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文言文翻译
- 2、杜畿传的翻译
- 3、杜畿怎么读,杜畿是谁
- 4、文言文寇恂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文言文翻译
1. 韩宜可字伯时文言文翻译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 *** 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③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释】 ① 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征召(为官)。③龙丘苌:人名。④窭:贫穷。
翻译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在竹叶及地上写字练字。山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裹邻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来,留在上面,读书不止。经过十年,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游学的人大多依从于他。太守琅邪王萧昙生、吴郡人张淹都曾礼聘他,徐伯珍 *** 后便立即退归,这样做共有十二次。征士沈俨和徐伯珍促膝而谈,以表达真诚不移的友情。吴郡人顾欢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
他家南边九里有座高山,班固称之为九岩山,足后汉龙丘苌隐居的地方。山上长有很多龙须柏,看起来五彩缤纷,世人叫作妇人岩。二年后,徐伯珍移居逭里。他家门前长着一棵梓树,一年便艮得很粗壮,须两人合抱。馆舍束面的石壁夜晚忽然有红光通明地照耀。不大一会儿又熄灭了.有一对白雀栖息在他家门窗上,人们议论纷纷,认为这是隐居之德感应的结果。永明二年,刺史豫章王聘请他为议曹从事,不肯 *** 。家境很足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卜四岁。接受他教诲的人共有一千余人。
2. 帮我翻译文言文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举孝廉,除汉中府丞.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追拜畿为河东太守.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畿:读作 jī以: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顾: 文言连词,但 .苦:让……吃苦进:推荐,举荐.诣:到.化:教化.杜畿,字伯侯,是京兆杜陵人.幼年丧父,继母对他很苛刻,但他对待继母却很孝顺.被推举为孝廉,调任汉中府丞,荀彧将他推荐给太祖,他被太祖任命为河东太守.当时全国的郡县都动荡不安,民生凋敝,只有河东最先安定,耗损的财力最少.杜畿治理地方,崇尚宽厚仁惠,管理老百姓顺其自然.老百姓曾有打官司的,有的人把这事告诉杜畿,杜畿亲自见他们,给他们讲大道理,叫他们回去仔细想想,若还有想不通的,就叫他们再到府上来(再给他们讲).父老乡亲自然责斥他们说:“有这样好的官员,(我们)怎能不听从他的教诲呢?”从此以后很少有来打官司的.在他管辖的属县,所有的孝子、贞妇、顺孙,都免去他们的赋税徭役,随时慰问鼓励他们.逐渐地督促老百姓畜养牛、马,甚至养鸡鸭狗猪等,都有规定.百姓勤于农作,家家都比较富裕.杜畿于是说:“老百姓富起来了,不可不教了.”于是在冬天整治军队讲授武功,又开设学堂,杜畿亲自讲学,郡中形成了良好的民风.。
3. 杜畿传的翻译
原文:
杜畿字伯侯,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年二十,为郡功曹,守郑县令。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举孝廉,除汉中府丞。会天下乱,遂弃官客荆州,建安中乃还。荀彧进之太祖,拜河东太守。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少耗减。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韩遂、马超之叛也,弘农、冯翊多举县邑以应之。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太祖西征至蒲阪,与贼夹渭为军,军食一仰河东。及贼破,余畜二十余万斛。太祖征汉中,遣五千人运,运者自率勉曰:“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终无—逃亡,其得人心如此。魏国既建,以畿为尚书。事平,更有令曰:“昔萧何定关中,寇恂平河内,卿有其功,间将授卿以纳言之职;顾念河东各股肱郡,充实之所,足以制天下,故且烦卿卧镇之。”畿在河东十六年,常为天下最。
