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金庸原名及家史,与查慎行的关系?
金庸山东清代诗人查慎行的后人。金庸原名查良镛,家族历史如下:
金庸表兄:徐志摩;
金庸同宗:穆旦(查良铮);
金庸姑父:蒋百里;
金庸表姐:蒋英(钱学森的夫人);
金庸表外甥女:琼瑶。
扩展资料
轶事:
1972年底,金庸宣布封笔,不再写武侠小说。此后,他用了10年的时间,将自己所有的武侠小说重新做了修订,并且出版了自己的武侠小说全集。
在修订《天龙八部》时,金庸碰到一个问题,就是他到欧洲开会旅游时请倪匡代写了6万多字的故事。他不想把别人的作品据为己有,于是便去问倪匡:“倪匡,我想把你所写的那一段删去,不知你是否见怪?”
不料倪匡大声道:“见怪,见怪,大大的见怪!” 见朋友反应如此强烈,金庸有些不知所措。倪匡见他为难的样子,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金庸,我见怪的不是你删去我写的文章,而是你来问我。这么多年的老朋友,你应该知道我是不会见怪的!”
结果,金庸重新写了一段文字,代替了倪匡所写的几万字,统一了小说的风格。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查慎行
百度百科-金庸
查良镛(金庸),查海生(海子),查良争他们有什么血源么?
金庸是浙江海宁人,其本名查良镛,镛字拆分而为金庸,查家世为海宁大族,其祖查慎行为清代著名学者,康熙曾为查家题有一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查家人才辈出,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之称(古龙笔下李寻欢“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可能缘于此)。天才诗人徐志摩是其表哥,李四光夫人蒋英是其表姐。
查海生(海子)绝对不是海宁人。我在海子诗集的前言见过他的籍贯,惜已忘。补,海子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
查良铮,笔名穆旦,九叶诗派代表,与金庸同辈,祖籍浙江海宁,出生于天津。
这三人中,金庸与穆旦有血缘关系,但不是很近。而海子与金穆二人无血缘关系。
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啥意思
三姑石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与福建光泽县交界处。传说秦有三女游经此地化而为石。意思就是说三姑石屹立在风雨中发出金钟般的轰鸣。镛:古乐器,奏乐时表示节拍的大钟。
对金庸 评论
如果说,国内的,那真是太多了。所以先不讨论,既然是外界,咱就外的彻底。说说国外的吧!
金庸先生的小说一向以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著称。现将美国畅销小说评论家阿尔蒂尔
对英文版《金庸选集》的评论节选转译如下。译者水平有限,译得生硬,倒也原汁原
味。
节选
金庸先生是一位学者,确切地说,应称为查教授,但在中国等地一直以其十几部畅销小
说闻名。他的小说,专门反映中国举世闻名的格斗术的历史。同西方一样,中国的格斗
家使用各种各样的兵器,虽然与西方人所使用的兵器不尽相同。然而,从查教授的小说
中可以看出一个重要的不同:当不使用兵器的时候,中国的格斗家主要是用手掌,而不
是用拳头。不要以为这只是细节上的不同,事实上这是一个深刻的差别,理解这一点,
是我们欣赏这些畅销小说的前提。
按照现代西方人的理解,越是坚硬和尖锐的东西,越能给人以伤害,因此在格斗当中,
拳头比手掌更为优越。采用兵器,也是质地越坚硬、表面越尖锐越好。而查教授所描写
的格斗家,不仅在徒手时多采用手掌,并且似乎越是高级的格斗家,越不重视所使用的
兵器是否锋利结实,甚至干脆放弃使用兵器。以前从没读过这一类小说的西方读者对此
难以理解。事实上,中国的格斗家并不看重通过我们通?
R庖迳系奈锢硭鹕死瓷撕Χ允帧?
这涉及到一个中国独有的贯穿于此类小说中的概念:内力。仅从字面上翻译这个词,对
于西方读者的理解并没有多大帮助。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是西方人觉得容易理解的类比,
具有同样的神奇效果,并且具有类似的悠久历史,那就是魔法。但他们其实是完全不同
的。内力有如下一些特征:
1.
