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 唐代的穿是什么意思
- 2、从军行七首其四的哪一句是思乡之情
- 3、从军行七首·其四写作背景
- 4、从军行七首·其四这是什么诗
- 5、从军行的诗意
- 6、从军行七首(其四)表现了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 唐代的穿是什么意思
穿是“洞穿“、”穿透”的意思;破是 攻占的意思;黄沙百战穿金甲 表现战斗的艰苦;不破楼兰终不还 是战士们发出的坚定誓言。
从军行七首其四的哪一句是思乡之情
从军行七首其四的后面一句是思乡之情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⑴百战穿⑵金甲⑶, 不破楼兰⑷终不还。
【注释】
⑴黄沙:指沙漠。
⑵穿,磨破。
⑶甲:铠甲。古时作战穿的护身衣,用金属和皮革连缀而成。
⑷楼兰:即汉时西域的鄯善国,这里泛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
【赏析】
这首《从军行》没有抒发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而是通过描写战士们屡战杀敌的忠勇,表达了他们精忠报国的决心。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的前两句写边疆的自然环境和孤城所在的地理位置。 “暗”字给全诗奠定了沉重压抑、苍凉悲壮的基调。这里出现了三个地名,其中 “青海” 是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雪山,是祁连山。青海湖的上空,密布着浓浓的乌云,连绵的祁连雪山被遮挡得黯然无光。从这座边塞的孤城回头遥望,朦胧中看到的就是玉门关了。“玉门关”为汉武帝时期设置,当时西域从此处取道输入玉石,因而得名玉门关,其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是古代通往西北的边塞关口。第二句写地势险要,点出将士们正处在紧张的战事中,戍守着边境的前线阵地。
从军行七首·其四写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作品原文:
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白话译文:
乌云密布的青海湖黯淡雪山,
边塞孤城遥遥望着玉门雄关。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
不打败进犯敌人就誓不返乡。
扩展资料:
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
第四首诗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从军行七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古从军行七首(其四)
从军行七首·其四这是什么诗
从军行七首 其四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从军行的诗意
从军行的诗意(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自《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扩展资料: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
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 战士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
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 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从军行七首(其四)表现了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
不直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这就把广大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和同情的艺术效果
从军行七首(其四)表现了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
另外推荐:13910.net(在地址栏里输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