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荀林父(荀林父后代)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什么意思?务求准确

意思是荀林父侍奉君王,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他是国家江山的卫士,为什么要杀他呢?

出自——春秋战国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

原文: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左传·宣公十二年》上记载,荀林父由于在晋国初掌权力,手下并不服从领导,导致晋楚战争失败。荀林父请求处自己以死罪。晋景公打算答应,士贞子为他求情时说了这番话。晋景公一想,胜败乃兵家常事,况且失败也并非荀林父一人所为,便让荀林父官复原位,许其戴罪立功。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左丘明,生卒年不详,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左丘明

第五十四回 荀林父纵属亡师 孟侏儒托优悟主(5)

话分两头。却说荀林父引败兵还见景公(姬孺),景公欲斩林父。群臣力保曰:“林父先朝大臣,虽有丧师之罪,皆是先縠故违军令,所以致败。主公但斩先縠,以戒将来足矣。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姬重耳)喜,秦留孟明而襄公(姬欢)惧。望主公赦林父之罪,使图后效。”景公从其言,遂斩先縠,复林父原职。命六卿治兵练将,为异日报仇之举。此周定王(姬瑜)十年(-597)事也。

定王(姬瑜)十二年(-595)春三月,楚令尹孙叔敖病笃,嘱其子孙安曰:“吾有遗表一通,死后为我达于楚王。楚王若封汝官爵,汝不可受。汝碌碌庸才,非经济之具,不可滥厕冠裳也。(叔敖贤者,而生庸材之子,以致后嗣不昌,天道正是难测。)若封汝以大邑,汝当固辞。辞之不得,则可以寝邱(地名。河南沈丘东南)为请。此地瘠薄,非人所欲,庶几可延后世之禄耳。”言毕遂卒。孙安取遗表呈上,楚庄王(芈旅)启而读之,表曰:

臣以罪废之余,蒙君王拔之相位。数年以来,愧乏大功,有负重任。今赖君王之灵,获死牖下,臣之幸矣!臣止一子,不肖,不足以玷冠裳。臣之从子薳(音远)凭,颇有才能,可任一职,晋号世伯,虽偶败绩,不可轻视。民苦战斗已久,惟息兵安民为上。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愿王察之!

庄王(芈旅)读罢,叹曰:“孙叔死不忘国,寡人无福,天夺我良臣也!”即命驾往视其殓,抚棺痛哭,从行者莫不垂泪。次日,以公子婴齐为令尹。召薳凭为箴尹,是为薳氏。庄王欲以孙安为工正,安守遗命,力辞不拜,(论此一端,却可称贤子。)退耕于野。

庄王(芈旅)所宠优人孟侏儒,谓之优孟,身不满五尺,平日以滑稽调笑,取欢左右。一日出郊,见孙安砍下柴薪,自负而归。优孟迎而问曰:“公子何自劳苦负薪?”孙安曰:“父为相数年,一钱不入私门,死后家无余财,吾安得不负薪乎?”优孟叹曰:“公子勉之,王行且召子矣!”乃制孙叔敖衣冠剑履一具,并习其生前言动,摹拟三日,无一不肖,宛如叔敖之再生也。值庄王(芈旅)宴于宫中,召群优为戏。优孟先使他优扮为楚王,为思慕叔敖之状,自己扮叔敖登场。楚王(芈旅)一见,大惊曰:“孙叔无恙乎?寡人思卿至切,可仍来辅相寡人也。”优孟对曰:“臣非真叔敖,偶似之耳。”楚王曰:“寡人思叔敖不得见,见似叔敖者,亦足少慰寡人之思。卿勿辞,可即就相位。”优孟对曰:“王果用臣,于臣甚愿。但家有老妻,颇能通达世情,容归与老妻商议,方敢奉诏。”乃下场,复上曰:“臣适与老妻议之,老妻劝臣勿就。”楚王(芈旅)问曰:“何故?”优孟对曰:“老妻有村歌劝臣,臣请歌之”遂歌曰:

