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铁木辛哥(铁托)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二战苏联的铁木辛哥算是优秀的将领吗?

提起二战苏联的优秀将领,大家首先想起的肯定是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这三位名帅,他们是二战时期苏联的中流砥柱,先后指挥了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白俄罗斯等一系列决定性会战,不仅使苏联顶住了德国最凶猛的进攻,而且还带领苏联成功反攻德国。

而铁木辛哥作为苏德战争爆发时的苏军高级指挥官,却因指挥哈尔科夫会战失利,被斯大林一直耿耿于怀,在此后的作战中一直很难施展自己的才能,但不可否认,铁木辛哥是两次苏联英雄称号获得者,也是获得了无数荣誉勋章的苏联元帅。

传统骑兵派的灵魂人物

铁木辛哥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小镇的农民家庭,20岁出头的铁木辛哥就同小伙伴们一起入伍参军,并参与了一战。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后,他随部队参与了平定反革命叛乱的作战,并于第二年加入苏联红军,成为骑兵部队指挥官。

在之后的日子里,铁木辛哥率领骑兵部队在各地辗转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到了国内战争和苏波战争末期,铁木辛哥已经成为了红军骑兵的总指挥(当然这也与铁木辛哥与斯大林关系紧密有关,铁木辛哥在斯大林主政时期得到迅速提拔,此外铁木辛哥在大清洗中也未收任何牵连)。

后来铁木辛哥和布琼尼成为苏联内部受到斯大林青睐的“骑兵派”的主要成员,掌握着红军的主要指挥权。

到了1940年1月,由于伏罗希洛夫指挥苏芬战争不力,斯大林安排铁木辛哥接手指挥,铁木辛哥首先整顿军纪,恢复了严酷的纪律,苏军在付出惨重伤亡后成功突破芬兰军队位于卡累利阿的防线,迫使芬兰向苏联求和。铁木辛哥因此役威望大升,被授予苏联元帅称号。

可以说铁木辛哥在卫国战争之前一直都是顺风顺水,但是对于二战的苏联将领来说,残酷的卫国战争才是他们检验他们的试金石。

较强的战略眼光、高度的战争警觉

1940年铁木辛哥担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之后,面临西边德国人的威胁,积极的进行了战争准备,虽然铁木辛哥是传统骑兵派出身,其作战思维却没有受到骑兵战术的束缚,他拥有较强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

铁木辛哥大力推进苏联红军军队建设,改革军队体制,改进武器装备,加快军队机械化步伐,增置了大量的坦克,以应对逐渐逼近的战争。

特别是在德国发动进攻之前,铁木辛哥拥有着敏锐的战争嗅觉和高度的战争警觉,他时刻关注德军在苏联边境的动向,甚至在1941年6月13日,也就是德国发动巴巴罗斯计划前9天,就电话请示斯大林,建议边境部队进入作战状态,但是被斯大林拒绝,直到战争爆发前几天,德国表现出明显的进攻状态时,斯大林才下令。

在战局极度不利情况下善于稳定军心、整顿军纪,组织防御

德国发动突袭后,铁木辛哥指挥的西方方面军成为首当其冲的部队,德国中央集团军以29个师的兵力,在强大空中力量支援下,发起装甲部队钳形突击。由于铁木辛哥只有24个师,兵力武器不足并且没有建立纵深梯次防御配置,战争爆发后不久就有将近20个师陷入德国的合围,可以说苏联的西方方面军危在旦夕。

但是铁木辛哥很快就从德国的进攻中回过神来,铁木辛哥首先指挥左翼第21集团军发动反击,袭击中央集团军群南翼,牵制了德军8个师,然后利用苏联统帅部从预备队中拨出来的30个师发动队德军的大规模反攻,苏联西方方面军被围的第16、第20集团军趁势突围成功。

此役虽然苏联红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苏联军队的英勇作战严重削弱了敌人的力量,粉碎了德军急进莫斯科的企图。

中央集团军群在莫斯科方向受阻后,转向西南战区的乌克兰,铁木辛哥接替布琼尼担任西南战区司令,铁木辛哥接管指挥权后就发现德军已经形成合围,局势已经无法挽回。他立即下令部队向东进攻,企图撕裂德军的合围,但是未能成功,铁木辛哥集合各部不惜一切代价突围,使得15万官兵突出重围。

