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痰是由哪个部位产生的,原理是什么,怎么样去预防,清痰跟浓痰有本质区别在哪里?
痰其实就是肺里的脓液,细菌就包藏在脓液中。当人们呼吸到不干净的东西时,这些东西在人体的呼吸道中经过特殊“处理”,最后会通过咳嗽被排出体外。所以即便是身体健康的人,他们吐出的痰也是不干净的。
而大量咳嗽吐痰的人往往是身体患有各种疾病的人,他们的痰液里存在着更多的致病物。痰是人体呼吸道的分泌物,它是通过支气管纤毛运动上皮纤毛的运动,从肺部向上呼吸道推动,最后,通过人的正常咳嗽反射从气管内咳出排出体外。
正常人痰很少,只是保持呼吸道湿润而分泌的少量粘液。但当人吸入刺激性气体、尘埃、致病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时,上呼吸道就可能发生炎症,或者肺部发生疾病,呼吸道就会分泌增加,痰量就会增加,而痰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可以由粘痰变成黄脓痰。
呼吸道分泌少量的粘液是正常的,它对人可以起一个保护作用。当人吸入比较冷和干燥的空气时,通过呼吸道可以使进入肺内的含氧空气进行湿润和加温。
也可以使吸入空气中的尘埃、有毒的其他颗粒以及空气中的含细菌的尘埃颗粒吸附在湿润的支气管壁上,通过支气管上皮的纤毛运动,推向上呼吸道,通过咳嗽排出体外,起到了保护肺脏的作用。
扩展资料:
痰在外观上有黄、白、绿、红、黄白等色,性状可分为泡沫痰、果冻痰、脓痰,稀痰、血痰等,按部位可分为大肺叶痰、小肺叶痰等,咳、痰、喘、炎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主征。下呼吸道感染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急性感染主要的是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多由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引起,是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常见于寒冷季节。当呼吸道发生炎症病变时,呼吸道液体的成分就会发生改变,形成痰液。
痰液中包含粘液、异物、病原微生物,各种炎症细胞及坏死脱落的粘膜上皮细胞等成分。痰液中液体主要是由支气管粘膜上皮的分泌粘液的腺体和杯状细胞分泌的。腺体的分泌受迷走神经支配,刺激迷走神经可以促使腺体分泌增加。
杯状细胞除了也受迷走神经支配外,在直接受到吸入的干燥空气、刺激性气体等刺激后亦分泌增加在慢性气管炎等疾病时,气管支气管内的腺体肥大,杯状细胞增多,而气管粘膜的纤毛运动减弱,造成痰液清除功能受阻,粘液不易排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痰症
导致痰症出现的因素有哪些?
1、支气管炎
不管是急性支气管炎还是慢性支气管炎,都有可能导致痰多咳嗽的症状出现,当被病毒细菌感染以后会出现急性支气管炎,痰液比较粘稠。而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支气管黏膜以及周围的组织出现了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所以就会有咳嗽以及痰多的症状出现。
2、支气管异物
这也是导致反复咳嗽的主要原因,还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的表现,由于异物对气管黏膜造成刺激,所以就会有不良的表现出现,肺栓塞也是导致痰多咳嗽的原因之一。
3、心血管疾病
当二尖瓣狭窄以及左心衰竭的肺静脉高压,就会有非常严重的心包积液,导致肺部充血以及水肿,就会让痰多咳嗽等症状出现。
4、胸腔积液
胸腔里面积液对于周围的组织以及器官会造成刺激而出现炎症反应,这是导致痰多咳嗽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气胸也会让这样的情况发生,所以使用正确方法积极治疗就相当重要,一定不要耽误治疗时间,否则会导致不舒服的情况越来越明显,治疗难度就会变得比较大。
痰症的中医辨证
在肺为燥痰,治宜润燥利气