贪吏不可为而可为,廉吏可为而不可为。贪吏不可为者,污且卑;而可为者,子孙乘坚而策肥。廉吏可为者,高且洁;而不可为者,子孙衣单而食缺。君不见楚之令尹孙叔敖,生前私殖无分毫,一朝身没家凌替,子孙丐食栖蓬蒿。劝君勿学孙叔敖,君王不念前功劳!(此等优人真是难得。)

庄王(芈旅)在席上见优孟问答,宛似叔敖,心中已是凄然;及闻优孟歌毕,不觉潸然泪下曰:“孙叔之功,寡人不敢忘也!”即命优孟往召孙安。孙安敝衣草屦而至,拜见庄王。庄王曰:“子穷困至此乎?”(可见楚王不是不念,只是不料其穷至于此耳。优孟此举,不特有功于叔敖,其有功于楚王亦复不少。)优孟从旁答曰:“不穷困,不见前令尹之贤。”庄王曰:“孙安不愿就职,当封以万家之邑。”安固辞。庄王(芈旅)曰:“寡人主意已定,卿不可却。”孙安奏曰:“君王倘念先臣尺寸之劳,给臣衣食,愿得封寝邱(河南沈丘东南)臣愿足矣。”庄王曰:“寝邱瘠恶之土,卿何利焉?”孙安曰:“先臣有遗命,非此不敢受也。”庄王乃从之。后人以寝邱非善地,无人争夺,遂为孙氏世守。此乃孙叔敖先见之明。史臣有诗,单道优孟之事。诗曰:

清官遑计子孙贫,身死褒崇赖主君。

不是侏儒能讽谏,庄王安肯念先臣?

却说晋臣荀林父,闻孙叔敖新故,知楚兵不能骤出。乃请师伐郑,大掠郑郊,扬兵而还。诸将请遂围郑,林父曰:“围之未可遽克,万一楚救忽至,是求敌也,姑使郑人惧而自谋耳。”郑襄公(姬坚)果大惧,遣使谋之于楚,且以其弟公子张,换公子去疾回郑,共理国事。庄王(芈旅)曰:“郑苟有信,岂在质乎?”乃悉遣之,因大集群臣计议,不知所议何事,且看下回分解。

之战的结局 荀林父为何没有被杀掉?

之战又被称作“两棠之役”,这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最后的结局是晋国大败,而楚国取代了晋国,成为了春秋霸主。晋国中军元帅荀林父是这次战役中晋军方面的总指挥,战役失败后,晋景公不但没有下令杀了他,反而还让其官复原职,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吗?晋景公不杀荀林父的原因是什么?

派荀林父出战的是晋成公,但当荀林父败仗回国以后,国君已经变成了晋景公。之所以没有杀掉荀林父,会不会是由于晋国国君交替的结果呢?这一点我们不能否认,但是还要更加全面的去看待这个问题。国君之间的交接,的确会造成国家政策的一些改变,晋景公和晋成公虽是父子,但是在执政方式上却大不相同。晋成公求稳,因为他的国君之位是赵盾所拥立的,所以他极其依赖甚至是忌惮权臣赵盾的势力。可是,晋景公不一样,他父亲晋成公在晋国经营了好些年,已经培养出了自己的一些势力,虽不能完全和树大根深的赵氏对抗,但总有资本了不是。有了资本,胆子就有了呀!再加上,晋景公继位之前,权臣赵盾就已经死了。赵氏势力相对来说降低了那么一点点,赵氏内部也发生了内斗。赵朔和叔叔赵括、赵同的政治观念不同,分歧很大。而赵朔是个短命鬼,死的也很年轻,接下来赵氏就全部掌握在了赵括兄弟手里。赵括兄弟中的老幺赵婴和赵朔的遗孀赵庄姬私通的 *** 曝光,赵括放逐了赵婴,引起赵庄姬不满,导致晋国宗族和赵氏断交,赵氏失去了一把保护伞。所以,在晋景公时期,他才能够将百年望族赵氏全族消灭,这就是他们父子经营多年以及晋国卿族倾轧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看出,晋景公和晋成公是不同的,他维护君权的决心更大,且政治手段更加强硬。

既然如此,那么荀林父打了败仗,使得晋国在以后的十多年中始终屈居楚国之下,霸主地位尽失,晋景公有胸襟能够原谅荀林父也是有可能的。那么,荀林父在晋国是一个怎样的地位呢?他的背景如何?

