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南京保卫战是什么时间?
- 2、南京保卫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 3、南京保卫战介绍资料
- 4、南京保卫战为什么失败
南京保卫战是什么时间?
1937年11月中旬,中国在淞沪会战失败后决定坚守首都南京。11月20日,蒋中正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官。12月8日,日军全面占领南京外围阵地,10日对南京城垣阵地展开猛攻。12日,南京卫戍司令部下令弃城突围撤退。13日,日军攻入南京。
从1937年8月到11月,中国军在上海与日本上海派遣军已经进行近三个月惨烈而胶着的战争。战事在日本第10军从杭州湾登陆之后急转直下,侧后被袭的中国守军全线撤退。在日军的迅猛追击下,国军的撤退变成无比混乱的溃逃。
11月20日,中华民国政府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政府机关、学校纷纷迁往内地,很多市民也逃离南京。在6月有101.5万城乡居民的南京市,12月初,常住人口据估计只有46.8万至56.8万人,但这并不包括军人和从前方逃亡到南京的难民。
22日,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留在南京的二十多位西方侨民成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他们提出在南京城的西北部设立一个给平民躲避炮火的安全区。
29日,南京市市长宣布承认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为安全区提供粮食、资金和警察。唐生智还承诺将部队撤出安全区。12月5日,国际委员会收到日本政府模棱两可的回复,随即开始安全区的工作。
12月8日,日军全面占领南京外围一线防御阵地,开始向外廓阵地进攻。11日晚,蒋介石通过顾祝同电告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12日,日军第6师团一部突入中华门但未能深入,其余城垣阵地还在中国军队手中。
负责防守中华门的第88师师长孙元良擅自带部分部队向下关逃跑,虽被第36师师长宋希濂劝阻返回,但已经造成城内混乱。下午,唐生智仓促召集师以上将领布置撤退。按照撤退部署,除第36师掩护司令部和直属部队从下关渡江以外,其他部队都要从正面突围,
但唐生智担心属于中央军嫡系在突围中损失太大,又口头命令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和教导总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这个前后矛盾的命令使中国军队的撤退更加混乱。
会议结束后,只有属于粤系的第66军和第83军在军长叶肇和邓龙光带领下向正面突围,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成功突破日军包围,第159师代师长罗策群战死。其他部队长官大多数没有向下完整地传达撤退部署,就各自抛下部队前往江边乘事先控制的船只逃离。
这些部队听说长官退往下关,以为江边已经做好撤退准备,于是放弃阵地涌向下关一带。负责封锁挹江门的第36师没有接到允许部队撤退的命令,和从城内退往下关的部队发生冲突,很多人被打死或踩死。
12日晚,唐生智与司令部成员乘坐事先保留的小火轮从下关煤炭港逃到江北,此后第74军一部约5000人以及第36师也从煤炭港乘船过江,第88师一部和第156师在下关乘自己控制的木船过江。
逃到下关的中国守军已经失去建制,成为混乱的散兵,其中有些人自己扎筏过江,很多人淹死、或是被赶到的日军射杀在江中。大部分未能过江或者突围的中国士兵流散在南京街头,不少人放弃武器,换上便装躲入南京安全区。13日晨,日军攻入南京城。
扩展资料:
战争期间,日本当局对日本国内媒体施行严格的新闻审查,回国的日本官兵也被命令对在战争中的罪行禁口,这使得相当部分日本国内民众难以及时了解南京大屠杀的详情。但是,随着有更多的战时退伍兵返回等情况的变化,大屠杀的信息在日本主流媒体之外得以传播。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日本媒体随军记者发出的稿件和照片都要经过日本军方和当局的严密审查,凡是对军方不利的一律没收,违规的记者要受严厉处罚。
《读卖新闻》随军记者小俣行男说:“在战场上听到的尽是一些见不得人的暴行,但这些事是绝对不能写的。只让写些什么在战场上邂逅的友情和前后方的佳话等,这类军中的所谓美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京大屠杀
南京保卫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南京保卫战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有作战目的不明确,统帅态度模糊不清、识人不准,用将严重失当、用兵不得法,指挥水平低下、撤退与疏散毫无章法,并误导了南京军民、长官责任心差,撤退时率先逃跑等。
