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六国相印的人是谁?
- 2、苏秦是如何做到身佩六国相印的?
- 3、使我有洛阳二顷田,焉能配六国相印是什么意思?
- 4、六国相印是什么
- 5、苏秦挂六国相印的故事
- 6、苏秦说"使我有洛阳两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是什么意思?
六国相印的人是谁?
是苏秦。
苏秦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扩展资料:
苏秦相六国的说法由来已久,据《史记》所述,苏秦联盟诸侯,并佩六国相印,但后世亦有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钱穆则根据苏秦游说辞中的某些失实之处完全否定了苏秦合纵。
据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成功合纵五国攻秦(齐、韩、燕、赵、魏),发生在前288年,当时秦为西帝、齐为东帝。而《史记》把这一事件提前到前318年左右。与张仪连横相抗衡的合纵家当是公孙衍。
但《战国纵横家书》亦为后辈策士所记,并经辗转抄录(其字体在篆隶之间,且避汉高祖刘邦名讳,当为汉初写本),难免致误。虽然司马迁或许没见到这本帛书,但并不意味着帛书就是最真实、最重要的一种。相反,有学者认为帛书关于苏秦的记载并不可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秦
苏秦是如何做到身佩六国相印的?
历史总是给我们太多的震撼,读着别人的故事,彷佛自己就身在其中,激荡起伏的人生过往,总是让我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战国的历史尤为如此,涌现出的历史人物总是给我们最深刻的震撼,战国时期风起云涌,天下大事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如果说秦国统一天下、山东六国衰弱是历史必然的话,那么却有那么一个人成功的延续了六国的生命,这个人就是苏秦。
苏秦,字季子,河南洛阳人,也是当时周天子的臣民,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谋略家、纵横家,师从鬼谷子,和秦国后来的丞相张仪是师兄弟,共同研习纵横之术,历经坎坷,最后大成,身佩六国相印,这就是苏秦最为人熟知的成就,但是能够达到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中间其实有太多的故事,我们要从头说起。
苏秦家里务农,又一说是经商,不管怎么样,当时苏秦的家境还是很富裕的,苏秦年轻时候跟随鬼谷子学习,和张仪一起学成准备在战国推行纵横之术,苏秦很早就把目光放到了秦国,这时候秦国正值嬴驷刚刚继位,商鞅被车裂,张仪的满心眼瞧不起秦国,认为秦国还是未开化的蛮夷之邦,但是后来造物弄人,张仪却在秦国高居丞相,而苏秦却在山东六国挂起了相印。
言归正传,苏秦先是去了大周,准备向周天子献上自己的长策,意图是大周重新振兴,但是周天子当时已经没有了实际上的王权,土地和臣民也早都被周边国家占领,周已经处在名存实亡的地步了,苏秦其实也并没有打算辅佐周天子的意思,他去洛阳照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意思意思,让战国时期其他的国家都知道,我苏秦是天下名士,周天子即使不用我,我也做到了仁至义尽。
果不其然,周天子嘉许苏秦名士风范,赐予苏秦天子诏车,这个车可不得了,虽然破了点,但是远远要比现在的这些豪车名气大多了,就这样苏秦乘着周天子赏赐的车,摇摇摆摆的向秦国出发了,年轻人都比较好面子,苏秦也不例外,看着周围人羡慕的眼光,苏秦心里满意极了,一路上都在畅想着在秦国一展抱负的场景,竟得意的深深入睡了。
苏秦到了秦国之后,秦孝公已经去世,嬴驷继任,这时候秦国也正处在处死商鞅的激烈动荡之中,苏秦见了嬴驷之后,就鼓动嬴驷立即称王,然后对外扩张,但是嬴驷和秦国重臣都认为此时时机不成熟,虽然秦国已经具备了称王的资格,但是为了麻痹山东六国还是不宜称王。
就这样,苏秦招摇的去秦国,然后灰溜溜的又走了,苏秦来秦国之前的宏伟愿望没有实现,结果连自己的天子诏车和盘缠都弄丢了,曾经光鲜无比的苏秦,变成了落魄的书生,苏秦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对于天下大事的认识还太粗浅,在家人鄙夷的眼光下,依然回到了家乡,继续开始研习纵横之术。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苏秦在别人鄙夷的眼光下过了三年,当然这时候的苏秦对天下大势,看的尤为清晰,苏秦认为秦国的强大已经到了令山东六国震撼的地步,尤其秦国在这几年对外扩张和对外战争的节节胜利,深深的震动了其余六国,苏秦认为自己大出的时候终于到来了。
苏秦先是去了燕国,并且成功的说动了燕文侯,从此之后燕国也成为了苏秦的稳固后方,即使六国合纵破裂之后,苏秦在燕国依然有一席之地,这是后话。在燕文侯的支持下,苏秦先后去游说了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并且都成功了,这时候山东六国都已经被苏秦绑在了同一条船上,决定共同伐秦。
山东六国各自出兵,集合了整整四十八万大军,准备一举灭秦,当山东六国的大军都开到战场上的时候,苏秦的人生已经达到了巅峰,因为山东六国的相印都被送到了苏秦面前,这也让苏秦一举成为了六国的丞相,当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战争打响之前,苏秦看着自己的书桌,我想他一定会说:你们看,我的书桌被山东六国的相印堆满了,满脸的得意之笑,但是当战争真的开起来的时候,山东六国联军被秦国打的落花流水,苏秦肯定没有想到自己好不容易弄来的六国相印,就这样被一场战争给夺走了,苏秦的人生再次从山顶摔回了山脚。
别了,苏秦,当你身佩六国相印的时候,你人生的高度早已经被世人敬仰,成或者败,都已经消散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使我有洛阳二顷田,焉能配六国相印是什么意思?