内力的练习通常对练习者的生理状况有一定的要求。这并不是说体弱的人不能够练
习,而是一般而言,他们不容易取得比较大的成功。这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这毕竟是格
斗。但另一方面,较高的智商对于练习内力往往是有帮助的,却并非总是如此。有时智
商较低反而更好,比如《射雕英雄传》和《侠客行》中的男主角。对生理状况的要求有
时很极端,例如需要进行阉割手术,或者大脑两半球联系障碍(双手互搏)。
2.
通过自修掌握内力的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通常要有一位老师
传授,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通过学习远古流传下来的经书的效果要比请教当代的老师
更好。遗憾的事,这样的经书很难得到,而且通常不会流传很久。一本在一个时代非常
著名的经书,到了另外一个时代便无人提起,显然是失传了。然而也有例外,例如出现
于宋代的“独孤九剑”到了明代被人重新提起,然而似乎与宋代的大不相同,疑是托名
伪作。
3.
要使内力达到较高的水平,还必须有一些特殊的辅助手段。通常是通过服用特殊的
食物(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或者是采用一些辅助器械(比如功能类似电冰箱的
床,但绝不耗电)。采用这些手段一般认为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但从实际效果看,极
少有失败的例子。
4.
内力像物质或热量那样可以传递,有时甚至可以进行非接触性的传递。这种传递大
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攻击性的,即通过释放内力伤害对手。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格斗
家们喜欢用手掌而不是拳头:因为似乎手掌比拳头更能有效率地释放内力。第二种是赠
与性的,通常用于传授、合作性的攻击行为、或者是治疗。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在这些小
说中看到的一个奇怪现象,杀人与救人都是用手掌。第三类是偷窃或夺取性的,将别人
的内力据为己有。鉴于内力对格斗家们的重要性,这样的做法比吸血鬼更为严重,因此
经常是反面人物的行为,如果正面人物偶尔做了,一定要强调不是故意的,虽然有时心
中暗自得意。
因此我们在小说中看到的关于格斗家们的历史,其实是关于内力的发展的历史。正像中
国的一句俗语所说:士兵向水一样流动,兵营却是铁做的(疑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
兵”的误用——译者),对内力的描述贯穿查教授小说的始终。下面我们可以对这一历
史做一个简要地回顾。
查教授的最早的小说(原文如此,其实是反映历史年代最早的小说——译者),反映的
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时代,被孔夫子命名为“春秋”。这时的中国已经有了高度发达的
文明,但查教授仍然在书中刻意描绘了一只白猿,用以暗示内力自从人类的进化过程中
一直存在。然而从小说中看来,内力发展的高峰是在宋代,结合了来自印度、波斯、东
南亚等地的练习方法,成为错综复杂的系统。但到了明代和清代,渐渐地没落了。看来
的确如此,因为现在毕竟不知道还有谁以内力著称于世。宋代早期的一个不十分著名的
格斗家(游坦之,与大仲马的铁面人类似)便能够掌握少林寺的《易筋经》,而明代的
少林寺僧侣领袖却将其视为珍宝,因为起初不愿意用这本经书救人而被认为小气。在清
代,可能是历史上最后一个以内力著称的人(归心树)被一群远为平庸的格斗家杀死,
暗示着内力的衰落。这一趋势是从明代格斗家对内力作用的怀疑开始的。这时,有一部
分格斗家认为内力并不像人们一直认为的那样重要,他们所练习的格斗技术不要求一定
要有内力。如同历史上所有的学术问题一样,争论本是好事,然而不幸的是,强调内力
的一方被认为品质低下,最终被杀身亡。斗争的结果似乎证实了内力并非如此重要,但
事实上却是因为这一时期没有人将内力练习到较高的水平。但这一成见既然形成,以后
的情况便越来越糟。到了清代,虽然有人仍想练习内力,并达到了一定水平,但已经完
全无法与宋代比较了。在清代,一个完全没有内力,只是智商较高,并善于逃脱术的男
孩,居然成为全国瞩目的英雄人物,在中国与俄国的对抗中立下大功,并娶
了很多妻子。
这似乎是那些在历史上拥有许多高深内力的人做梦也想不到的成就。毕竟,世界已经进
入火器时代和智力时代,中国虽然发展较慢,也不可避免。上古和中世纪的浪漫传奇和
英雄主义不见了,成了过时的古董。然而这一趋势却与当代的潮流更为接近。所以无怪
乎大多数中国读者喜欢《鹿鼎记》,连查教授也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作品。
然而,除了格斗本身和格斗家们的事迹之外,这些小说还包含了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更
多的内容,例如关于宗教。从这些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关于
内力和格斗的技巧基本上掌握在一些僧侣手中,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拜火教等
等,许多格斗典籍常常与宗教经书混在一起。但这种情形也有变化,到了明代,五个主
要的击剑流派之中,倒是有三个与僧侣无关,佛教和道教的僧侣领袖,虽然很有名气,
但很少出面,却很乐意在幕后策划,拜火教的领袖也是深居简出,但这时的拜火教已经
退化成一个普通团体了,因为没有任何与宗教有关的仪式。
金镛小说提到绍兴吗
金镛小说提到绍兴的。金庸小说提到的地名有杭州临安临安牛家村,海宁余姚鹿鼎记稧子里的,天童寺宁波,嘉兴烟雨楼江南七怪,桃花岛也应该是浙江的,绍兴越女剑西施故乡。
金庸作为武侠小说这一项目的奥运冠军,其超凡的功力在于他通过浪漫叙事构造的侠谱。武侠小说作。
小说介绍
为写梦的文学本不以写实见长,其人物创造主要来自作者想象和写作传统,写作传统中的程序化因素是另一回事,作者的想象主要偏重寓言化和象征化,它不直接来源于现实。