译文:
杜畿,字伯侯,幼年丧父,继母对他很苛刻,但他对待继母却很孝顺。二十岁那年,担任郡功曹,做了郑县的县令。县里关了几百名囚犯,杜畿亲自审理案件,根据他们的罪行轻重进行裁决,全部判决后放走他们,虽然不是全部恰当,但郡里的人们都对他年轻而胸怀大志而感到惊奇。被推举为孝廉,调任汉中府丞,正遇上天下大乱,于是弃官客居荆州,建安年间才返回。荀彧将他推荐给太祖,他被太祖任命为河东太守。当时全国的郡县都动荡不安,民生凋敝,只有河东最先安定,耗损的财力最少。杜畿治理地方,崇尚宽厚仁惠,管理老百姓顺其自然。老百姓曾有打官司的,有的人把这事告诉杜畿,杜畿亲自见他们,给他们讲大道理,叫他们回去仔细想想,若还有想不通的,就叫他们再到府上来(再给他们讲)。父老乡亲自然责斥他们说:“有这样好的府君,怎么不听从他的教诲呢?”从此以后很少有来打官司的。在他管辖的属县,所有的孝子、贞妇、顺孙,都免去他们的赋税徭役,随时慰问鼓励他们。逐渐地督促老百姓畜养母牛、草马,乃至养鸡猪狗等,皆有规定。百姓勤于农作,家家都比较富裕。杜畿于是说:“老百姓富起来了,不可不教了。”于是在冬天练武讲授有关知识,又开设学堂,杜畿亲自讲学,郡中形成了良好的民风。韩遂、马超叛乱之际,弘农、冯翊诸县大多全县响应,河东郡虽离贼寇很近,但民无二心。太祖西征至蒲阪,与贼寇隔渭河对岸驻军,军粮全靠河东供应,等到打败贼寇,还余粮二十多万斛。太祖出征汉中,杜畿派五千人运粮。运粮的人互相勉励说:“人都有一死,但不可辜负我们的府君。”最终没有一个人当逃兵。杜畿就是这样得民心的。魏国建立以后,起用杜畿做尚书。(立国)诸事办妥后,又有朝廷指令说:“昔日萧何平定关中,寇恂平定河内,你有和他们一样的大功,不久将授你谏官之职,但考虑到河东是国家的重要之郡,充实国库之所,靠它足以制胜天下,所以暂且麻烦你坐镇那里。”杜畿在河东为官十六年,河东郡总是全国治理得最好的地方。
4. 文言文翻译胡威字伯武
[原文]
胡威,字伯武,一名貔。淮南寿春人也。父质,以忠清著
称,少与乡人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魏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威早厉志尚。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定省,家贫,无车马僮仆,自驱驴单行。每至客舍,
躬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侣进道。既至,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父赐绢一匹为装。威曰:“大人清高,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以
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质帐下都督先威未发,请假还家,阴资装于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行数百里,威疑而诱问之,既知,乃取所赐绢与都督,谢而
遣之。后因他信以白质,质杖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拜侍御史,历南乡侯、安丰太守,迁徐州刺史。勤于政术,风化大行。后入朝,
武帝语及平生,因叹其父清,谓威曰:“卿孰与父清?”对曰:“臣不如也。”帝曰:“卿父以何胜耶?”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远
也。”帝以威言直而婉,谦而顺。累迁监豫州诸军事、右将军、豫州刺史,入为尚书,加奉车都尉。威尝谏时政之宽,帝曰:“尚书郎以下,吾无所假借。”威曰:
“臣之所陈,岂在丞郎令史,正谓如臣等辈,始可以肃化明法耳。”拜前将军、监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以功封平春侯。太康元年,卒于位,追赠使持节、都督青
州诸军事、镇东将军,余如故,谥曰烈。子奕嗣。奕字次孙,仕至平东将军。威弟罴,字季象,亦有干用,仕至益州刺史、安东将军。
译文
