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饮酒饮酒这首诗的作者是什么
- 2、陶渊明《饮酒》原文
- 3、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原文及翻译
- 4、古诗《饮酒》
- 5、饮酒原文及翻译
- 6、陶渊明《饮酒》全文?
饮酒饮酒这首诗的作者是什么
饮酒饮酒这首诗的作者是什么
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并序〉
〈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饮酒诗〉之一
哀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殇酒,日夕欢相持。
〈饮酒诗〉之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令,百世谁当传。
诗人一下笔,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一个矛盾现象: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实上可谓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齐饿死在西山(首阳山)。伯夷、叔齐是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互让君位。周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终被饿死。诗人紧接着义正严词地提出,既然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古圣先贤要讲那样的空话呢?
诗人又举出荣启期的事迹,证明善有善报之类的说教是空话。荣启期是一个安贫乐贱的人,是封建社会的一位善人。孔子说荣启期:“善乎,能自宽者也。”但这位善人九十岁还是以鹿皮为衣裳,以绳索为衣带,过着饥寒生活,像他青壮年时一样。 但是伯夷、叔齐也好,荣启期也好,他们生前没有得到善报,死后名声却流传后世。他们所以能名声传世,依赖的就是固守贫困的节操。陶渊明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固守穷节的贫士。
〈饮酒诗〉之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饮酒诗〉之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来去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以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
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鸟,日暮还在徘徊独飞。没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处。夜晚叫声悲切,依依恋恋,不肯远去。因遇孤生松,收敛翅归依。寒冷的劲风使万木凋谢,而松树独不衰。我像这只飞鸟一样,总算找到归所,千载不相违。
饮酒诗〉之五
结卢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还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这两句是说无意中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万物各顺其自然,这里有很深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饮酒诗〉之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毁誉。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这首诗是说三代以来,人们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作者要与世俗背驰,要追随秦时夏黄公,绮里季等在商山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
世上人们的行为有千万种,谁知怎么叫是,怎么叫非?有些人只简单粗略的从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随着别人表示赞誉或诋毁。夏商周三代以来,这种事情很多,但豁达之士有自己的主见,不随声附和。世俗中愚妄之辈咄咄逼人,但自己不能雷同,决计归隐。
〈饮酒诗〉之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这首诗写作者饮酒食菊,远离世情。世情既远,就可以怡然自得。秋天是菊花最佳的时候。带着露水,采菊浸酒而饮,菊香和酒香融为一体,极佳。屈原《离骚》中说:“朝食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因为菊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洁。饮此忘忧之酒,使感情更加超凡脱俗。虽说是对菊独酌,但兴致很高,饮之不足。太阳落山,群动皆息,飞鸟归林。我在东窗下长啸一声,且舒怀。
饮酒诗〉之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但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作者要学习松树的风格,为人品格要坚贞,要高尚。青松在东园,杂树没其姿。等到严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当松树很多连成林时,这种品质不被人看重。孤松挺拔,人才称奇。独自饮酒,时复远望。想到自己这一生,好象在梦幻里。人生岂能被尘俗的羁绊拘牵!