1941年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企图经过罗斯托夫向高加索突击,铁木辛哥指挥所辖的南方面军队对罗斯托夫的德国第1装甲军全力进攻,两天以后德国第一集团军主力师团被消灭,残部仓皇溃退,铁木辛哥的的这次进攻不仅粉碎了德军突向高加索的企图,而且牵制了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

但是在随后的哈尔科夫进攻战中,由于左翼突进,德国军队得到克莱斯特装甲集群增援后发动反击,苏军在哈尔科夫战斗中失利,斯大林也因此役对铁木辛哥耿耿于怀,认为成功指挥莫斯科会战胜利的朱可夫的能力在铁木辛哥之上,遂令朱可夫接替了铁木辛哥的前线指挥权,此后一直到二战结束,铁木辛哥一直担任大本营的代表,协调各方面军的作战。

综上所述,铁木辛哥是一个拥有较强的战略眼光、善于整顿军队、并且防御强于进攻的优秀统帅。

他是打败希特勒的军神 苏联历史无人与之比肩

加入红军之时,朱可夫就想报效祖国苏联。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他拯救了祖国和政权,比其他任何人的贡献都要大。代价也极为惊人。但若是失败,代价则会更巨大。那他是否也特别想使红军成为现代化的军队,也就是说使之成为独立自主的军队呢?没错,在这一点上根本毋庸置疑。但朱可夫没有看清的是他对党的忠诚却成了主要的障碍,因此,他撞到了礁石,粉身碎骨。就此而言,他失败了。

另一个由传记作者提出的问题是,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说到俄国的历史,我们已经有了结论:目前,朱可夫已安眠于万神殿中,与苏沃洛夫及库图佐夫同榻而眠。他是唯一一个将被俄国人长时间留存于记忆中的苏联人,就像布尔什维克执政时期,苏联人也将苏沃洛夫和库图佐夫铭刻于心那样,前者安葬在圣彼得堡的圣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内,后者的衣冠冢则被安放在了莫斯科的博罗金诺博物馆内。

我们更有兴趣的是朱可夫在军事史上的地位。从我们所说的军事史来看,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了好几层含义,需如套娃般层层抽丝剥茧而得。

如果将元帅放在卫国战争的历史中来看的话,答案就简单了。红军高层军官中没有人能抵得上朱可夫的重要性。我们来一年年看过去。1939—1940年,铁木辛哥和梅列茨科夫在芬兰交出了糟糕至极的战绩,伏罗希洛夫就更让人无语了,而他则是苏联唯一一位在哈勒欣河战役中享有盛誉的将军。1941年,他作为参谋长,置身于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之中,却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尽管最初他什么都做不了,尽管他甚至因为对红军病态迷恋进攻的战术亦步亦趋而使局势更为恶化,但至少他相当清楚发生了什么事,知道必须同时在作战层面和战略层面上做些什么。他是第一个同意减少整个部队梯队层级的人,认为这是必不可少的举措,从而减轻了缺少军官的处境和通讯手段薄弱的缺陷。他在叶尔尼亚和列宁格勒的表象极为出色,当整个指挥层——帕夫洛夫、库兹涅佐夫和根本就没打过胜仗的铁木辛哥——土崩瓦解之时,又使部队重新唤发了战斗的勇气。

10月,是他的竞争对手科涅夫和叶廖缅科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出尽了洋相。当时的局势兵败如山倒,许多人弃阵而逃,而朱可夫又重新稳定了局势,且再次启用战败的部队和半数政工干部临战脱逃的政工机关。他重新设立战线,之后,打了一场漂亮的消耗战,一步一步后退,并尽可能地发起反攻。他有着惊人的冷静头脑,当敌军已打到首都郊区时,他侦察出敌人也已精疲力竭的迹象,尽管斯大林死死催逼,莫洛托夫发出死亡威胁,但他仍严守以待,积聚各种资源。最后,他投入的各集团军囊括了14—18个兵种,并大量使用雪橇,而非坦克,打了一场极其巧妙的冬季反攻战。他是首位在平坦的旷野上战胜了德军及其最为优秀的将领的苏联士兵,那些将领有博克、古德里安、赫普纳、莱因哈特……此等重要性,整个苏联无人能比。