使我有洛阳二顷田,焉能配六国相印的意思是如果当年家中不是一贫如洗,而是有良田两顷,怎么可能身兼六国宰相之职。这句话出自于传统京剧全本的《六国封相》,讲的是苏秦的故事。
苏秦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苏秦六国相印的故事。
合纵成功后,苏秦自楚北上,向赵王复命,途经洛阳。车马行李、各诸侯送行的使者颇多,气派比得上帝王。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便为他清扫道路,并派人到郊外犒劳。苏秦的家人也匍匐在地,不敢仰视。
苏秦感慨万千,说:“同样的一个人,富贵了,亲戚敬畏;贫贱时,连亲戚都轻视,更不必说一般人了。假使我当初在洛阳有二顷良田,现在又怎能佩带六国相印呢!”于是散发千金,赏赐给亲戚和朋友。
苏秦到燕国去时,曾向人借钱一百做路费,如今富贵,就偿还了百金。苏秦的随从人员中,只有一个人没得到报偿,就上前询问。苏秦说:“我不是忘记了你,当初你随我去燕国,在易水边你再三打算离开,那时正当我正处困境,所以最后赏赐你”。
六国相印是什么
是指六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的丞相印信。
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中,秦国仗着强盛不断发兵进攻邻国,占领不少地方。其它六国都很害怕,想方设法去对付它。
当时有一个人,叫苏秦,他提出“合纵”抗秦,意思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因为六国位置是纵贯南北,南北为纵,所以称为“合纵”。
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
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副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
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公元前334年开始,他到六国去游说,宣传“合纵”的主张,结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了显赫的人物。
扩展资料:
苏秦相六国的说法由来已久,据《史记》所述,苏秦联盟诸侯,并佩六国相印,但后世亦有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钱穆则根据苏秦游说辞中的某些失实之处完全否定了苏秦合纵。
据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成功合纵五国攻秦(齐、韩、燕、赵、魏),发生在前288年,当时秦为西帝、齐为东帝。而《史记》把这一事件提前到前318年左右。与张仪连横相抗衡的合纵家当是公孙衍。
但《战国纵横家书》亦为后辈策士所记,并经辗转抄录(其字体在篆隶之间,且避汉高祖刘邦名讳,当为汉初写本),难免致误。
虽然司马迁或许没见到这本帛书,但并不意味着帛书就是最真实、最重要的一种。相反,有学者认为帛书关于苏秦的记载并不可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秦
苏秦挂六国相印的故事
“六国相印”说的是苏秦游说六国,成为六国宰相之后,身上带着六国相印的故事。
苏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同样有名的政治家,与张仪形成一纵一横的对比。苏秦有着无比辉煌的政治人生,曾成功说服六国实行他的合纵主张,并执相印,成为六国宰相,权势滔天。
早年苏秦在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在学成后,就决定游历列国,向那些国家的君王推广他的主张,以此受到重用和赏识。
然而他的游说行动却惨遭失败,在各国君王那里遭到了拒绝和轻视。尤其是在多次建议秦王用连横策略兼并其他国家时,被秦王以他的想法都是空谈的理由而拒绝。
长时间的游历使苏秦用尽了钱财,身上的衣物也没有完好的了,最后他只能无奈回家。回到家后,即使被游说的失败与家人冷漠的态度而打击,苏秦仍未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再一次努力钻研,刻苦读书,坚信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一年的刻苦努力后,苏秦重新出发游说各国。这次他成功地将自己合纵的主张推广给了六国君王,成功组织了六国联盟抵抗秦国,致使秦国十五年内不敢出兵攻打六国,获取了六国十五年的和平生活。