胡威,字伯武,他又名胡貔,是淮南寿春人。他父亲胡质,以忠正清廉著称,年轻时与同乡人蒋济、朱绩在长江、淮南之间都很有名气,出仕三国魏政权,官
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胡威自小就砥砺自己的志向。胡质担任荆州刺史时,胡威自京城洛阳前去探望父亲,由于家中贫困,没有车马以及僮仆,只是自己单身骑驴
前往。每到一个客站,胡威就自己放驴、取柴作饭,吃完后再与旅伴一起上道。到达荆州后,胡威拜见父亲,在驿站中停留了十余天,然后向父亲告辞,父亲赐他一
匹绢以供路途上使用。胡威说:“您为人清高,不知是在何处得到此绢的?”胡质说:“这是我俸禄的结余,以作为你路上的开销。”胡威这才接受这匹绢,告辞返
京。胡质帐下的都督在胡威未出发前,就请假还家,暗中置下路上所需物品,在百余里外等候胡威,邀胡威作为旅伴,事事都帮助胡威。一起行走数百里后,胡威心
中疑惑,就引他说话以得知实情,既知他是父亲帐下的都督,就取出父亲所赐给的那匹绢偿付给都督,向他道谢后与他分手。以后,胡威在其他信中将此事告诉胡
质,胡质责打都督一百杖,除去他的吏名。胡质父子如此清廉谨慎,因此名誉广为人知。胡威以后出任侍御史,历任南乡侯,安丰太守,迁任徐州刺史。他勤于处理
政事,治理得法,当地风化大行。以后胡威奉召入朝,晋武帝司马炎与他谈论过去的事情,于是感叹他父亲胡质的清廉作风,对胡威说:“你与父亲相比,谁更清
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父亲。”晋武帝说:“你父亲在哪方面比你强呢?”胡威回答说:“我父亲的清廉行为惟恐别人知道,我的清廉行为惟恐别人不知道,
因此,我远远不及父亲。”晋武帝认为胡威的回答直率而且婉转,谦合而又恭顺。胡威又迁任监豫州清军事、右将军、豫州刺史。以后,他又奉召入朝担任尚书,加
奉车都尉。胡威曾批评晋武帝对臣下过于宽纵,晋武帝说:“对于尚书郎以下的官吏,我从不加以宽兔。”胡威说:“我所指的,并不在于丞、郎、令史等中下级官
吏,正是说的象我这样的人也不可宽纵,才可以肃清风化,严明法纪。”他又被任命为前将军、监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因功被封为平春侯,太康元年,他死于任
上,朝廷追赠使持节、都督青州清军事、镇东将军,其余如故,又赐给谥号称烈。他儿子胡奕承袭他的爵位。胡奕字次孙,出仕西晋,官至平东将军。胡威的弟弟胡
罴,字季象,也有才干,官至益州刺史、安东将军。
5. 杜畿传的翻译
杜畿,字伯侯,幼年丧父,继母对他很苛刻,但他对待继母却很孝顺。被推举为孝廉,调任汉中府丞,正遇上天下大乱,于是弃官客居荆州,建安年间才返回。荀彧将他推荐给太祖,他被太祖任命为河东太守。当时全国的郡县都动荡不安,民生凋敝,只有河东最先安定,耗损的财力最少。杜畿治理地方,崇尚宽厚仁惠,管理老百姓顺其自然。老百姓曾有打官司的,有的人把这事告诉杜畿,杜畿亲自见他们,给他们讲大道理,叫他们回去仔细想想,若还有想不通的,就叫他们再到府上来(再给他们讲)。父老乡亲自然责斥他们说:“有这样好的府君,怎么不听从他的教诲呢?”从此以后很少有来打官司的。在他管辖的属县,所有的孝子、贞妇、顺孙,都免去他们的赋税徭役,随时慰问鼓励他们。逐渐地督促老百姓畜养母牛、草马,乃至养鸡猪狗等,皆有规定。百姓勤于农作,家家都比较富裕。杜畿于是说:“老百姓富起来了,不可不教了。”于是在冬天练武讲授有关知识,又开设学堂,杜畿亲自讲学,郡中形成了良好的民风。
6. 梁书列传
何敬容字国礼,庐江人。祖父攸之,任宋塞曲
太常卿;父亲昌珝,任齐吏部尚书:均闻名于当
时。
何敬容以名门之后,刚成年就娶齐武帝女长城公主为妻,授驸马都尉。天监初年,任秘书
郎,历任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太子洗马,中
书舍人,秘书丞,迁任扬州治中。出任建安内
史,清廉公正有政绩,民吏都称赞他。回京授黄
门郎,累迁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侍中,司徒
左长史。普通二年,再任侍中,领羽林监,不久
又领本州大中正。随即又署理吏部尚书,选拔官
吏审慎严明,号为称职。四年,出任招远将军、
吴郡太守,为政能体察民情,断案如神,任职四
年,政绩为天下第一。吏民到朝廷请求为他树
碑,得到允许。大通二年,入朝任中书令,未就
职,仍任吏部尚书,领右军将军,不久加任侍
中。中大通元年,改任太子中庶子
杜畿传的翻译
原文:杜畿字伯侯,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年二十,为郡功曹,守郑县令.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举孝廉,除汉中府丞.会天下乱,遂弃官客荆州,建安中乃还.荀彧进之太祖,拜...