痰在肺,多为燥火,盖肺为娇脏,既不耐湿,更不耐燥。燥热伤肺,肺阴不足,虚火灼金,炼液为痰,其痰少而难出,是为燥痰。李时珍谓之“痰丝”,以“痰丝”名燥痰,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燥痰之病机,而且描述形象贴切。李时珍认为,燥热灼肺所生,当用阴柔之品以润之,故用麦冬、五味子为丸服,酸甘合化,滋养阴液,肺燥得润,虚火得敛,则燥痰自化。其他如枇杷叶、天花粉、瓜蒌实、贝母等,亦是李时珍润阴化痰中经常选用之品。
在脾胃之痰,治法有燥润之别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若脾胃升降失司,阴阳失和则痰涎停聚,百病始生。痰病的治疗,不可单纯见痰治痰。在脾胃之痰,治法有燥润之别。在脾应健脾理气,燥湿化痰,使气机流通,水精四布,则痰化饮消。痰饮为阴邪,遇寒则凝,得湿则行,故以湿运为主。朱丹溪指出:“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
清代叶天土在胃阴学术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痰饮学说,从调理阴液精血出发,以杜绝生痰之源。叶天土认为“胃易燥,性喜柔润”、“胃主通降”、“所谓胃宜降则和,非用辛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外感湿热,燥邪与五志过极及误用汗、吐、下法伤津,皆能损伤胃阴。胃阴损伤,失其通降,则水谷聚生痰浊。胃燥津竭,土不生金,则肺燥生痰,又胃阴虚火旺,虚火循肺脉上犯肺金,则灼津为痰。故在治法上,以甘凉平润之剂濡养胃阴,回津生液,收摄虚火,兼能培土生金,加以饮食调理,如此可治生痰之源,不消痰而痰自消。
在肾之痰,治宜温肾纳气固本
肾为水脏,内含真火以温煦诸脏,司气化开合。肾阳弱,开合不利,化气行水失权,则水泛为痰,凌心射肺,致虚喘短气。《黄帝内经》云:“痰之本,水也,源于肾。”明代医家李时珍指出:“肾主水,凝则为痰饮,溢则为肿胀。”李中梓指出:“在肾经者,名曰寒痰。”临床以“脉沉,面黑,小便急痛,足寒而逆,心多恐怖,其痰有黑点而多稀”为特征。治宜温阳化痰,方用姜桂丸;偏肾阳亏虚,同服八味地黄丸;若脾肾虚寒,痰多食少者,又宜用胡椒理中丸。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痰症之情状,变化不一。古人不究标本,每著消痰之方,立消痰之论者甚多,后人遵其法而用之,治之不验,遂有称痰为怪病者矣。不知痰乃病之标,非病之本也。”痰饮之生原本于水,而肾主水。叶氏针对肾虚痰泛之证,用酸甘柔腻及血肉有情之品益精固肾,摄水制痰,使元气日强,痰必日少。可见其深悟治本之要决。
在心为热痰 治宜清热豁痰
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属君火之脏,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若平素痰热内蕴,复因外感六淫之邪,或情志抑郁,五志化火,灼津成痰,均可形成痰热之证。世以“丹溪为滋阴派”和“杂病用丹溪”之说。他认为痰在膈间或痰迷心窍,使人“癫狂,或健忘”;指出心阳虚则痰浊凌心,心窍被痰浊所迷,则发惊悸;若郁在心胆经,则宜温胆汤;“失志之郁,涎聚在心脾经”,则怔忡、惊悸,治宜安志汤。
清代名医王孟英对痰之病机,责之于“火”。对痰、火、气三者互相纠结,互为因果的病理机转,阐述尤为贴切。用药不犯一味温升,厚浊之物亦皆避之。
在肝为风痰 祛风豁痰分阴阳
肝为刚脏、主藏血,体阴而用阳,性如风木,易于动风。若情志不遂,致肝气不得疏泄,阻碍气机,则气滞痰生,或肝郁化火生风,灼津为痰,风痰内盛而发病。丹溪对风痰盛,出现“痰随气上”、“痰厥头痛,胸膈多痰,动则眩晕”,甚则“昏厥头痛”者,以治痰为先,用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万密斋条达肝气以治痰,其论治妇女肝经痰郁不孕,常在化痰剂中加香附、青皮、陈皮、郁金、柴胡等品,疏肝解郁,气行则痰清。温病名家王孟英对痰、火、气互为因果的病理机制尤为重视,治痰尤其灵活,对肝火内炽,痰热纠结而致之癫狂、麻木、眩晕、半身不遂、乳核等证,认为“必攻去其痰,使邪无依附而病自去,切勿以高年而畏峻药”。
痰症是什么病??
