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后汉书,刘盆子传》
译文:刘盆子,太山郡式县人,是城阳景王刘章的后代。他的祖父刘宪,在元帝时被封为式侯,父亲刘萌继承了爵位。王莽篡夺了王位后,封国被取消,刘盆子就成了式县人了。
刘盆子是城阳景王刘章的后代,本篇叙写了刘盆子被赤眉军推上帝座,又最终被光武帝征服的一生。记录了赤眉军发展壮大、显赫一时,又走向衰败没落的过程。刘盆子本是个放牛娃,只因他有刘家的血统,就哭哭啼啼地被人推上了帝座。虽然赤眉军这支农民起义军有过雄厚的群众基础,曾有号称百万大军的辉煌历史,但他们只知造反,却没有明确的计划与目标,缺乏收复天下的宏伟战略,最终成为四处抢掠的“贼人”。
上余青州书文言文翻译
1. 古文翻译 谢拉
(居住在)右地的苏东坡赠给王定国诗,乡里的先生李公誊写的(这些)。
开始时,闽中(今福建)的郑定已经很有盛名,一时之间,(当时的社会)名流都争相的羡慕他。郑公得到自己亲手所写的秦淮海的词集,(很喜欢),未曾停止的读了二十年,于是另外地有了想法。郑公生性非常地(喜爱)致远恬淡,(而)惟独嗜爱读书(从未)厌倦。
每每遇到出游的人,不关心他的(家势)盛衰贫富,就换帽子脱下衣服鞋袜(以示豪爽)和那人交往,在哦壁上写诗,命下人拿来纸笔等,迅速地写了几十遍,很高兴地选了一天就离开了。
(他的)妻子曾经(因生病)呆在床上,郑公为她做饭,顺便就用(烧柴火所剩的)灰写字,用手指做画用大拇指支撑着很久也不休息。很长时间了,听到孩子啼哭的声音,才想起他的妻子需要饮食。
一个(当时)有名的公子,字时行,做官到了青州推官(这个职务),(当)他死的时候,妻子儿女(因为)贫穷没办法回家,(郑公)旅行到那里,把公子时行埋葬到青州并在那里安家。咳,(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郑公的品行了!
在这之前的几十年,郑公的书流落在私人手里还很多,当时的人不懂的重视它们,而现在(想要)购买他的书的人,(即使出)很高的价钱(也)不能买到了。因为古人的文章虽然主要叙述微小的事情,而且还泯没了当时的言论,然而古人文章的光辉精彩的地方终究是不可以被覆盖的,所以郑公的书暂时的无人问津而最终彰显了。
2. 文言文阅读刘善明翻译
一文言文阅读(24分)
4.A【诡:说假话,欺骗】
5.B
6.D【②是刘善明的伯父弥之所为,⑤是皇帝对刘善明的赏赐,⑥是刘善明上表劝谏皇帝的主张。】
7.B【担任北海太守,占据州郡与伯父弥之呼应平乱的是刘善明的从伯怀恭】
8.⑴善明接受征召,又被推荐为优秀人才。宋孝武帝看他策对时谈论刚毅正直,认为他很特殊。(“辟”、“举”“强直”“异”各1分,句意2分)
⑵善明因为母亲还在敌方,不想到西方去,哭着坚决请求不去,被允许。(“以”“西”“固”“见”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刘善明是平原人。元嘉末年,青州闹饥荒,到了人吃人的程度。善明的家里有储粮,他亲自施粥给人们,并打开粮仓来救济乡邻,许多人得到救济而活了下来,乡里人称他家的田为“续命田”。
四十岁时,刺史刘道隆征召他为治中从事。父亲刘怀民对善明说:“我已知道你能立足于世了,还想看看你能立足官场。”善明同意 *** ,又被推荐为优秀人才。宋孝武帝看他策对时谈论刚毅正直,认为他很特殊。
泰始初年,徐州刺史薛安都反叛,青州刺史沈文秀响应。当时州衙府在东阳城,善明的家在城内,不能自救。伯父弥之用假话表示要在文秀那里效力,文秀就派他带着军主张灵庆等五千人去支援安都。
弥之一出城,悄悄对部下说:“现在脱离祸坑了。”走到下邳,起义背叛了文秀。善明的大伯怀恭任北海太守,占据州郡与他呼应。善明密约聚集了宗族门人部下,有三千人,夜里杀出关投奔北海。弥之不久就被薛安都杀了,明帝追赠他为辅国将军、青州刺史。文秀投降了,授予善明为屯骑校尉,出京任海陵太守。郡边界靠海,没有树木,善明督促百姓种上榆树、槚树和一些杂果树,于是得到收益。
五年,青州被北虏攻陷,善明的母亲沦陷在北方,北虏把她迁到了桑乾。善明穿布衣,吃素斋,悲伤得如同守丧。明帝每次看到他这样子,为他叹息,当时人称颂他。转任为宁朔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善明因为母亲还在敌方,不想到西方去,哭着坚决请求不去,被允许。朝臣大多同情善明的心情。元徽初年,派遣去北方的使者,朝臣们商议让善明推荐人选,善明推举北平的田惠绍出使北虏,赎回了母亲。
太祖即位,因善明功高忠诚,召来对他说:“淮南是京城的近郊,不是亲信贤臣,我不会让他管理,你就替我卧而治之吧。”封为新涂伯,食邑五百户。
善明至郡府,上表奏事。又撰写了《贤圣杂语》一书呈献给皇上,用来起讽喻作用。又劝阻建宣阳门;上表奏陈应明确地方执政者赏罚;兴学校,修治齐国的礼仪;广设宾馆,来接待边远的人。皇帝回复:“你详细表达了正直忠诚的思想。用赏罚来管理地方官,装饰宾馆来接待远方的人,都是古代的好政策,我当努力去做。重新制定礼仪,或许不容易;国家与学堂的好策略,我已命公卿办理,宣阳门现已命令停建。我徳薄缺点多,还想再听到你的忠言。”
善明身高七尺九寸,一向不爱淫声女色,住的只是茅屋和用斧砍的木料建构,床榻桌子等,也不削刨打光。建元二年去世,遗言薄葬。儿子刘涤承袭爵位。善明家里没有留下积蓄,只有八千卷书。
