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辛弃疾的故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那么关于辛弃疾的 故事 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辛弃疾的故事,供大家阅读!
辛弃疾
辛弃疾的个人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人所占,二十一岁时即参加抗金义军。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辛弃疾是南宋词人、将领。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主要著作有《青玉案·元夕》《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念奴娇·赋雨岩》《一剪梅·中秋元月》《稼轩词》等。
辛弃疾的故事篇1:辛弃疾活捉叛徒
在完颜亮大举南下的时候,北方和中原人民趁金朝后方空虚,纷纷起义。济南府有一个农民叫耿京,也聚集了几十个人举行起义,先后攻占了莱芜、泰安(都在今山东省)两座县城。耿京的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二十几万人,成为各地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队伍。
投奔耿京起义军的人,大多是在金朝统治者残酷压迫下的贫苦农民,也有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济南人。他出生的时候,家乡已经沦陷在金朝统治者的手里。祖父辛赞虽然在金朝占领区里做过几年地方官,但是心里却一直向着宋朝。辛赞常常给小孙子讲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带着辛弃疾登上高山,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辛弃疾留下很深的印象。
辛弃疾长大后,因为文才出众,被金朝的济南官府推荐到燕京去参加进士考试。临走的时候,辛赞叮嘱他在到燕京去的路上,注意沿路的地理形势和金朝内部的政治情况。辛弃疾到了燕京,没有考取进士,但是对祖父叮嘱的事情倒很留心观察。过了三年,他又到燕京去参加考试,对金朝内部的情况了解得更清楚了。
辛赞没有能盼到南宋恢复中原就死了。辛弃疾决心继承祖父的遗志。到了第二年,完颜亮发动南侵,二十二岁的辛弃疾眼看机会到来,就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
在耿京的起义队伍里,像辛弃疾那样有文才的人是少有的。耿京见他前来投奔,十分欢迎,派他负责起义军的文书工作,掌管起义军的大印。
辛弃疾告诉耿京,在济南附近有一支起义军,首领是他熟悉的一个和尚,名叫义端,懂得兵法。耿京听了很高兴,就派辛弃疾去跟义端联络。不多几天,义端就带着队伍参加了耿京的起义军。
义端到了起义军后,凭着老相识的关系,跟辛弃疾很接近,辛弃疾对义端也没有怀疑。哪知义端不怀好意,一天晚上,趁辛弃疾不防备,偷走了他保管的起义军大印,逃奔金军。
耿京认为辛弃疾引进了奸细,大为发火,马上要把辛弃疾处死。
辛弃疾恳切地说:“义端偷印逃跑,我当然应当负责。请您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义端抓回来。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愿意接受重刑。”
辛弃疾得到耿京同意,就快马加鞭向金营追去,赶了一段路,果然追上了义端。辛弃疾抓住义端,那叛徒吓得哆哆嗦嗦,跪在地上求饶。辛弃疾按捺不住心头怒火,当场砍了义端的头,把它拴在马背上,回到耿京营里。
耿京不但不办辛弃疾的罪,反而对他更加器重。
采石大战之后,金兵被迫北撤。金世宗一面跟南宋讲和,一面在北方使用招抚和镇压两种手段,企图瓦解北方抗金的义军。耿京的义军受到了严重威胁。
辛弃疾跟耿京说:“为了抗金,咱们一定要和朝廷取得联系,南北呼应;万一咱们在这里呆不住,也可以把人马拉到南边去。”
耿京接受了辛弃疾的意见,就派义军总提领贾瑞做代表,到建康去见宋高宗。贾瑞是个不识字的武将,不懂得朝见礼节,要求耿京派辛弃疾跟他一起去。耿京同意了。