而金庸小说作为一种经典就恰恰在于它通过传统中的程序化形式把象征性、寓言性以及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耐人咀嚼的韵外之致等本属于中国古典文化要求的东西表现了出来。
并借助独特的武侠语言文化的天空让我们做了一次堪称壮举的乌托邦飞翔。于是我们才无法忘记萧峰和阿朱这一对主角情侣。也因此金庸塑造的侠谱才会比天龙八部更令人荡气回肠不知肉味,才会比那些在地下深藏百年甚至千年的佳酿更醇香无比。
而他的这种历史处理也使得武侠世界中的人物和事件全出虚构,真实的历史不过是江湖武林的背景衬托,而人物的性格却呼之欲出了。
兰陵王历史真实
一、兰陵王的真实历史面貌
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 573年),又名高孝瓘,骁勇善战。
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戴上狰狞的面具。
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很快敌人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
以此为题材的作品有诗词、电影、书籍和游戏。 一、暧昧不明的身世 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
《北齐书》中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
兄弟六个中,史书载老五安德王的母亲陈氏为“广阳王妓也”,但尚知明确姓氏,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不知是谁。由此,人们推断,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
这样,在讲究血统门弟的士族时代,兰陵王虽然贵为帝胄皇孙,处境却十分尴尬。他“莫名”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每天忍受别人鄙视的目光,低声下气地生活,可能就是他小时候的人生境遇。
二、柔美的容貌与狰狞的面具 正面《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置移、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
后人猜想,他的美也许正是来自于他那出身卑微的母亲。如果不是母亲的容貌异常惊艳,又怎能引来地位相差悬殊、贵为帝胄的父亲的垂幸呢。
但是,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在那个地方割据、连年战乱的岁月里,作为王公将相家的子弟,时刻都要接受战争的考验。
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为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
《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
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
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
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
由此可见,兰陵王经常着狰狞假面出征并非道听途说、无籍之谈。后来,京剧中出现的“脸谱”,也许与兰陵王的面具及舞曲《兰陵王入阵曲》的影响不无关系。
三、骁勇善战及威名美誉 史载,兰陵王是北朝时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名将。有的说他“有胆勇,善战斗”,有的说他“勇冠三军,百战百胜”。
这表明,他的英勇善战绝不仅是因为戴着狰狞的面具。光靠威吓,肯定是吓不退敌人的,关键还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战斗本领。
狰狞的面具,只是为他的神勇无敌增添了一抹传奇的光环。兰陵王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
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
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城下。
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北齐书》书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
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又有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
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北齐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 兰陵王不仅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而且忠以侍上,和以待下,在士兵和当时社会中广有威名。
北齐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作为那个混乱王朝的皇亲国戚,能够做到没有架子、与将士同甘共苦确实难得。
即使是对自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史载,当初长恭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
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高长恭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杀。
二、电视剧《兰陵王》与真实的历史有多大差距呢
差距可大了。我是兰陵粉,所以没有看电视,具体我也不太清楚。
但是有几点我还是非常清楚的!
