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避免这首诗是顾城的吗?求原版
《避免》这首诗是顾城的。
原文: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
“我不愿看见它
一点点凋落”
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
您避免了一切开始
【诗人简介】
顾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1969年随父下放山东昌邑县东冢公社五年。返京后做过翻糖工、搬运工等,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重访欧美,1993年10月杀妻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作品,出版有《顾城诗全编》、长篇小说《英儿》,及散文集多部。
【代表作品】
《一代人》、《白昼的月亮》、《黑眼睛》、《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长篇小说《英儿》等,其中最让我们熟知的就是《一代人》。原文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文学成就】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80年代新诗潮运动的起点。
在1975年,他就以神童的天赋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并奠定了自己的创作风格。1984年创作的《颂歌世界》底蕴反思,格调冷静。顾城的《一代人》、《弧线》等诗歌成为朦胧诗论争中被反复提及的“朦胧诗作”。
1987年到1993年写出了唯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英儿》。他的诗常以跳跃的短句,迷离的色彩、喃喃自语的独白,营造一个远离尘世的童话世界。
80年代初,这时顾城的自我也由对自然的依附转向对文化的依附。写作了《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代人》、《红卫兵之墓》等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和社会意识的作品。顾城写了很多献给谢烨的诗。这些诗中有着超越现实圄地的异想,努力追求一个物外的、单纯的、与世隔绝的世界。
一首诗,大意是说 因为害怕结局,就拒绝了开始,请问是哪首诗?
《避免》顾城
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
“我不愿看见它,
一点点凋落。”
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
您避免了一切开始
意思是说:你说你不爱种花,因为害怕看见花一片片的凋落,所以为了避免一切的结束,你拒绝了所有的开始。
顾城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
其《一代人》中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巨大。
读顾城的避免写作文
1. 顾城写《避免》的写作背景
《避 免》
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
“我不愿看见它
一点点凋落”
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
您避免了一切开始
避免不是放弃,这是一种伟大的爱和情怀!这首小诗以旁观者的口吻平静的叙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因为没有开始于是就没有结束,就像暗恋一样让人心碎!注意诗中三个称呼:前面两个是用的“你”而后面用的是“您”。其中的细微差别表示作者对这个观点的不认同啊!
这首诗看起来像是情诗,其实并不是。因为美好的事物不仅仅只是爱情,花朵的开放在某种意义其实就是自杀。花开焉能不败,但它把世界妆点,向君推荐一首音乐《羞羞答答的玫瑰静静悄悄的开》。
2. 顾城写《避免》的写作背景
《避 免》
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
“我不愿看见它
一点点凋落”
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
您避免了一切开始
避免不是放弃,这是一种伟大的爱和情怀!这首小诗以旁观者的口吻平静的叙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因为没有开始于是就没有结束,就像暗恋一样让人心碎!注意诗中三个称呼:前面两个是用的“你”而后面用的是“您”。其中的细微差别表示作者对这个观点的不认同啊!
这首诗看起来像是情诗,其实并不是。因为美好的事物不仅仅只是爱情,花朵的开放在某种意义其实就是自杀。花开焉能不败,但它把世界妆点,向君推荐一首音乐《羞羞答答的玫瑰静静悄悄的开》。
3. 急
有关距离——读顾城的《远与近》
《远与近》是顾城的名篇,它像是块水晶,小巧精致,又包含了无限的光与影的内容。品读过后,满怀的感动,在可说与不可说之间。