【摘自百度】
3. 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后汉书,刘盆子传》
后汉书,刘盆子传译文: 刘盆子,是太山郡式县人,城阳景王刘章的后代。
祖父刘宪,元帝时封为式侯,父亲刘萌嗣位。王莽篡位后封国被除去,因而成了式县人。
天凤元年(14年),琅笽郡海曲县有一个吕母,她儿子是县吏,犯了一点小罪,县宰把他杀了。吕母怨恨县宰,秘密纠集宾客,策划为儿子报仇。
吕母家素来富有,家产数百万,于是更酿醇酒,购买了刀剑衣服。年轻人来买酒的,吕母都赊给他们,看到贫乏的,还常借给他们衣裳,不问多少。
几年过去,家财渐渐花完了,年轻人都准备向她还债。吕母垂泪哭泣说“:我之所以优待诸位,不是想求利,只是因为县宰不讲理,枉杀了我的儿子,我要为儿子报仇罢了。
你们宁愿哀怜我吗?”少年们都觉得她忠气壮烈,平时又受了许多恩惠,都答应了她。年轻人中有勇士自称猛虎的,于是互相集聚得数十百人,与吕母一起到了海上,招合亡命之徒,人数到达数千人。
吕母自称将军,带兵回来攻破了海曲县,活捉县宰。县吏们叩头为县宰说情。
吕母说:“我儿子犯了一点小罪,本不当死,却被县宰枉杀了。杀人者死,有什么情可说呢?”于是杀了县宰,拿县宰的头去祭儿子的墓,复回到海上。
数年后,琅笽郡人樊崇起兵于莒,有众百余人,转战到太山,自号三老。这时青、徐二州闹大饥荒,盗贼蜂起,强盗们认为樊崇勇猛,都归附于他,一年之间扩大到万余人。
樊崇同郡人逄安,东海郡人徐宣、谢禄杨音,也各起兵,合起来达数万人,都引兵归樊崇。一起回攻莒县,攻不下,转掠到姑幕县,因而击王莽探汤侯田况,大胜,杀万余人,于是北入青州,所过之地都进行虏掠。
回到太山,驻扎南城县,起初,樊崇等因穷困而为盗寇,没有攻城略地的打算。后来队伍渐渐扩大,就互相约定: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偿创伤。
以言辞为约束,没有文书、旌旗、编制、号令。其中职位最高的号为三老,其次为从事,再次为卒吏,一般的泛称为“巨人”。
王莽遣平均公廉丹、太师王匡发动进攻。樊崇等准备迎战,但耽心自己部下与王莽兵混淆不清,于是令自己部下都把眉毛涂红以相识别,从此号称赤眉。
赤眉大破廉丹、王匡军,杀万余人,追到无盐,廉丹战死,王匡逃命而走。樊崇又引其兵十多万,再次回兵包围莒县,数月。
有人对崇说:“莒,是我们的父母之乡,为什么要攻它呢?”樊崇乃解围而去。这时吕母病死,她的部下分别加入到赤眉、青犊、铜马各部中。
赤眉军就侵入东海郡,与王莽沂平郡大尹作战,失败,死数千人,于是离开东海,攻掠楚、沛、汝南、颍川,返回陈留,攻拔鲁城,转到濮阳。正好更始定都洛阳,派使者劝樊崇归降。
樊崇等听说汉室复兴了,就将兵留下,亲自率大帅二十多人随使者到洛阳投降更始,都被封为列侯。樊崇等既没有自己的封地,留守的部众慢慢开始离叛,樊崇等于是离开洛阳返归其兵营,率军入颍川郡,分其部众为二部,樊崇与逄安为一部,徐宣、谢禄、杨音为一部。
樊崇和逄安攻拔长社县,南击宛城,斩县令;而徐宣、谢禄等也攻拔阳翟县引部到梁县,击杀河南太守。赤眉部众虽多次打胜仗,但疲敝厌战,都日夜愁泣,想要东归。
樊崇等商议,考虑到一旦东归,部众势必散伙,不如西攻长安。 更始二年(24年)冬,樊崇、逄安到武关,徐宣等从陆浑关,两路并进。
三年正月,都到达弘农县,与更始诸将连战都获胜,部队就大发展。于是分一万人为一营,共建三十营,每营设三老、从事各一人;进到华阴。
军中常有齐巫击鼓跳舞祭祀城阳景王以求福衤止。巫者胡说,景王大怒说:“当为天子,何故为贼?”嘲笑巫者的人就得病,军中为之惊恐。
这时方望的弟弟方阳怨恨更始杀了他哥哥,就上书劝樊崇等说“:更始荒乱,政令不行,故使将军到达这种地步。现在将军拥有百万之众,西向帝京长安,而无称号,叫做群贼,这是不能持久的。
不如立刘氏宗室,打着正义的旗号以进行诛杀讨伐。以此号令,谁敢不服?”樊崇等以为这样很好。
樊崇向前挺进到郑县,就与诸将共议说:“现在我军迫近长安,而鬼神这样显灵,应当求刘氏宗室共立为帝。”六月,就立刘盆子为帝,自号建世元年。
当初,赤眉经过式县,虏掠了刘盆子及他的两个哥哥刘恭、刘茂,都留在军中。刘恭从小学习《尚书》,懂得书中的一些大义。
后来随樊崇等投降了更始,即被封为式侯。因通晓经术多次上书议事,拜为侍中,从更始在长安。
刘盆子与刘茂留在赤眉军中,归属于右校卒吏刘侠卿,负责割草喂牛的工作,号称“牛吏”。后来樊崇等想立皇帝,查找在军中的城阳景王后裔,共得七十多人,只有刘盆子与刘茂及前西安侯刘孝最为近属。
樊崇等商议说“:听说古代天子带兵称上将军。”于是就用木片写了一个“上将军”的标记,另外又把两个一样大小的空白木片放在箧中,于是在郑北设了一个坛场,祭祀城阳景王。
三老、从事都大会于台阶之下,刘盆子、刘茂、刘孝三人站于正中,按年龄大小依次去摸取木片。刘盆子最幼,最后一个去摸,刚好摸中“上将军”木片,坛下诸将于是都向刘盆子称臣拜贺。
刘盆子这时年仅十五岁,披着头发光着脚,穿着破衣,脸红流汗看到大家向他跪拜,吓得要哭。刘茂对他说:。
4. 文言文翻译
田豫,字国让,渔阳郡雍奴县人。刘备投奔公孙瓒,田豫当时年纪还少,自己托身于刘备,刘备非常看重他。刘备任豫州刺史,田豫以母亲年老为理由请求回乡,刘备涕泣着与他告别,说:"只恨不能与君一起建立大业。"
