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铁事

登录

虚云老和尚开示(虚云老和尚开示吃素)

wangsihai

本文目录一览:

三皈依五戒开示|虚云老和尚

民国三十六年(1947)八月一日在澳门平安戏院开示归戒

弟子宽荣译语并记

今蒙佛教同寅相邀。假座平安戏院与诸仁者说法。

     “法”者。即众生心。众生心与佛心本无二心。是心具足一切法。即法即心。即心即法。如起信论云“所言法者。即众生心。具足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所谓“世间法”者。

      即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一切有情无情。依正因果等法。又名六凡法界。“出世间法”者。即声闻。缘觉。菩萨。佛法是也。又名四圣法界。斯则四圣六凡。合名为十法界法也。此十法界法。不出一心之所造成。若随颠倒迷染之缘。则有六凡法界生。若随不颠倒悟净之缘。则有四圣法界生。

      由是观之。圣之与凡。唯心之垢净而现。六凡心垢故。则现六道善恶罪福等相。四圣心净故。则现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故经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是故苦乐由心。炎凉自我。自心作业。自身受报。唯圣与凡。但问自心可矣。

      凡愚昏闇。未了唯心自造之旨。妄起疑惑。若遇逆境。则怨天尤人。遇顺境。则骄矜自恃。或有终身作善而得恶报。作恶而得善报。则谤无因果。那知因果理微。如种果子。先熟先脱。假我今生虽作善业。反招恶报者。皆由过去恶业熟故。今生虽善。而过去之恶业已熟。不得不先受恶报。以今生善业未熟故。不得现受善报。信此理者。必无疑惑。

      然无始障深。久在迷途。备受辛酸。脱苦无由。当如之何。楞严经云。“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夫欲不受轮转者。当净诸妄想。妄想净。则轮回自息。故迷心名为众生。觉心名为诸佛。佛与众生。一迷一悟而已。

      当知此灵明觉知之心。即天然佛性。人人本具。个个现成。凡夫虽具佛性。如矿中真金。为烦恼沙石之所包含。故大用不彰。如来历劫修行。已淘去惑业沙石。如出矿精金。其金一纯。更不重杂沙石。大用全彰。故称为出障圆明。大觉世尊。

    现在我等既欲成佛。先当审观因地发心。除去烦恼根本。烦恼苦灭。佛性圆彰。若因地修行不真。则果招邪外之曲。若论修行之方。机有上中下之异。法亦有三乘人天法门不同。若为上机者。则为说大乘微妙法门。为中机者。为说出世解脱法门。为下机者。则为说解脱地狱饿鬼畜生三涂之苦。

      佛虽说种种法门。无论大小乘戒。皆以三皈五戒为根本。务使受持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依之立身齐家治国。则人道主义尽。且苦因既息。苦果自灭。解脱三涂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则学佛主义亦尽。故三皈五戒。是导世之良津。拔苦与乐之妙法。兹先释三皈。次明五戒。

    所谓三皈依者。第一皈依佛。第二皈依法。第三皈依僧。何以先当皈依佛。佛为大觉世尊。究竟常乐。永离苦恼。导诸众生。出迷笼。就觉道。佛为教化主。故先当皈依佛。次当皈依法者。是我佛法门。三世诸佛。皆依之修行而成就无量清净功德。今日既欲返本还源。净除心垢。舍佛法无由。故次当皈依法。三当皈依僧者。以佛法不自弘。须假人弘。人能弘法。方使从闻思修。证果成佛。况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了。难了之法。既藉僧得闻。此恩莫极。故当皈依僧。又名皈依三宝。三宝之义。分别有三。一者一体。二者别相。三者住持三宝。

(一)一体三宝者。即一心自体。法尔具足佛法僧三宝故。梵语佛陀。此云觉者。当人一念灵明觉了之心。即自性一体佛宝。法者轨持义。这个心性。能轨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即自性一体法宝。梵语僧伽耶。此云和合众。即此觉心能持一切法。即心即法。法法唯是一心。即法即心。心法不二。事理和合。即自性一体僧宝。如是一心具足佛法僧三宝。三宝唯是一心。即是名一体三宝。众生迷此。向外驰求。流转生死。诸佛悟此。即证菩提。释一体三宝竟。