公元1162年,贾瑞、辛弃疾带着十几个随从人员到了建康。宋高宗听说山东义军派人来归附,十分高兴,当天就在行官里召见他们。辛弃疾陪同贾瑞上朝,从容不迫地宣读了他代义军起草的奏章, 报告 北方义军的抗金情况。
宋高宗立刻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对贾瑞、辛弃疾也各封了一个官衔,要他们回去向耿京传达。
贾瑞和辛弃疾完成了任务,高高兴兴地离开建康回去。不料,在经过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的时候,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原来,在他们离开义军的那段时间,耿京被人杀害了。
杀害耿京的是个义军的将领张安国。在金朝官府加紧他们的诱降活动以后,张安国为了贪图金人的赏赐,勾结耿京手下另一个部将,趁耿京没防备,闯进营帐把耿京杀了。张安国投奔金军后,金朝把这个叛徒封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州官。义军失去了首领,又不甘心跟张安国投降金军,大多散伙走了。
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又是痛心,又是气愤,一定要除掉叛贼,为耿京报仇。他跟海州的守将一商量,就有不少将士自动要求跟辛弃疾去除奸。辛弃疾带了五十名勇士,一起骑马奔向济州。
辛弃疾的队伍到了济州官府,叛徒张安国正在里面设宴请客,一听是辛弃疾来了,有点心虚,但是一时还弄不清他们的来意,就吩咐兵士让他们进来。
辛弃疾和同去的勇士闯进大厅,看见张安国跟一些叛将正在宴席上喝酒作乐,气得眼都红了。他们也不跟张安国说话,拥了上去,七手八脚把张安国捆绑起来,拉出衙门。等济州兵士赶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张安国缚在马上。
济州的兵士见了辛弃疾威严的神色,没人敢动手。辛弃疾当场向兵士们宣布说:“朝廷大军马上就要来了。大家谁愿意抗金的,参加到我们队伍里来吧!”
济州的兵士多数原来跟过耿京,听到辛弃疾一号召,有上万人愿意跟他们走。辛弃疾立刻带着义军,押着叛徒,直奔南方。
辛弃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营,南宋朝廷审清楚张安国的罪行,立刻把他砍头示众。
辛弃疾回到南方后,被派到江阴做官。他不顾自己职位低微,好几次向朝廷提出抗金的主张,可惜都没有被采纳。后来,虽然做了几任地方官,还创建过一支“飞虎军”,但是始终没有能够实现他北伐中原的愿望。在他四十二岁那年,竟受朝廷官僚打击,被迫退休。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反映他的豪放性格和爱国热情的词。他的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
就在辛弃疾南下那一年,宋高宗退位,由他的侄儿赵昚(音shèn)接替皇位,这就是宋孝宗。
辛弃疾的故事篇2:辛弃疾的童年故事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少年时代,是在国运衰颓、兵祸连绵的情况下度过的。他刚满十六岁,家乡济南就被金兵占领了。他目睹烽烟翻滚,山河破碎,仇恨的种子深深地埋藏在心间。
有一天,金人贵族中的一个中下级军官完颜千户耀武扬威地来到辛家,硬逼着辛弃疾的祖父辛赞用酒肉款待他。辛赞是个老实人,憋着一肚子气,勉强摆了一座酒席。骄横的完颜千户几杯酒下肚后,更加得意洋洋,竟当众侮辱起敬酒的小僮来了。
这一来,年少气盛的辛弃疾再也忍不住了。他“嗖”地从墙上抽出一把宝剑,“噔、噔、噔”几步走到完颜千户面前,激昂地说:“趁诸位酒酣耳热,让我舞剑给大家开心助兴!”说罢,便挥剑起舞。只见他有时轻似燕子点水,有时重如泰山压顶。舞到兴头上,剑人合而为一,只有剑光闪闪,不知人在何处。正在这时,忽听辛弃疾猛喝一声:“看剑!”一个大鹏展翅,宝剑直指完颜千户的脑门。“啊!——”完颜千户吓得面如土色,“扑通”
一声,连人带椅仰倒在地,桌子上的杯盘叮当落地,打得粉碎。辛弃疾急忙收剑做了个干净洒脱的收势,说了声“莽撞了!”从容地站立一旁。完颜千户惊魂未定,还呆呆地坐在地上。等到奴仆们赶忙上前扶起,他才不得不尴尬地说出话来:“舞得好,好厉害的英武少年!”
