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唾面自干“的典故及其含义是什么?
唾面自干
典故:唐朝监察御史娄师德率军抗击吐蕃进攻,八战八捷,深得武则天的器重,提拔为宰相。娄师德为人处世宽宏大量,问即将出任代州刺史的弟弟如何对待别人挑衅,弟弟说即使别人吐唾沫到脸上自己擦掉就行了,而娄师德坚持要让唾沫自己干。
含义: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让它自干。形容受了污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
例句:若讲能够忍耐的,莫若本朝去世不久的娄师德了:他告诉兄弟,教他唾面自干。
扩展资料:
1、近义词:逆来顺受
读音:nì lái shùn shòu
释义:意思是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例句:从前受了主人的骂,无非逆来顺受。
2、反义词:针锋相对
读音:zhēn fēng xiāng duì
释义:意思是针尖对锋芒。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辩论。
例句:彩云听着唐卿的话来得厉害,句句和自己的话针锋相对,思忖只有答应了再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唾面自干
成语“唾面自干”出自什么典故呢?
成语“唾面自干”,意思是说:别人往你脸上吐唾沫,你不要擦掉而让它自干掉。指一个人受了侮辱,内心极度容忍,不作任何反抗。
1、这个成语出自《新唐书·娄师德传》: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有人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2、出现在文学作品里:
(1)清代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八回:若讲能够忍耐的,莫若本朝去世不久的娄师德了:他告诉兄弟,教他唾面自干。
(2)《且介亭杂文二集》:唐敖道:若讲能够忍耐的,莫若本朝去世不久的娄师德了:他告诉兄弟,教他唾面自干。
(3)宋代陆游《闻里中有斗者作此示之少》诗:秋毫不能忍,平地寻干戈;唾面听自干,彼忿自消磨。
(4)鲁迅 《七论“文人相轻”--两伤》:由这情形,推而广之以至于文坛,真令人有不如逆来顺受,唾面自干之感。
3、成语故事
(1)娄师德其弟守代州刺史,辞之官,教之耐事。师德:“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全先人发肤?”其弟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忧:“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这个故事发生在唐代武则天当政时期。由于武则天十分赏识娄师德的才能,招来朝中很多人的嫉妒。
当他的弟弟外放做官的时,他对弟弟说:“我得到陛下的赏识,现在有很多人开始在陛下面前诋毁我了,因此,你在外做官时,一定要小心忍让。
”这时他弟弟说:“就算别人把唾沫吐在我的脸上,我就自己把它擦掉就行了。”娄师德笑着说:“你这样做还不行,你擦掉就是违背别人的意愿,如果你要让别人消除怒气,你就应该让唾沫留在脸上自己干掉。”
唾面自干
何谓唾面自干?
“别人吐唾沫在你的脸上,千万别去擦,让它自己干,以防刺激本已对你怒不可遏之人。”语出自于《新唐书·娄师德传》。
娄师德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牧。临行前,娄师德问道:“我是宰相,你也担任州牧,我们家太过荣宠,会招人嫉妒,怎样才能保全性命呢?” 弟弟回答道:“今后,即使有人吐我一脸口水,我也不还嘴,把口水擦去就是,绝不让你担心。”娄师德说:“这正是我最担心的。人家朝你脸上 吐口水,是对你发怒。你把口水擦了,说明你不满,会使人家更加发怒。你应该笑着接受,让唾沫不擦自干。”(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有人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依常理,自己本就为高干,而弟弟又被任命为州牧之位,一门高官,不用横着走,至少也没必要看别人的脸色。可娄宰相怎么如此说呢?
先不说对错,首先是真够怂的,别人吐在脸上,连擦都不能擦。
难道娄师德真的就是个无胆的怂人吗?!