公孙瓒命田豫为守东州县令,公孙瓒的部将王门背叛公孙瓒,为袁绍率领一万余人前来进攻。众人恐惧,准备投降。田豫登上城墙对王门说:"你受到公孙将军厚待,却离开他,想必有不得已的原因;如今却回来为敌,这才知道你是个犯上作乱的人。人们虽然只有提瓶打水的才智,也知道守护自己的瓶子。我已接受了公孙将军的委任,你为什么不赶紧来进攻?"王门惭愧地退走了。公孙瓒失败后,鲜于辅为属下官民所推重,代行太守之事,他与田豫素来关系很好,任命田豫为太守府长史。当时群雄并起,鲜于辅不知依从谁好。田豫对鲜于辅说:"最终能够安定天下的,一定是曹操。应该赶紧投奔他,不要等着以后遭祸。"鲜于辅听从了他的建议,因而受到曹操的重用和封官、尊宠。曹操召田豫为丞相府军谋掾,任命为颖阴、郎陵令,迁升为弋阳太守,所到之处,都得到很好的治理。
鄢陵侯曹彰征讨代郡,以田豫为相。军队进抵易水北岸,敌人埋伏下骑兵偷袭,军人乱成一团,不知如何是好。田豫根据地形,用战车围绕成圆形战阵,弓弩手拉满弓守在里面。胡人攻不进来,便溃散了。大军乘势追击,大破敌兵。田豫于是挥兵前进,平定了代郡,这些都是田豫谋划的。
又迁升为南阳太守。先前,郡里人侯音反叛,率众数千人在山中作盗匪,给南阳造成极大祸患。前任太守收捕了侯音的党羽五百余人,上表奏请全部处死。田豫召见全体在押囚犯,加以安慰晓谕,为他们指明悔过自新之路,打开刑具,一次全部释放。各位囚犯都叩头感恩,希望为田豫效命,当即互相转告,各部盗贼一天之内便都解散了,郡中得以清静安定。田豫如实向上汇报,曹操予以表扬。
太和末年,公孙渊在辽东反叛,魏明帝要征讨他,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中领军杨暨推举田豫,于是使田豫以本官统帅青州的各路军队,假予符节,前往讨伐。正值吴国派使臣与公孙渊相勾结,明帝国为贼人众多,又要渡海,诏令四豫停止出兵。田豫估计,贼人船只将要返回,正是年底风急的季节,一定惧怕风高浪大,东面又无岸可依,肯定要到成山。成山没有藏船的地方,只好依傍岸边行进。他观察好地形,在各个山岛的险要之处,布置军队防守,他亲自到成山,登上汉武帝所建的楼观。贼人返回时,果然遇到大风,船只都触山沉没,飘荡到岸边,无处逃窜,全为田豫布置的将士俘虏。当初,各位将领都笑他在空地等待贼人,及至贼人惨败,都争相执行他的计划,请求入海夺取飘泊的敌船。
田豫生活俭朴清贫,朝廷给他的赏赐都分发给部下将士。每次胡人给他个人送来礼品,都登记好收入官府,从不拿到家里,因此他家中常常贫困。他虽然性情孤傲,与他人很少来往,但人们都很看重他的节操。嘉平六年,朝廷发布诏令褒扬,下令赐给他的家属钱谷。正始初年,迁升为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官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多次请求退职,太傅司马懿认为田豫年纪正壮,下书告谕不予同意。朝廷拜他为太中大夫,仍领取九卿的俸禄。田豫八十二岁时去世。
5. 文言文李时行嗜书不厌的译文..急
苏东坡赠给王定国一首诗,同乡先辈李时行书写了它。
当初,闽中的郑定以书法出名,一时间名人争相仰慕他,李时行得到了他写的秦观的一首词,亲手模仿他二十年,于是另写出了一番意趣情态,豪放、飘逸、悠闲、清丽,成为了一家之书。李公性情最是悠远恬淡,唯独喜好书法,从不满足。
每到游历的地方,不问它的兴衰,就高兴地脱下帽子、衣服和鞋袜走来走去,坐下来吟诵壁上的题诗,并拿出纸笔,临摹几十遍,高兴地一整日才离开。他的妻子曾临产,李公替她烧热水,在柴草焚烧后的灰烬上写字,手指手腕不停地画动,不稍作休息,时间长了,听到小孩子的哭声,才想起他的妻子要喝水。
李公名子,字时行,官做到了青州的推官。他死了以后,妻子贫穷不知将他葬在哪里,(只好)将他葬在青州。
唉!(从此事)能看出李公的品行啊! 前几十年,李公的书法流落到普通人家的很多,当时的人没有醒悟看重它们,现在买他们的人,出高价也买不到了。古人虽然书写的都是些小事,也有在当时被湮没的,但它们的光辉、精华最终不会被遮掩,所以李公的书法也是一时被湮没而最终彰明于世。
6. 《北齐书.颜之推》文言文翻译
《北齐书·颜之推》
颜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也。父勰,梁湘东王萧绎镇西府谘议参军。之推早传家业。年十二,值绎自讲《庄》《老》,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博览群书,无不该洽[注],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绎以为其国左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绎遣世子方诸出镇郢州,以之推掌管记。值侯景陷郢州,频欲杀之,赖其行台郎中王则以获免,被囚送建业。景平,还江陵。时绎已自立,以之推为散骑侍郎,奏舍人事。后为周军所破。大将军李显庆重之,荐往弘农,令掌其兄阳平公远书翰。值河水暴长,具船将妻子来奔,经砥柱之险,时人称其勇决。显祖见而悦之,即除奉朝请,引于内馆中,侍从左右,颇被顾眄。天保末,从至天池,以为中书舍人,令中书郎段孝信将敕书出示之推。之推营外饮酒,孝信还以状言,显祖乃曰:“且停。”由是遂寝。