第一:历史上兰陵王是音容兼美,有其他同时期历史相关类小说记载貌若白妇人,反正不管怎么说是一个美男,您看冯绍峰阴柔吗?(不得不吐槽一下电视剧中的造型,冯大叔那一头凌乱的稻草让我很内伤。。)对着这么MAN的一个人林依晨还叫美女姐姐,我确实吐了一口血。还有郑妃,这部电视剧搞的乱七八糟,历史上兰陵王的郑妃可是荥阳郑氏!关于北齐那啥啥啥错误我就不想讲了,对了,高延宗也就是兰陵五弟,是一个胖子。
第二:周武帝宇文邕可是个不错的皇帝!我还记得当年历史教科书上有关于南北朝佛教盛行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周武帝为了国家实福肌弟可郗玖甸雪鼎磨行灭佛行动。这样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怎么可能和高长恭抢女人?还是个不知道哪里来的天女,好好笑!
此电视剧跟女相(现在貌似叫陆贞传奇吧)一样坑爹,不过女相起码还有帅哥美女咧。
总之你看这类电视剧,就别想着跟历史靠边了,最多最多就套个人名,如果你想了解历史推荐看一下25史。
三、兰陵王这段历史真实存在吗
真有,以下是本人研究史书《北史》自打,同样的回答已有三篇采纳,一篇推荐,望您采纳。
兰陵武王,名为高长恭,其父高澄,是东魏权臣,一时权倾朝野,在得知孝静帝一党欲除己而后快,高澄先声夺人,杀其党人,欲篡夺皇权,只是眼见到手的皇位,高澄却意外的被家中厨子刺杀。
但高氏一族没有因为高澄之死,而一跤失势,其弟高洋废孝静帝,登上龙椅,建立齐国(史称北齐),直到传至北齐第四任帝高湛,仅立国十一年,当时高长恭乃高澄第四子,辈份上来说是高湛堂兄弟,长恭长相貌美似玉,声音优美,内容却心怀壮志。
长恭因为宗室的关系,得以身任并州刺史,约治理今山西省一带,当突厥带大军来犯,兰陵王高长恭总能击败突厥大军,对於军中琐碎的小事都非常仔细处理,对将士极好,每有瓜果,都会跟将士分享。
当高湛治理齐国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564年的冬天,周(史称北周)国带领十万大军往齐国重镇金镛(意即洛阳)而来,人在邺城的武成帝高湛,闻讯大惊失色,因为金镛城现已被周国的十万大军重重包围,繁华的金镛直接影响著齐国之存亡,高湛立马下诏檄文,倾全国之力,救援金镛。
很快,全国军队,不分日夜的往金镛救援,此时金镛被周军如铁桶般的重重包围,金镛齐军三番两次的想杀出重围,然而,三军将士仅仅只突破周军第一道内层防线,就无能为力了。
然而在这紧急的时刻,援军赶到,援军之中的一名中军将领更是格外令人瞩目,因为他戴著一张狰狞恐怖的面具,这名将军率先杀出,仅率五百人竟能杀入周军的重重防线,为援军开了一条血路,杀至城下,被重军围困之际,此将一摘下面具,齐军高声欢呼,因为此人正是屡败突厥的猛将兰陵王高长恭,城上派出弓箭手支援援军,大败周军,事后齐军为高长恭还编了《兰陵王入阵曲》以示敬意,此战史称芒山之战,让高长恭名扬天下。
原来带面具之怪举,乃高长恭之习惯,由於其长相貌美,如似女子,战斗时,往往受敌人轻视讥笑,於是戴著张恐怖、惊耸的面具,以震摄敌军。
芒山之战高长恭受高湛看好,命贾护赏高长恭妾女二十,高长恭仅选一人。
然仅一年,高湛就退位,公元565年,后主高纬继位,面对这位军中英雄,对高长恭评论了芒山之战,就说:「身陷军中,想突围也就不太可能了。」高长恭有意无意的回了一句:「家事不就是像这样吗?」惹怒了高纬。
后高长恭转任司州牧、青州、瀛州刺史,官运恒通,一瞬之间,家财万贯,参军阳士深曾表其摊赃之事,士深却被免官。
一次长恭上朝,回府后,发觉仆人都在偷懒,走得只剩一个,长恭没罚那些仆人。
