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后稷的故事(后稷的故事读后感20字)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教会人们种庄稼的人是谁,他的母亲叫姜嫄这个故事的名称叫什么?

教会人们种庄稼的人是后稷,他的母亲叫姜原,这个故事的名称叫﹙后稷教稼﹚ 。

农业始祖后稷是古老的中国民间传说。距现在约四千多年前,炎帝后裔有邰氏的女儿姜嫄,因踩巨人足迹而生子,认为是不祥之物,三弃不死,便给孩子起名叫弃。弃从小就喜欢农艺,长大后遍尝百草,掌握了农业知识,就在教稼台讲学,指导人们种庄稼,传播农耕文化,成为远古时一位大农艺师,被尊称为农业始祖后稷。后稷创建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淳朴的武功人民。教稼台前仰神农,有邰熠熠万世功。

关于后稷的故事

农业始祖后稷的故事

一、稻从枫来

鄂东南的农民每年到了吃新米的时候,第一顿饭总要祭神。他们祭的是哪一位神呢?是农业始祖后稷。大冶南边有座神农山,传说后稷在这儿住了很长一段时间,试种了谷子、麦子和豆类等农作物。

在后稷之前,人类过着群居的生活,春天吃草根,夏天吃野菜,秋天吃野果,冬天猎取野兽。到后来,人类不断增加,野兽被猎取得所剩无几。到了冬天,人们整天打不到野兽,只好去找没有被雪埋住的野果吃。那时候,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大部分植物都被冰雪盖住了。寒风吹来,枫树上的枫球被吹落在雪地上。人们发现,枫树球内的小籽子和松子的味道差不多,又甜又鲜。

后来到了后稷生活的时代,后稷发现,从枫树球里掉出来的小籽子,随着雨水往低洼处流,一到春天,这些小籽子发了芽,慢慢地长成了一棵棵野草,这些野草结的果实有点像枫树球,剥开后,里面也有一粒很甜的小籽子。

过了几年,这些长在沟洼里的野草又有了变化,果实不成球状,变成了刁子,样子和现在田里的稗差不多。后来,经过后稷的不断观察和无数次栽培,才成为现在的稻子。稻子是百谷之首,农民非常感谢后稷,每当新谷割下来,农民会多做几个好菜,先祭后稷,后尝新米。

二、豆从槐出

俗话说,豆有三十六变,麦有七十二翻。豆的祖先是哪个呢?《神异记》里说:“豆出于槐。”

人们发现,槐树的叶、荚和豌豆的叶、荚相差不大。据传,使槐变成豆,也是我们的农业始祖后稷的功劳。

秋天,槐树荚成熟了,槐豆悄悄地掉落到地上。第二年大槐树 下长出了一片槐树秧,这些树秧到秋天结了荚,里面有几粒油亮的小槐豆。

“能不能使槐豆变大点儿,使树变小呢?”后稷这样想,就把槐树种移到自己的住房附近,即后稷坳。以后每月移一个地方,一年移了十二次,槐树变成像现在田野里的野绿豆一样,豆荚很小很小,里面也有小颗粒。

第二年,后稷再把这些像野绿豆的槐树移栽十二次,豆荚变大了一些,就成了现在山上那种野豌豆。

第三年,野豌豆经过后稷十二个月的移栽,就变成了豌豆。豌豆前后经过三十六次移栽,产量高,营养也丰富。后稷又想,仅仅只种一种豆子还是太少了。

传说,后稷有很多徒弟,大徒弟叫油丘。有一次,油丘在山上发现一种树,结了很多野皂角,他把野皂角秧和豌豆秧栽在一起,让它们开花后进行杂交,这些杂交后的豌豆变成不圆不扁的豆子。又经过四十八次移栽,才培育成了蚕豆。油丘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师傅,后稷非常高兴。