〈饮酒诗〉之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于时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这首诗假托田父与自己的问答,来表示终身归隐的坚决态度,以答复那些好心劝他出仕的人。清晨闻见扣门声,没等穿好衣裳就跑着去开,原来是好心的老农,提着酒,打远来问候我,劝慰我,怀疑我的所作所为不和时宜,违背世俗。田父说:“破衣茅屋,不是高栖之地,整个社会都崇尚同流合污,希望你也能随波逐流。屈原在《楚辞·渔父》中说:‘世人皆浊,何不汩其泥而扬其波?’诗人回答田父说:“深感父老好心相劝,但自己的天性很少能与人和谐一致。重返仕途诚然是可以学的,但违背自己的本性去做,岂非糊涂!暂且一起欢饮吧,我的车驾不可能返回。归隐的决心已定,再说也没用。”
〈饮酒诗〉之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饮酒诗〉之十一
颜生称为仁,容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
孔子的弟子颜回,可谓仁者也。然而他29岁,头发尽白,早死。荣启期也是有名的好人,但九十岁还过着饥寒生活。他们虽留下身后美名,但死后何所知。 人生在世,有些人厚自养身,把身躯看得千金一样贵重,但临终时,再宝贵的身躯,也得消灭。西汉杨王孙于病危时,嘱其子裸葬,要以身亲土。人当解其真意。这首诗的前八句说名不足贵,后四句说身不足惜,都是愤世之言。
陶渊明写《饮酒二十首》诗时,酒喝得不少,家中也经常断酒喝。当他写成十九首诗时,家里的酒坛酒罐又空了好几天。就在这个时候,一天清晨突然听见有人敲门。陶渊明披上衣裳,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邻居李老汉,抱着一个酒坛,站在门外。李老汉说:“我们家大清早刚酿成的酒,我想让你尝个鲜,就赶紧给你送来了!” 陶渊明一看送酒来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地说: 我几天不吃饭不觉饿,可是这几天没喝酒,简直渴得要死!” “我还不知道你!”李老汉说,“就算渴死了,也要当酒鬼”。 两个人朗朗地笑起来。 进到屋里,陶渊明急不可待地倒出一海碗酒,浅黄色的酒液散发着迷人的酒香,叫人垂涎三尺。因为是刚酿成的酒,没有经过滤,酒面上漂浮着一些酒糟,像一些白蚂蚁。陶渊明去找漉酒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挠头,想起头上缠的葛巾,蒙在一只空碗上,把另一碗浑酒倒在葛巾上。他掸了掸葛巾上的酒糟,重新把葛巾围到头上,头上的葛巾也飘逸着迷人的酒香,这股酒香,通过鼻子,一直钻到陶渊明的肺腑里。“这是个好法子”,陶渊明得意地说,“又过滤了酒,又能戴在头上闻香”。陶渊明举起那碗滤清的酒一饮而尽,顿时觉得两眼发亮,两掖生风,每一个毛孔都透气,每一个细胞都快活。
〈饮酒诗〉之十二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摆落悠悠谈,请从于所知。
〈饮酒诗〉之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合邈异境。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这首诗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较,认为醒者拘与世俗之见,显得愚钝可怜;醉者能勘破虚伪,倒见出他的清醒。说明世事昏昏,不堪闻问,只好用沉饮迷醉,以示愤慨。有二客虽同一居处,但取舍态度完全不同。一客常独醉,一客终年醒。两个人互相讥笑,对方讲的话,谁也听不进去。醒者小心拘谨是多么愚钝,醉者颓然狂放倒比较聪慧。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说:“醒非真醒而实愚。醉非真醉而实颖”。告诉那些醉酒的人,日落后应该秉烛夜饮。
〈饮酒诗〉之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 酒中有深味
陶渊明过着宁静的乡居生活。这一天,他邀请友人松下坐饮。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喝酒没有桌凳可凭,只好铺荆于地,宾主围坐。没有丝竹音乐,只能听风吹松叶,只能听父老杂乱言。此情此景,酒不醉人人自醉。在醉意朦胧中,自我意识消失了,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诗人最后说:有些人迷恋于虚荣名利,而我则知“酒中有深味”。魏晋以来,名士崇尚自然,嗜酒如命,他们所追求的是与自然冥合的境界,只有通过饮酒,才能达到这种境界。酒之深味便在于此。
〈饮酒诗〉之十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鸟,寂寞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逼催,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饮酒诗〉之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蔽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作者感叹自己少年好六经,有济世之志,而世道艰险,淹留无成。乃安道守贫,隐居躬耕,甘历饥寒之苦,而又孤独没有知己。少年时很少与外界人事交往,所好者是儒家六经。现在已经年岁高了,但学业停滞事业无成。自己抱着“君子固穷”的节操隐居田园,历尽饥寒之苦。悲风袭击破屋,前庭长满荒草。因为饥寒不能入睡,所以披衣起来,坐待天明。偏偏晨鸡不肯报晓,夜显更长。现在已经没有能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我的所作所为,终将受到掩蔽而无法表白。诗中的孟公,是东汉刘龚的字。据《高土传》记载,东汉张仲蔚隐居不仕,“常据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生,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