辛弃疾的故事篇3:酒交知己
陈亮是辛弃疾的知交,是一位爱国词人。淳熙十五年冬天,陈亮从他的故乡浙江永康到江西 拜访 辛弃疾。辛弃疾住在自建的“带湖新居”,附近有其取名为“瓢泉”的一条小溪。小病中的辛弃疾见到陈亮,十分高兴。他俩或在瓢泉共饮,或往鹅湖寺游览。他们一边喝酒,一边纵谈国家大事,时而欢笑,时而忧愤。陈亮在铅山住了十天,才告别回去。辛弃疾一程又一程地送他。
第二天早晨,辛弃疾又赶马追去,想挽留陈亮多住几天。当他追到鹭鹚林地方,因深雪泥滑,不能前去,才停了下来。那天,他在方村怅然独饮。夜半投宿于姓吴的泉湖四望楼,听到邻人吹笛声,凄然感伤,就写了一首《贺新郎》词。记述他们这次交往。
下一页更多关于辛弃疾的故事
辛弃疾的年代
分类: 文化/艺术 文学 小说
问题描述:
辛弃疾那个年代是什么时候?
解析: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他生活在宋金民族矛盾非常激烈的年代。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北方大片国土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广大人民和仁人志士关注着祖国的命运,“光复故土,还我河山”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但南宋皇室却首鼠两端,一些大臣更是明哲保身,主张偏安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民族矛盾在南宋朝廷内部演化为“主战”和“主和”两派的激烈斗争。辛弃疾是坚决的主战派将领,他念念不忘“西北有神州。”立誓:“他年要补天西北。”而且他的性格豪迈刚毅,“男儿到死心如铁”。在斗争中,只要“事有可为,杀身不顾”,因而他的命运就不可避免地随朝廷主战、主和两派的斗争状况而沉浮。
辛弃疾1140年生于山东历城(今济南)一个仕宦家庭。他出生时,北宋已灭亡了14年,他的少年时期是在金人的统治下渡过的。他早年丧父,随祖父辛赞长大。辛赞原是北宋的朝散大夫.后来又在金国任职。不管他个人的节操怎样,但他对辛弃疾的教育是值得称道的。在他的督导下,辛弃疾努力求学,在文学、历史、治国、兵法乃至剑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辛赞还注意培养辛弃疾的爱国思想感情,经常带他“登高望远,指划山河,思投衅而起,以抒君父不共戴天之愤。”他还密令辛弃疾两次“抵燕山谛观形势,”以期报国。这些无疑为辛弃疾树立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宏伟理想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161年,金主完颜亮发兵五十万大举南侵,北方人民纷纷起义。22岁的辛弃疾聚众两千,树起抗金旗帜。不久,他率部归耿京义军,为掌书记,力劝耿京归宋节制,以图大业。第二年,他奉表南渡,与南宋朝廷联络。不料,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降了金军。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此消息,率五十骑直捣金军大营,在中军活捉了张安国。这举动充分显示了辛弃疾的谋略、武功和过人的胆识。消息传开,“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大大地鼓舞了抗金军民的士气。然后他率部归宋,任江阴签判,参加了虞允文大败完额亮的战斗。
然而,由于1163年宋军在符离战败,主和派当政,与金国签订了屈辱的“隆兴和议”,抗金大业受挫。辛弃疾也从此开始了近20年的游宦生涯。他为政英明果断,雷厉风行。在江西举办荒政时,他签发的布告只有8个大字:“闭粜者配,强籴者斩。”一下子就把一触即发的粮市秩序稳定下来。在各地任职期间,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修水利、议屯田、兴学校、平盗匪、练民兵,并组建善打硬仗的“飞虎军,”积极筹备抗金。每到一地,经过他的治理,当地的民风政局就大有好转。因而他的官也越做越大,从签判到知府,又历任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安抚史,直到奉议郎、领两浙西路提点刑狱,仕途算得上是顺利的了。