后来,油丘又看到一种树,树荚里也有像豆一样的小颗粒,他把树旁边的小草锄掉,把豌豆栽在旁边与树进行杂交。经过十二次移栽,就培育出了黄豆。

有了豌豆、蚕豆、黄豆之后,后稷和油丘发现:吃了豌豆和蚕豆比吃黄豆的感觉好。后稷和油丘告诉人们:把黄豆作为配料。

油丘还不满足,想把黄豆种变一变。他经常跋山涉水进行调查研究。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农人背了一大捆红豆藤,藤上有很多毛茸茸的小豆荚,里面的颗粒是深红色的。油丘问农人:“这是从那里弄来的?”农人告诉他说,某座山上满山都是。油丘摘些豆荚回去煮熟了尝一尝,觉得味道还不错。于是他又把黄豆和野红豆进行杂交,经过十二次移栽,又培育出红豆。红豆不仅可以食用,还是中药材。

三、麦从杏来

传说麦子是从杏树发展来的。

杏树的栽培人是哪个呢?是后稷。后稷山下有许多野生杏树,长得矮墩墩的。杏子熟了的时候,紫红紫红的,想要吃,伸手就能摘到,吃起来又酸又甜。人们吃完杏,杏核随手扔。有杏核的地方,第二年就长出一棵棵杏树秧。

据传,一次,后稷无意中把一枚杏核扔进了烧茶的陶罐里,随后那枚杏核又被倒在外面的垃圾堆里。到第二年,垃圾堆里长出一棵杏秧。后稷很惊奇:陶罐里的水滚烫,它怎么能发出芽来呢?后稷觉得这棵杏秧有些特别,就对它注意观察。过了很久,这棵杏树结杏子了,比野生的杏子又大又多,并且好吃多了。后稷又惊又喜,他收集了许多杏核,用热水浸泡后,在山坡上一片片地栽种。后稷把这个巧妙的方法告诉附近的农民。从此以后,人们种杏子,先用开水浸泡杏核后,再种下去,就能获得更多的果实。

又有一次,后稷发现,杏子树下有一种野生的燕麦,以前它是没有子实的,现在长出了小颗粒。后稷看在眼里,又产生了试种的念头。他种几行燕麦就栽一行杏树。从此以后,杏子比从前甜,燕麦比从前饱满。再把燕麦和其它麦子杂交,又变成了一种植物,它就是现在的大麦。后稷看到大麦的壳太厚,又把大麦和野生麦杂交,就长成了现在的小麦。

史记故事之后稷

周的始祖后稷,名弃。他的母亲名叫姜原,是喾帝的正妃。

姜原在野外,看到地上有巨人的足迹,便踩踩着巨人的足迹,腹中当时一震,好像怀孕了。一年以后果然生下了一个儿子。

姜原认为婴儿不吉利,就把他丢在巷子里,但经过那里的马、牛都避开而不践踏他。又把他移放到树林里,但林子里有许多人,于是又丢在结冰的沟渠上,而鸟群却用翅膀为他遮盖和铺垫。姜原觉得很很神奇,就将他抱回养大,给他取名为“弃”。

弃在幼年,就有着远大志向。他在做游戏时,喜欢种植麻、豆。等到成年时,他喜欢农耕劳作,勘测土地,适合谷物生长的 地方就种植谷物,经他种植的地方全都丰收,于是老百姓都效法他。帝尧听说后,便任用他但任农师,他的工作做得很有成效,百姓都因此而受益。

帝舜说:“弃,老百姓中开始有饥荒了,你要适时地播种五谷。”

弃被封在邰,称为后稷,另外赐姓为姬。

后稷去世,儿子不密即位。晚年,夏政治昏庸,不再注重农业,不密就丢了官职,逃奔到戎狄的地方去了。不密去世,儿子鞠即位。鞠去世,儿子公刘即位。

公刘重新修治后稷的事业,致力于农耕,观察土地的性能,自漆水、沮水渡过渭水,砍伐木材以供应用。暂无定居的人拥有资财,定居下来的人拥有积蓄,老百姓依靠他而获得了幸福。老百姓感戴他的恩惠,大多归附他。周室日渐兴旺。再到后世古公亶父时,迁居至岐山脚下。各部族被古公亶父的仁义所感者,也纷纷归附。周室盛况空前。

