,昭格储灵。
展矣礼典,薰然德馨。愔愔管磬,亦具是听。蠲我饎餴,絜我膋芗。有豆孔硕,为羞既臧。至诚无昧,精意惟芳。神其醉止,欣欣乐康。——唐代·贾曾《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雍和》
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雍和
蠲我饎餴,絜我膋芗。有豆孔硕,为羞既臧。
至诚无昧,精意惟芳。神其醉止,欣欣乐康。
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王维 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
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译文及注释】
1、卢象:开元年间诗人,王维友人。崔兴宗:王维内弟,当时隐居未仕。
2、科头:不戴帽子,把头发挽起髻。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1]
【赏析】
《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此诗赞颂了崔兴宗不合流俗的清异品格。全诗前两句以隐居所在景物的超俗来映衬人物的性格;后两句形神兼具,使人物的孤高傲世的神情呼之欲出。此诗以隐居所在景物的超俗来映衬崔兴宗的性格,赞颂了崔兴宗不合流俗的清异品格。科头两句,形神兼具,使人物的孤高傲世的神情呼之欲出。诗写得不够含蓄。
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
王维 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
夜静群动息。
蟪蛄声悠悠。
庭槐北风响。
日夕方高秋。
思子整羽翰。
及时当云浮。
吾生将白首。
岁晏思沧州。
高足在旦暮。
肯为南亩俦。
与卢象集朱家
王维 与卢象集朱家
主人能爱客,终日有逢迎。贳得新丰酒,复闻秦女筝。
柳条疏客舍,槐叶下秋城。语笑且为乐,吾将达此生。
【赏析】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译文及注释】
竹林如屏,无纤尘,
青青栏杆,池水漾,
碧波澄,空际启思神,
遥想那,崔家兄弟,
城关叠叠,相隔阻重深。
散不尽,似愁秋云,
更那堪,晚来霜风凄紧,
留几扇,残叶败荷,
待秋雨,滴滴敲打到天明。
1、崔雍、崔衮:崔戎的儿子,李商隐的从表兄弟。
2、竹坞:生长竹的池边高地
3、水槛:临水阑干
4、迢递:遥远
5、秋阴不散霜飞晚:秋日阴云连日不散,霜期来得晚。
6、枯荷听雨声:雨滴枯荷,大约只有彻夜辗转难眠的人才能听到。
【赏析】
读李商隐的诗,只能是体会和品味。力求把握诗作的审美意象,并且调动读者自己类似的心理经验,才可能沟通,才得以交流,而其他的办法是无能为力的。譬如说,这首诗中崔雍、崔衮是何许人,家世如何,与诗人的关系怎样,诸如此类问题完全不必去寻找答案,甚至根本不该问。凭借诗人提供的文字语码,读者完全可以想象一处凤尾森森的竹坞,清幽之至,遗世超尘。非常奇怪又非常合理的是,越是在幽静的处所,思绪却偏偏象插上了双翅而飞翔起来,哪怕思念的对象隔着几重山水,几重城池。浓重的阴云沉积不散,寒霜的迟到才留下了几枝枯萎的荷叶在风中舞动,听上去仿佛是秋雨潇潇。
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李商隐寄宿在一位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远方的朋友,听着秋雨洒落在枯荷上的沙沙声,写下了这首富于情韵的小诗。诗题中的崔雍、崔衮是诗人的知遇者崔戎的两个儿子。这首诗就是诗人与崔雍、崔衮告别后旅途中寄怀之作。
首句写骆氏亭:翠绿的修竹环抱着一尘不染的船坞,骆氏亭外临着清澄的湖水。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诗人,心情不免更加暗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加了相思的浓度。
诗人是旅途中暂宿骆氏亭,此地近一段时期的天气,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测,这揣测的根据就是秋阴不散与留得枯荷。这句一方面是为末句作铺垫(由于秋阴不散故有雨;由于霜飞晚故留得残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蕴涵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而诗人听到的,也不止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常人难解其中滋味。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李商隐是开一代诗歌风气的天才。在李杜韩白这些大师的后面,创造是极难之事。也许可以说,李商隐有他自己不得不然的独特选择。较之前辈而言,他也许不够开阔宏大,不够积极乐观,但是他终究开辟了一条新路。这不仅意味着他拨转了诗歌的创作方向,使之内心化与个人化了,更意味着他在心象的驰骋与物象的驾驭之间,寻求到了一种新的审美的均衡,一种新的创造意象的方式。如果一言以蔽之,则可以说李商隐的诗,尽得曲涵含蓄之美,而这正好体现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艺术精神。