杜畿怎么读,杜畿是谁
杜畿,读作:dù jī。
杜畿,字伯侯,是东汉末及三国时曹魏官吏及将领,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历官郡功曹、守郑县令,善于断案。荀彧将他举荐给曹操,曹操任命他为司空司直,调任护羌校尉,使持节领西平太守。曹丕受禅登基后,封杜畿为丰乐亭侯。官至尚书仆射。
文言文寇恂
1. 寇恂不修私怨 的古文翻译
【译文】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在颖川杀人,寇恂把犯人抓获关进监狱。
当时还属创业阶段,军营的人犯法,大多能得到宽容,寇恂却在闹市处死了犯人。贾复觉得很羞耻,从汝南回来经过颖川,对左右的人说:“我和寇恂同做将帅,但现在被他陷害,大丈夫难道有被人欺负而不与他一决高下的吗?这次见到寇恂,我一定用剑亲手杀掉他!” 寇恂得知贾复的阴谋,不想同他见面。
谷崇说:“谷崇是将领,可以带剑陪在旁边。如果突然有变故,也足以抵挡。”
寇恂说:“不对。以前蔺相如不怕秦王而屈服于廉颇的原因,是为了国家。
小小的赵国,尚且有人懂得这个道理,我怎么可以忘记这个呢?”于是命令所属各县大设酒食器具,准备酒浆,执金吾的军队进入郡界,一个人都有两份酒食。寇恂于是出城在路上迎接,半路称病返回。
贾复带兵要追寇恂,但将士都醉了,于是过境而去。寇恂派遣谷崇把情况报告光武帝,光武帝于是召见寇恂。
寇恂到后被引入接见,当时贾复已经在场,想起身回避。光武帝说:“天下还没有安定,两虎怎能私自争斗?今天我来和解。”
于是一同入座,极尽欢乐,就同坐一辆车共同出入,结交为好友离去。
2. 寇恂招降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寇恂招降原文、译文及参考答案供参考: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胜.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颖川,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颖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 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恂曰:“卿今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怕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迫洛阳 迫:逼迫B.有牧人御众之才 牧:统治C.引耿弇等五营击之 引:带领D.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 修:美好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恂乃戮之于市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B.恂遣谷崇以状闻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卿今为吾行也吾社之行为士先者D. 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1、下列句子中反映寇恂机智有谋略的一组是 ( ) ①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 ②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 ③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 ④询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 ⑤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⑥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A. ①②③ B. ①④⑤C. ②⑤⑥ D. ③④⑥1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因敌人强大,河内重要,寇恂文武兼备,光武才任命他做河内太守. B. 