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薄怎么读,有几个意思?
薄的发音有:báo、bó、bò。3个发音的组词列举如下
1、薄荷脑 [bò he nǎo]
从薄荷油中提取的一种芳香清凉剂。无色晶体,有薄荷香气。常用于牙膏、食品及医药品等。
2、龙脑薄荷[lóng nǎo bò he]
水苏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水苏》。
3、喷薄[pēn bó]
气势壮盛,喷涌而起的样子:~欲出的一轮红日。
4、鄙薄[bǐ bó]
轻视;看不起:~势利小人。脸上露出~的神情。
5、轻薄[qīng bó]
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多指对女性):态度~。
6、薄暮[bó mù]
傍晚:~时分。
7、薄技[bó jì]
微小的技能,常用来谦称自己的技艺:~在身。愿献~。
8、稀薄[xī bó]
(空气、烟雾等)密度小;不浓厚:高山上空气~。
9、薄酒[bó jiǔ]
味淡的酒,常用作待客时谦辞:~一杯,不成敬意。略备~,为先生洗尘。
10、薄葬[bó zàng]
从简办理丧葬:提倡厚养~。
11、薄产[bó chǎn]
少量的产业:一份~。
12、绵力薄材[mián lì bó cái]
力量小,没有什么才能。
13、虚名薄利[xū míng bó lì]
指不看重世俗名利。
14、薄赋轻徭[bó fù qīng yáo ]
减轻徭役,降低赋税。比喻统治者让劳动人民担负的义务比较轻。出处:《汉书·昭帝纪》:“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示例:劝农树艺,~,无事横耒,有事荷戈,诸县户口,逐渐归复,野无旷土,桑麻蔚然。★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九十五回。
15、厚积薄发[hòu jī bó fā]
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16、微名薄利[wēi míng bó lì]
指微小得不值得提到。
17、浅见薄识[qiǎn jiàn bó shí]
形容见闻不广,所知不多。
18、厚情薄命[hòu qíng bó mìng]
一个汉字词语,重视或优待感情,轻视或冷淡生命。形容对待感情胜过生命。
19、薄片[báo piàn]
从物品上切出的扁薄部分。
20、轻徭薄赋[qīng yáo báo fù]
减轻徭役,降低赋税。同“轻繇薄赋”。
21、轻薄无行[qīng báo wú xíng]
指轻佻浮薄,品行不好。
22、高义薄云天[gāo yì báo yún tiān]
原指文章表达的内容很有意义。后形容人很讲义气。同“高义薄云”。
23、鲁酒薄而邯郸围[lǔ jiǔ báo ér hán dān wéi]
语出《庄子·胠箧》:“鲁 酒薄而 邯郸 围。”陆德明 释文:“许慎 注《淮南》云:‘楚 会诸侯,鲁 赵 俱献酒於 楚 王,鲁 酒薄而 赵 酒厚。
24、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jī cái qiān wàn,bù rú báo jì zài shēn]
学会一种技能﹐胜于积财千万。
历史上轻徭薄赋的皇帝有哪些? 历史上戒奢崇俭的皇帝有哪些? 历史上任用贤才的皇帝有哪些 ?
轻徭薄赋:汉文帝,汉景帝,东汉光武帝,隋文帝, 唐太宗,康熙等
戒奢崇俭:汉文帝,汉景帝,东汉光武帝,隋文帝, 唐太宗,康熙(注历朝开国初期大都轻徭薄赋,戒奢崇俭如此方能巩固 新建的政权,同时得到百姓支持!)等
任用贤才: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元之治)等
大工程:都江堰,阿房宫,长城,京杭大运河,故宫,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隋唐时期轻徭薄赋的政策主要有哪些
隋朝轻徭薄赋的政策主要几种在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 隋文帝曾颁布“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战亡之家,给复一年”等仁政措施。隋文帝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量地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廓庑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六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这个数字大约直到唐玄宗时才达到。
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取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李世民《贞观政要》
李世民深知正是隋炀帝的横征暴敛破坏了社会和谐,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其覆亡的重要原因,所以自己就采取轻徭薄赋、藏富于民的政策,以创造社会的和谐。他在一份诏书中明确地说,“轻徭薄赋,务在劝农,必望民殷物阜,家给人足。”(3)他把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也作为自己的执政目的。他还总结出一套执政经验,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如割胫以自啖,腹饱而身毙。”(4)一个政府如果只知道剥夺民众,聚敛财富,而不知存恤国民,是不可能长久生存下去的,即使最后你府库盈溢,有着花不完的钱财,你也将“腹饱而身毙”,为老百姓所推翻。
历史上的“轻徭薄赋”政策的问题?
秦朝因不恤民力,社会经济破产,二世而亡。汉初,惩秦之失,与民休息。所以“轻徭役。”秦始皇推动了许多大型公共建设 – 修宫室、修驰道、修水利、修陵墓、修长城,每一样工程动辄都是几万人、几十万人修个几年、几十年,据考证,修宫室用了七十万人,筑陵墓用了八十万人!秦朝的青壮年男子,几乎不是在打仗就是盖这个盖那个,于是人们不是想逃跑就是想改朝换代。
徭役、赋税太重的时候,人民往往选择逃跑。每朝每代末年几乎都会上演“逃人”戏;于是反而征不到税。但是逃跑抓到了是要罚的,也就是说,犯罪有“犯罪成本”,这个必须事先估量一下。徭役,从周朝开始就是成年男子每年须尽的义务,而文帝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如果徭役、赋税轻了,百姓也不必想着逃税、逃徭役,征收的基础扩大,国库就充实了。赋税方面,汉制,什五税一,有时减半征收,则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除民田租,至景帝元年才开始收半租;期间十一年“没 有 征 过 税”,为历史上仅见!
另外,文帝的量入为出也是为什么国库充实的重要理由。他减少收税,自己也少花钱。历史上,文帝的简朴是出了名的。他自己吃穿都尽量撙节,也规定皇室成员“衣裾不得拖地”(以免磨损)。
汉初奉行黄老的“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文景二帝可说是深明个中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