荀林父是在晋国的原正卿缺死后,才正式担任正卿执政大夫的职位。同时,荀林父还担任了晋国中、上、下三军中的中军将,即中军元帅,属于晋军中的最高指挥人。也就是说,执政大夫缺死后,晋国高层政治集团六卿中,荀林父是职权和地位最高的那一个。

当初,晋灵公时期以及晋成公时期,赵盾都是晋国的执政大臣,赵盾死后,提拔了自己的盟友缺为正卿。本来中军佐荀林父才是顺理成章成为中军元帅的人,但是赵盾专权多年,强制性的提拔了缺为中军元帅。这一次,荀林父终于可以坐上六卿之首的位置,正准备大干一场。

之战战败后,那时候晋景公继位时间还没有多久,此时的晋景公是急需一批骨干力量的。而这批骨干力量一般都会被安排进晋国六卿中,六卿就是晋景公的政治智囊团以及军师,主管晋国朝政。荀林父处于中军佐多年,是最接近中军元帅的职位了,也是最熟悉中军元帅的职务的人,所以缺死后,荀林父是晋景公最为信赖的人。

荀林父自知失责,回国以后自行请罪,请求晋景公将其处死。晋景公的心里也是很郁闷的,但是此时他正是用人之际,荀林父又是一把好手,就这样杀掉真的不是一点可惜啊!同时,士贞子也劝说晋景公不要杀掉荀林父。他认为荀林父是尽职尽忠的臣子,若是杀掉就太不划算了。于是,晋景公顺着台阶就下了,他让荀林父官复原职,并不惩罚荀林父。晋景公大度,然荀林父却一直记着自己让晋国处于危难,所以在后来的战役中,荀林父带兵攻打郑国,重新将郑国拉入晋国阵营。

所以,荀林父没死,是因为晋景公精明的政治远见,以及士贞子的劝说。

社稷之卫 晋荆战于邲 不杀荀林父的原因有哪些

荀林父在邲之战中指挥不力,未能说服主要将领服从他的意图,也未能约束全军统一行动,失败惨重。晋师回国之后,荀林父请求处自己以死罪。晋景公打算答应,士贞子(即士渥浊)劝谏说:“不行,城濮那一仗,晋军三天吃着楚军留下的粮食,文公还面有忧色,左右问有了喜事为什么还忧愁?文公说是因为楚国的子玉还在。等到楚国杀了子玉,文公才喜形于色,说:‘没有人能再来害我了。’这是晋国的再次胜利,也是楚国的再次失败;楚国由此两世不能强盛。现在上天惩戒晋国,如果杀了林父以增加楚国的胜利,恐怕会使我们不能强盛吧!林父事奉国君,进,想着竭尽忠诚;退,想着弥补过错,是国家的干城,怎么能杀他呢?他的战败,如同日月之蚀,哪里会损害它的光明!”景公于是让荀林父官复原位。此为“困兽犹斗”之典故。

相关阅读

  • 司考网课(司考网课培训机构)
  • 关于依法治国演讲稿
  • 关于交通规则的英语作文
  • 争辩的作文(争辩)
  • 去野餐的作文(《去野餐》的教案)
  • 什么是龙抬头(什么是龙抬头?)
  • 寻美的作文(水乡寻美的作文)
  •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关于重阳节的作文:重阳节的来历)
  • 二分休止符,二全休止符简谱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