1942年年中,竞争开始尖锐化。瓦图京和罗科索夫斯基当上了方面军司令,华西列夫斯基担任总参谋长。夏季的勒热夫一战,朱可夫表现平平,尽管其他将领在南方的表现更差,甚至更具灾难性。他和华西列夫斯基共同拟定了天王星行动这一绝妙的计划,但火星行动中的勒热夫一役却再次功败垂成。1943年,是他促使斯大林作出了决定,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大获全胜,同时,罗科索夫斯基也打了胜仗,引起了斯大林的注意。1944年,瓦图京阵亡,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和科涅夫则焕发出了光彩,不过,在乌克兰担任同样职位的朱可夫表现得也很出色。虽然他没有歼灭第1装甲集团军,但科涅夫也有责任,而且,科涅夫在进攻罗马尼亚时还打了一场彻头彻尾的败仗。以摧毁德军地面部队为目的的巴格拉季昂行动至少是他和华西列夫斯基的继任者安东诺夫及罗科索夫斯基共同设想出来的。最后是1945年,各自担任三个主力方面军司令员的朱可夫、科涅夫和罗科索夫斯基各自都表现神勇。两位后来升任元帅、当时驻扎于南方的将军马林诺夫斯基和托尔布欣直到1943年才当上方面军司令员。他们没有另外三人的光环,而且在匈牙利的战事也进展不顺。1945年,马林诺夫斯基在满洲里的战绩倒是极为出色。包括朱可夫在内的上述六位主力方面军的司令员中,他是唯一一位理论家。

这些人各有各的风格。罗科索夫斯基运兵很细致,计划也很精细,他擅长黏住敌军,威胁性不够。在这些人当中,他最具“德式”风格。瓦图京胆子够大,显然是太大了,所以好几次受到德军的教训;他在担任方面军司令员时,不善用人,所以压力很大。科涅夫最像朱可夫:想法简单直接,胜利的愿望极为迫切,备战工作相当仔细,着重优先获取情报,这些都是他的特点。但无论是他还是罗科索夫斯基均与朱可夫在指挥方面军时作战的表现不同。至于华西列夫斯基,尽管是个杰出的组织者,擅长地图推演,精于算计,熟悉办公室事务,但他并不喜欢硝烟。除非有称职的方面军司令员和他一同作战,就像斯大林格勒战役和1945年的满洲里战役那样,否则他的地面指挥能力并不强。如果想要从这样的比较中得出结论,那朱可夫的表现比这些高级将领都要优秀,而且带兵打仗的时间也比他的任何一位同事都要长。他的战功有三次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即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这也是二战中三个主要的转捩点。这还没将他1943年前担任斯大林的主要军事顾问一事算进去。如果一定要分出高下,那若是以结果论英雄的话,则他所具有的重要性,红军元帅中无人能与之相比。

朱可夫是否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士呢?拿他同苏沃洛夫大元帅和库图佐夫元帅相比毫无意义,因为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战争已发生了变化。两个时代的统帅,其必备的素质也只有部分重合。可以这么说,朱可夫和苏沃洛夫一样,好斗,极具进攻性,或者和库图佐夫一样,也拥有战略视野,但这么说对讨论并无帮助。不过,朱可夫与库图佐夫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共同点,因为无论是以前还是今后,他本人都会为“朱可夫之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毕竟,当俄罗斯遭到理论上更为强大的对手进犯时,他们两人分别打赢了各自的“卫国战争”。朱可夫和这位亚历山大一世时期的元帅一样,也获得了双重称号,一是俄罗斯拯救者,二是军事力量强大的对手的克星,库图佐夫战胜的是法国的大军,朱可夫战胜的是德国国防军。

《朱可夫——打败希特勒的人》,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8月版

苏联时期乌克兰名人

第一位,铁木辛哥。也有人将他的名字翻译为季莫申科。1895年,铁木辛哥出生在乌克兰敖德萨州的富尔曼诺夫卡镇。1915年,铁木辛哥加入沙俄军队。十月革命后,铁木辛哥担任红军的骑兵师长,屡建战功。之后,历任骑兵军长、军区司令等职务。1940年出任国防人民委员,并在同年晋升为苏联元帅。1970年,铁木辛哥病死。