后稷简介,后稷人物资料,后稷人物介绍

弃,姬姓,名弃,又称后稷,出生于稷山(今山西运城稷山县),帝舜时,黎民百姓缺粮,帝命令他播种百谷,并封他于邰(相传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西南),号曰“后稷”,另外赐姓姬氏。

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所以他叫“弃”。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相传稷王曾于县境南陲的中条山中教民稼穑,后称此山为稷王山,属晋,汉为河东郡闻喜县地,北魏太和十一年置高凉县,遂于隋开皇十八年改高凉县为稷山县。后人称之为农稷帝君、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稷神,是中国传统史籍记载的周族姬姓始祖。周人崇后稷为“祖灵”、“稷神”,以郊礼祭祀。

《诗经·大雅·生民》讲述了周族关于天生后稷的起源神话。诗中载周族的始祖母有邰氏之女,姜嫄(一作姜原),一说为帝喾高辛氏的正妃,本来无子,于是她祭祀上帝求子,而后她在野外踏到了上帝脚印的大指处,感到喜悦,不久便怀上了后稷。怀胎满月,顺利分娩,证明上帝安乐地接受了姜嫄的祭祀。生后不久后稷被放置在狭隘的巷道上,受到了路过的牲畜的保育养护;又被放在森林里,得到了伐木人的照料;最后被置于冻实的河冰面上,又有飞鸟用双翅覆盖掩护他。这些都说明后稷得到了上帝神灵的保佑。后人不解后稷为何三次被母弃置于外,造出姜嫄“生子以为不详弃之”的解释,故而后稷得名“弃”。“弃”之名最早出现于《国语》、《礼记》和《左传》,这个误解当在春秋战国已经形成。胡承珙、顾颉刚等引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关于宋平公夫人的初生女“以异见弃”所以被弃于堤下的记述,认为战国时人可能据此拘牵《生民》的神话故事,给后稷赋名“弃”。《史记·周本纪》亦有类似记载,姜嫄弃子后又感其神奇,遂养育成人,然因初欲弃之,故而名为“弃”。

后稷长到能够爬行时就会自己寻觅食物。幼年时便有伟人的高远志向,他玩游戏时 后稷简介 ,喜欢种植大豆、小米、麻、麦、小瓜等,种出来的庄稼长得都很茂盛。到弃长大成人后,喜欢耕田做农事,观察什么样的土地适宜种什么,发现适宜种庄稼的地方就在那里种植和收获,民众都来向他学习。如此他在母亲有邰氏成家立业。司马迁的《周本纪》根据《尚书·尧典》及《尚书·皋陶谟》篇载“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帝尧闻知弃懂得稼穑之道,便举用他为“农师”。帝舜时,黎民百姓缺粮,帝命令他播种百谷,并封他于邰(相传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西南),号曰“后稷”,另外赐姓姬氏。后稷弃死后,传位于子不窋(讹作不窟)。然而《尧典》、《皋陶谟》篇均为春秋战国之作,属于根据故事传说的拟作,不可当作实录看待。