寻迁中书舍人。帝时有取索,恒令中使传旨,之推禀承宣告,馆中皆受进止。所进文章,皆是其封署,于进贤门奏之,待报方出。兼善于文字,监校缮写,处事勤敏,号为称职。帝甚加恩接,顾遇逾厚,为勋要者所嫉,常欲害之。崔季舒等将谏也,之推取急还宅,故不连署。及召集谏人,之推亦被唤入,勘无其名,方得免祸。
及周兵陷晋阳,帝轻骑还邺,窘急计无所从,之推因宦者侍中邓长颥进奔陈之策,仍劝募吴士千余人以为左右,取青、徐路共投陈国,帝甚纳之。齐亡入周,大象末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甚见礼重。寻以疾终。有文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并行于世。
(节选自《北齐书·颜之推》)
[注]该洽:博通,广博。
译文:
颜之推,字介,是琅邪临沂人。父亲名勰,是梁湘东王萧绎的镇西府谘议参军。颜之推很早继承家传的学业,十二岁时,适逢萧绎亲自讲说《庄子》《老 子》,他就参与到门生行列。他对清谈并不爱好,退学回家,自学《周礼》《左传》。他广泛地阅读各种书,无所不晓,文词典雅明丽,很受镇西府的人称赞。萧绎 任他为湘东王国的左常侍,加授镇西府的墨曹参军。他嗜好喝酒,过分任性放纵,不饰仪容,当时的舆论因此轻视他。萧绎派世子方诸出镇郢州,叫颜之推任管记。 正赶上侯景攻陷郢州,多次想要杀死他,依赖他的行台郎中王则说情才得以豁免,被囚禁押送到建业。侯景被平定后,(颜之推)回到江陵。此时萧绎已经自立为 王,任命颜之推为散骑侍郎,掌管舍人之事。后来萧绎被周军所击败,周大将军李显庆看重之推,推荐他去弘农,让之推在他的兄长阳平公李远处掌管书翰。正好黄 河水暴涨,颜之推就备办船只带妻子儿女逃奔北齐,中间经历险要的砥柱山,当时人称赞他勇敢有决断。齐显祖见到颜之推很喜欢他,立即授他奉朝请,召请他到内 馆里,随侍在自己身边,(颜之推)颇受重视。天保末年,随从至天池,准备任命颜之推为中书舍人,派中书郎段孝信带敕书给颜之推看。颜之推正在营外饮酒,段 孝信回来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显祖,显祖就说:“暂且停下。”于是任命就停止了。
后来官职慢慢升至中书舍人。皇帝不时有索取,常叫中使传达旨意,颜之推遵守旨意宣布,馆中人都听他命令。馆里所进呈的文章,都由颜之推将文章封缄后 复加印记,到进贤门奏上,等有了答复才出来。颜之推还擅长书法,监察校对抄写,办事勤快敏捷,可说是才能和职位相称。皇帝对他恩宠很重,待遇越来越优厚, 被功勋卓著官居要职的人嫉妒,(这些人)常常想要加害他。崔季舒等人将向皇帝进谏,颜之推有急事回家,所以未能同其他人联合署名上书。等到(皇帝)召集进 谏的人,颜之推也被叫进去,勘验奏书上没有他的名字,才得以逃过灾祸。
等到周兵攻陷晋阳,皇帝轻装骑马逃回邺地,困窘急迫不知道怎么办好,颜之推沿用宦官侍中邓长颙关于逃往陈国的计策,仍然劝皇帝招募一千多个吴地的人 做自己的随从,取道青州、徐州一起投奔陈国。皇帝采用这个计策,皇帝很想采用这个计策,把它告诉丞相阿那肱等人。阿那肱不愿意到陈国去,劝皇帝将珍宝辎重 等物送到青州。皇帝虽然没有听从颜之推的计策,但是仍然任命他为平原太守,命令他把守河津。齐亡后,颜之推进入周朝,大象末年任御史上士。隋开皇年间,太 子征召之推为学士,对他非常礼待。不久因病去世。一生著作三十卷文章,撰写二十篇《家训》,这些作品一起传播于世。
乃相与为约出自哪篇文言文
乃相与为约,出自《后汉书·刘盆子列传》。全句为:“众既浸盛,乃相与为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意思是:现在人马日渐壮大,就互相约定:杀人者偿命,打伤人要赔偿。
浸盛:逐渐强盛。
刘盆子,生于公元10年,中国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时太山式县人,乃汉高祖之孙城阳景王刘章后裔。其祖父刘宪,在汉元帝时被封为式侯,刘宪死后,他的父亲刘萌嗣位。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赤眉军领袖樊崇立汉朝族裔、十五岁的放牛娃刘盆子为皇帝,建元为“建世”,史称刘盆子为建世帝。在位只有两年多时间。
刘盆子传翻译
《刘盆子传》中写道:“刘盆子者,泰山式人,城阳景王章之后也.”式县,位于泰山脚下的泰安附近.景王刘章,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而盆子是刘章的后代,身上有点皇属血统,可以算是刘氏的宗室.不过,当时他的社会地位很卑微,是个放牛娃,人称“牧牛童子”.
新莽末年,赤眉农民起义,“琅琊人樊崇起兵于莒,西攻长安”.有人给起义军的领袖樊崇出主意说:“今将军拥百万之众,西向帝城,而无称号……不如立宗室,挟义诛伐,以此号令,谁敢不服?”樊崇采纳了这个建议,同意找一个刘氏宗室来做皇帝,以便师出有名,号令天下.
当时,在赤眉起义军中有景王刘章的后代共70多人,其中数刘盆子、刘茂、刘孝3人的皇族血统最近.究竟该挑选谁来当皇帝呢?赤眉军的首领樊崇等人商议,听说古时候天子带兵者称为“上将军”,他们就想了一个有趣的办法,找了3块小木片,其中1块木片上写了“上将军”3个字,作为凭证,和另外的两块空白的小木片,一起放置在一只方形的竹器里,用“摸彩”的方式来确定谁当皇帝.