但辛弃疾志不在此。他时刻牵挂的是:“南共北,正分裂”。面对朝廷上下的苟安气氛,他十分不安。1165年,他向孝宗献上了他著名的抗金方略《美芹十论》。这是一套完整有效的抗金规划,全文分为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十论,从民心向背、经济基础、军事力量等综合国力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了宋金战争形势,阐明抗金必胜的道理,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恢复国力、收拾民心、积极防御、主动出击的战略方针和一整套具体实施措施。可惜的是,在一片主和的声浪中,这部杰出的论著只能是明珠投暗了。不久,辛弃疾又把恢复中原的具体计划写成《九议》,献给虞允文。但虞允文也受到排挤,爱莫能助,只好让辛弃疾到自己任职的地方去贯彻这些方略。但由于频繁的调任,他们一次次努力往往是初见成效就半途而废。
1174年,辛弃疾登上建康赏心亭,远望北国,虎目含泪,咏出了“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孤愤情怀。
辛弃疾还写过不少的政治讽刺词,用比兴的手法,来揭露主和派空谈误国的罪行和不学无术、专事谄媚的丑恶嘴脸。例如,在《千年调》中,他用热酒的“卮”和“秦吉了”鸟作喻,把这些人“寒与热,总随人”和“学人言语”、“得人怜”的媚态刻画得入骨三分。在《行香子》中,又用象征手法,控诉了政客们翻云覆雨,大搞阴谋诡计的卑鄙行为,“恨夜来风,夜来月,月来云”,“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
在主和派的排挤下,辛弃疾在43岁时被迫辞职归隐。从1182年到1202年这20年中,除了在他53岁到55岁时一度出仕闽中外,有18个春秋他是在带湖和瓢泉两个别墅渡过的。
在长期的退隐生活中,他写下大量词作,他一生所留下的六百多首词,其中大部分是这时写成的。他寄情田园,流连山水,一方面写下大量的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词和闲适词,来排遣内心的郁闷;另一方面却每每不能自己,时常“醉里桃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却将十万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遭际使他激愤难当。在《水龙吟》中,他向韩元吉尚书剖白心迹,“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词人那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执着心理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感情如刻如画,力透纸背,令人不禁拍案叹息。
由于辛弃疾秉性执著、而在那个悲剧的时代,他又报国无路,壮志难酬,因
而胸中常蟠结着一股郁懑之气,所以他的作品往往以豪情壮语发端,描绘风雷
激荡的壮阔境界,而后抒发感情则沉郁顿挫,一咏三叹,表现出深沉呜咽、悲壮
苍凉的氛围,形成了“悲壮”的风格。这与苏轼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那种豪迈
奔放、清旷超逸的风格迥然不同。所以,虽然大家公认辛弃疾是豪放派词风的
集大成者,但又认为辛词“豪”而不“放”,这分析颇得辛词之三昧。
辛词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散文化”。他把大量口语和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古人诗文名句引入自己的作品,使作品内容更丰富,思想感情更鲜明,更浓烈,读来更容易接受,受到的感染更深。
不管个人处境顺逆如何,辛弃疾的爱国 *** 始终不衰。自己不能为国出力,他就把希望寄托在朋友们身上。他嘱托赵德庄“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希望史正志“他年要补天西北”,鼓励内兄出仕报国:“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在与朋友的唱和词中,多次提到“西北有神州”、“长安正在天西北”等,希望他们不忘复图大业。
象囚在笼中的猛虎一样,在被迫退隐18年后,64岁的辛弃疾终于又等来了为国出力的机会。庆元党禁之后,韩托胄当权,图谋北伐,起用了一大批主战人士,辛弃疾也在被起用之列。他不顾年迈,毅然应征。
然而,辛弃疾很快就发现了韩托胄好大喜功的弱点,力劝韩托胄要做好淮备,审时度势,不要急功冒进。但韩托胄认为他年老胆衰,把他调离了幕府。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表达对达对北伐的担忧,词末他愤怒地质问:“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几个字,字字掷地有声,表现了辛弃疾彻底的抗金精神和爱国情怀。不久,他又遭弹劾,第3次被罢官。
从此,他隐居铅山。虽然在韩托胄兵败以后,朝廷又召封他做兵部侍郎、枢密院承旨等要职,但终因年老多病,未能出任,于1207年病逝,终年68岁。
辛弃疾是谁?
