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丘和仲尼之间的关系
- 2、丘和壁哪个大?
- 3、邱和丘的区别
- 4、丘和为什么受到海南人民的爱戴?
- 5、《旧唐书·列传第十五》阅读题及译文赏析
- 6、丘和传 翻译
丘和仲尼之间的关系
丘和仲尼是一个人。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简介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丘和壁哪个大?
丘的本义是自然形成的小土山或由土山引申为土丘状的坟墓。而壁的本义指墙壁,即用土坯、砖石垒砌或用竹木做成的遮挡物。一个是自然形成的小土山,而一个是人工建筑的墙壁。这两个既可以比较又不可以比较。因为一些土丘是比墙壁还高,例如河南省的阏伯台,它是一个高35米的土丘。而墙壁也是,有的是古时候护城的那个护城壁就要很厚和很高。这样才能保护城内的人。说了那么多,丘和壁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无法比较。(除了你自己特定的xx丘和xx壁的比较。属于特定的两者之间才能比较)。
邱和丘的区别
【邱和丘的区别】“邱”原来只是用于地名、人的姓氏,从清朝开始,和“丘”通用,可代表所有“丘”的意思。
【来源】孔子名丘,因避讳, 清雍正三年上谕除四书五经外,凡遇“丘”字,并加“阝”旁为“邱”。
【邱】拼音[qiū];
释义:
1、同“丘”。
2、姓。
【丘】拼音[qiū]
释义:
1、小土山:土丘;沙丘;丘陵;丘壑。
2、像小土山凸起的:丘疹。
3、坟墓:丘墓(大墓);丘垄。
4、量词,指用田塍隔开的水田:一丘十亩大的小田。
5、众人聚居的地方:丘民(乡民,邑民)。
6、用砖石封闭有尸体的棺材。
7、姓。
丘和为什么受到海南人民的爱戴?
丘和,洛阳人(今属河南),唐初官员。曾镇守海南十多年,深受海南百姓爱戴。丘和从小就熟习武艺,精通弓马,为人重义气,好打抱不平。长大后,喜欢广交朋友,能折节下士,为乡人故旧所爱戴。隋朝大业年间,丘和官至右武卫将军,封平城郡公。他倾心结附权臣字文述,历任博陵、天水两郡太守。在炀帝巡行时,他率先开献食之风,为炀帝所赏识。
大业末年,因为当时海南地处偏远,官吏残暴,百姓怨望,所以地方很不安定。炀帝打算选择一个廉吏出镇海南,以整顿吏治,并安抚那里的少数民族。丘和因先后担任两郡太守都有突出政绩,就被宰相裴矩推荐,出任了交趾太守。到了那里后,丘和整顿风气,笼络地方豪强,深得各部族的拥戴。
后来,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天下更加混乱。南方的地方守将多依附了大的割据势力,以求自保。广西的隋将投靠了占据江陵的萧铣,广东一带的冯盎则依附江西的林士弘。开始,丘和不知道隋朝已经灭亡了,对各方派来招降的使者理都不理,专心练兵保境。因为越南一带的小国多送给丘和一些珍珠宝物,所以萧铣看了很眼红,就派兵来攻打。丘和派部将高士廉率领精兵和各部族的勇士,一举击溃来敌,海南全境由此安定。因此境内军民多为丘和立碑颂德,非常拥护他。
萧铣被唐军平定后,丘和以海南全境归附唐朝。唐高祖非常高兴,就封他为交州总管,封爵谭国公,继续镇守海南。不久,丘和恳请入朝,晋封左武候大将军。后在贞观十一年去世,时年八十六岁。丘和镇海南十多年,在任时,风气整肃,御下有方,各民族和平相处,特别是危难之时,能够保境安民,恩惠一方,所以很受海南人民的爱戴。
《旧唐书·列传第十五》阅读题及译文赏析
一:
高俭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大业中,为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斛斯政亡奔高丽,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事父母以孝闻,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供给不足,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轻装而去。寻属天下大乱,王命阻绝,交趾太守丘和署为司法书佐。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亲,北顾弥切。尝昼寝,梦其母与之言,宛如膝下,既觉而涕泗横集。明日果得母讯,议者以为孝感之应。
时钦州宁长真率众攻和,和欲出门迎之,士廉进说曰:“长真兵势虽多,悬军远至,内离外蹙,不能持久。且城中胜兵足以当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从之,因命士廉为行军司马,水陆俱进,逆击破之,长真仅以身免,余众尽降。