寇恂为了国家利益和不激化内部矛盾,才不想和贾复相见. C. 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 D. 寇恂与贾复矛盾的最终解决是因为光武帝出面调解.13、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3分)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9、A「解析」“迫”应解释为接近.10、B「解析」B项“以”均为介词,可译作“把”.A项前一个“乃”为“竟然”的意思.后一个“乃”为“于是”的意思.C项前一个“为”,是介词,可译作“替”,后一个“为”是动词,可译为“做”.D项前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是加强肯定语气的副词,可译作“一定”.11、D「解析」①句表现他执法严正的品格.②⑤句表现他胸襟开阔的美德.12、C「解析」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四、(24分)13、(1)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2)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3)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参考译文: 寇恂,字子翼,是上谷昌平人,世代都是当时名声显赫的大姓人家.光武帝向南平定了河内,可是更始皇帝的大司马朱鱿等人重兵据守在洛阳.光武帝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宁河内的人?”邓禹说:“从前汉高祖任命萧何在关中防守,最终成就了帝业.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
8 、B( 然是认为对的意思 ) 9 、B( ①说的是郭弘⑤陈述朝廷赦免囚犯的意义⑥说明朝廷赦免囚犯的措施 ) 10 、D( 没有丝毫怨情是说郭躬的父亲断案 ) 11 、( 1 )皇帝认为做兄长的没有教育好弟弟,所以判了哥哥的重刑而免除了弟弟的死罪。
(3 分,“训”“故”各 1 分,句意 1 分 ) ( 2 )审案判刑,大多依从于同情宽恕。 (2 分 ) ( 3 )都不应加鞭笞而发配到金城(守边),这样既保全人命,又有益于边防。
(5 分,“笞”“诣”“全”各 1 分,句意 2 分 ) 参考译文: 郭躬字仲孙,颍川阳翟人。其家族世代为官。
父亲郭弘,研习《小杜律》。太守寇恂让郭弘做决曹椽,断案达三十年,执法公平。
那些被郭弘判罪的人,回去后没有怨恨之情。郭弘活到 95 岁去世。
郭躬年轻时继承父业,讲授法律,学生常达数百人。后来做了郡吏,被公府征召。
永平年中,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做他的副将。秦彭带兵驻扎在另外的地方,有时不经请示就依法杀人,窦固上奏皇帝说秦彭专权,擅自杀人,请求诛杀秦彭。
显宗于是请公卿朝臣评判秦彭的罪行。郭躬因为通晓法律,也被召见参与审理。
大家都认为窦固的上奏是对的,惟独郭躬说: “ 从法律角度看,秦彭该杀那些人。 ” 皇帝说: “ 军队出征,校尉要一律受制于主将。
秦彭既然没有斧钺,怎么能专权杀人呢? ” 郭躬回答说: “ 校尉要一律受制于主将,那是说校尉与主将驻扎在一起,现今秦彭另率一支军队驻扎于别处,情况不一样,军情瞬息万变,有时不容许先禀告主将后再作处置。况且按汉朝制度,戟就是斧钺,这样,判秦彭死罪不符合法律。
” 皇上听从了郭躬的意见。又有一案,兄弟两人一起杀了人,但罪责还没有分清。
皇帝认为做兄长的没有尽到教育弟弟的责任,所以判了哥哥的重刑而免除了弟弟的死罪。中常侍孙章宣读诏书时,误说两人判的都是重刑,尚书上奏皇帝说孙章假传圣旨,罪当腰斩。