扩展资料:
“六国相印”的历史:
前294年,齐国发生了“田甲劫王”的严重政治事件,长期把持齐国政权的田婴、田文一派受到打击,孟尝君被迫出走,这位齐国宗室的后半生就是在对付自己的祖国中度过的。
孟尝君的下台给苏秦进一步施展外交欺骗创造了巨大的空间。由于骗取了齐湣王的信任,苏秦一度被任命为齐、赵、燕三国的相邦(只是三国相印),但他却利用这一切有利条件极力挑拨齐、赵关系,而苏秦的筹码正是富裕强盛的宋国(此时宋国已经几乎统一了淮泗之间的全部版图)。
齐湣王想用宋国的膏腴之地笼络新兴的赵国,而苏代则千方百计阻挠。不仅如此,苏秦为了使齐国彻底孤立,还鼓动齐湣王攻打昔日的盟国。前289年,齐、赵合军攻韩,至鲁关下。
对于苏代的活动,赵国曾一度非常抵触。但是赵国的日渐强大使秦国也不得不未雨绸缪。前288年,秦昭王欲自立为帝,又恐齐国反对,于是便尊齐湣王为东帝,自立为西帝,并约定五国伐赵,瓜分赵国。
燕昭王恐赵国灭亡后齐国愈强、燕国愈弱,于是便让苏秦阻止了这次军事行动。苏代骗齐湣王去掉了帝号,并于前287年组织齐、楚、三晋合纵攻秦。
但是在对付秦国的同时,齐、赵、魏也在激烈地争夺宋国。秦昭王去帝请服后,各国失去了共同的敌人,于是矛盾公开化。
齐国和赵、魏为了夺取宋国的控制权而公然大战。前286年,不甘失败的赵国又一次向齐国挑战,挫败赵国之后,齐湣王紧接着第三次伐宋,这一次孤立无援的宋国终于被吞并了,而齐国也彻底失去了楚、三晋等的支持。
前285年,秦军越过魏、韩两国攻齐,打败了已成强弩之末的齐军,夺取了位于宋地北界的河东九城,不久后赵国也攻陷了齐国在黄河以西的据点灵丘,作为将来进军的基地。
前284年,秦、燕、三晋五国联军大举进攻齐国。齐湣王命伐宋的功臣触子为将。触子欲图利用济水天险和联军对峙,然后等待联军出现破绽再予以打击。
但是急于求胜的齐湣王却用恶言逼迫触子出战,触子不得不与联军交锋,临阵时又心生犹豫企图退兵,结果被五国联军趁势大败,触子从此不知其所。
齐湣王又命达子率齐军余部迎战,但由于齐湣王赏罚不明,士气低落的齐军再次被痛击。齐湣王此时才发现苏秦的间谍身份,遂将其车裂于临淄市中。
齐湣王辗转逃亡到五都之一的莒。楚国以助齐之名占领了淮北等大片土地,楚将淖齿甚至深入至莒,被齐湣王拜为相邦。不久,齐湣王被淖齿弑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齐湣王
苏秦说"使我有洛阳两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是什么意思?
“使我有洛阳两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这句话的意思是,假如当初我在洛阳城外有二顷良田,就不有今天佩戴着六个国家的相印的荣耀了。说的是如果一个人如果不是一贫如洗,就不会拼命去努力争取,也就不会有所成就。这话也形象的诠释了“前倨后恭”这个成语,当初苏秦穷困潦倒的时候,不要说外人,连家人对他也是“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可见世态炎凉。当苏秦衣锦还乡时家人都对他是恭恭敬敬的,完全没有了当初的冷漠刻薄之态。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当初苏秦拜鬼谷子为师,学成后在各国游历了多年,却一点建树都没有,最后穷困潦倒的回到家里,家里人都相当反感,觉得他一无是处,不仅经常不给他做饭,还嘲笑他,他的妻子连布都不织了,因为看到苏秦这样子没心情,他的嫂子也不做饭了,因为多了苏秦觉得浪费粮食,最可怕的是,苏秦的父母都不和他说话了,因为嫌弃苏秦太丢人了。
在这种极端窘迫的情况下,苏秦唯一的出路就是发奋学习,苏秦努力到什么地步呢?据说以锥刺股,血流至足,人一旦把自己置之于死地,那么也没什可以担心害怕的了,当他重出江湖之时,六国终于相信了他的合纵连横之术,达成合纵联盟,苏秦也被任命为从约长即合纵联盟的联盟长,担任了六国的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
成名之后的苏秦在途经洛阳时,他的兄弟、妻子、嫂子都战战兢兢的跪在地上,苏秦不禁感叹,如果没有当初家人这样对待自己,自己又怎么可能有今天的荣耀呢?苏秦如果不是因为当初被逼到绝境,假如苏秦在洛阳有几亩良田,假如苏秦能凑活着活下去,那么也不会有这一番惊天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