办法想好以后,赤眉起义军在陕西华县的郑北地方筑起了高台,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樊崇把军中的高级将领都请来,会集在台阶下,让刘盆子等3人站在高台中间,依照年纪的大小先后到竹器里去“摸彩”.“牧牛童子”刘盆子的年纪最小,轮到最后一个摸,却偏偏给他摸到了那块写有“上将军”字样的木片凭证.于是,刘盆子侥幸当上了皇帝,将领都向他膜拜称臣.这个放牛娃当时只有15岁.刘盆子当了皇帝以后,依旧故我,经常和一班放牛娃嬉戏……
伢文言文
1. "牙"在古文中什么意思
牙
yá 〔名〕 (1) (象形。金文字形,象上下牙齿交错形。“牙”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槽牙) (2) 大牙,臼齿。古时,当唇者称齿,在辅车之后者称牙 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说文》 皮草齿牙。——《左传·隐公五年》。疏:“颔上大齿谓之牙。”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诗·召南·行露》 (3) 又如:牙祭(旧指东家给伙计在每月初二、十六吃肉食);牙疼咒(牙疼誓。无关紧要的咒) (4) 形状像齿的东西 檐牙高啄。——唐·杜牧《阿房宫赋》 (5) 又如:狼牙山 (6) 特指象牙 牙旗缤纷。——班固《东京赋》。注:“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 (7) 又如:牙樯(饰有象牙的桅杆);牙牌(骨牌。用象牙、竹、木或兽骨制的赌具,也用来占卜或娱乐。共三十二张,上面刻有点数);牙色(与象牙相似的淡黄颜色);牙梳(象牙梳子);牙章(象牙的印章) (8) 买卖介绍人;经纪人 。如:牙郎(掮客;买卖双方的中间介绍人);牙媪(牙嫂。以介绍人口买卖为业,从中渔利的妇女,官媒);牙人(旧时居于买卖人双方之间,从中撮合,以获取佣金的人。又叫牙子,牙郎,牙侩) (9) 古称军中长官住所 。如:牙将(古代中下级军官);牙门(长官前的牙旗);牙官(牙门官。武官) (10) 萌芽 霍氏有事萌牙。——《汉书·金日磾传》 繁愤未发,萌兆牙蘖。——《淮南子·俶真》 外之有徒,祸乃始牙。——《管子·版法》 (11) 通“伢”。孩童 唐且华颠以悟秦,甘罗童牙而报赵。——《后汉书·崔駰传》 (12) 姓
牙
yá 〔形〕 (1) 形容一个人聪明,敏捷,机警,灵巧,不好对付 。如:这孩子真牙 (2) 副贰,辅佐 。如:牙将
2. 王守一文言文的翻译
王守一
唐朝贞观初年,洛阳城有个平民百姓叫王守一,自称是终南山人,经常背着个大壶卖药,有人求他买药买不到的,必然病重而死;如果他急忙赶着没病的人送给他药,这人十天后必定染上重病。有个叫柳信的,祖祖辈辈住在洛阳,他家有万贯财产,却只有一个儿子。儿子成年后,忽然在眉头生出个肉块。多次让人治疗,肉块也不能除掉,听说有这么个王守一,他便亲自登门祈求,请到家里后,便叫出儿子让他看。王守一先点上香,叫人摆上酒肴果脯,就像祭奠什么一样,然后才从药壶里取出一丸药。用嘴嚼一嚼摊敷在肉块上,又叫摆上酒肉筵席。不多时,肉块破了,有一条小蛇露出来掉在地上,长约五寸,五彩斑斓,渐渐长到一丈左右长。王守一把筵席上摆的酒喝光了,对着蛇呵叱一声,那条蛇便腾空跃起,顿见云露缭绕天色昏暗。王守一忻然自得地骑着蛇飞去,不知飞到了什么地方 左宗棠大腹便便,茶余饭后,也总喜欢捧着自己的肚皮说:“将军不负腹,腹亦不负将军。”有一天,他心情大好,而不是小好,便效仿苏东坡当年的口吻声气问周围的人:“你们可知道我肚子里装的是什么?”这问题一出,可就热闹了,有说满腹文章的,有说满腹经纶的,有说腹藏十万甲兵的,有说腹中包罗万象的,总之,都是惟恐马屁拍得不够响。可不知怎的,左宗棠这回却拗着劲,对那些恭维的话无动于衷,脑袋瓜摇了又摇。帐下有位小营官在家乡原是个放牛伢子,他凭着朴素的直觉,大声说:“将军的肚子里,装的都是马绊筋。”左宗棠一拍案桌,跳起身来,夸赞他讲得太对了。这小鬼就凭一句正点的话,破格提拔。湖南土话称牛吃的青草为“马绊筋”。左宗棠生于古历壬申年,属猴,但他最喜欢的却是牛,喜欢牛能负重行远,为此他不惜诡称自己是牵牛星降世。这话可不是说着好玩的,他在自家后花园里,专门凿了口大池子,左右各列石人一个,样子酷似牛郎和织女,此外,还雕了一头栩栩如生的石牛,置于一旁
3. 文言文在线翻译
某赤贫之家,桌锥无地,衣则短褐,食则粢粝,然虽,薄几无亲矣。
父动辄诃詈,何哉父所以詈者?贫家妇人,赋命蹇薄,颠以困苦,或以旦夕,贩之与市,不若数文,温饱以已不足外。及是时也,归,詈之,夺其财及以酒乐。
置妻儿何地?吾未闻有夫詈妇夺其财贱其命者,今夫得闻,禽兽耶?每念至此,长女忧心不得,况乎幼童伢伢不足与道,故心所谓忧。且若富及衣食,则易与?亲矣哉,亲亲者,命也,富贵易解于心乎?箪食,豆羹,援及亲亲而已矣,乐也融融,不亦快哉?然不得成与,故曰:“夫家者,必有所塞。”
我不是不想照着你的原文来翻译 ,实在是我不知道有些地方怎么翻译。所以。
我这里有高手改了下我的,你看看 比较容易看懂的参考译文:某家赤贫,衣则素褐,食则粢粝。更可叹者,几无亲情。
父动辄咆哮诃詈,室无宁日。母夙兴夜寐,劬劳终日,以为生计;而父不知体恤,日以快颐酣饮游乐为务。
小女尚幼,未谙世事,殊不知愁,岂知其姐之忧心忡忡哉。长女企盼居家和睦,获亲情关爱,若久旱之望云霓也。
伊非奢图比诸富贵之室,食则珍羞,穿则丽服,住则豪宅,惟愿阖家于同一檐下,环桌进餐,笑语喧喧,其乐融融也!如是薄愿,何竟不得遂乎?俗谚云:“户户皆有难诵之经也!”。
4. 已婚用古文怎么说
有家室的人!