卢象原文_翻译及赏析
卢象,唐(约公元七四一年前后在世)字纬卿,汶水人。(唐才子传云:鸿之侄。恐不确)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开元末前后在世。携家久居江东。开元中,与王维齐名。仕为秘书郎。转右卫仓曹掾。丞相深器之。累官司勋员外郎。象名盛气高,少所卑下,遂为飞语所中,左迁齐、邠、郑三郡司马。入为膳部员外郎。安禄山之乱,象受伪署,因贬永州司户。起为主客员外郎,道病,遂卒于武昌。象著有文集十二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卢象 卢象的诗文江南冰不闭,山泽气潜通。腊月闻山鸟,寒崖见蛰熊。柳林春半合,荻笋乱无丛。回首金陵岸,依依向北风。——唐代·卢象《竹里馆》
竹里馆
江南冰不闭,山泽气潜通。腊月闻山鸟,寒崖见蛰熊。
柳林春半合,荻笋乱无丛。回首金陵岸,依依向北风。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唐代·卢象《寒食》
寒食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我年一何长,鬓发日已白。俯仰天地间,能为几时客。惆怅故山云,裴回空日夕。何事与时人,东城复南陌。——唐代·卢象《叹白发(一作王维诗)》
叹白发(一作王维诗)
我年一何长,鬓发日已白。俯仰天地间,能为几时客。
惆怅故山云,裴回空日夕。何事与时人,东城复南陌。查看更多卢象的诗文
袁崇焕死后卢象N血战清军
当李自成等十八人正在商洛山区休整的时候,明朝东北边境的形势越来越紧张。自从熊廷弼、袁崇焕被冤杀以后,明朝在东北没有得力将材。后金军曾一再派兵进关,掠杀人口和牲畜。公元1638年,清太宗派亲王多尔衮(音gǔn)等率领大军第四次远征。清军直达北京外围,京城形势危急。明王朝内部意见分歧,有的主张抵抗,有的主张讲和。崇祯帝也拿不定主意,一面号召全国兵马援救京师:一面又让兵部尚书杨嗣昌和宦官高起潜秘密派人去东北找清朝试探求和。他听说总督宣府大同地区军事的卢象N是个将材,就把卢象N召到京城,命令他总督全国援兵。
卢象N到了北京,崇祯帝立刻召见,问他该怎样对付清军进攻。卢象N早就听说朝廷正在秘密议和,他直截了当对崇祯帝说:“陛下要臣督师,臣只知道打仗,不知道别的。”
崇祯帝听得话里有刺,很不高兴地说:“议和是一些大臣的议论。朝廷从没讲过要和。”他要卢象N跟杨嗣昌去商量对付清军的办法。
杨嗣昌对卢象N阻挠他的和议,心里恼恨,让高起潜担任总监,把各路来的四万援兵分成两半,一半由高起潜指挥。
这样,卢象N名义上是统帅,实际上只掌管两万兵马。
清军分八路进军,长驱直入。一路打到高阳,原来支持袁崇焕的兵部尚书孙承宗已经告老在家,听到清军打来,带领全家十几口上城抵抗。高阳城被清兵攻破,孙承宗全家都壮烈牺牲。
卢象N带兵开到保定,正在抵抗清兵,崇祯帝却听信杨嗣昌的诬告,责备卢象N指挥不当,撤了他的职,要他戴罪立功。杨嗣昌还把卢象N仅有的二万人马又分出一半给别的将领管辖。卢象N到了巨鹿,兵力只留下五千。那时候,高起潜带领的人马就驻在离巨鹿只有五十里的地方,卢象N派人向高起潜求援,却遭到高起潜的拒绝。
卢象N孤军作战,十分困难,由于杨嗣昌的破坏,粮饷也接济不上,将士们饿得发慌。一天早晨,卢象N走出营门,向四周将士作揖说:“我们受国家的恩,只怕不能为国牺牲,不要怕活不了。”将士们听了,个个感动得掉泪。
卢象N把五千残兵分成三路,命令将军虎大威、杨国柱分别率领左右军,他自己带领中军,和清兵激战了一阵,杀退了一批清兵。
到了那天半夜,明营四周响起了v篥(音bìlì古代一种管乐器)声,几万清军骑兵把明军围得水泄不通。虎大威带兵突围,被清兵压了回来。卢象N大声喊道:“虎将军,我们为国尽忠的时刻到了!”
将士们齐声响应,喊杀声震天动地,战斗从早上一直到晚上,卢象N身上中了四箭,受了三处刀伤,杀得像血人儿一样。他还拼命格斗,杀了十几名清兵,终于倒下。
高起潜没等卢象N那边战斗结束,早就拔营逃走。多尔衮率领清军一直打到山东济南,带了大批战利品,才撤回关外。
清太宗几次伐明,每天都打了胜仗,但没有在中原立足,主要是宁远、锦州等关外重镇还在明军手里,怕孤军深入,后路有被切断的危险。在第四次退兵以后,清太宗才决心先攻锦州。
公元1641年,清军围攻锦州,崇祯帝派蓟辽总督洪承畴,带领十三万人马援救锦州。明军才到松山,清太宗又亲自率领大军包围松山,断绝明军的粮道。到了第二年,松山城被攻破,洪承畴被俘,锦州守将听到松山失陷,也投降了。
洪承畴被押解到了盛京,清太宗派人劝降。一开始,洪承畴表现得很坚决,不管怎么劝说,他都不答理。过了几天,清太宗亲自去看望,还向洪承畴问寒问暖,把自己的貂皮大氅解下,披在他的身上。洪承畴腿一软,跪下投降了。
清太宗收服了洪承畴,十分高兴,赏了金银财宝不算,还演戏奏乐,表示庆贺。清军将领对太宗这样重视洪承畴,想不通,清太宗对将领们说:“大家风里来雨里去,天天打仗,为的是什么?”