(二)别相三宝者。佛法僧三宝名相各别故。梵语佛陀耶。此云觉者。觉彻心源。究尽实相。是名自觉。将自证法门。觉悟一切众生。是名觉他。自觉已圆。觉他亦竟。是名觉满。三觉已圆。万德俱备。究竟成佛。初菩提树下成道。示丈六金身。于华严会上。现卢舍那尊特之身。是为别相佛宝。如来随机设教。五时所说权实诸经。三藏十二部。所诠教。理。行。证。因。果。智。断。各有不同。是名别相法宝。禀教修行。从行契证。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阶次。各各不同。是名别相僧宝。释别相三宝竟。

(三)住持三宝者。佛灭度后。无论泥塑木雕。五金铸作。纸画布绘。诸佛形象。留世福田。恭敬如佛。功德难思。住持不绝。是名住持佛宝。无论黄卷贝叶。所诠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经。使见闻者。依之修行。皆离苦得乐。乃至成佛。化化不绝。是名住持法宝。剃发染衣。弘宗演教。化度众生。绍隆佛种。是名住持僧宝。释住持三宝竟。

      而住持。别相。一体。悉称宝者。不为世法之所侵凌故。不为烦恼之所染污故。世间七珍。虽称为宝。享乐一时。毕竟成空。只能养生。不能脱死。若论三宝。则能息无边生死。远离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乐。今言皈依三宝者。不特皈依住持三宝。别相三宝。亦复皈依一体自性三宝。落于言说。虽名三种三宝。其实唯是一心。更无别法。举凡一切事物。莫不由心。心摄一切。如如意珠。无不具足。所以教中但云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等。终不云皈依于他。六祖云。“自性不归。无所归处。”夫“归”者。是还原义。众生六根从一心起。既背本源驰散六尘。今举命根总摄六情。还归一心之源。故曰归命。故皈依亦即归命义。“依”者。是依止义。以诸众生一向随诸色声。逐念流转。苦海漂沈。无依无止。不知何处是归宁之地。今皈依三宝。则身有所归。心有所依。从是以后。以三宝为师。三界迷途从此可出。发菩提心。佛果可期。释皈依三宝义竟。

     既说三皈。次明五戒。皈依三宝已。当依法修行。方脱三界苦。若不依法修行。则无由脱黏去缚。欲脱生死黏。去烦恼缚。非五戒不为功。故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绝。”夫“戒”者。生善灭恶之基。道德之本。超凡入圣之工具。以从戒生定。从定发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而成正觉。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为无上菩提本”也。我佛世尊。开方便门。初唱三皈次申五戒。如是乃至大小乘戒等。良由众机心行非一。且由浅以至深。从微而及显。究竟归元。本无二三。

     五戒者。一杀戒。二盗戒。三淫戒。四妄语戒。五饮酒戒。此五戒名曰学处。又名学迹。是在家男女所应学故。又名路径。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由此路故。又名学本。诸所应学。此为本故。又名五大施。谓以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功德故。而斯五戒。在天谓之五星。在山谓之五岳。在人谓之五脏。在儒谓之五常。以仁者不杀害。义者不盗取。礼者不邪淫。智者不饮酒。信者不妄语。五戒若全。则不求仁而仁著。不欣义而义敷。不祈礼而礼立。不行智而智明。不慕信而信扬。所谓振纲提网。复何功以加之。总论五戒已竟。

     若别释五戒义者。第(一)杀戒。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云。“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况学佛之人。岂肯萌其杀念而招苦果。是故佛制弟子。若欲行仁。首持杀戒。杀戒若持。轮回自息。

      杀业之始。无非以强凌弱。或贪图口腹。或因财害命。故有人杀人。畜杀畜等。都属于瞋杀慢杀。若贪口腹而杀者。是属痴杀。然将他肉以补己身。岂君子之所忍为哉。岂知杀机若萌。仇怼自起。故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相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故有劫数难逃之报。岂独杀人当偿命。杀畜亦复然。