《远与近》只有一个画面;两个层次:看、想(觉得);三个意象:你、我、云。短短的二十七个字,阐述了一种美妙的、长存于我们生活中但经常被我们忽略的哲理。教科书上是这么说的:对生命存在的评价,对人的评价,揭示了人和人之间的隔膜、猜疑和戒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朱栋霖等编)老师也说“引发了物质与精神,肉体与灵魂,存在与虚无,人类与自然的两难选择。”他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人与人之间有了隔膜和猜忌,就只能侧目不敢正视了;物质是你、我、云,精神就是你对云的关注和“我”对你的深情;物质的距离客观存在,心灵的距离无法定义,无法衡量;“我”是真实的,云是飘忽的,真实的你和真实的“我”离得很远,却和飘忽的云离得很近,这岂不是人类距离造成的永恒的困惑;自然和人类,自然是原生态的,丝毫不懂虚伪和设陷,人类却在很久以前就给自己配备了面具和武器,结果,人类只能在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短暂虚弱的宁静。
不过,对于本诗,我还有一种理解,顾城写《远与近》,视角的落点不仅在人文终极关怀,也在自我纤细情感的抒发。诗作本身好似一位腼腆大男孩的心灵独白。他爱慕一位女子,但羞于向她表白,甚至连目光都不敢和女孩的目光相交,他只能趁女孩的目光转向别处时偷偷地望上一眼,并为他“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小举动窃喜了一把。在目不转睛如饥似渴的观望中,他悲哀地发现自己是那么怯懦,那么无助,那么自卑,爱情的热焰没能燃烧他内心的羞涩,他不敢让目光泄露他内心的焦灼心思。“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那么幽怨又那么平淡,那么深情又那么淡漠,那么焦急又那么彷徨,字里行间饱含着濡润的气息,湿润我们的情感荒漠。
人都有同样的审美心理:正面因掺杂了太多的人情因素和世俗伪装,不免冠冕堂皇,不免逢场作戏,不免拘挛警戒。但在人视界的外围,一切装模作样的伪装都失去了遮掩的对象,变得毫无必要,于是人的顾忌搁置了,焦灼心态平和了,审美心情油升了,人们更可以超脱地用自己的本心关照万物,于是,就产生了完完全全的自我心情倾诉,彻彻底底的自我眼球运作,从从容容的自我心灵之旅。诗中的大男孩在女孩的转眼间,获得了这个释然的机会,这于他倒是很轻松惬意的享受。
很明显的,这首诗的中心词是远和近,诗中一个“很”字让这种距离变得极端,它比“太”的程度要轻,要缓和,似乎有改观回旋的余地,但要消灭它也需付出相当的努力。情感的拉近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有时甚至不是两厢情愿的,它需要恰合的气氛,愉悦的心情,无畏的勇气,长久的坚持特别是明哲的智慧,不然,距离近了,会有碰撞摩擦的可能,把握火候,把握温度,把握距离才是中庸的情谊长存之道。
换个角度来说,看侧面是很自我的欣赏态度,让自己“摆”出一种随意的侧面姿态也是一种智慧。这种方式可以让人领略自己不经意但近乎天然的美丽,或是凝视的美丽,或是沉思的美丽。没有了刻意的注视,就更添了自然的气质,省略了对评价者本人的关注,行为就纯粹成了自我的真实表达,更易体现美的原则和本真。很多新闻、艺术摄影作品都是捕捉瞬间影像的,一瞥,一回眸,一惊愕,一锁眉,都有无限广袤的含义。正面是作者的主观阐释,侧面是人物本身的坦然发言。
《远与近》还能给我们很多联想,唤得我们很多共鸣。它短小精悍的外质包裹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这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我”和“你”。
望采纳O(∩_∩)O~
顾城的《避免》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顾城《避免》要表达的意思是:
避免不是放弃,这是一种伟大的爱和情怀!这首小诗以旁观者的口吻平静的叙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因为没有开始于是就没有结束,就像暗恋一样让人心碎!
《避免》
作者:顾城
原文:
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
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
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扩展资料:
《避免》创作背景:
这首诗看起来像是情诗,其实并不是。因为美好的事物不仅仅只是爱情,花朵的开放在某种意义其实就是自杀。
《避免》作者简介:
顾城,朦胧诗代表人物,1956年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下放山东昌邑县东冢公社五年。返京后做过翻糖工、搬运工等,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
1988年赴新西兰,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重访欧美,1993年10月杀妻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作品,出版有《顾城诗全编》、长篇小说《英儿》,及散文集多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避免
如何理解顾城的《避免》?
“爱情的美好总是引人无限遐想,如云一样,而云成其为云,是因为距离,当你走进时就变成了雾。” 我们撇开顾城的爱情生活,来说一下,他的诗歌成就。他诗作有不容置疑的美学价值。还有他在意象描写上在当代有突破性的进展。他诗意的触角已延伸到朦胧诗的前沿。无论他住在一个人的城堡,或者是一个梦幻王国抑或一个童话世界,我都认为他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他的一生是一个天才的自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