就其出身来说,他的确应该是个怂人,进士出身,书生而已。看看孔乙己,想想范进,手无缚鸡之力,如同李云龙说的:书生吗,动动嘴皮子还行,别动真格的,玩刀子,还是算了吧。
动嘴皮子,娄师德卓实不弱——吐蕃犯边,大将刘审言战死,唐军溃乱,值此危急,娄师德奉朝廷之命,在洮河收集败军,因而出使吐蕃。面对吐蕃大胜之师,娄师德毫无畏惧之色,侃侃而谈,让吐蕃众首领心生畏惧,圆满完成使命。
那么动真格的,玩刀子,娄师德如何呢?
朝廷为讨伐吐蕃,征召河南、河北勇士。娄师德以文官,主动应募。连高宗皇帝都大喜过望,授其散朝大夫之职,可想娄师德的此举如何出人意料。这次从军出征,娄因功晋升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并知田事。
数年后,吐蕃入侵河源军,娄司马亲率大军,在白水涧迎战敌寇,八战八捷。
一位妥妥的文武全材。
面对敌军锐卒,其面无惧色,用言语折服对手;迎接刀光剑影,其披坚执锐,凭勇力击败敌酋。能说娄师德怂吗?
那为何他说出这“怂”到了底谷之语?!让我们用几个事例解读一二。
首先,看看他如何施恩于人。
娄师德向武则天推荐狄仁杰担任宰相。未曾想狄仁杰与娄师德同列相位,却多次排挤娄外放。对此,娄师德未置一辞。武则天发现后,询问狄仁杰:“娄师德贤明吗?”狄仁杰回答到:“娄师德担任将领时,倒是谨慎守职,至于贤明与否,我就不知道了。”武则天接着问:“娄师德善于知人吗?”狄仁杰道:“臣曾与他同列朝堂,从没听说过他知人。”武则天道:“我任用你担任宰相,就是娄师德举荐的,看来他确实知人啊。”然后,出示当初娄师德举荐狄的奏章。狄仁杰羞愧万分,叹息说:“娄公盛德,我为他宽容相待,却不自知,我差他太远了!”
以狄公之能,尚有如此感叹,可知娄师德品性。
再看看他如何对待地方官员的谎言。
武则天曾经颁布禁屠令:禁止屠宰禽畜及捕捉鱼虾。当时娄师德担任监察御史,赴陕西公干。当地官员请客吃饭,端上一盘羊肉。娄师德说:“皇帝严禁屠杀,怎么会有羊肉?”官员答道:“羊是豺狼咬死的。”娄师德笑语:“这只豺狼很懂礼节呀。”而后,又端上一盘红烧鱼,娄师德又问:“这又是怎么回事?”官员解释:“鱼也是被豺狼咬死的。”娄师德笑骂说:“豺狼怎么能咬死鱼呢?它应该是让水獭咬死的。”
面对官员没办法的办法,在没有原则性问题的前提下,娄师德未摆出一幅正人君子的严厉面孔,用寥寥几句,化解尴尬。
再来看看他如何对待身边人的告状。
娄师德到灵州,在驿馆吃过饭,准备离去。手下判官生气的说:“我们连口水也没喝上,去找他们,可根本没人答理。”娄师德便把驿长叫来,责问道:“判官与纳言有何区别,你怎么敢不答理他?拿板子来。”驿长连忙叩头请罪,娄师德又说:“原想打你一顿,但我这个纳言打你这个小小的驿长,传出去对我名声不好。告诉你的上官吧,你小命又难保。算了,我饶了你。”驿长叩头流汗,狼狈而去。娄师德望着他的背影,回身对判官说:“我替你出气了。”
既安抚了直接下属,批评小官员见人下菜碟的做法,同时也体谅到小官员的无奈。
通过此类事例,我们或可窥出娄公能说怂话的根源。
秦舞阳十二岁,就敢当街杀人,无人敢与之对视,你说他怂,还是不怂?!上了秦廷台阶,却脸红脚软,惶恐至极,成为荆柯的拖累。
至于娄师德到底如何,千古以来,仁者见仁者,智者见智。宋朝诗人徐钧有首诗,谈到他对娄师德怂或不怂的一点看法:
面乾人唾苦无刚,为国求贤虑却长。不是阴将人杰荐,谁能取日再兴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