      如佛世时之琉璃王诛释种。释迦佛种族当为琉璃王所诛时。释尊尚头痛难忍者。果从何因耶。以琉璃王昔为大鱼。释迦种族是食鱼肉者。释尊昔为小童。曾以棍子敲鱼头三下。今故感头痛。释种是啖鱼肉者。故为琉璃王之所诛灭。如是观之。因果相酬。可惊可怖。

      故楞严经云。“则诸世间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食为本。”是故佛慈岂但及于人类。而慈及蚁子。佛法平等。无高下故。佛眼观之。大地众生皆能成佛。

      又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世间无知。互相吞啖。故如来制不得伤害生命。且蠢动含灵。皆有佛性。昆虫之属。尚不得害。况同类相残。一切众生既皆有佛性。未来必定成佛。既是过去父母。亦为未来诸佛。岂敢伤之。

      凡愚俗子。但求自利。不顾人道之伤残。如孟子云。“矢人惟恐不伤人。”但求斗争之胜利。故有水陆空中之杀具。人心日形险恶。世道愈入漩涡。相杀相诛。何时得了。若不图挽救。竟成苦海。凡关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归正轨。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贪口腹。见利忘义。则杀心不起。杀机若息。劫运潜消矣。奈何人心不古。置因果于罔闻。那知因果理微。如影随形。如响应声。若深信之者。人心则不改而善。纵遇顺逆之境。必无忧喜。

      当知现生所受。或遇刀兵水火劫贼等事。皆由自造。如大战时。遍世不宁。惟澳地侨居。得免诸难。皆由宿昔无深重杀业。或有遇难者。是其个人别业所感。当知因果理微。不可思议。若信此理。杀心自息。举世若能持此杀戒。则一切杀具皆归无用矣。如来制此杀戒为首。无非欲令人人慈仁愍物。拔自他苦。同证常乐而已矣。杀戒之义略释已竟。

   (二)明盗戒者。谓盗从贪起。佛制弟子于一针一草之微。他人不与。我不敢取。何况窃盗。但是众生唯见现利。种种计求。不告而取。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厌无足。皆为贪盗所摄。盗之细相如此。大而十方僧物。现前僧物。乃至佛法僧物。混乱互用。虽针草之微。或自用或与人。皆盗中之至重。花首大士云。“五逆十重。我皆能救。盗十方僧物。我不能救。”乃至父母师长物。不与而取。尚犯重罪。况其他焉。若能深信因果。丝毫莫犯。则此戒不持而自持。大可以道不拾遗。夜不闭门。举世皆成义让之人。更何须监守牢狱哉。释盗戒已竟。

 (三)明淫戒者。在家出家弟子。皆当严守此戒。在家五戒。虽正式夫妇非属邪淫。然他人妇女。他所守护。言语嘲调。尚属不可。况可侵凌贞洁。污净梵行者乎。佛制在家弟子。禁于邪淫。出家弟子。邪正俱禁。楞严经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千百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举世若能持此戒。不祈礼而礼立。威仪自守。不肃而严。而法庭可无案牍之劳形矣。释淫戒之义已竟。

     (四)明妄语戒者。妄语之事。亦当制止。见则言见。闻则言闻。言无妄出。细故之事。尚须真实。况事关重要乎。观乎妄语之由。多为希求名誉利养。匿情变作。昧心厚颜。如是乃至未得圣果谓得。未证佛心谓证。欺罔圣贤。诳惑世人。是名大妄语。大妄语若成。堕无间地狱。当慎之莫犯。佛教以直心是道场。何不依之修学。举世能持此戒。则信用具足。不邀名而名自至。不求利而福自归。释妄语戒已竟。