〈饮酒诗〉之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远,鸟尽废良弓。
作者用幽兰待清风以显其清香,比喻自己怀才待机。然而仕途险恶,鸟尽弓藏,所以只好隐居以芳香自守。生长在前庭的幽兰,饱含芳香,等待清风吹来。因为清风才能把它的芳香吹到远方,以别蒿艾。我现在好象失去方向,不认旧路。我想隐居田园,顺其自然,路子就能走通。我觉悟到归田隐居是对的,因飞鸟已尽,良弓该收藏了。
〈饮酒诗〉之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袪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常失显默。
这首诗作者借西汉末年杨雄表达自己的志向。杨雄字子云。王莽篡汉时,那些巧言善辨之士,歌颂王莽称帝是天意,因而都得到封赏。杨雄不肯趋炎附势,因而没有封侯。杨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向他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他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当然,你问他攻伐别国的计谋,他不肯说。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饮酒诗〉之十九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停复一纪。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饮酒诗〉之二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均当恕醉人。
陶渊明是以饮酒为题材,大量创作酒诗的第一人。他的诗,可谓篇篇有酒,寄酒为迹。伏羲、神农是传说“三皇”中两位最古老的帝王,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世上已经罕见那样纯真的人。只有那个一生勤奋奔走的孔子,还想把四分五裂的东周社会弥补复原,让民风世俗再回到那个淳朴的时代。孔子的奔走努力虽然没有达到天下大治,他所期待的凤鸟虽然没有飞来,但经他整理研究,殷周以来的诗书礼乐,总算由残缺不全而恢复一新。可是,自孔子在洙水、泗水之间设坛施教的事业停止以后,他的微言大义就再也听不见了。世风江河日下,以致出现了那个疯狂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把诗书烧成灰。好在西汉初还有伏生等几个老儒生,传授六经的工作勤勤恳恳。可是为什么隔世之后,六经就没人爱好和亲近了呢?如今有些人也像孔子那样成天在外驰车奔走,可是没有人前来礼贤问津.最后突然转到饮酒上,在这样令人绝望的世风下,我还能说什么,做什么?只好痛痛快快地饮酒,才对得起头上戴的过滤酒的葛巾。陶渊明饮酒诗写了二十首,这是最后的一首。这组诗是借酒后直言,谈出自己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因为是酒后直言,所以难免有谬误之处。“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这是二十首饮酒诗的总结。
饮酒这首诗的作者及内容
魏晋 - 陶渊明 - 饮酒
【年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题目】:饮酒
【内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这首诗的韵脚是什么
饮酒这首诗的韵脚是
ou
陶渊明的《饮酒》原文如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酒这首诗的解词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绝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这首诗的诗意
饮酒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饮酒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是陶渊明的吗?如果是的话那就是饮酒二十首并序。
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其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十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十三∶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十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十九∶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二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因为不知道你说的哪一首,但是其中第五是最出名的,一般饮酒也指的是第五首,其中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写就的是一种清心寡欲,恬淡从容的心境;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名句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真意是指何物,就让无言来意会吧。其中更包含着陶渊明对仕隐出处、盛衰荣辱、历史现实等等人生重大问题的思索,真实地展现了陶渊明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挣扎和坚持。
饮酒的主旨是什么,饮酒 陶渊明的主旨,饮酒这首诗的