武德五年,士廉与和上表归国,累迁雍州治中。贞观元年,擢拜侍中,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枚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廉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蜀中学校粲然复兴。蜀人朱桃椎者,淡泊为事,隐居不仕,披裘带索,沉浮人间。窦轨之镇益州也,闻而召见,遣以衣服,逼为乡正。桃椎口竟无言,弃衣于地,逃入山中。士廉下车,以礼致之,及至,降阶与语,桃椎不答,直视而去,士廉每令存问。桃椎见使者,辄入林自匿。近代以来,多轻隐逸,士廉独加褒礼,蜀中以为美谈。
五年,入为吏部尚书。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成辄焚稿,人莫知之。十六年,表请致仕。二十年,遇疾,太宗幸第问之,因叙说平生,流涕嘘唏而诀。二十一年正月壬辰,薨于京师崇仁里私第,时年七十二。
(取材于《旧唐书?高士廉传》)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 适:出嫁
B.寻属天下大乱 寻:不久
C.水陆俱进,逆击破之 破:打败
D.士廉下车,以礼致之 致:送给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B )
A.事父母以孝闻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B. 既觉而涕泗横集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C. 又因暇日汲引辞人
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及至,降阶与语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高士廉讲求伦理道德的一组是(B )
①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
②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
③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
④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
⑤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
⑥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①⑤⑥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高士廉在隋朝时曾被贬官岭南,他精心安排好父母和因丈夫去世而依靠他的妹妹一家的生活才轻装前去
B.钦州的宁长真率兵进攻交趾太守丘和,丘和要匆忙迎战,在高士廉的劝说下运用谋略战胜了宁长真
C.高士廉归附唐朝后调任蜀地为官,他善于教化,改变当地不良民俗,促进文化教育,尊敬而礼待隐居不仕的朱桃椎。
D.高士廉入朝为高官,很受皇帝的信任,他能尽职责,上了很多奏章,但事成之后他就烧了奏章的稿,所以没有人知道这些事。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3分)
译文:士廉因和他交往获罪,贬官做朱鸢的主簿
(2)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亲,北顾弥切。(3分)
译文:士廉长久在南方,不知道母亲的音信,对北方顾念更加深切。
(3)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成辄焚稿,人莫知之。(4分)
译文:高士廉受到皇帝的知遇之恩越来越重,上了很多奏章,事成后就烧了奏章文稿,没有人知道这些事。
译文:
高俭字士廉,是渤海人。青年时有才识度量,很广博地阅览了文史书籍。隋大业年间,当治礼郎。土廉的妹妹先前嫁给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了儿子长孙无忌和女儿。长孙晟去世,土廉把妹妹和外甥接到家,待他们很好,很有感情。隋军攻打辽,当时的兵部尚书书斛斯政逃跑到高丽,士廉因和他交往获罪,贬官做朱鸢的主簿。他侍奉父母因孝敬闻名,岭南多有瘴气引起的瘟病,父母不能一起前去,他留下妻子鲜于氏侍养父母。供应生活的财物不够,他又想到妹妹没有居住的地方,就卖了大房子,买了小房子来让他们住,把剩下的钱财分给他们,自己轻装离开。不久赶上天下大乱,朝廷的命令阻断了,交趾太守丘和委任高士廉当司法书佐。士廉长久在南方,不知道母亲的音信,对北方顾念更加深切。他曾白天小睡,梦见母亲和自己说话,好像在母亲膝下,梦醒以后涕流了很多。第二天果然得到了母亲的音讯,谈论的人认为这是他的孝心产生了感应。
当时钦州的宁长真率兵众进攻丘和,丘和想要出城门迎接他,士廉进言劝说道:“宁长真兵众力量虽然很多,但孤军深入,远道而来,内部离心外部窘迫,不能坚持很久。况且我们城中能战斗的.兵众足以抵抗他们,怎么能想要受别人控制呢?”丘和听从了这些话,于是任命士廉为行军司马,从水陆一起进发,迎击打败对方,宁长真仅只身逃脱,其余兵众全部投降。