    (五)明饮酒戒。饮酒宜制者。酒虽非荤而能迷心失性。大智度论明有三十六过。梵网经云。“过酒器与人。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及教人饮。”昔有比丘能降毒龙。唯好饮酒。一日。醉卧途中。呕吐酸臭难近。唯有虾蟆舔其唇吻。适遇佛至其侧。佛叹云。“汝有神力能降毒龙。今日醉卧。反为虾蟆所降。汝之神力何在。”故佛制止饮酒。酒戒从此始。以酒能乱性招殃。又如昔有在家五戒弟子。因破酒戒而杀盗**妄齐破。可不哀哉。故酒能为起罪因缘。痛戒沾唇。况尽量而饮乎。举世若能持此戒。则乘醉惹祸。自无其人矣。释酒戒已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瞋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摄心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我佛洪恩。初唱三皈。次申五戒。用斯方便。先拔众生苦。其恩浩大。岂碎身之所能报其万一哉。是故闻说此三皈五戒之义。当从解起行。若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遍于宇内。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百刑息于国。其为国主者。则不治而坐致太平矣。所以受持五戒。不但钦遵佛制。报感乐果。抑且冥助国律。益补邦家。斯乃三皈五戒之名德行相也。

      诸位若能真实行持。则得成佛种子。行解相应。方到彼岸。愿诸大众。从此之后。从闻生解。解而思。思而修。则成佛可期。常勤精进。辗转示人。方报佛恩。希诸大众。各宜努力。前途无量。消灾免难。若能受三皈五戒。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能与道相应。无上佛道。可以圆成矣。

虚云老和尚的净土思想

虚云和尚(1840-1959)是近代禅宗泰斗、佛教领袖。当年出家之后,几乎与家人断绝了一切音信。此后,他先后参拜了国内许多佛教名刹,亲近了很多大善知识,得到了他们的指点。并因为报父母恩,花三年时间,从浙江普陀山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山。其诚感文殊菩萨示现,亲为送供养。中年之后,他因励志苦行,修行有成,声名远播,先后被鼓山涌泉寺、曹溪南华寺、广东云门寺、大理崇圣寺、云南鸡足山祝圣寺等十多座古刹邀请任住持。

作为禅宗的一代高僧,虚云和尚在提倡禅宗的同时,并不排斥其他宗派。对于近代与禅宗同样兴盛的净土宗,虚云和尚不但没有排斥,还鼓励信徒修净土法门。他对净土法门还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见解。

1951年7月,虚云和尚从云门寺到北京参加中国佛教协会的成立会议,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10月,东南佛教人士在上海发起祝愿世界和平法会,大众邀请虚云和尚前去主法。虚云和尚于12月11日抵达上海,受众信徒的热烈欢迎。在上海四十九天法会期间,正逢净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师往生二十周年。为纪念印光法师,虚云和尚以《老实念佛》为题作开示,高度评价了印光法师对净土法门的贡献,盛赞净土念佛法门的殊胜,鼓励信众学习印光法师老实念佛的精神,发心修行净土法门。

在谈到印光法师业绩时,虚云和尚说:「回忆我第一次与印光老法师相见,是光绪廿年在普陀山。那时是化闻和尚请他在前寺讲《阿弥陀经》。自从讲完了经,他便在寺中阅藏。二十余年,从未离开一步,闭户潜修。所以他了解教义极深。他虽深通教义,却以一句‘阿弥陀佛’为日常行持,绝不觉得自己深通经教,便轻视念佛法门。」

虚云和尚这段话表明了他对印光法师甘于寂寞,深研经藏的赞叹。他认为印光法师住普陀山二十多年闭关阅藏,对佛教各个法门都很通达,而最后却选择净土法门作为自己毕生修学的法门。虚云和尚认为,一个深通教理的高僧,却以一句佛号作为自己终身修行的归宿,并且在平时开示弟子时,告诫弟子老实念佛,做到净念相继,最终都可依仗佛力往生西方。由此足见净土法门的殊胜。