主旨: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决心隐居后所作.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
背《饮酒》这首诗的诀窍
先弄清意思吧
把房屋建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喧嚣。你问我如何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因为我的)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南山。(傍晚南山)山气氤氲(yīn yūn ),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优美,更有飞鸟,结伴而归。这其中蕴含着隐居生活的真正意义,想要说出来,却忘记了该如何用语言表达。(
饮酒 这首诗
作者是(陶渊明) (晋)朝诗人,是古代(田园)诗派的开创人。人称他(靖节先生)
他还有什么古诗。桃花源记
饮酒这首诗的解词译句
陶渊明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诗共20首,非一时之作。诗人在这一组诗的原序中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铨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可知,这组诗多为诗人饮酒之后所作,内容多寓感慨,与"饮酒"之事无关。本篇为陶诗之代表。
在陶渊明之前,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在人生认识上,似乎还是屈原所树立的那种忠君爱民,以死报国的人生道路占据着统治地位,而陶渊明却把出仕从政看作是为了生存或某种虚幻的名利而使自己的心神(精神)为形体所役使:"既自以心为役使,奚惆怅而独悲?"发出了"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的断喝,并且身体力行地归耕于田园。这样,陶渊明就为屈原之后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另辟新径,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生追求,一条新的人生道路。屈、陶一进一退,一仕一隐,可以说是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人生观的两种基本模式。以后,无论是王维、白居易式的亦官亦隐,还是苏东坡那种仕隐矛盾,进退合一的双重心理,都是从屈、陶的两种基本模式中变化而来的,这一点,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陶诗的意义则与这种思想密切相关。首先,田园生活为他提供了新的审美客体:"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以上均引自《归去来兮辞》)。从而开创了田园诗派;其次,与田园题材及其人生的追求相契合,平淡自然成为了他的美学追求,这一点,使他在"俪采于百句之偶,争价于一字之奇"的"采俪竞繁"的六朝时代,卓然独立,开启了唐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先河,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先驱者。
陶渊明《饮酒》原文
1、《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注释
把房屋建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喧嚣。
你问我如何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因为我的)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南山。(傍晚南山)山气氤氲。
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优美,更有飞鸟,结伴而归。
这其中蕴含着隐居生活的真正意义,想要说出来,却忘记了该如何用语言表达。
3、赏析
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4、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3]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原文及翻译
《饮酒二十首》
陶渊明
一
【原文】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辞。
【译文】
事物的衰败与繁荣是无常的,两者会交替存在。邵平在瓜田中忙忙碌碌,哪有还在当东陵候时的样子?寒来暑往更相往复,而人世也与之相似。通达之人意会到其中的道理,对此也毫不怀疑。快速饮下一杯美酒,日夜畅饮,实在快乐。
二
【原文】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方面。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译文】
都说善有善报,怎么解释伯夷 、叔齐饿死在首阳山?如果善恶都没有报应的话,凭什么去相信这些大道理?有的人九十岁依然用草绳做腰带,饥寒更胜于壮年时。如果说不秉持君子固穷操守,百世的名声如何流传!
三
【原文】
道丧向 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 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译文】
大道沦丧将近千载,每个人都珍视自己的私欲。有酒却没有心情喝,只顾得上自己在这个世间的虚名。人们之所以爱惜自己的生命,还不是因为只有这一生?而一生的时间能有多久?倏忽如闪电,令人心惊。生前放松懈怠,依靠这些哪能有成!