1937年底进行的南京保卫战,中国军队既没有达到捍卫首都安全与尊严的目的,也没能收到阻滞、消耗日军的效果,而且自身兵力损失惨重,可谓一场完败。造成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是多样的:
1、作战目的不明确,统帅态度模糊不清:淞沪会战失败之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大多数人就已经明白南京是守不住的,但谁都不想担负丢失首都的责任。国民政府对于是否守南京、如何守、守多久都没有明确的决定,可以说,南京保卫战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战役。
2、识人不准,用将严重失当:一支军队能否取得胜利,指挥官的作用十分重要。从南京保卫战的结果看,之所以出现南京城在短时间就守不住和撤退时“兵败如山倒”、部队严重失控的局面,与指挥官唐生智能力不够有着重要关系。
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官,蒋介石任用手下任何一个上将可能都比唐生智强,可他偏偏就选了一个最劣项,导致了最惨烈的结果。
3、用兵不得法,指挥水平低:整个南京保卫战,都是一味的依托既设阵地和有利地形固守,战术极为呆板。南京守军本来战斗力和火力、兵力都不足,却又想面面俱到,把本来不多的兵力部署了两道战役防御地带:外围阵地在“四山”一线;复廓阵地的外廓阵地在幕府山、乌龙山、栖霞山、紫金山、雨花台、牛首山一线,内廓阵地即南京的明城墙。开始,外围阵地部署了3个军,复廓阵地部署了1个军。虽然后来对这个部署又做了弥补,但由于防御正面太宽,实际兵力过少,结果是处处设防却处处薄弱,相互间隙很大,使得日军可以轻易实施迂回、穿插、渗透。
4、撤退与疏散毫无章法,并误导了南京军民:撤退计划是仓促拟就的,没有经过参谋作业,所以很不严谨、漏洞百出。导致南京守军在撤退中毫无组织与章法,争相夺路,自相践踏,混乱不堪,国军在南京的抵抗就此瓦解。
事实上,12月12日,日军不但没有攻进城,甚至还没能控制一半以上的城外地区。可谓“守而不死,不守而死;战而不决,不战而绝。”如此悲惨的结局,除却日军方面的因素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混乱而荒唐的撤退。
5、长官责任心差,撤退时率先逃跑:记得作家方军在《我眼中的鬼子兵》一书中写到,一个老日本兵说,国民党的军官一旦打败了就自己先跑,对此这个老鬼子都感到不屑。国民党的军官确实如这个老鬼子所说,有打了败仗丢下部队先逃跑的弊病,这在南京保卫战中充分表现出来了。
南京保卫战介绍资料
南京保卫战,又称南京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失利后,为保卫首都南京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作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 命令 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首都卫戍部队司令长官,部署南京保卫战。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陷,守军节节抵抗,牺牲无数。12日,唐生智奉蒋介石命令,下达守军撤退令。守军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数滞留城内,被日军大量屠杀,损失惨重。
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保卫战为什么失败
南京保卫战最终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作为首长的唐生智不作为,且是一个政治立场不稳定的人,不懂得战争的人。南京保卫战中的战士们在前线生死拼搏,但是唐生智却在他的一亩三分地中过着他悠闲的生活,不管南京百姓的死活。首领不作为军队群龙无首,是战役失败的一个原因。他为了可以讨到领导的欢心,选择一腔热血的保守南京,并没有为无辜的老百姓考虑,导致南京保卫战死伤惨重。
2、是因为南京疏于防守,致使敌方攻击更加容易,导致战役失败。自从1937年以后,南京就是敌方想要攻占的目标。虽然当时的国家也开展了一些关于空袭与抗战的宣传教育。但是由于此类的宣传并不到位,而且在遇到空袭的时候领导人疏散不到位,致使城内的战役死伤严重。
3、与敌方军队的人员数量相差悬殊。南京保卫战军队的人员是由留在城内的百姓和一腔热血保卫南京的战士组成。敌方军队的人员是经过严格的训练,人员质量相差悬殊,外加一系列的原因,致使南京保卫战死伤惨重,最终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