一个叫去病,一个叫弃疾;
一个是西汉大名鼎鼎的天才将领,一个是南宋文武双全的将领词人;
一个鲜衣怒马喊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一个血气方刚吼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然而,隔着一千年的岁月,同样拥有开挂般起点的两人,却最终走向了让人完全意想不到的不同结局。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感受下两位大佬的同与不同
名字都照着取,还说没缘分?
弃疾、去病,这么对仗押韵的名字,敢说不是有意为之?没错,辛弃疾得此妙名,全拜霍去病铁杆粉丝的祖父所赐。换做现在,辛家祖父绝对是个CP头子,这么情侣感的名字也亏他想得出来。
霍去病堪称一代战神,17岁封冠军侯、漠北之战封狼居胥、六战匈奴未尝一败,成为中国历代武将的最高追求!有这么一个偶像在前,辛家祖父心想:取和霍将军类似的名字沾沾光,说不定孙子真能像他一样神勇,为国家建立不朽功勋呢?
不知道和这个名字有没有关系,辛弃疾的前半生跟霍去病非常相似。绝大多数人都是因为那些脍炙人口的词作知道他的名字,但其实,辛弃疾的名片,排在第一位的是南宋将领,第二才是词人。
和霍去病曲折的身世有点神似,辛弃疾看似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官宦之家,祖父辛赞在金国官至朝散大夫,然而,表面的富贵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辛酸。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攻下济南,辛赞因为宗族人口众多及钱粮缺乏等原因,没能及时脱身南迁。就是这一次延误,加上日益严格的边境检查,想要再次逃归南宋已再无可能。为了一家老小能吃到口饱饭,他被迫在金国任职,违心屈身敌国,内心痛苦不堪。却因年老体衰,恨无机会能拿起武器与金人决一死战。于是,他把期望寄予到了年幼的孙子身上。
宋人在金兵的铁蹄下受尽屈辱
从辛弃疾懂事开始,长辈们就告诉他:“我们是汉人,与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不能因为现在生活安逸,就忘记了国仇家恨。”不仅如此,辛赞还身体力行,带着小辛弃疾登高望远,眺望南宋河山,告诉他曾经那段屈辱的历史,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抗金救国的种子。加上他在金国北地长大,曾亲眼目睹了汉人被金人奴役欺凌下的屈辱,更是让他的性格变得嫉恶如仇,自带一股“荆轲”般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他自幼习武练剑,像霍去病一样,立下了恢复领土、报国雪耻的志向。那时,他同样也才十几岁。
拼勇气和战斗力,我不会输的
很多人相信取名字是一种玄学,会影响一个人的运程。别人不敢说,辛弃疾却好像真的继承了霍去病身上开挂的战斗力。
他21岁那年,金国君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并不断压榨生活在北方的宋人。这可把一身热血的辛弃疾给气坏了,聚集两千人马就加入了老乡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明刀明枪地在后方和金国对着干。没多久,他惊人的战斗力就显现出来了。
在战场上大展身手的辛弃疾
当时,辛弃疾有一个好友义端和尚。那个乱世里,和尚已不再待在寺庙里念经敲钟了,而是带着数千兵马打战。他被辛弃疾说服,也归顺了耿京的大部队。然而,人心隔肚皮,谁能想到这个义端和尚,法号中有个“义”,本人却是个不义小人。
一天晚上,他竟趁着辛弃疾没防备,偷走了耿京的帅印,连夜逃向金营邀功。罪犯逃之夭夭了,耿京只好以“人是你引荐进来的,你也有责任”为由要军法处置辛弃疾。像老辛这么坦荡的人哪里受得了这股子冤枉气,立马带兵快马加鞭一路狂追,竟顺利截住了逃跑的人马,手起剑落砍下了义端的光头。最后他不仅没受到重罚,还因为火速追回叛徒在军中被传为美谈。
这还不算什么,第二年他奉命代表起义军和南宋朝廷联络,在返回途中突然听说:耿京被贪图金人赏赐的叛徒张安国所杀,好不容易聚集的起义军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逃散。这把辛弃疾给气得,发誓要杀了张安国为耿京报仇!他根本不管自己现在手里到底有多少人马,带着区区五十人就冲向了几万人的敌营。当时张安国与金兵将领正在府中饮酒,辛弃疾带着一众人马怒冲进去,二话不说,就将其五花大绑,挂在马上疾驰而去。边跑还边喊,“我们的十万大军已经杀过来了,大家不要再跟着金狗干了,跟我一起回归南宋吧!”听到辛弃疾的呼喊,不明所以的吃瓜小兵都动摇了。最后,上万名张安国带来的义军都跟着他走了。速度之快,金兵根本没来得及反应。等到回过神来,再也追不上了……
50人硬刚5万人,还擒获敌军首领,这不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是什么?凭一己之力,把五十人带出了五万人的阵仗,可不是真正的勇冠三军么!