虚云和尚认为,佛所说的任何法门,都是为了疗治众生的病苦。无论修何种法门,都要做到信心坚固,把得住,行得深,方能得圆满的利益。念佛法门,同其他的法门一样,可以对治众生的疾病。日久功深,自然会得到念佛的利益。他在纪念印光法师的开示中劝告诸位信徒说:「各位是印光老法师的弟子。今天纪念他,便是纪念他的真实行持。他脚踏实地的真修,实足追踪古德。他体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深理,依之起修,得念佛三昧;依之宏扬净土,利益众生。数十年如一日,不辞劳瘁,在今日确实没有。真实修行的人,不起人我分别见,以一声佛号为依持。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二六时中,念念不忘,绵绵密密,功夫熟处,弥陀净境现前。无边利益,自可亲得。」

这段开示中,虚云和尚告诉大家应当学习印光法师数十年如一日修习净土法门,利益众生。他告诉信众,如果能够像印光法师那样真实修行,做到一句佛号念念不忘,天长日久,功夫成熟,自然就能够得到念佛的真实利益,感得弥陀境界现前。

虽然自己是禅宗巨匠,但虚云和尚并不排斥净土法门,而且还劝信徒立坚固志向,发勇猛心,坚信净土法门,依照印光法师的言教老实念佛。他在《老实念佛》开示中说:「我劝大众,要坚信净土法门的利益。随印光老法师学‘老实念佛’,立坚固志,发勇猛心,以西方净土为终身大事。」

虚云和尚还拿禅宗与净土宗作比较,指出禅宗与净土宗虽然修行方法不同,但如果功夫成熟,都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他开示说:「参禅与念佛,在初发心的人看来是两件事,在久修的人看来是一件事。参禅提一句话头,横截生死流,也是从信心坚定而来。若话头把持不住,禅也参不成;若信心坚定,死抱着一句话头参去,直待茶不知茶,饭不知饭,功夫熟处,根尘脱落,大用现前,与念佛人功夫熟处,净境现前,是一样的。到此境界,理事圆融,心佛不二。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差别何在?」

虚云和尚告诉印光法师的弟子们,参禅如果信心坚定,抱定一句话头认真去参,一旦功夫成熟,大用现前,就与净土行人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西方圣境如在目前一样。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不论是参禅还是念佛,就不存在什么差别了。他还特别鼓励那些现在修念佛法门的人,要以一句佛号作为自己一生的依靠,老老实实地念下去。

虚云和尚还认为,念佛其实是修禅的另一种方式。如果念佛能够念念不断,念到一心不乱,心境一如,就是参禅。圣璞在《虚云大师印象记》一文中,对虚云和尚的这种思想有如下记载:

虚老和尚在玉佛寺丈室为印老弟子开示。他和印老法师一样,教人老实念佛。他说:「念佛要如细水长流,念念不断,念到一心不乱,心境一如,那就是参禅。」一位禅宗巨匠教人念佛,这说明他没有门户见,也说明他善于方便摄化。且寥寥数语,把禅净合一道理说得圆融无碍。

虚云和尚主张佛所说的每个法门,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不过是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基而方便施设。哪个法门适合自己,这个法门就是最好的法门。切不可因为自己修持某一法门,而诋毁其他法门。他还是以禅宗和净土宗为例,说明修不同宗派的人要平等相待。他在《虚云和尚开示录》中说:

「禅宗,是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唯有迦叶尊者微笑,称为心心相印,教外别传,为佛法的命脉。而念佛的净土,和看经持咒等的法门,都是了生脱死的佛法。有人说,禅宗是顿超的;念佛持咒是渐次的。是的,这不过是名相上的差别,实际上是无二致的。六祖大师说,‘法无顿渐。见有迟疾。’我认为佛法的每个法门,皆可修持。你与哪一法门相宜,便修持哪一法门。且不可赞此毁彼,妄想执著。」

虚云和尚对于修净土念佛法门的人,提出了修行中应当掌握的修学方法。他在《虚云和尚开示录》中说:

「学佛的人,应多看看永明老人的《宗镜录》和《万善同归集》等。念佛的人,亦应了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要认识自性净土,舍妄归真,勿得向外别求。」