第二位,库利克。他出生于乌克兰东部的波尔塔瓦。库利克原来也在沙俄的军队之中,后来加入红军的。库利克作为炮兵的指挥官,参加了著名的“察里津保卫战”,并与斯大林结识。后来库利克担任苏军军械部部长,并在1940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不过在苏德战争初期,他的表现很差劲,遭到降职。1950年,库利克被判处死刑,七年后得到平反。

第三位,马利诺夫斯基。他出生在黑海地区的敖德萨。一战时期,马利诺夫斯基作为远征军的一员,来到西线作战,表现出色,被法军授予少尉的军衔。回国后,他参加了红军,后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在二战时期,马利诺夫斯基的表现非常出色,在1944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六十年代,他还担任过国防部长,于1967年病死。

第四位,格列奇科。与前面几位不太一样,格列奇科虽然出生在俄罗斯的罗斯托夫,不过他是乌克兰人。苏德战争爆发初期,他只是个师长,后来屡建战功,到了1945年担任基辅军区司令。1955年,格列奇科被授予元帅军衔,并在1967年成为国防部长,对华态度十分强硬。1976年,格列奇科病死。

第五位,叶廖缅科。1892年,叶廖缅科出生于卢甘斯克,早年间参加国内战争,立下了不少战功。二战初期,叶廖缅科被委以重任,可是他这个人好说大话,扬言要打败古德里安,结果却连吃败仗,差点被送上军事法庭。苏德战争后期,叶廖缅科复出,打了几个胜仗。直到1955年,他才被授予元帅军衔,于1970年病死。

第六位,莫斯卡连科。他出生在顿涅茨克地区的一个乌克兰农民家庭。18岁时就参加了红军,在内战中表现出色。苏德战争爆发后,莫斯卡连科历任旅长、军长、集团军司令等职。1955年,莫斯卡连科被授予元帅军衔,担任过国防部总监兼国防部副部长。1985年,莫斯卡连科病死。

第七位,巴季茨基。1910年,巴季茨基出生在乌克兰的哈尔科夫,于1924年参加红军。在二战期间,巴季茨基历任师参谋长、师长、军长等职,参加了许多场著名的战役。1953年,苏联政局出现变化,贝利亚被逮捕处决,执行死刑的人正是巴季茨基。1968年,巴季茨基被授予元帅军衔,于1984年病死。

第八位,科舍沃伊。1904年,科舍沃伊出生乌克兰的在基洛夫格勒。1920年,科舍沃伊参加苏俄红军,从基层做起,逐渐成为一名高级军官。在二战期间,科舍沃伊先后两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二战结束后,科舍沃伊担任过军区司令,并在1968年晋升为元帅。1976年,科舍沃伊病死。

苏联第一骑兵军都有哪些高级军官?

苏联元帅布琼尼——第一骑兵军军长

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第一骑兵军政委

苏联元帅铁木辛哥——第一骑兵军师长

苏联元帅库利克——第一骑兵军炮兵主任

苏联元帅朱可夫——第一骑兵军团长

苏联元帅叶廖缅科——第一骑兵军副团长

苏联大将赫鲁廖夫——第一骑兵军师政委

第一骑兵军是苏俄内战期间一支具有传奇色彩的红军部队。它的名声在外,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残暴和野蛮——在巴别尔的笔下,这种野蛮被赋予了暴力美学色彩——更因为它曾经在苏俄内战中所奠定的赫赫战功,在自己人和他人的血泊里建立起来的赫赫战功。

1942年德军夏季攻势,铁木辛哥如何成了光杆司令?

1942年6月28日,德国元首亲自拟定的“蓝色方案”经过多次延期后,终于开始实施。由于苏联统帅的误判和固执,将防御的重点依然放在莫斯科方向,致使德军进攻有了出其不意的效果,2天推进苏军纵深40公里,分2个方向直指沃罗涅日。

消息传到莫斯科,如梦初醒的苏联统帅急忙派出3个坦克军驰援布良斯克方面军,试图以1000多辆坦克的绝对优势挽救局面,结果却事与愿违,德军的“闪击”战术依然犀利。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德军抓获的苏军俘虏很少,这是怎么回事呢?