古代对老婆的称呼:
皇帝称老婆叫锌童;
宰相称老婆叫夫人;
文人称拙荆;
雅士叫执帚。
商贾称贱内;
士人叫妻子。
酸秀才称娘子;
庄稼汉叫婆姨。
有修养的人称太太;
普通人叫老婆。
年轻人称媳妇;
老头子叫老伴。
不结婚时称女朋友;结婚后叫对鼻子。
北方人称孩他娘;
南方人叫伢他妈。
大陆上称爱人;
台湾叫内子。
喝过洋墨水的称达令;
土生土长的叫那口子。
舍不得老婆的人称心肝;
阔别老婆的人叫宝贝。
对老婆亲热时称亲爱的;
对老婆厌恶时叫那娘们。
河北人称为家里的;
河南人称为屋里头的;
四川人称老婆叫堂客
那些偏远之处的称呼就更有趣了:
焐窝的,暖脚的,在一块睡觉儿的,
吃饭一张桌儿的,
睡觉一个窝儿的,
下田一块坡儿的,
死了埋到一个坑儿的,
煮鱼蒸肉一个锅儿的
5. 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后汉书,刘盆子传》,乃相与为约
后汉书·刘盆子传翻译 刘盆子,是太山郡式县人,城阳景王刘章的后代。
祖父刘宪,元帝时封为式侯,父亲刘萌嗣位。王莽篡位后封国被除去,因而成了式县人。
天凤元年(14年),琅笽郡海曲县有一个吕母,她儿子是县吏,犯了一点小罪,县宰把他杀了。吕母怨恨县宰,秘密纠集宾客,策划为儿子报仇。
吕母家素来富有,家产数百万,于是更酿醇酒,购买了刀剑衣服。年轻人来买酒的,吕母都赊给他们,看到贫乏的,还常借给他们衣裳,不问多少。
几年过去,家财渐渐花完了,年轻人都准备向她还债。吕母垂泪哭泣说“:我之所以优待诸位,不是想求利,只是因为县宰不讲理,枉杀了我的儿子,我要为儿子报仇罢了。
你们宁愿哀怜我吗?”少年们都觉得她忠气壮烈,平时又受了许多恩惠,都答应了她。年轻人中有勇士自称猛虎的,于是互相集聚得数十百人,与吕母一起到了海上,招合亡命之徒,人数到达数千人。
吕母自称将军,带兵回来攻破了海曲县,活捉县宰。县吏们叩头为县宰说情。
吕母说:“我儿子犯了一点小罪,本不当死,却被县宰枉杀了。杀人者死,有什么情可说呢?”于是杀了县宰,拿县宰的头去祭儿子的墓,复回到海上。
数年后,琅笽郡人樊崇起兵于莒,有众百余人,转战到太山,自号三老。这时青、徐二州闹大饥荒,盗贼蜂起,强盗们认为樊崇勇猛,都归附于他,一年之间扩大到万余人。
樊崇同郡人逄安,东海郡人徐宣、谢禄杨音,也各起兵,合起来达数万人,都引兵归樊崇。一起回攻莒县,攻不下,转掠到姑幕县,因而击王莽探汤侯田况,大胜,杀万余人,于是北入青州,所过之地都进行虏掠。
回到太山,驻扎南城县,起初,樊崇等因穷困而为盗寇,没有攻城略地的打算。后来队伍渐渐扩大,就互相约定: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偿创伤。
以言辞为约束,没有文书、旌旗、编制、号令。其中职位最高的号为三老,其次为从事,再次为卒吏,一般的泛称为“巨人”。
王莽遣平均公廉丹、太师王匡发动进攻。樊崇等准备迎战,但耽心自己部下与王莽兵混淆不清,于是令自己部下都把眉毛涂红以相识别,从此号称赤眉。
赤眉大破廉丹、王匡军,杀万余人,追到无盐,廉丹战死,王匡逃命而走。樊崇又引其兵十多万,再次回兵包围莒县,数月。
有人对崇说:“莒,是我们的父母之乡,为什么要攻它呢?”樊崇乃解围而去。这时吕母病死,她的部下分别加入到赤眉、青犊、铜马各部中。
赤眉军就侵入东海郡,与王莽沂平郡大尹作战,失败,死数千人,于是离开东海,攻掠楚、沛、汝南、颍川,返回陈留,攻拔鲁城,转到濮阳。正好更始定都洛阳,派使者劝樊崇归降。
樊崇等听说汉室复兴了,就将兵留下,亲自率大帅二十多人随使者到洛阳投降更始,都被封为列侯。樊崇等既没有自己的封地,留守的部众慢慢开始离叛,樊崇等于是离开洛阳返归其兵营,率军入颍川郡,分其部众为二部,樊崇与逄安为一部,徐宣、谢禄、杨音为一部。
樊崇和逄安攻拔长社县,南击宛城,斩县令;而徐宣、谢禄等也攻拔阳翟县引部到梁县,击杀河南太守。赤眉部众虽多次打胜仗,但疲敝厌战,都日夜愁泣,想要东归。
樊崇等商议,考虑到一旦东归,部众势必散伙,不如西攻长安。 更始二年(24年)冬,樊崇、逄安到武关,徐宣等从陆浑关,两路并进。
三年正月,都到达弘农县,与更始诸将连战都获胜,部队就大发展。于是分一万人为一营,共建三十营,每营设三老、从事各一人;进到华阴。
军中常有齐巫击鼓跳舞祭祀城阳景王以求福衤止。巫者胡说,景王大怒说:“当为天子,何故为贼?”嘲笑巫者的人就得病,军中为之惊恐。
这时方望的弟弟方阳怨恨更始杀了他哥哥,就上书劝樊崇等说“:更始荒乱,政令不行,故使将军到达这种地步。现在将军拥有百万之众,西向帝京长安,而无称号,叫做群贼,这是不能持久的。
不如立刘氏宗室,打着正义的旗号以进行诛杀讨伐。以此号令,谁敢不服?”樊崇等以为这样很好。
樊崇向前挺进到郑县,就与诸将共议说:“现在我军迫近长安,而鬼神这样显灵,应当求刘氏宗室共立为帝。”六月,就立刘盆子为帝,自号建世元年。
当初,赤眉经过式县,虏掠了刘盆子及他的两个哥哥刘恭、刘茂,都留在军中。刘恭从小学习《尚书》,懂得书中的一些大义。
后来随樊崇等投降了更始,即被封为式侯。因通晓经术多次上书议事,拜为侍中,从更始在长安。
刘盆子与刘茂留在赤眉军中,归属于右校卒吏刘侠卿,负责割草喂牛的工作,号称“牛吏”。后来樊崇等想立皇帝,查找在军中的城阳景王后裔,共得七十多人,只有刘盆子与刘茂及前西安侯刘孝最为近属。
樊崇等商议说“:听说古代天子带兵称上将军。”于是就用木片写了一个“上将军”的标记,另外又把两个一样大小的空白木片放在箧中,于是在郑北设了一个坛场,祭祀城阳景王。
三老、从事都大会于台阶之下,刘盆子、刘茂、刘孝三人站于正中,按年龄大小依次去摸取木片。刘盆子最幼,最后一个去摸,刚好摸中“上将军”木片,坛下诸将于是都向刘盆子称臣拜贺。
刘盆子这时年仅十五岁,披着头发光着脚,穿着破衣,脸红流汗看到大家向他跪拜,吓得要哭。刘茂对他说:“。
6. 急需250字的文言文和翻译
1、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
