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子路的志向
- 2、侍坐中四个弟子的志向是什么?
- 3、请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各自的理想是什么
- 4、子路,孔子,颜回的志向分别是什么?(古文原版,要简体字的)
- 5、子路的志向是什么呢?
- 6、孔子四个弟子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子路的志向
子路的志向
《论语·公冶长篇》第25章记: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字面的含义是颜渊、季路侍奉在老师的旁边,孔子就说:“为什么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就说:“我愿意将自己的车子、马匹、衣服、轻暖的皮衣,和朋友一起使用,即使用坏了我也不会感到遗憾。”
本章主要讲孔老夫子与弟子颜渊、子路谈论人生志向的问题。那什么是志呢?为什么要立志?
言为心声,志为前导。志是心之所向,即内心所追求的目标和方向;立志是为学的动力。宋儒张载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明儒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劳苦无成矣。”他还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志趣不远,做什么都心不在焉,没有根本,甚至学了很多也是劳苦无成。
子路,他的性格特点率真、刚猛。他有很多重要的美德,比如他对父母很孝顺,列入古代二十四孝名录中;他对朋友重信重义,他闻过则喜,勇于改过和迁善。子路的志向是什么呢?他说:我愿意将自己的车子、马、衣服、轻暖的皮衣,和朋友一起使用,即使坏掉了我也不会感到遗憾。在子路的心中,他并不看重这些身外之物,也不会为物所牵绊而烦恼,只要朋友需要,就毫不吝啬地分享给朋友。
子路的这种重义轻财、与朋友共的志向;这种广大之心不私己物,坦荡浩然之气,正是他勇悍求仁之心切切。
子路的志向忘物,就是不会受物的牵绊而烦恼,生命就变得更加自由,他的境界比我们普通人高出一大截。所以,子路的志向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和效学。
在《论语·先进篇·侍坐》章里,夫子问志于四子,子路也是率先回答:“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说:让他治理千乘之国,即使兵临城下、饥荒,只要三年,可使民众有勇,且知道礼仪之方。
子路这个志向为何前后不一样呢?有什么关联呢?其实,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并不矛盾,为志的“一体两面”。前者,更侧重于个人心性修养方面的志向,忘物,即内圣;后者,更侧重于外在给予平台,建功立业的志向,即外王。
【感悟】
通过本章的学习,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1、立志对一个人的生命提升、人生发展以及所选择的道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寻找和确立了自己的志向,才能在这期生命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2、不仅要立建功立业的志向,更要立心灵提升的志向,才能不为物和名利所累,才能真正地自立立他、自利利他。
侍坐中四个弟子的志向是什么?
侍坐中四个弟子的志向:
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有勇气并懂得道理。侧重于强国。可见他是个有抱负、有自信,却鲁莽、轻率之人。
公西华的志向是: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侧重于以礼治邦。可见他是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之人。
冉有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很难办到。侧重于富民。可见他性格是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志向,可见曾皙的性格是从容不迫,逍遥洒脱。
《侍坐》赏析
《侍坐》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言志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先富后教,礼乐治国。孔子对他们三人的志向都是肯定的。
哂笑子路,不是认为他的政治主张不对,而是用委婉的态度批评“其言不让”。曾皙的话似乎与政治无关,但他描绘的是一个太平社会的缩影,即形象化了的礼乐之治的盛世,所以深受孔子的赞扬。
请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各自的理想是什么
孔子四个弟子的志向分别是:
1、子路的梦想是治理国家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他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2、冉有的梦想是治理一方土地
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他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3、公西华的梦想是做宗庙祭祀礼仪工作
公西华愿意学习做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4、曾皙梦想是快乐的春游
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他的“礼乐治国”实际上是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的思想,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我们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既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继承,也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
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子路,孔子,颜回的志向分别是什么?(古文原版,要简体字的)
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论水那番话的含义:水有德行、有情意、有志向、善施教化,其实说的是自己对以后教育的最高品质向往,以至于后来孔子成为一代圣人。在这段话中说的也是对学生的期待,也是对学生的谆谆教诲。而这里的学生也代指的是颜回。因为后面颜回说的做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其实也是汇映了前面所说的水有德行,有志向。
【学生的志向:孔子对他们两个的期待都非常高,所以当学生们散开的时候只有颜回家和子路在孔子身边,子路性格外向,心地善良,而颜回稳重,都是孔子赞赏的一种品格,子路说的是对人仁义,和人分享,正好印证了孔子说的仁义,而颜回说的是“不为自己表功”则是儒家学说的最高境界,就是不“争”,代表的都是孔子的儒家学说的精髓,所以孔子很高兴所以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子路非常地重视朋友,很讲义气又豪爽.其实他和孔子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是孔子其他的学生所达不到的.
颜回则是对自己的高度要求,自己要谦逊要儒雅.
孔子则表达对所有人的关爱,就是他自己追求的仁者爱人
子路的志向是什么呢?
子路的志向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着改变的,从一开始的简单的物质需求慢慢转变,最后变成了君子之道。
子路早年生活比较清贫,事亲至孝,是《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故事的主人公,比孔子小9岁,是孔子的弟子中追随孔子时间最长的人。
子路的特点:
子路是侍奉孔子时间最长的徒弟,他的一生可以用悲壮一词来形容,他想退出朝内纷争,却又不愿丢掉忠心之名,最后只能以死换取自由,实属无奈。子路性格刚直,早年好勇尚武,据说还陵暴过孔子,后来孔子对他设礼以教,这才有了这位徒弟。子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还负责当孔子的侍卫,一路上帮了孔子很多。
孔子四个弟子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孔子四个弟子的志向分别是:
1、子路:安邦定国;
2、冉求:富国强民;
3、公西赤:兴教化民;
4、曾点:社会大同。
孔子的评价:
1、子路当仁不让而果敢,具有政治家里气魄,但把治理一个邦国看得如此容易,未免太过于轻率。
2、冉求独专于经济而让贤于政治的经济学家风采。
3、公西赤含蓄而又风雅,具有外交家的气度,虽事情重大,但他是娓娓道来,又较为实际,显得谦逊有致。
4、曾点闲适恬淡而又具有优雅的审美意境,似有大教育家的风范,他所描绘的图景,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富足安康、家国安宁的大天下承平景象。
孔子和子路的小故事:
子路最初见教于孔子的时候,孔子问:“你的爱好特长是什么”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个,只是以你的能力兴趣,而加之以圣贤的学问,难道(别人)还能比得上吗。”
子路问道:“学习圣贤学问有什么好处?”孔子回答道:“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驾御没有驯服的狂马就不能放下马鞭子,操持在手上的弓是已经矫正好的,不能临用再矫正。
木材依据墨绳砍斫所以能挺直,人能接受劝谏就不失圣贤的智慧。接受尊崇圣贤的学问道德经验的人,谁不是顺利而有成?毁灭仁义,厌恶读书明情理之人,自己一定和刑罚接近。所以君子不能够不学习圣贤。”
子路说:“南山有竹子,不要揉捏自然笔直;斩断了使用,可以穿透犀牛皮。根据这个现象来说,何必一定要学习?”孔子说:“给竹子的尾部装上羽毛,前面安上锋利的箭头,那么他能射透得不是更深吗?”子路再三礼拜孔子,说道:“恭敬的接受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