唐武德五年,高士廉与丘和上奏章归附唐朝,多次提升当了雍州治中。贞观元年,提拔任命为侍中,后调职任命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地民俗不淳厚,怕鬼并厌恶疾病,父母生病到危重时,儿女很多不亲自照顾侍奉,在木杖头挂上食物,远远地喂食。士廉顺应方法教诲引导,风气顿时改变。又趁着闲暇时选拔善作诗文的人,让他们举办文学聚会,同时让儒家学者讲论经史,勉励后辈年轻人学习,蜀地一带的学校明显地又兴盛了。蜀人朱桃椎,做事淡泊名利,隐居不作官,披着毛皮当衣服,以绳子为衣带,在人们中间随波逐流。窦轨镇守益州时,听说后就召见他,把衣服送给他穿,逼迫他做乡正官。朱桃椎始终一句话不说,把衣服扔在地上,逃入山中。高士廉到任后,用礼节招他来,等到他来到,走下台阶跟他说话,朱桃椎不回答,直直地看着他后离开了。高士廉常让人问候他,桃椎见到派去的人,就入林自己藏匿了。近代以来,官员多轻视隐居不做官的人,唯独高士廉对朱桃椎施加赞扬礼节,蜀地的人把此事作为美谈。
贞观五年,入朝任吏部尚书。高士廉受到皇帝的知遇之恩越来越重,上了很多奏章,事成后就烧了奏章文稿,没有人知道这些事。贞观十六年,他上奏章请求退休。贞观二十年,他生病了,唐太宗到他家问候他,于是叙说生平之事,唐太宗流泪叹息着和他诀别。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壬辰这一天,他在京师崇仁里私宅中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二:
高俭,字士廉,渤海人。俭少有器局,颇涉文史。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亡奔高丽,俭坐与交游,谪为朱鸢①主簿。事母以孝闻,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侍养,供给不足。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轻装而去。寻属天下大乱,王命阻绝。俭久在南方,不知母问,北顾弥切。
交趾太守丘和署为司法书佐。时钦州宁长真率众攻和,和欲出门迎之,俭进说曰:“长真兵势虽多,悬军远至,内离外蹙,不能持久。且城中胜兵足以当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从之,因命俭为行军司马,水陆俱进,逆击破之。及萧铣败,高祖使徇岭南。
武德五年,俭与和上表归国,累迁雍州治中。时太宗为雍州牧,以俭是文德皇后之舅,素有才望,甚亲敬之。
俭明辩善容止,凡有献纳,搢绅之士莫不属目。时黄门侍郎王珪有密表附俭以闻,俭寝而不言,坐是出为安州都督,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俭随方训诱,风俗顿改。秦时李冰守蜀,导引汶江,创浸灌之利,至今地居水侧者,顷直千金,富强之家,多相侵夺。俭乃于故渠外别更疏决,蜀中大获其利。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蜀中学校粲然复兴。
五年,入为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奖鉴人伦,雅谙姓氏。高祖崩,摄司空,营山陵制度。是时,朝议以山东人士好自矜夸,虽复累叶陵迟②,犹恃其旧地,女适他族,必多求聘财。太宗恶之,以为甚伤教义,乃诏俭与御史大夫韦挺等刊正姓氏。于是普责天下谱谍,仍凭据史传,考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
二十年,遇疾,太宗幸其第问之。二十一年正月薨,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五》,有删改)
注 ①朱鸢:隋朝交趾(今越南)郡下辖九县之一。②陵迟:衰败。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俭坐与交游 坐:停留。
B.内离外蹙 蹙:窘迫。
C.俭寝而不言 寝:扣压。
D.雅谙姓氏 雅:非常。
解析 坐:因为。
答案 A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俭受到皇上重用的一组是(3分)()
①及萧铣败,高祖使徇岭南
②素有才望,甚亲敬之
③凡有献纳,搢绅之士莫不属目
④摄司空,营山陵制度
⑤乃诏俭与御史大夫韦挺等刊正姓氏
⑥遇疾,太宗幸其第问之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①⑤⑥
解析 ②是说高俭受时任雍州牧的太宗亲近敬重;③是说高俭的建议很有分量;⑥是说皇上很关心高俭。
答案 B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俭重视亲情。高俭被贬到岭南,岭南有瘴疠,母亲不能同行,于是他留下妻子侍奉老母;又顾念妹妹无所依靠,卖掉大宅安置妹妹,并分掉余财。
B.高俭遇事能正确决断。钦州宁长真率众攻打丘和,丘和想要投降,高俭却认为敌人不能持久,而城中守军足以抵挡他们,丘和接受他的建议,后来果然击败了敌军。