虚云和尚认为,如果对净土法门能够认真修学,随他说禅也好,谈净也好,说东方也去得,说西方也去得。乃至说有也可,说无也可。到这时,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了义。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当下即是。

不过,虚云和尚还劝告修净土法门的人,在修学过程中不要产生执著。否则,就妨碍自己的修学。他说:「念佛的人,也不应太执著。否则,还成了毒药。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因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深厚。妄想难除,故借这一句佛号,来做个拄杖子。念念不忘,久而久之,则妄念自除,净土自现,何须他求呢。」

在这段法语中,虚云和尚还对念佛的目的作了说明。他认为,我们一般人都有许多妄想烦恼,只有依靠念佛来消除妄想,往生西方。

虚云和尚不仅劝印光法师的弟子修净土法门,对于很多皈依他的人,他同样也劝其修净土念佛法门。据温光熹《大人榜样》一文所载,「抗日战争中,(虚云和尚)尝过重庆,于慈云寺主持水陆,凡归依者多劝念佛。并印布弥陀佛像,旁加小圈,嘱人念满若干句一点,以之记数,立为功课。用此方便,感化甚多。」

虚云和尚作为禅宗著名高僧,在修行宗派上没有门户之见,相反,他还在开示弟子时主张弟子修行净土法门。他不仅向弟子开示净土法门的修行方法,还指导弟子克服在修净土法门中所遇到的障碍。他还通过禅宗与净土宗作比较,指出净土法门若修行功深,达到一心不乱,就是最好的禅修,从而奠定了他禅净合一的思想理念。对于现代修行净土法门的人来说,我们若能认真品味虚云和尚净土思想的含义,或许更加有助于我们的修行。

虚云老和尚开示:为什么不能吃肉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

佛说有数不清的理由不应该吃肉。

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

因为我们辗转六道,和众生都曾有过亲属的关系,因为这个原因不要吃肉。

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旃陀罗及谭婆等。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不应食肉。

肉食能够让不清静的成分增长,众生闻到都会感到恐怖,远离。

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

肉食能够让修行者远离慈心,所以不应该吃。

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

愚痴的人才会喜欢臭秽不净的东西,所以不该吃肉。

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

修行陀罗尼的法门更不能吃肉,因为食肉者,不能成就。

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着故不应食肉。

因为我们会在心中有这个意识,见到生灵的形状,就会觉得这是食物,可以吃,可以杀,故此不该吃肉,以避免恶念。

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

食肉的人,诸天不再护卫,所以不该吃肉。

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

吃肉能让口气臭秽。

多恶梦故不应食肉。

吃肉的人会多有恶梦。

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

虎狼之类如果闻到你身上的味道,会感到很香,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令饮食无节量故不应食肉。

食肉能够让人饮食无节制,早晚吃出病来。

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

食肉难以让人生出出离心,更不要说菩提心了。

我常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

你要是想以肉为食的话,那就要把他当成自己的亲骨肉,看你吃得下去吗?

复次大慧。过去有王名师子苏陀娑。食种种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谋反断其奉禄。以食肉者有如是过故不应食肉。

食肉的人没有慈心,更不会有善终,有无量的过患。

复次大慧。凡诸杀者为财利故杀生屠贩。彼诸愚痴食肉众生。以钱为网而捕诸肉。彼杀生者。若以财物若以钩网。取彼空行水陆众生。种种杀害屠贩求利。大慧。亦无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鱼肉。以是义故不应食肉。大慧。我有时说遮五种肉。或制十种。今于此经一切种一切时。开除方便一切悉断。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尚无所食。况食鱼肉。亦不教人。以大悲前行故。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是故不听令食子肉。

杀害众生都是由于有利益才去实行,那些愚痴的食肉众生,为了钱而捕捉杀戮生灵,取其血肉,求卖钱财。

大慧啊,世间没有不命令、不要求、不希望就可以得到的肉食。所以不应该吃肉。

大慧,我从前说,有遮五种肉,或者十种。现在于此经,废除一切方式、一切时间的肉食方便,任何地点、时间均不应食肉。大慧,如来应供正等觉尚不食肉,何况教导他人食肉。以慈悲心,看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孩子,怎么能吃自己孩子的肉呢?