将领们说:“还不是为了想夺取中原?”
清太宗笑着说:“我们要进中原,好比瞎子走路,现在找到个带路人,我怎么不高兴。”
松锦大战以后,山海关以北,全被清军控制。清兵要进中原,只差宁远和山海关大门了。正当清太宗雄心勃勃,想攻打山海关的时候,他突然得病死去。他的年才六岁的儿子福临即位,这就是清世祖,又称顺治帝。顺治帝年幼,由他的叔父、亲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几乎在同一个时候,关内的形势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
《唐才子传》之卢象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写《寒食》的诗很多,大抵歌颂介子推的不慕功名,归隐山林之意。在老夫看来,此为酸儒者言,不足为信。不客气的推断,介子推由于被晋文公遗忘,导致忿忿不平,感觉无颜存世,故躲之深山,然而没有想到,却被一场大火给烧死了。 此种悲剧,不仅害了自己,同时也弄得晋文公背上了忘恩负义的骂名。和严子陵所用的方法相比,真是差得太远了。
卢象歌颂介子推,而讥讽晋文公,全然没有他祖先卢鸿那种洒脱与超逸,卢象以介子推自比,觉得自己被贬受了委屈,肃宗辜负了他。嘿嘿,看来太过滑稽。
世传卢象与王维,崔颢比肩骧首,吾读其诗,感觉差得太远。 老夫原以为只有在当世,才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其在古代亦然也。
卢象为官,没有典籍载其贡献,后又被安禄山抓去当过伪官,从而被流放到永州当了个司户参军,遇赦,被复启用,可惜在武昌一病不起。
世之有大隐者,亦有假隐者。 卢象之祖乃真隐士也,到卢象之辈,一心求取功名,未料被功名所累,以致客死他乡,真乃“白龙下清泠之渊”。
卢象死后七十三年,其孙元符捧遗草请刘禹锡做序。作为诗豪的刘禹锡使尽了吹捧奉承之能事,如今读来,老夫尚觉又颊滚烫,兹录几句,以暖世人:
......心之精微,发而为文;文之神妙,咏而为诗。犹夫孤桐朗玉,自有天律。能事具者,其名必高。名由实生,故久而益大。尚书郎卢公讳象,字纬卿,始以章句振起於开元中,与王维、崔颢比肩骧首,鼓行於时。妍词一发,乐府传贵。由前进士补秘书省校书郎,转右卫仓曹掾。丞相曲江公方执文衡,揣摩後进,得公深器之,擢为左补阙河南府司录司勋员外郎。名盛气高,少所卑下。为飞语所中,左迁齐、郑三郡司马,入为膳部员外郎。时大盗起幽陵,入洛师,东夏衣冠不克归王所,为虏劫执,公堕胁从伍中。初谪果州长史,又贬永州司户,移吉州长史。天下无事,朝廷思用宿旧,征拜主客员外郎。道病留武昌,遂不起。故相崔太傅时为右史,方在鄂,以文志其墓,其词曰:“噫,公妙年有声,振耀当代”......
《唐才子传》如此描述卢象:
象,字纬卿,汶水人,鸿之侄也。携家来居江东最久。仕为校书郎、左拾遗、膳部员外郎。受安禄山伪官,贬永州司户参军。后为主客员外郎。有诗名,誉充秘阁,雅而不素,有大体,得国士之风。集二十卷,今传。同仕有韦述,为桑泉尉。时诏求逸书,命述等编校于朝元殿。后为翰林学士,有诗名,今亦传焉。
卢象留存之诗二十多首,精品不多,有几首尚能一读,而传或王维所作。也罢,能留在《唐才子传》的人,至少也还是有几分才学的。其实,啃老之习俗自古皆然,卢家祖上多隐逸之士,到卢象一代,还能从名中获取利益,也属正常。只是真辜负了“才子”二字。
求帮助 卢象 这首诗歌的翻译 是什么意思?
(这首不认识,但还是尽一下人事吧)
甘 : 甘愿
发蒙 : (不太肯定,查到几个意思) 启蒙、喻轻而易举、糊涂、开拓眼界
洙泗 : 代称 孔子 及 儒家 ( 孔子 在 洙水 、 泗水 之间聚徒讲学)
舞雩 : 《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后指乐道遂志,不求仕进(卢象在安史之乱时,向安禄山投降)
马融 : 应该就是题中的 广川马先生 了(我认识的马融只有东汉那位,可那位是陕西人,再说人家卢象是唐朝的,想来不会赠诗给东汉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