C.高俭治理地方兴利除弊。他在蜀地任职时,能够根据当地的陋习加以训导,使当地的风俗得以改观;疏导水渠,使蜀中大获灌溉的便利;还重视文教,使学校得以复兴。
D.高俭力矫流弊。当时家世已衰败的崤山以东人士,仍依仗旧门第,在女儿嫁给他族时索要丰厚聘礼,他建议皇上修正天下姓氏,并在研究史传的基础上撰成《氏族志》。
解析 不是他建议皇上修正姓氏,而是皇上下诏修正姓氏。
答案 D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寻属天下大乱,王命阻绝。俭久在南方,不知母问,北顾弥切。(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久适逢天下大乱,朝廷政令断绝。高俭长期在南方,不知道母亲的音信,北还的心情更加迫切。
译出大意给2分;“寻”(不久,随即)、“问”(音信,书信)、“弥”(更加)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高俭)还趁着闲暇之日荐举文人,举行文会,同时命儒生讲经论史,劝勉激励后辈学生。
译出大意给2分;“因”(趁着)、“汲引”(荐举,提拔)、“兼”(同时)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参考译文
高俭,字士廉,是渤海人。高俭年轻时有才识器度,广泛涉猎文史书籍。隋军征讨辽,当时兵部尚书逃奔高丽,高俭因为和他有交往被牵连治罪,贬为朱鸢主簿。他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岭南有瘴疠毒气,母亲不能同行,于是留下妻子侍养,家中供给不足。又挂念妹妹无所依靠,于是卖掉大宅,买小宅让她居住,分掉余下的资财,轻装而去。不久适逢天下大乱,朝廷政令断绝。高俭长期在南方,不知道母亲的音信,北还的心情更加迫切。
交趾太守丘和任他为司法书佐,当时钦州宁长真率众攻打丘和,丘和要出门迎降,高俭劝说道:“宁长真兵力虽多,孤军深入远道而来,内部不和外面窘迫,不能长久坚持。况且城中强兵足以抵挡他们,为何要受别人牵制?”丘和听从了他的建议,就命高俭任行军司马,水陆并进,迎击攻破敌军。等到萧铣失败,高祖派高俭带兵巡行夺取岭南。
武德五年,高俭和丘和上表归附朝廷,多次升迁后任雍州治中。当时太宗任雍州牧,因高俭是文德皇后的舅舅,向来又有才能声望,非常亲近并敬重他。
高俭聪明善辩举止优雅,凡是进献的供给采纳的建议,官员们没有不注目的。当时黄门侍郎王珪有密表交付高俭让他上报,高俭扣压下来没有上报,由此获罪出任安州都督,又转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地风俗轻浮,害怕鬼怪厌恶疾病,父母生病有危险的,儿女大多不亲自侍奉,在杖头挂上食物,远远地喂食。高俭根据情况加以训导,风俗顿时改观。秦朝时李冰治理蜀地,导引汶江,开创了灌溉的便利,使现在位于水畔的土地,一顷价值千金,富强的人家,经常侵占夺取。高俭又在原来水渠外进行疏决,蜀中大获灌溉的便利。高俭还趁着闲暇之日荐举文人,举行文会,同时命儒生讲经论史,劝勉激励后辈学生。蜀中的学校大为复兴。
贞观五年,高俭被召入朝廷任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高俭善于识别任用人才,精通熟悉姓氏。高祖驾崩,高俭代理司空,经管山陵事务。当时,朝廷舆论认为崤山以东人士喜欢自我夸耀,尽管家世已经衰落,但仍依仗他们的旧门第,女儿嫁给其他姓氏人士,一定要索取丰厚的聘礼。太宗厌恶这事,认为对教化很有损害,就下诏高俭和御史大夫韦挺等修正姓氏。于是广泛收集天下各姓的谱牒,并依据史书考证其中的真伪,褒扬举荐忠贤之人,贬黜邪恶之人,撰成《氏族志》。
贞观二十年,高俭有病,太宗亲往他的住宅问候。贞观二十一年正月高俭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丘和传 翻译
丘和,河南洛阳人,父亲名叫丘寿,是魏国镇东将军。丘和少年时就惯于张弓骑马,重义气爱行侠义。等到长大了,开始改变脾气,对事不随意发怒,对人无论贵贱都很友善。北周时担任开府仪同三司。到了隋朝,连续升官担任武卫将军,封平城郡公。汉王谅造反时,隋文帝已任命丘和做蒲州刺史。王凉让士兵穿着女子的衣服,戴着头布,偷偷混进城,丘和独自逃出免于被俘,却因此而被免职。当时宇文述正被皇帝委以重任,丘和一心依附他,又因为检举武陵公元胄的罪错,做了代州刺史。当隋炀帝北巡路过代州,丘和奉献的食物很精美,炀帝到了朔州时,刺史杨廓却唯独没奉献什么,皇帝不高兴,而宇文述又极力称赞丘和,于是让丘和做了博陵太守,仍然让杨廓到博陵向丘和学习。等皇帝到了博陵,丘和献上的食物又很丰盛,皇帝大加赞赏。因此,皇帝所到之处进献食物的竞相追求华美奢侈。丘和在地方上善于安抚官员下属,很受众人爱戴,不久升任天水郡守。大业末年,因为海南地方偏远,官吏有很多侵害渔民的,百姓都很怨愤,多次形成叛乱,于是朝廷选拨德行忠厚的太守来安抚那地方的百姓。黄门侍郎裴矩上奏说:“丘和先后做过两处郡守,都因施恩与民而闻名,管理政务宽大而不扰民。”炀帝听从这个建议,派丘和做交趾太守。丘和到任之后,安抚当地的豪强,深得这蛮荒之地的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