尽管身在官场的高长恭,依然还是征战沙场,不失雄风,公元571年3月,高长恭与大将段韶共同攻打周国栢谷,攻克后,再攻定阳。此时段韶生病,高长恭代理统领了段韶的部属,因战功先后受封长乐、乐平、高阳等郡的郡公。
定阳之战时,阳士深又与高长恭同事,怕长恭杀害自己,长恭对此啼笑皆非,仅以杖罚二十来使阳士别那麽提心吊胆的。高长恭的部下尉相愿曾质问高长恭,说:「王您怎会如此贪婪残忍呢?」高长恭不答,尉相愿又问:「是不是因为芒山之战,您怕功高盖主,所以才掩饰自己?」高长恭点了点头,尉相愿说:「皇上如此忌恨您,您做错就该罚,以错事隐藏自己,反会加速祸患的到来。」高长恭被这番正气凛然的话给感动得留下了男儿泪,向尉相愿跪下,请求保命方法。尉相愿说:「您有赫赫战功,现在又在定阳打了胜仗,威望名声太高,您应马上托病在家,不要干预政事。」高长恭同意了这个方法,并且照作了,朝廷却不让他辞官养病。
后来长江一带又有战事,高长恭非常担心自己又会成为将领,恨不得自己以前生的怪病都回来,一怒之下,索性有病也不去医治。公元574年5月,高纬无预警的派太医徐之范前来,拿毒药给高长恭服下,高长恭临死前对妃子郑氏说:「我一生效忠朝廷,没做错一件事,皇上为何要毒杀我呢?」郑氏泪眼惺忪的应了一句:「或许见到皇上,还有所挽回啊!」高长恭对郑氏天真的回答,无奈的笑了笑,服下了毒药。
长恭死前,还把一千两的债券都烧光了。死后追封太尉。
四、历史上真实的兰陵王,有过什么样的事迹
高长恭,一名高瓘,北齐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详。
累迁并州刺史。当突厥攻入晋阳时,他尽力击退敌人。
河清三年(564年)十二月洛阳之战时,北周攻击洛阳一带地区,围城却没有攻下。段韶、斛律光与高长恭奉命前往救援。
段韶利用谋略打败北周军队,高长恭带了500名骑兵冲进北周的军队,到达被围的金墉(现今河南洛阳东北故城)城下,因为高长恭戴着面具,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或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面具脱下来让大家看到他的面貌,哪里不平哪有兰陵王,之后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北周军队最后放弃营帐撤退。这场战役是高长恭最受注目的战役。
根据《北齐书》的记载,士兵们为了这场战役而歌诵他,后来就变成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同年十二月,他被任命为尚书令。
历封郡公他后来历任司州、青州与瀛州的地方首长。武平元年(570年)七月,被任命为为录尚书事。
武平二年(571年)二月担任太尉。同年三月,与太宰段韶、右丞相斛律光联合进攻跷谷,抵御北周宇文宪的攻击。
五月,段韶包围定阳城,而北周汾州刺史杨敷坚守住城池,段韶久攻不下。段韶病倒之后,由高长恭接替统领全军,他成功的利用伏兵击败了从城中撤退的杨敷军队。
武平三年(572年)八月,他被任命为大司马,武平四年(573年)四月担任太保。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
五、关于历史上真实的兰陵王
高长恭,名高肃,又名高孝瓘,字长恭。(?-573年),北齐大将,世称兰陵王。是北齐高祖高欢之孙,北齐文襄帝高澄之第四子,母亲姓氏不详(但是无论是《北史》或是《北齐书》皆对其余五王之母有所记载,独长恭“不得母姓”)。据说相貌柔美,为了在战场上能够威吓敌人,故戴面具上阵。其五弟安德王高延宗后来曾在576年称帝。