四
【原文】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裴回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译文】
离群不安的鸟儿,到了傍晚依然独自飞翔。顾盼徘徊找不到栖身之所,一夜夜鸣声愈发凄凉。凄厉的音声仿佛在思念着遥远的故土,但飞来飞去多么地依恋这里的处所!遇到一棵挺立的松树,收起翅膀远远向它飞来。寒风猛烈地吹拂着,万木纷纷凋零,而只有这棵树岿然屹立。在这里托身寻找到了栖息之地,千年以降永不离弃。
五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河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嘉,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译文】
盖一座草庐居住人间,但听不到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声音。借问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自己的心远离尘俗,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于东篱之下采摘菊花,南山自然而然地进入我的视野。傍晚时分山岚间的氤氲之气多么美妙,飞鸟成群结伴地归还。其中包含着大自然的真谛,想要辨析表达却难于找到相应的语言。
六
【原文】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毁誉。三季 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释义】
关于何所为何所不为的说法千头万绪,谁能辨别其中的是是非非?是与非姑且表面不一,而世俗却对它们妄加区分褒贬。夏商周三代之末这样的事情很多,通达之士似乎不这么看待问题。喟叹于世俗中有那么多愚蠢之人,姑且跟随“商山四皓”去隐居吧。
七
【原文】
秋菊有佳色, 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 ,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趣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译文】
秋天的菊花呈现出各种佳美的颜色,采摘下露水沾湿的几瓣菊花。把菊花散在酒上,饮下此杯则遗世之情愈发高远。一大杯酒下肚,杯已尽,壶已倾。太阳落山,各种活动都已止息,鸟儿也回到树林里鸣叫。在东边窗户下我傲然长啸,回味着此生的真谛。
八
【原文】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 ,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译文】
青松在东边的园林里屹然而立,却被众多的杂草埋没了它的英姿。寒冷的霜露使其他的植物凋谢,此时才见到它卓然高耸的树枝。当初成片的林木谁也没有发现,现在只剩这一棵树,大家都感到很惊奇。我提着酒壶,抚摸着岁寒的松树,时不时地远眺。我的一生犹如梦幻一般,为什么要羁绊于尘世呢?
九
【原文】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河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继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 ,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 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释义】
大清早听到敲门的声音,没来得及穿好衣裳就匆忙打开门。借问来者是哪一位?老农怀着好意远远提着壶浆前来问候,他国惑于我为何与时代相背离。“衣衫褴褛地站在茅檐之下,算不上高蹈的隐居之士。举世几乎都随波逐流,你也可以浑浑噩噩,自蹚浑水”。对于他的话我深表感激,但我的天性注定了不会苟合于众人。挽起缰绳回驾从政不是办不到,但违背自己的心愿又将陷入歧途。姑且痛饮这一杯。酒,而我的人生马车将一去不回。
十
【原文】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 ,息驾归闲居。
【译文】
年少时曾经远游,一直到东海边上。道路艰难而漫长,走到一半时有风波阻挠。是什么驱使我如此这般?似乎是饥馑使然。竭尽全力使自己吃饱,能剩下一点便积攒些许存粮。恐怕这不是一个好主意,还是停止追逐名利的步伐,回到休闲的居所。
十一
【原文】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 ,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各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必恶,人当解其表。
【译文】
颜回可称为仁义之辈,而荣启期也堪称道德之楷模。但颜回贫穷且短命,荣启期也忍饥挨饿直到老去。虽然他们留下了身后的美名,但他们的一生过得很悲惨。他们死了以后会去哪里?在生前称心如意才是美好的状态。修养自己的千金之躯,直到死亡降临才不得不放下。何必厌恶裸葬?人们应当理解裸葬的含义,那是回归自然的表达。
十二
【原文】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仲理 归大泽,高风始在兹。一往 便当已,何为复狐疑?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译文】
张挚曾出仕过一次,因为秉持高尚的节操,所以被免职。关闭大门不再出来,一辈子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杨伦在大泽之地授课,风骨从这里显得高尚。一次出仕就应该停止从而永别官场,为什么又犹豫迟疑?罢了,还有什么可说的?世俗的言论一向都善于欺骗。摆脱世间的种种谬论,请随我归去隐居。
十三
【原文】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规规 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译文】