皇帝又召见郭躬询问他的看法,郭躬回答: “ 孙章应处罚款 ” 。皇帝说: “ 孙章假传圣旨杀人,怎么处以罚款呢? ” 郭躬说: “ 法律上有故意犯罪和失误犯罪的区别,孙章传达诏书出现错误,事属失误,对失误者法律量刑要轻。
” 皇帝说: “ 好。 ” 后来三次升迁,元和三年,被任命为廷尉。
郭躬一家世代掌管法律,务求宽容公平,等到做了法官,审案判刑,大多喜欢同情宽恕,于是写了条陈,上奏皇帝,对四十多条量刑过重可以从轻论处的条文进行了修改,都得到施行,并写到了法律文件中。章和元年,大赦天下,对四月丙子日以前的在押犯减轻死罪,不加鞭笞,发配金城(守边),但大赦令没涉及那些没抓到的逃犯。
郭躬上奏皇帝说: “ 皇上施恩给死囚犯减刑使其戍边,原因是重视人的生命。现在犯了死罪的逃犯总数不下万人,自从大赦天下以来,抓捕的逃犯很多,但赦罪的诏书没有涉及这些人,都判了重罪。
我私下想皇上福恩应该浩荡宽宏,但现今死罪已下的人都获得新生,惟独被捕的逃犯却未能享受皇上的恩泽。我认为大赦令之前犯了死罪又在大赦令之后被抓捕的罪犯,都应不加鞭笞,发配金城,这样既保全了人命,又有益于边防。
” 肃宗认为很对,就下诏赦免了那些抓回来的逃犯的死罪。
4. 请帮我翻译一下这段文言文
杜畿,字伯侯,是京兆杜陵人。
二十岁那年,担任郡功曹,做了郑县的县令。县里关了几百名囚犯,杜畿亲自审理案件,根据他们的罪行轻重进行裁决,全部判决后放走他们,虽然不是全部恰当,但郡里的人们都对他年轻而胸怀大志而感到惊奇。
被推举为孝廉,调任汉中府丞,正遇上天下大乱,于是弃官客居荆州,建安年间才返回。荀彧将他推荐给太祖,他被太祖任命为河东太守。
当时全国的郡县都动荡不安,民生凋敝,只有河东最先安定,耗损的财力最少。杜畿治理地方,崇尚宽厚仁惠,管理老百姓顺其自然。
老百姓曾有打官司的,有的人把这事告诉杜畿,杜畿亲自见他们,给他们讲大道理,叫他们回去仔细想想,若还有想不通的,就叫他们再到府上来(再给他们讲)。父老乡亲自然责斥他们说:“有这样好的府君,怎么不听从他的教诲呢?”从此以后很少有来打官司的。
在他管辖的属县,所有的孝子、贞妇、顺孙,都免去他们的赋税徭役,随时慰问鼓励他们。逐渐地督促老百姓畜养母牛、草马,乃至养鸡猪狗等,皆有规定。
百姓勤于农作,家家都比较富裕。杜畿于是说:“老百姓富起来了,不可不教了。”
于是在冬天练武讲授有关知识,又开设学堂,杜畿亲自讲学,郡中形成了良好的民风。韩遂、马超叛乱之际,弘农、冯翊诸县大多全县响应,河东郡虽离贼寇很近,但民无二心。
太祖西征至蒲阪,与贼寇隔渭河对岸驻军,军粮全靠河东供应,等到打败贼寇,还余粮二十多万斛。太祖出征汉中,杜畿派五千人运粮。
运粮的人互相勉励说:“人都有一死,但不可辜负我们的府君。”最终没有一个人当逃兵。
杜畿就是这样得民心的。魏国建立以后,起用杜畿做尚书。
(立国)诸事办妥后,又有朝廷指令说:“昔日萧何平定关中,寇恂平定河内,你有和他们一样的大功,不久将授你谏官之职,但考虑到河东是国家的重要之郡,充实国库之所,靠它足以制胜天下,所以暂且麻烦你坐镇那里。”杜畿在河东为官十六年,河东郡总是全国治理得最好的地方。
5. 古文翻译 老师叫翻译这篇文章,请求帮助,选自 资治通鉴卷十四,谢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他的部将在颖川杀人,寇恂捉到行凶者将其押在狱中。
当时为万事创办待兴之时,军营中犯了法纪,大多情况是对犯法者宽容而不追 究,寇恂竞然在集市中杀了行凶者。贾复认为这是个让他感到耻辱的事情,回过头路过颖川,对左右人说:“我和寇恂共同做将领,可现在被他所侮辱,大丈夫中哪 有心怀怨忿而不马上决断的人呢?如今要见到寇恂,必定亲手用剑杀死他!”寇恂知道了他的意图后,不想和他相见。
谷崇说:“我,是个将领,请让我能够带剑陪 侍在你身边。一旦有变故,我足以为你挺身而出。”
寇恂说:“不要这样。从前相如不畏惧秦王却屈从于廉颇的原因是为了国家啊。
小小的赵国,尚且有 这种重义之人,我怎能忘记这种大义呢?”于是命令部下准备好供应军队的用具,储备好美酒,执金吾的军队一入界,让他们一个人得到两个人能享有的酒饭的款 待。寇恂于是在道中迎候,口说有病而回去了。
贾复率兵想追击他,可手下的官吏士卒都醉了,于是就这样走过了他的治界。寇恂派谷崇把情况向上汇报,皇帝于是 征召寇恂,寇恂到了以后,发现贾复先在那儿坐着,想起身回避,皇帝说:“天下没有平定,两虎怎能私自相斗?现天我要把你们分开。”