《国语·鲁语上》载“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礼记·祭法》则载“夏之衰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对比之下,后稷弃作为商代或夏衰商兴之际的人物更合乎情理,“‘兴’当‘衰’字之误”。倘若后稷是唐虞夏时期的人物,其后有记载的先公只有十五世,且一世一人,然而后稷弃至文王昌十五世先公跨越唐虞夏商千二百余年、三十余世。唐·孔颖达指出,“稷至文王为十五世,计虞及夏殷周有千二百岁,每世在位皆八十许年,乃可充其数耳。命之短长,古今一也。而使十五世君在位皆八十许载,子必将老始生,不近人情之甚。以理推之,实难据信。”后世史学家对此矛盾提出了多种解释,但因年代久远且史籍文献匮乏,大多为推揣臆测,暂时没有可靠依据。根据《国语·鲁语上》的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韦昭注言,“柱为后稷,自夏以上祀之”,说明在烈山氏时代,柱是位稼穑能人,后人祭祀他为稷神“后稷”,而在周代,“后稷”一词已成为农官称谓。杨宽等认为“后稷”原是稷神的称谓 后稷简介 ,如同西周时称土地之神为“后土”,“后”是对地下神祇的尊称,对应上天的“帝”。“后稷”成为农官之长的名位,乃是后世推崇稷神的缘故。把后稷说成是虞夏时期的农官人物,以及其后代世世承当后稷,实际是后起的远古史传说。又有解释说不窋并非后稷弃之子,《周本纪》载“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谯周说这是“失其代数”的缘故,认为后稷之后有世系脱落的可能。汉代《史记·刘敬列传》、《汉书·娄敬传》述,“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若属实则《史记》所载后稷至公刘四世间应当有十余世。或说“后稷”是虞夏时期的农官名位,周族首领世代担任后稷,并非单指一人。《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帝俊生后稷,帝俊源自上古上帝神话,与殷墟卜辞所见之“高祖夋”相同,又解释为帝喾或帝舜。其中所谓“稷降以百谷”便是后稷由天上降下谷物种子的神话故事。又载“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不清是稷之侄或稷之子,然而《山海经·海内经》又称叔均乃稷之孙。

周代禘、郊、祖、宗、报五种祭礼之郊祭的祭祀对象便是后稷。展禽说商代郊祭祭祀商先公冥因其“勤其官而水死”,而“稷勤百谷而山死”。郊祭要求祭祀牲口于国都南郊,《尚书·召诰》载营建东都雒邑时曾“用牲于南郊,牛二。”《史记·殷本纪》引《尚书·汤诰》篇统称大禹、皋陶、后稷为“三公”,评价他们“久劳于外,其有功于民,民乃有安。”《尚书·吕刑》并列伯夷、大禹、后稷为“三后”,评价“三后成功,惟殷于民。”

姜嫄生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故事告诉我们作为母亲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在帝喾执政的时候,有一次姜嫄外出,踩到了巨人的足迹,回来后发现自己已经怀孕,过一段时间孩子越来越大,心里感到奇怪,且厌恶这件事情,通过卜筮,又向神祈求,但是最终孩子还是生了下来。她认为这人孩子是不详之物,便把他扔到了巷子里,牛羊都躲开孩子不踩。

于是又将这个孩子放在平林之中,后来伐平林的人为孩子铺上褥子盖上被子。再后来,又将孩子放在寒冰之上,飞鸟便飞过来用翅膀保护这个孩子。姜嫄感到很奇怪,于是把孩子抱回家,起名叫“弃”(后稷,姬姓,名弃)。

扩展资料

姜嫄好清静,做事很专一,喜欢干田地里的活。等到弃长大了,姜嫄就教他种树和桑麻。弃既聪明又仁义,也非常喜欢农事活动,一学就会,逐渐有了名气。

于是,帝尧便让弃做了稷官(农事之官),以邰为国,并将邰加封给弃,号为“后稷”。等到尧死了,帝舜即位,帝舜对弃说:“弃,百姓饥饿,你身为稷官,要按时播种百谷。”这以后,后稷的后从代代都当农事之官,一直到周文王周武王统治天下的时候。

相关阅读

  • 表达人生迷茫的句子发朋友圈
  • 对人生很迷茫的句子
  • 关于人生迷茫的诗句有哪些
  • 人生十字路口迷茫句子
  • 形容胆子大的成语(形容胆子大的四字词语)
  • 感觉人生很迷茫疲惫的句子
  • 蹿跳(蹿跳拼音怎么读)
  • 方向盘打死是几圈,大客车方向盘打死是几圈
  • 感到人生迷茫的经典句子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