干咳是临床肺系疾病常见症状之一,病因复杂,病情顽固,治疗颇为棘手。近年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慢性持续性咳嗽都可做出病因学诊断,我们根据干咳的发病时间以及证候学特点,针对病因进行特异性中西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就干咳因理证治探讨如下。 燥邪犯肺 肺失宣降 此型常见于感染后咳嗽早期,每年多于秋季发病。盖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喜清肃而不耐寒热。秋季燥令,燥邪侵犯肺系,影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并灼伤肺津,遂发是证。临床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伴咽干、喉痒、鼻燥、口渴,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宜解表清肺,润燥止咳。方选桑杏汤加减,药如:桑叶、桑白皮、杏仁、南沙参、炙杷叶、大贝母、山栀子、淡豆豉、薄荷、芦根等。若患者鼻塞、恶风、咽痒等症状突出者,可酌加苏叶、蝉衣、白僵蚕等疏风宣肺止咳。 阴虚肺燥 清肃失司 此类证候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肺结核或肺癌等病,临床当作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亦可见于长期服用清热解毒或抗生素治疗后的病人,肺阴亏耗,津液不足,阴虚火旺,虚热内生。临床表现为干咳无痰,昼轻夜重,持续不已;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挟血,伴有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法宜养阴润肺,清燥止咳。方选沙参麦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药如沙参、玄参、麦冬、玉竹、百合、五味子、炙杷叶、浙贝母、桑叶、桑白皮等。若见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者加知母、地骨皮;口干咽燥,痰中挟血者,酌加芦根、白茅根。 肝郁气滞 津聚痰凝 此类证候多见于喉源性咳嗽,其主要症状以干咳为主,或呛咳少痰,伴有咽痒如蚁行及异物痰黏喉梗之不适感,咽痒即咳,咳声连连,迁延不愈,口干舌燥,胸胁胀满甚或隐隐作痛,情志不畅易诱发或加剧,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证属肝气郁结,津聚痰凝,气机不利,上逆作咳。治以疏肝解郁,理气降逆。方选四逆散合泻白散加减,药如柴胡、白芍、枳壳、厚朴、苏子、桑白皮、地骨皮、玉蝴蝶、浙贝母、桔梗等。若见胁肋隐痛明显者,酌加川楝子、元胡;咽干咽痛明显者,酌加黄芩、射干;抑郁不舒,烦躁不安者,酌加知母、丹皮、山栀子。 肝胃不和 气机上逆 此类证候多与胃-食道反流有关,患者食道24小时pH监测阳性。临床表现为干咳少痰,呛咳不已,易于夜间发作,常伴烧心泛酸,进食后尤甚,两胁不舒,夜寐不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析其病因病机,乃原发于胃,后传于肺,涉及肝气。证属肝胃不和,气机升降失调,肺气上逆。本病论治,当以肺为标,肝胃为本;止咳为标,降逆为本。故治以疏肝和胃,降逆止咳。方选旋复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药如旋复花、代赭石、清半夏、厚朴、苏子、郁金、炙杷叶、苦杏仁、黄连、吴茱萸、乌贼骨等。 肝阴亏虚 风摇钟鸣 此型常见于咳嗽变异型哮喘,多于春季发病。临床多表现为咳嗽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断,常在夜间或晨起发作或加剧,以干咳为主,时有少量白粘痰,偶伴喘息、胸闷,胁肋隐痛,咽干口渴,舌红少苔,脉弦细。患者多为过敏素质,既往常有个人过敏史或患有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湿疹等。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舒张试验阳性。辨证属于肝之阴血亏虚,血燥生风,阴虚风动,内风上扰,摇钟而鸣。治宜柔肝熄风,肃肺降逆,方选过敏煎加味,药如乌梅、五味子、柴胡、防风、白芍、钩藤、地龙、山萸肉、代赭石、前胡、甘草等。 综上所述,干咳作为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其病因多端,涉及脏腑多种,病情严重度不等,治疗反应不一,故在诊治过程中,当细究其病因病机,辨别所累脏腑病位,分清标本虚实,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针对性、特异性治疗,这样才能切中肯綮,效如桴鼓。
你可能是因为肺燥引起的,推荐偏方治疗 (1)川贝母12g,雪梨2个,猪肺250g,冰糖少许。将川贝母洗净,雪梨去皮洗净切成数块,猪肺洗净,挤去泡沫,切成片。将川贝母、雪梨、猪肺一起放入砂锅内,加冰糖少许,清水适量,置文火上熬煮3小时后即成。服用时吃梨、肺,饮汤。
此方适应于肺结核的干咳、咳嗽、咳血,以及老人干咳无痰、一般人的燥热咳嗽、口干痰黄等症,具有除痰、润肺、补肺的功效。
(2)银耳10~12g,冰糖适量。将银耳一朵一朵洗净,放入碗中用冷开水浸泡,水应浸过银耳,浸泡1小时,待其发胀后,拣去杂物。将浸泡后的银耳,再加冷开水和冰糖适量,放入碗中。将碗放入蒸锅内,隔水蒸炖2~3小时。服用时,饮汤、食银耳。
此方适应于秋冬燥咳、干咳无痰、咽干口燥,肺结核咳嗽痰中带血、虚热口渴等症,有滋阴润肺、生津止咳的功效,也是体质虚弱者的滋补品。
(3)丝瓜花10g,蜂蜜15g。将丝瓜花洗净,放入茶盅内,加开水冲泡,然后上盖浸泡10分钟后倒入蜂蜜,搅匀即成。服用时拣去丝瓜花不用,趁热饮用,每日三次。
此方适用于肺热型支气管炎,咳吐黄痰、喘息、胸痛、口燥等症,具有清肺平喘之功效。
(4)甜杏仁250g,核桃仁250g,蜂蜜500g,白糖适量。将甜杏仁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后用文火煎熬1小时。将核桃仁切碎,倒入盛白糖的锅内,待稠粘时,加入蜂蜜,搅匀,再烧沸,即成。将蜜饯双仁放入糖罐内备用。食用时,每次3g,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