失意时,品一品偶像吧
经过以少胜多、勇捉张安国的那场战役后,辛弃疾一战成名。然而那时才二十五岁的他怎么也想不到,他后来不仅没能像霍去病一样再创战绩,最终为国收复失地,洗刷曾经宋人遭受过的耻辱,甚至连带兵打仗都成了奢望。
他回归宋廷后,宋高宗赵构也曾大力赞许他的英勇行为,想许以朝廷重要官职,然而,保守势力跳出来横插一杠子,硬是把他挤到了地方,做了个江阴签判。就这样,辛弃疾开始了在南宋的从政之路。
可惜,这条路比他想象中要曲折太多。从小在金人奴役下的北方长大,辛弃疾对南宋朝廷的尿性并不了解,以为反抗入侵打得那么有气势,肯定是有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毅力和决心了。没想到,这丫居然是个怂货!他怀着一腔热血想要抗金报国,不停地向皇帝进言,写了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老百姓都纷纷为他点赞,朝廷却跟个睁眼瞎似的装作看不见,最后直接把他给禁言了。
好在辛弃疾的抗摔打能力也是极好的,既然你不让我打仗,那我就做出点政绩给你瞧瞧。他一个猛子扎进了地方繁杂的公务中去,无论把他调到哪个地方任职,他都能干得十分出色。然而,现实并没有善待他。一方面,朝廷不让他再拿剑杀贼、北伐收复失地,完成他一生的夙愿;另一方面,因为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和豪迈倔强的性格,在官场处处受人挤兑,升迁更是困难重重。
挑灯看剑:剑快锈,志未消
极度苦闷之际,他以笔为剑,写下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喝醉后在灯下看着自己曾经杀敌的宝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那个抗金的义军部队中,但他“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宏愿,却不知道何时才能实现了。
凭栏远眺,辛弃疾想到无人懂自己的抗金大志悲伤不已
登高望远时,又发出“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哀叹,和岳飞“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惜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报国心事无人知,北伐雪耻无知音。
好不容易等到了晚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上台,起用主战派人士,辛弃疾却已经六十多岁了。他想起了给自己取名“弃疾”,希望能像霍去病一样为国家收复河山的祖父,“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要像霍将军一样建功立业,已再无可能了……
写完这首词后,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六十八岁,在铅山接到朝廷再次起用他为枢密都承旨时,他已经病重到下不了床的地步。最终在满腔的不甘和悲愤中,大喊着“杀贼!杀贼!” (《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霍去病封狼居胥——短暂20年就获得了古代军人的最高荣誉
辛弃疾和霍去病,不仅是情侣名,两人还都有着满腔的报国热情、过人的作战能力和万夫莫敌的勇气。但比起霍去病来,老辛还是少了一分运气。
“归正人”的身份让他无法像皇后是姑妈、舅舅是将军的霍去病一样,在官场如鱼得水、尽情施展抱负;也没能遇到如信任霍去病一样开疆拓土的君主,征伐四方,痛击北方敌人……
霍去病英年早逝,人生只有寥寥二十载,却无限延长了生命的宽度,千里突袭直捣匈奴王庭、封狼居胥一举打败匈奴,像一颗闪耀的流星划过大汉朝的天空。而辛弃疾,在懦弱的南宋朝廷下,即使有恢复中原的爱国宏愿,也只能看着岁月流逝、白发徒增,却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