关键是德军耽误了“48小时”。

考虑到“蓝色方案”的规模过于宏大,德军需要在顿河-伏尔加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区同时发起进攻,而在两个战略方向上作战,单由一个集团军群司令部执行这项复杂的计划,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必须将南方集团军群拆分为A、B集团军群。

按照德国元首的计划,一旦打通沃罗涅日的通道后,先由步兵师沿顿河防守,不急于渡河占领该城,而霍特的第4装甲突击群迅速南下,配合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实施快速穿插,包围顿河以西的苏军重兵集团,尽可能多地消灭其有生力量。

事后看,该决策很英明。首先,让装甲部队担任攻城战的“主角”,不但成效不大反且会加大坦克的损失,这是德国元首最在意的;其次,苏联统帅为防止德军由沃罗涅日进攻莫斯科,在该方向上部署了3个集团军和5个坦克军的预备队。

然而,这个方案遭到了时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博克的反对。他认为,大量的苏军开始向沃罗涅日移动,单靠步兵是坚守不了多久,应集中力量“以快制快”,抢占先机。其实,他未说出口的理由是,不愿意将其部队拆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

双方争论了很久,最终德国元首默许了博克的提议,但沃罗涅日的战斗并未速战速决,反而拖延了48小时。让他无法接受的是,这一战,德军不仅损失不少坦克,而且失去了南下包围苏军重兵集团的最佳机会,因为苏军主力已迅速撤退了。

恼羞成怒的德国元首随即将A、B集团军群分家,并指示第6集团军暂缓进攻斯大林格勒,掩护第4装甲突击群追击到罗斯托夫去围歼苏军。谁知,“不识趣”的博克居然再次表示反对,德国元首忍无可忍地勒令其退休,从此再未被起用。

再一个原因,苏军不再死守。

1942年夏,德军实施的“蓝色方案”,从战术角度确实达成了“出其不意”的效果,使得苏军西南、布良斯克两个方面军陷入混乱,但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的德军却战果不大,并未像开战第一年那样围歼大量的苏军,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经历过战争第一年的苏联统帅,已经深刻认识到即使再仰仗巨大的战争潜力,一味地死守只能“白白牺牲”有生力量,应该利用苏联国土幅员辽阔的优势,节节抗击、以空间换时间,不断消耗德军本就不富裕的“资源”,并择机反击。

其次,尽管苏军的战略预备队按照苏联统帅的要求,紧急向沃罗涅日方向移动,但苏军各部队几乎没有一支部队及时到达战场,结果打成费力不讨好的“添油战术”。也就是说,在无防御设施的旷野中,苏军只有挨打的份,甚至是一触即溃。

更主要的是,虽说苏军坦克数量远超德军,但其步坦协同、各兵种的配合能力依然没有改进,甚至因为新兵太多,战斗力和士气比原先的基干部队更差,有些士兵干脆丢下装备逃跑。尽管在局部反击中苏军略有小胜,但很快就被德军击退。

眼看局势恶化,苏联统帅命令前线部队连夜后撤。然而,苏军与其说是撤退,不如说是溃逃。以铁木辛哥的西南方面军为例,当该部被改编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时,其所属部队早被打得混乱不堪、七零八落,大多数部队都失去了联系,不知所踪。

也就是说,铁木辛哥在一片混乱中成了光杆司令,被苏联统帅逼问和大骂了好几天,他只得硬着头皮利用几个新集团军在顿河一线设防。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失踪很久的3个集团军突然又冒了出来,逃跑的位置正好是铁木辛哥建立的新防区。

此次战役,德军仅俘虏了8.8万人,没能实现消灭苏军主力的目的。有意思的是,苏军公布的减员数却高达37万人,相差的28万人去了哪里?说明了什么?其实很简单,苏军冬季征集的低劣兵员根本无用,他们只会胡乱逃跑,而且跑得无影无踪。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

相关阅读

  • 广东人的性格特点(广东人的性格特点和交往)
  • 品味生活作文150字(阅读经典品味人生作文150字)
  • 初中生活给我的影响作文(初中生活给我的启示)
  • sia是什么意思(soap是什么意思)
  • 演讲小学生活作文290字(演讲稿难忘的小学生活2百字左右)
  • 贽见(贽见怎么读)
  • 红鱼干(红鱼干怎么做好吃)
  • 以诗意的生活为题写一篇作文(作文: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
  • 我的博士生活作文(小学生我的博士梦作文400字急)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