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刘伯承简介
- 2、刘伯承简历
- 3、开国元帅刘伯承人物简介
刘伯承简介
刘伯承简介:
刘伯承1892年在重庆市开州出生,是中国 *** 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同时也是中国人民 *** 的缔造者之一,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
刘伯承原名叫做刘明昭,也曾用过刘伯坚这个名字,在辛亥革命的时候从军,1926年加入了中国 *** ,先后参与过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重要战役。
在新中国成立了以后先后担任了 *** 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历任 *** 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 *** 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 *** 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的时候被 *** 中央授予元帅军衔。
1986年的10月7日,刘伯承元帅因为身患重病久治不愈,在北京去世,享年94岁。
扩展资料:
在军史上,彭德怀和刘伯承都是非常重要的近现代军事人物,他们同为军队高级将领、统帅,却因个性、军事观念等等区别,在合作中冲突,在冲突中合作,留下很多谜团。
最后,在军队反教条主义、反党宗派集团、到庐山会议,刘伯承和彭德怀终于黯然都走向了属于自己的悲剧。
1927年,刘伯承被武汉 *** 任命为暂编第15军军长。
虽然当年因为国共频繁发生分歧,刘伯承并没有上任,但是,他也成为第一个在正规国军担任军长的党内的人。
当时,国军第20军军长贺龙不是党员,在同年的南昌暴动中,刘伯承出任前敌参谋长,辅佐贺龙、叶挺指挥军事。
南昌暴动失败后,当年11月,刘伯承、 *** 等30余人赴苏联学习军事,刘伯承则先后入学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
1929年,张学良在东北粗暴、简单推行革命外交意图拿回中东路路权,斯大林为此十分恼怒,于是,苏俄侵华的中东路战争爆发。
此时,刘伯承、 *** 、左权等人被秘密派遣西伯利亚,据当时在苏军伯力远东司令部担任参谋的伍修权回忆,刘伯承担任苏军远东工人游击队司令。
战后,苏军对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学员刘伯承大尉评语为以其丰富经验,可以被任命为高级指挥官。
1930年4月,中国红军快速发展。
李立三在上海总部给莫斯科的周总致函,要求在向中国红军调派军事骨干,就此,包括刘伯承在内的60来人的苏俄军校的中国军事学员在5月动身,于8月回到了上海。
刘伯承简历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名伯昭,字伯承,小名孝生,以字行,四川省开县(今属重庆市)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中国现代杰出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有“川中名将”、“军神”的称号。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过沪顺起义、南昌起义,先后任过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他对中国革命军队的建立和壮大,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不朽贡献。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一、详细介绍:
刘伯承原名明昭,1892年12月 4 日生于四川开县赵家场。
宣统三年(1911年)在万县参加响应辛亥革 命的学生刘伯承军。
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
次年参加四川讨袁(世凯)军。
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战争中, 历任连长、团长。
1916年 3月率四川护国军攻占丰都时,头部中弹, 右眼致残。
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时,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前敌指挥官,屡打胜仗,被誉为川中名将。 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12月与杨闇公、朱德等发动沪州、 顺庆(今四川南充)起义,任总指挥,率部同四川军阀作战,策应北伐战争。
1927年接受中共中央指示后转往南昌,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失败后经香港转赴上海。
1928年留学苏联。
1930年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 12月回国,协助周恩来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32年 1月进入中央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
1932年10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协助朱德、 周恩来指挥第四次反“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因用俄语当面怒斥从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而被撤职,调任第五军团参谋长。
1934年底复任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
1935年 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会后,协助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
1935年5月 4日, 指挥干部团强占皖平渡,保证全军安全北渡金沙江。随后任先遣队司令,与政委聂荣臻率部为全军开路。
进人大凉山时,坚定地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全军顺利通过彝族区,并在当地留下民族团结的佳话。第一、 第四方面军会合后,他作为总参谋长与朱德随红军总部在左路军。他和朱德坚定地维护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方针,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在山西前线组织所部进行阳明堡夜袭战、七豆村伏击战等战斗。
1938年后,与政委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等指挥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沉重地 打击了日军。
随后又取得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和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的胜利,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1940年组织部队参加百团大战,破袭正(定)太(原)、平汉、自(圭)晋(城)和(大)同蒲(州)铁路交通线。
1943年 9月赴延安。
1945年 6月当选为中共 第七届中央委员。
1945年 8月20日,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1945年9月至11月与政委邓小平指挥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控制晋东南和打通平汉路的企图。
1946年 6月,与邓小平政委奉主力部队在十个月内连续组织陇海、定陶、巨(野)金(乡)鱼(台)和豫北等九个战役,歼敌十二万余人,挫败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1947年 6月,与邓小平率十二万大军突破黄河河防,指挥鲁西南战役,随即千里跃进大别山,重建大别山根据地。
1947年10月,蒋介石派白崇禧指挥 33个旅围攻大别山。 12月,刘邓决定以邓小平等率主力在大别山坚持内线斗争,刘伯承率一部北渡淮河,调动敌人。刘邓大军和进军豫皖苏的陈(毅)粟(裕)野战军和进军豫西的陈(赓)谢(富治)集团互相配合,经十个月艰苦作战,扩大了中原解放区,迫使国民党军进一步陷入被动。
1948年 5月,任中原军区司令员。
1948年11月,与邓小平、陈毅、 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中原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
1948年12月15日,与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解放军将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全歼于宿县以南的双堆集地区。
1949年 2月,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
1949年4月,与总前委其他领导人一道指挥渡江战役,并直接指挥第二野战军解放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广大地 区。
同年冬,指挥第二野战军主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第一野战军的配合下进军大西南,执行远距离迂回包围的方针,解放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
1949年1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1950年冬,他领导组建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院长兼政委。
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57年9月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
1958年被扣上教条主义的帽子而受到错误的批评。
1959年后曾负责中央军委的战略研究工作。他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66年 1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他还是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82年,因年高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
1986年10月 7日在北京逝世。
二、人物评价:
刘伯承的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部过程。判断敌情准确,计划战斗周密,善于出奇制胜,以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著称。朱德元帅曾赞誉刘伯承“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
陈毅元帅留下过“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的名句。邓小平同志在《悼伯承》一文中写道:“伯承同志是我党我军的大知识分子,大军事家。刘伯承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军事理论造诣,在国内外屈指可数。”“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伯承是有大贡献的。”面对荣誉和功劳,本人生前曾谦逊地说:“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点点成就,那是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所给自己的,离开党,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的。因此,愿意在党的领导下,做毛主席的小学生,为中国人民尽力。如果自己一旦死了,在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十二个大字,那就是自己最大的光荣。”其主要著述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译著有《苏军步兵战斗条令》、苏军《合同战术》等。
开国元帅刘伯承人物简介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刘明昭,曾用名刘伯坚,四川省开县人(现重庆市开州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军事 家、 马克思主义 军事理论家,军事 教育 家。
辛亥革命时期从军,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相继参加了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长征、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等。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刘伯承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 社会主义 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迈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