有几位客人经常来访,但是他们的志趣迥异。一个人经常独自喝醉,另一个人则时时保持清醒。醒的与醉的人相互嘲笑,他们的发言往往不得要领。拘泥的人是多么的愚蠢,而傲然的人与之相比,较为聪明。为我带话给沉醉中的客人,太阳落山应该点起蜡烛。
十四
【原文】
故人赏我趣 ,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 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译文】
老友赞赏我的嗜好,提着酒壶过来与我饮酒。铺好枝叶坐在松树下,喝了几杯后就醉了。乡亲父老七嘴八舌地谈话,斟酒也不按照上下的次序。不知不觉中已达到忘我的境界,哪里还在意外部的事物?追逐名利之人迷恋他所汲汲于斯的名闻利养,体会不到酒中的深深乐趣。
十五
【原文】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宇宙 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译文】
因为贫穷,房屋不能得以修葺,灌木荒草遍长我的宅院。美丽的飞翔的鸟儿,寂静的小路上没有行迹。往古今来上下四方是多么的悠远,人的一生却罕有能活过百年的。在岁月的逼迫下,我的双鬓早已斑白。如果不抛弃对国顿还是通达的忧虑,那么违背平素之志很可惜。
十六
【原文】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自无成。竟 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 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译文】
年少时很少与人交往,爱好流连的是阅读儒家的六经。行而又行,苦苦求索,不觉已入不惑之年,迟滞不前驻足原地,我一无所成。始终恪守住君子固穷的操守,我备受饥馑与寒冷的折磨。茅屋破败,饱经寒风的侵袭,荒草埋没了门前的庭院。披着粗布衣服守着漫漫长夜,报晓的公鸡迟迟不肯啼鸣。赏识我的刘龚之流已然过世,我只好隐蔽自己的真实感情。
十七
【原文】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
【译文】
幽兰生长在前面的庭院里,含着芬芳等待着清风。如果清风轻快地到来,就能彰显它与臭草的不同。走着走着,迷失了原来的道路,顺应自然之道或许能够走通。察觉到了应该归隐,飞鸟射尽哪里还需要良弓?
十八
【原文】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译文】
扬雄平素好酒,奈何家中贫寒买不起。有时遇上几个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向他请教问题,让他答疑解惑。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有问题都给予切实的讲解。有时不肯说话,应该是询问到攻打别的国家的问题。仁者用他的心,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十九
【原文】
畴昔苦长饥,投责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 分,终死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译文】
昔年曾忍受漫长的饥饿,于是丢下农具去学着做官。养活一家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饥馑与严寒总是和我纠缠。彼时已接近而立之年,意志得以分辨廉耻。以耿直的秉性去从事我的工作,最终还是拂衣而去,隐居田园。岁月如梭,时光荏苒,悠悠然地又过了大约十二年。人间一向寥廓混沌,因而杨朱停止在歧路之前。虽不能像归隐的前人一般挥金取乐,但有浊酒也使我很快乐。
二十
【原文】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 辍微响,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译文】
伏羲、神农这些圣人离我们已然久远,现在满世界不再淳朴纯真。那位投入于传道的鲁国老人,竭尽全力将社会弥补,使之重返真纯。虽然没有感应到凤鸟的来临,礼崩乐坏的时代也因而有所恢复。而洙泗之滨依然回荡着微言大义,战乱却把时代推向暴秦。诗书典籍有什么过错?被秦始皇烧成灰烬。汉初几位老人勤勤恳恳,为往圣的经典绝学呕心沥血。缘何汉朝倾覆之后,就没有人肯阅读六经!人们驾车终日奔波,却鲜有知道自己的方向的。若不再痛快地饮酒,怕是要辜负滤酒的头巾。只遗憾我酒后胡言乱语,你们也应该原谅我这个醉人。
古诗《饮酒》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扩展资料: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饮酒原文及翻译
饮酒原文及翻译如下:
一、饮酒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饮酒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三、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这是"忘世之境"。"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
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陶渊明《饮酒》全文?
陶渊明《饮酒》全文如下:
《饮酒》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扩展资料
1、注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2、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3、赏析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
“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
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远”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4、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