高长恭曾经担任赠州刺史。当突厥攻入晋阳时,他尽力击退敌人。河清三年(564年)12月芒山之战时,北周攻击洛阳一带地区,围城却没有攻下。段韶、斛律光与高长恭奉命前往救援。段韶利用谋略打败北周军队,高长恭带了500名骑兵冲进北周的军队,到达被围的金墉(现今河南洛阳东北故城)城下,因为高长恭戴着面具,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或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面具脱下来让大家看到他的面貌,城中的人才开始放箭保护他,之后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北周军队最后放弃营帐撤退。这场战役是高长恭最受注目的战役。根据《北齐书》的记载,士兵们为了这场战役而歌诵他,后来就变成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564年12月,他被任命为尚书令。
他后来历任司州、青州与瀛州的地方首长。武平元年(570年)7月,被任命为为录尚书事。武平二年(571年)2月担任太尉。571年3月,与太宰段韶、右丞相斛律光联合进攻跷谷,抵御北周宇文宪的攻击。5月,段韶包围定阳城,而北周汾州刺史杨敷坚守住城池,段韶久攻不下。段韶病倒之后,由高长恭接替统领全军,他成功的利用伏兵击败了从城中撤退的杨敷军队。武平三年(572年)8月,他被任命为大司马,武平四年(573年)4月担任太保。
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
在芒山之战后,北齐后主高纬曾问高长恭说,“这样冲进敌阵之中,如果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高长恭回答说,“国事就是我们的家事,在战场上我不会想到这个”,而后主因为他说的“家事”,又听到士兵们唱的《兰陵王入阵曲》,开始猜忌他会谋反。
定阳之战时,高长恭代替段韶的职务统率军队,但是常常收取贿赂,累积财富,属下尉相愿问他,“您既然受到国家的委托,为什么要如此贪心呢?”高长恭没有回答,尉相愿继续问说,“是不是因为芒山之战大胜,您害怕功高震主,遭受忌妒,而要作令人看不起的事情呢?”,高长恭说是的。尉相愿说,“如果朝廷真的对您有所妒忌,这件事情更容易被当成是罪名,不能避祸反而更快招来祸害。”高长恭流泪屈膝问尉相愿解决的方法,尉相愿说,“您之前已经立下战功,这次依然打胜仗,声望太大,最好之后都装病在家,别再管国家的政事。”高长恭同意他的说法,可惜没有办法成功退出。
573年(武平四年)5月,北齐后主高纬派遣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给高长恭,高长恭跟妻子郑氏说,“我对国家如此忠心,哪里有辜负皇帝,而要赐我毒酒?”,妻子回说,“为什么不亲自当面去跟皇帝解释呢?”,高长恭说,“皇帝怎么可能会见我”,之后就饮酒而死 。妻子郑氏则进入佛门。
六、历史真正有兰陵王这个人吗
兰陵武王高肃(公元541年-573年),南北朝北齐王室,一名孝瓘,字长恭,文襄帝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
插画家MANG蟒绘制的兰陵王(2张)乐平、高阳等郡公。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 :“吾本无此意 。”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