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至则与湖之上市焉,故曰香市。 然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坟,市于湖心亭,市于陆宣公祠,无不市,而独凑集于昭庆寺。
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骨董,蛮夷闽貊了珍异皆集焉。
至香市,则殿中边,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门内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厂外又棚,棚外又摊,节节寸寸。凡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经典木鱼,伢儿嬉具之类,无不集。
(西湖的香市,从二月十五花朝节开始,到五月初五端午节收市。在这一段日子里,北边到普陀去进香的人每天都有到来,嘉兴府、湖州府来天竺进香的人每天都有到来。
从各地来的人,就和西湖边的人在这里做买卖,所以叫香市。 各地到这里来进香的人,在三天竺做买卖,在岳王坟做买卖,在湖心亭做买卖,在陆宣公祠做买卖,可说是无处不做买卖,而在昭庆寺最为集中,昭庆寺两侧长廊里,是没有一天不开市的。
三代八朝的古董,边远地区的珍宝,都齐集在这里。设香市的地方,大殿门的两边,走道前后,放生池左右,山门里外,有屋子就有摊,没屋子就搭房,房外再搭棚,棚外再摆摊,一摊一摊,接连不断。
那些胭脂,花粉、发簪、耳环、骨牌、木尺、剪刀,还有佛经、木鱼、小孩玩具等等,样样都有。 ) 2、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缩小了,登上泰山仅觉得天下缩小了。因此,看过大海的人对于(小)水不易产生兴趣,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也很难对(其它)学说感兴趣。
观赏水有讲究,必须观赏那滚滚波涛,太阳和月亮有耀眼的光辉,对小小缝隙必能照射。流水在地面上流,不注满低洼之处就不往前流,君子立志行道,不了一定的程度就不能通达。”
) 3、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他)说:“看样子您好象有些不痛快。
以前我曾经听到您讲过,‘君子不该抱怨天,不该责怪人。’” (孟子)说:“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
(历史上)每过五百年,必定有圣君兴起,其中还必定有声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
算年头,已经超过(五百年了);按时势(需要)而论,也该是可以有作为之时。(只是)老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如果要使天下太平,面临今天这样的形势,除开我以外,还会有谁?我为什么不痛快呢?” ) 4、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 *** 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
7. “小”、“乖”在古文里分别怎么翻译
〈形〉 (1) (象形。
据甲骨文,象沙粒形。小篆析为会意。
从八,从|。本义:细;微。
与“大”相对) (2) 同本义 [ *** all;little;minor]。形容事物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 小,物之微也。
——《说文》 小往大来。——《易·泰》。
疏:“阴生消耗,故称小。” 彼所小言尽人毒也。
——《庄子·列御寇》。注:“细巧入人为小言。”
嘒彼小星。——《诗·召南·小星》 受小球大球。
——《诗·商颂·长发》 怨不在大,亦不在小。——《书·康诰》 (3) 又如:小鹿儿(喻指因紧张而剧烈跳动的心脏);小录(新科进士的题名录);小伙伙(小巧,娇小);小话(短小的故事或寓言);小单拱儿(手推车);小唱(由乐器协奏的歌曲) (4) 通“少”。
年幼 [young] 朝廷之事,小者不毁。——《韩非子·饬令》 小妹语曰。
——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龙君小女。——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又如:小孽障(小孩子);小猴子(小孩);小堂名(旧时为婚丧喜庆雇用的由小孩组成的乐队);小娘子(侍女;侍儿);小娘儿( *** );小鬼头(小孩子);小妮子(婢女;女孩子) (6) 稍,略 [slightly;a little] 汔可小康。
——《诗·大雅·民劳》 汔可小安。 汔可小休。
小不如意。——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小傲怄儿(带有一点玩笑意味的抬杠);小节不足(不顺心;不能称心如意);小厮扑(徒手对打);小意儿(小殷勤);小有(稍有一些) (8) 将近 [nearly] 归了包堆花了小一百,还剩四百来块。
——老舍《骆驼祥子》 (9) 又如:小日中(将近中午的时候);我今年小(奔)六十了 (10) 用在姓、名、排行等之前,表示爱称 [young brother]。如:小冤家(年轻情人之间的昵称) (11) 狭隘;低窄 [narrow-minded;narrow]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书·仲虺之诰》 (12) 又如:小狭(狭窄);小国(地狭人少之国);小榻(狭小的卧具) (13) 低微 [humble] 不辞小官。——《孟子》 (14) 又如:小喽罗(对绿林兵卒的称呼);小道儿(不正当的途径;邪门歪道) (15) 指邪恶卑鄙 [bad]。
如:小利(即“小李”。扒手);小佞(才智低下而卑谄善辩者) (16) 短暂;暂时 [for a short time]。
