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楚国负刍是谁的儿子
- 2、反裘负刍成语典故及翻译
- 3、楚王负刍怎么念
楚国负刍是谁的儿子
根据《战国策》、《左传》等史料的记载,楚王负刍(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23年),芈姓,熊氏,名负刍,之子,一说楚考烈王弟,战国时期楚国最后一任国君(公元前228年―公元前223年在位)。虽然楚王负刍是楚考烈王的儿子,但是,在这两位君主之间,还隔着楚幽王、楚哀王这两位君主。在楚王负刍即位时,山东六国中的已经被秦国大军消灭。
反裘负刍成语典故及翻译
【成语历史典故】
原文:
魏文侯出游,道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明年,东阳上计,钱布十倍,大夫毕贺。文侯曰:“此非所以贺我也。譬无异夫路人反裘而负刍也,将爱其毛,不知其里尽,毛无所恃也。今吾田地不加广,士民不加众,而钱十倍,必取之士大夫也。吾闻之,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此非所以贺我也。”(选自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二》)
翻译:
魏文侯外出游历,看见路上有个人反穿着皮衣背草料,魏文侯说:“为什么反穿这皮衣背草料?”那人回答说:“我爱惜我皮衣上的毛。”魏文侯说:“你不知道如果皮被磨光毛也就没地方依附了吗?”第二年,东阳官府送来上贡的礼单,上交的钱增加了十倍。大夫全来祝贺。魏文侯说:“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打个比方这同那个在路上反穿皮衣背柴禾的人没有什么不同,既要爱惜皮衣上的毛,而又不知道那个皮没有了,毛就无处附着这个道理。现在我的田地没有扩大,官民没有增加,而钱增加了十倍,这一定是求助士大夫的`计谋才征收到的。我听说过这样的话:百姓生活不安定,帝王也就不能安坐享乐了。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
【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 反裘负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词组释义】 反裘:反穿皮衣。道:路上。负:背。刍:柴火 胡为:胡,通“曷”;什么。东阳:地名。上计:送上账簿。布:古代钱币。若:你,你们。恃:依靠,凭借,文中意为“附着”。尽:完。说“臣”“臣”上文“臣爱其毛”中的“臣”,相当于“我”,是“负刍”者的自称,句意为我爱惜它的毛。反穿皮衣背柴:形容贫穷劳苦。也比喻为人愚昧,不知本末。爱:爱惜 居:坐(安坐享乐)
楚王负刍怎么念
【拼音】:fù chú
【解释】:1.背柴草。谓从事樵采之事。
楚王负刍(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23年),芈姓,熊氏,名负刍,楚考烈王之子,楚幽王、楚哀王庶兄,战国时期楚国最后一任国君,公元前228年―公元前223年在位。
公元前228年,负刍的门客杀死楚哀王,负刍自立为楚王。公元前223年,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楚王负刍被俘,楚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