为财利者杀以贩卖。为买者杀。是故买者与杀无异。是故食肉能障圣道。

求财利的人,为了那些购买的人而杀生,故此买肉者,和杀生无异。肉食能够障碍圣道。

大慧。我观世间无有是肉而非命者。自己不杀不教人杀他不为杀。不从命来而是肉者。无有是处。若有是肉不从命出而是美食。我以何故不听人食。遍求世间无如是肉。是故我说食肉是罪。断如来种故不听食。

大慧啊,我观察世间没有无生命的肉,自己不杀害,不教他人杀,他人也不是为了其而杀害的三种情况下,不是由生命的代价而来的肉是根本没有的。

如果真的有这样的肉,不是由生命而来的肉那是美食,我为什么不让大家吃呢?找遍整个世间也没有这样的肉,所以说食肉是罪过,能断如来种性,故此如来不允许吃肉。

大慧。我涅槃后于未来世法欲灭时。于我法中有出家者。剃除须发自称我是沙门释子。披我袈裟痴如小儿。自称律师堕在二边。种种虚妄觉观乱心贪着肉味。随自心见说毗尼中言得食肉。亦谤我言诸佛如来听人食肉。亦说因制而听食肉。亦谤我言如来世尊亦自食肉。

大慧啊,我涅槃后,未来的末法中,在我法中出家的人,也剃除须发,自称是佛弟子,披着我的袈裟,却愚痴如同儿童,自称为戒律师,却因种种妄想执著贪欲而爱乐肉食。随自己的妄心所现,说戒律中允许吃肉,还诽谤说如来允许人吃肉,甚至说定下了某种制度允许人吃肉。更有甚者,诽谤如来世尊自己也吃肉。

大慧。我于象腋、央掘魔、涅槃、大云等一切修多罗中不听食肉。亦不说肉入于食味。大慧。我若听诸声闻弟子肉为食者。我终不得口常赞叹修大慈悲行如实行者。亦不赞叹尸陀林中头陀行者。亦不赞叹修行大乘住大乘者。亦不赞叹不食肉者。我不自食不听他食。是故我劝修菩萨行叹不食肉。

大慧啊,我在诸多经典中都曾说明不许吃肉,更没有说肉能够吃,大慧,如果我允许声闻弟子吃肉,那么我根本不会赞叹修慈悲心的行者,也不会赞叹头陀行者,更不会赞叹修大乘、住大乘境界的行者。更不会赞叹那些不食肉的人。我自己不食肉,也不允许他人食肉。所以我劝修菩萨行者,赞叹不食肉的善行。

劝观众生应如一子。云何唱言我听食肉。我为弟子修三乘行者速得果故。遮一切肉悉不听食。云何说言我毗尼中听人食肉。

我们看众生应当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怎么能够提倡肉食,我为了让大家修行三乘圣果,速得成就,制一切肉均不允许食用。怎么能说佛教戒律允许食肉呢?

又复说言如来余修多罗中说三种肉听人食者。当知是人不解毗尼次第断故唱言得食。何以故。大慧。肉有二种。一者他杀。二者自死。以世人言有肉得食有不得者。象马龙蛇人鬼猕猴猪狗及牛。言不得食余者得食。屠儿不问得食不得。一切尽杀处处炫卖。众生无过横被杀害。是故我制他杀自死悉不得食。

又有人说,如来经典中允许人吃三种肉。这是有人不了解戒律,为了次第断除说可以吃。为什么呢?大慧,肉有两种一种是他杀,一种是自己死亡。如果以世俗人的言论,肉有可以吃,不可以吃的,象马龙蛇人鬼猕猴猪狗牛不能吃,其他的可以吃。那么那些屠夫才不管你什么可以不可以吃,一切都拿来杀,然后巧立名目,出售赚钱。众生没有过错,横被杀害。所以我制定戒律,自死他死都不可以食用。