如:小别(暂别;暂时居住);小眠(小憩;暂眠);小留(暂时挽留;暂时留止) 〈名〉 (1) 年幼的人。引申为小辈 [young] 无小无大。
——《诗·鲁颂·泮水》 小大稽首。——《诗·小雅·楚茨》 (2) 又如:妻小;上有老,下有小 (3) 妾,小老婆 [concubine] 要送你到冯家去,给 冯老太爷做小。
—— 巴金《家》 (4) 又如:小老母(妾;姨太太);小星(妾);小娘(妾);小家婆(小老婆);小浑家(小老婆) (5) 微细的事物 [ *** all matters]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6) 又如:小关头目(无关紧要的事);小隙(小矛盾;小怨) (7) 小人,品质不高的人 [mean man] 愠于群小。
——《诗·邶风·柏舟》 见群小满屋,都无相避意。——《世说新语·容止》 (8) 又如:小人(指强盗) 〈代〉 自称的谦词 [I]。
如:小子(对自己的谦称;话本或旧小说作者的自称谦辞);小东儿(小小东道;请客的主人) 〈动〉 轻视,小看 [look down upon]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 班固,伯仲之间耳,而 固小之。
—— 曹丕《典论》 又如:小不起(不能小看);小瞧(犹小看,轻视) 乖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象羊角形,从“北”。
从“北”,取其分背的意思。本义:背离,违背,不和谐) (2) 同本义 [perverse;violate] 乖,戾也。
——《说文》 刚柔得适谓之和,反和为乖。——《贾子道术》 吾独乖刺而无当兮。
——《楚辞·怨世》 乖,背也。——《广雅》 楚执政众而乖。
——《左传·昭公三十年》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晁错《论贵粟疏》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
——唐· 李朝威《柳毅传》 今墨家非儒,儒家非墨,各有所持,故乖不合。——汉· 王充《论衡·薄葬》 (3) 又如:乖礼(违背成礼、定制);乖角(违背抵触);乖贰(背离;违异);乖背(违背);乖则(违反法则) (4) 分离;离别 [separate] 昔我同袍,今永乖别。
——魏· 曹植《朔风》 (5) 又如:乖分(分离;分裂);乖别(分离;离别);乖拆(分离);乖析(分离,支离破碎) (6) 断绝;隔绝 [break off]。如:乖绝(隔绝);乖隔(阻隔);乖梗(受阻而分离) 〈形〉 (1) 不同;差异 [different] 人度量之乖舛,何相越之辽迥。
——晋· 潘岳《西征赋》 (2) 又如:乖讹(差错;乖僻);乖越(差失,错误;不相当);乖舛(乖殊。乖异;不同) (3) 反常;谬误 [abnormal;wrong] 朕醉中处事有乖。
——《辽史·穆宗纪》 衣服滓弊,行止乖角。——《太平广记·韩愈外甥》引《仙传拾遗》 (4) 又如:乖性儿(乖僻性格);乖和(不正常;不和谐);乖节(失常;过度);乘诞(乖戾荒诞);乖眼(怪眼) (5) 不顺利;不如意 [untoward]。
如:乖遇(逆境,不幸的境遇) (6) 邪恶;奸滑 [wicked] 烦君自入华阳洞,直割 乖龙左耳来。—— 唐· 韩愈《答张道。
8. 很多古文中都有“乖”字,乖都有什么意思,在古语中有
乖 [guāi] :【释义】乖古时本义指背离、违背、不和谐,如“乖气致戾,和气致祥”。
现代汉语中常用于褒义,表示顺从、听话等意。某些地方作为昵称,是对家中幼儿、爱人间等的称呼。
【详细释义】1、作动词:(1) 会意。小篆字形,象羊角形,从“北”。
从“北”,取其分背的意思。本义:背离,违背,不和谐(2) 分离;离别(3) 又如:乖分(分离;分裂);乖别(分离;离别);乖拆(分离);乖析(分离,支离破碎)(4) 断绝;隔绝。
如:乖绝(隔绝);乖隔(阻隔);乖梗(受阻而分离)。2、作形容词:(1) 不同;差异。
(2) 又如:乖讹(差错;乖僻);乖越(差失,错误;不相当);乖舛(乖殊。乖异;不同)(3) 反常;谬误(4) 又如:乖性儿(乖僻性格);乖和(不正常;不和谐);乖节(失常;过度);乘诞(乖戾荒诞);乖眼(怪眼)(5) 不顺利;不如意。
如:乖遇(逆境,不幸的境遇)(6) 邪恶;奸滑(7) 又如:乖滑(狡猾;调皮);乖子(狡猾的人);乖劣(暴戾;恶劣);乖气(邪恶之气);乖沴(邪气,不和之气);乖诡(奸滑怪诞);乖眼(怪眼;凶眼)(8) 表现好,顺从,听话。如:不听话就不乖;这小孩真乖。
(9) 灵巧,聪明,伶俐(10) 又如:乖觉(机敏);乖人(机灵人);乖乖伶(聪明伶俐)乖唇蜜舌(形容口齿伶俐)(11) 〈方〉∶漂亮 [handsome]。如:伢子乖【字源演变】小篆:楷体:扩展资料:乖,只有一个读音:guāi 组词:1、乖巧 guāi qiǎo 解释:(1)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2)机灵;巧妙。2、乖僻 guāi pì 解释:怪僻;乖戾不正:性情~|~之学。
3、乖张 guāi zhāng 解释:怪僻,不讲情理。4、乖乖 guāi guāi 解释:(1)(~儿的)顺从;听话:孩子们都~儿地坐着听阿姨讲故事。
(2)对小孩儿的爱称。5、乖戾 guāi lì 解释:(性情、言语、行为)别扭,不合情理。
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后汉书,刘盆子传》,乃相与为约
“初,崇等以困穷为冠,无攻城徇地之计。众既浸盛,乃相与为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
——起初,樊崇等因穷困而为盗寇,没有攻城略地的打算。后来队伍势力逐渐强大,就互相约定:杀人者处死,伤人的(用财物)抵偿伤人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