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使至塞上》(使至塞上写作背景)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使至塞上全诗赏析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中创作的记行诗。

全诗赏析:

首联交代出使的缘由和经过的地方。“单车”谓轻车简从。“问边” 指慰问边疆的立功将士。诗起句开门见山先表明此行的目的,十分自 然地引出下面的旅程所历。属国原指边地附庸小国,这里用来指边疆 少数民族归附的地区,居延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首联两句点明了 诗题“使至塞上”的内容,韵调轻快,给全诗定下一个慨然赴边的豪 迈的基调。

次联作者开始描写所见之景。“征蓬”是被风吹起远飞的蓬草,“归 雁”是回归北方的大雁。枯草随风飘飏,天暖鸿雁北归,说明这是初 春时节。两句一天上、一地下,以汉塞胡天相对,展现了一个辽阔的 空间,诗人的旅程放置到这样一个背景下显得愈加辽远。这里请注意, 两句从字面上看是写景,而实际上寓有象征意义。在古诗中,“蓬” 和“雁”是和行旅密切联系的两个意象,蓬转常象征人的行踪飘泊不 定,雁归则常暗示着季节并反衬人的不归。它们在这首诗里同样含有 上述意味,不仅描绘出一个空阔苍茫的背景,也映衬出 “单车”的孤 独和寂寞。

然而,这点寂寞又算得了什么呢? 它完全没有悲哀的色彩,相反 充满了崇高感。第三联的壮美景象使这崇高感达到了顶峰: “大漠孤 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不愧是千古绝唱,即使没到过边塞,只 要闭眼一想,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上,一股燧烟滚滚直上升入云天; 曲 折的黄河上,一轮落日,浑圆、黯红的身影安详地浮在水面,那是何 等壮丽的情景!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勾划了一个独特的空间、 一个独特的时刻——塞上宁静的黄昏。而孤烟的直,落日的圆,又以 几何图案的美妙组合,给画面添上一些奇趣,使它成了典型的沙漠和 边塞的图景。

结联笔调一转,又回过来写自己的出使: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 燕然。”侯骑即骑马的探子,都护为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这里代 指崔希逸。这两句说在萧关遇到侯骑,听说都护正在燕然山。燕然山 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崔希逸破吐蕃不会到那儿去,诗人这里是用 东汉窦宪的典故。窦宪曾大破匈奴,登离边塞三千余里的燕然山刻石 纪功。“都护在燕然”一句将崔希逸比作窦宪,说他正在胜利的最前线, 切此度出使的事由。结联这两句漫笔貌似偶然,实际上充满了豪迈昂 扬的情调,与前面奇伟壮丽的边塞风光相呼应,构成了全诗雄劲壮阔 的气势。

全诗如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王维原文及翻译

《使至塞上》王维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诗作介绍: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创作的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相关阅读

  • 正方形的英语,正方形的英语怎么读square
  • 比比皆是的近义词,比比皆是的近义词语屡见不鲜
  • 什么是射线(什么是射线衰减)
  • 平凡人生作文800字
  • 上课传纸条被发现的后悔作文
  • 鹅蛋炒什么好吃(鹅蛋的最佳吃法)
  • 有关动物作文600字
  • 习凿齿(凿齿)
  • 土字旁一个阜,一个土字旁一个阜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