于是两人共坐同饮,极尽欢乐,结为好朋友离去。
6. 急求文言文《庞萌传》译文
语出《后汉书.庞萌传》。
汉世祖光武皇帝英明一世,素以慧眼识才著称。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就是他亲自擢拔的,像邓禹、马成、吴汉、王梁、贾复、陈俊、耿弇、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坚镡、冯异、王霸、朱佑、任光、祭遵、李忠、景丹、万修、盖延、邳彤、铫期、刘植、耿纯、臧宫、马武、刘隆。哪个不是响当当的干才、豪杰?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以善于识人著称的英主,也犯了一个令他本人非常难堪的错误,误把庞萌这样一个两面三刀的小人认成社稷臣。
《后汉书.王刘张李彭卢列传.庞萌传》记载:“庞萌,山阳人。初亡在下江兵中。更始立,以为冀州牧,将兵属尚书令谢躬,共破王郎。及躬败,萌乃归降。光武即位,以为侍中。萌为人逊顺,甚见信爱。帝常称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者,庞萌是也。”拜为平狄将军,与盖延共击董宪。”
庞萌在世祖刘秀面前,一向是以恭敬、谨慎、谦虚、顺从闻名。连刘秀都上了他的当,认为庞萌对自己忠心耿耿,公开对人们说:庞萌是“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者”。对于一个刚刚投降过来的贰臣,能够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就连邓禹、吴汉、景丹这样的重臣都自愧不如。可见,刘秀对庞萌的器重。但是,恰恰就是这个庞萌,因为一点小事情,竟然公开反叛了。
“时诏书独下延而不及萌,萌以为延谮己,自疑,遂反。帝闻之,大怒,乃自将讨萌。与诸将书曰:“吾常以庞萌社稷之臣,将军得无笑其言乎?老贼当族。其各厉兵马,会睢阳!”
仅仅是因为诏书中没提到自己的名字,庞萌竟然临阵造反。这个消息传来,世祖刘秀可以说是颜面扫地,十分难堪。恼怒之下,亲自披挂上阵,讨伐庞萌。
“(董)宪闻帝自讨庞萌,乃与刘纡、苏茂、佼强去下邳,还兰陵,使茂、强助萌,合兵三万,急围桃城。帝时幸蒙,闻之,乃留辎重,自将轻骑三千,步卒数万,晨夜驰赴,师次任城,去桃乡六十里。旦日,诸将请进,贼亦勒兵挑战,帝不听,乃休士养锐,以挫其锋。城中闻车驾至,觽心益固。时吴汉等在东郡,驰使召之。萌等乃悉兵攻城,二十余日,觽疲困而不能下。及吴汉与诸将到,乃率觽军进桃城,而帝亲自搏战,大破之。萌、茂、强夜弃辎重逃奔,董宪乃与刘纡悉其兵数万人屯昌虑,自将锐卒拒新阳。帝先遣吴汉击破之,宪走还昌虑。汉进守之,宪恐,乃招诱五校余贼步骑数千人屯建阳,去昌虑三十里。帝至蕃,去宪所百余里。诸将请进,帝不听,知五校乏食当退,□各坚壁以待其敝。顷之,五校粮尽,果引去。帝乃亲临,四面攻宪,三日,复大破之,觽皆奔散。遣吴汉追击之,佼强将其觽降,苏茂奔张步,宪及庞萌走入缯山。数日,吏士闻宪尚在,复往往相聚,得数百骑,迎宪入郯城。吴汉等复攻拔郯,宪与庞萌走保朐。刘纡不知所归,军士高扈斩其首降,梁地悉平。”
经过以上惊心动魄的激战,董宪与庞萌都战败身死,传首洛阳。但是,对于世祖刘秀来说,误识庞萌成了他的终身憾事,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
唐人李商隐在《有感二首》(乙卯年有感丙辰年诗成二诗纪甘露之变)中说:“临危对卢植,始悔用庞萌。”说的就是这个著名的故事。
其诗全文如下:
九服归元化,三灵叶睿图。如何本初辈,自取屈牦诛。
有甚当车泣,因劳下殿趋。何成奏云物,直是灭萑苻。
证逮符书密,辞连性命俱。竟缘尊汉相,不早辨胡雏。
鬼籙分朝部,军烽照上都。敢云堪恸哭,未免怨洪炉。
丹陛犹敷奏,彤庭欻战争。临危对卢植,始悔用庞萌。
御仗收前殿,兵徒剧背城。苍黄五色棒,掩遏一阳生。
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素心虽未易,此举太无名。
谁瞑衔冤目,宁吞欲绝声。近闻开寿宴,不废用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