见闻疑者所谓他杀。不见闻疑者所谓自死。是故大慧。我毗尼中唱如是言。凡所有肉于一切沙门释子皆不净食。污清净命障圣道分无有方便而可得食。

见到或者怀疑为自己所杀称谓他杀,而没有见闻或者怀疑为自己杀者为自死。大慧,我所制定的戒律中讲:凡所有的肉对于一切沙门释子来说都是不净食,污秽净业,障碍圣道。根本没有什么借口允许吃肉。

若有说言佛毗尼中说三种肉为不听食非为听食。当知是人坚住毗尼是不谤我。大慧。今此楞伽修多罗中。一切时一切肉。亦无方便而可得食。是故大慧。我遮食肉不为一人。现在未来一切不得。

如果有人说有三净肉也不允许吃,这个人坚守戒律,没有诽谤于我。大慧。我今天在楞伽经中说明。任何时候,任何肉,都没有借口可以吃。所以大慧。我制此戒不是为了某一个人,现在未来都不可以。

是故大慧。若彼痴人自言律师。言毗尼中听人食肉。亦谤我言如来自食。彼愚痴人成大罪障。长夜堕于无利益处无圣人处不闻法处。亦不得见现在未来贤圣弟子。况当得见诸佛如来。

如果有人自称戒律师,却说佛法中允许人吃肉,甚至诽谤如来自己尚吃肉。那些愚痴的人罪障深重,将来会长久堕落于没有利益的地方,不闻佛法,亦无圣人教化,更不会见到诸佛弟子,何况如来。

大慧。诸声闻人常所应食。米面油蜜种种麻豆能生净命。非法贮畜非法受取。我说不净尚不听食。何况听食血肉不净。

如果声闻弟子,平时可以食用的油、蜜、麻、豆等等,即便非法积蓄、非法收取,我尚说不净,不允许食用,可况血肉不净之物。

大慧。我诸声闻辟支佛菩萨弟子食于法食。非食饮食何况如来。大慧。诸佛如来法食法住非饮食身。非诸一切饮食住身。离诸资生爱有求等。远离一切烦恼习过。善分别知心心智慧一切智一切见。见诸众生平等怜愍。是故大慧。我见一切诸众生等犹如一子。云何而听以肉为食。亦不随喜。何况自食。

大慧,我教导的声闻辟支佛菩萨弟子尚能如法而食,何况如来。大慧,诸佛如来,非是饮食之身,不是依靠饮食而住。可以远离种种维持生命的基础,远离一切烦恼习气,善于分别诸心,了知一切智慧正见,以平等心而心生怜悯。所以大慧我见到众生如同自己的孩子,怎么能够允许以肉为食?连随喜尚不会,何况自食。

大慧。如是一切葱韭蒜薤臭秽不净能障圣道。亦障世间人天净处。何况诸佛净土果报。酒亦如是能障圣道能损善业能生诸过。是故大慧。来圣道者酒肉葱韭及蒜薤等能熏之味悉不应食。

大慧啊,这一切的葱蒜韭菜,臭秽不净,能够障碍圣道。也会障碍人天福报,何况佛国净土。酒也一样。能够障碍圣道,损伤善业,生种种过失。所以大慧,修行佛法者,酒肉葱蒜韭菜等臭秽能熏的食物都不应该食用。

相关阅读

  • 以生活中的情趣为话题的作文(生活情趣为题的800字作文)
  • 乡下的快乐生活画面作文200字(农村的快乐作文200字)
  • 正龙拍虎(正龙拍虎视频)
  • 关于春节生活的作文(关于春节生活的作文,600字)
  • 生活的歌谣500字作文(求一篇300)
  • 作文生活离不开智慧(生活给我智慧作文600)
  • 以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600字(以童年生活为话题的作文不少于600字)
  • 生活固看见而精彩作文(作文生活因而精彩600字)
  • 假如我和英雄生活一天作文500(作文,假如和我心目中的英雄生活一天)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