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移书的古文意思
移书的解释
(1).致书。 《汉书·刘歆传》 :“ 歆 因移书太常 博士 ,责让之。” 宋 苏轼 《范景仁墓 志铭 》 :“公复移书执政。”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鼎甲召试文》 :“而 逢年 不堪 其倨,竟移书辞之。” 清 周亮工 《书影》 卷十:“ 宁公 移书慰公,以 谢 大魁语相勗。” (2).发送公文;布告。 汉 王充 《论衡·谢短》 :“两郡移书,曰:‘敢告卒人。’” 《后汉书·袁绍传》 :“ 桥瑁 乃诈作 三公 移书,传驿州郡。” 《陈书·章昭达传》 :“ 华皎 之反也,其移书文檄,竝假以昭达为辞。” 康 有为 《大同书》 乙部第三章:“各国有不公不平不 文明 之举动,公议院得移书责之,令其更改。”
词语分解
移的解释 移 í 挪动:移交。移植。移刻(过一段 时间 )。移晷(日影移动,犹言 经过 了一段时间)。移民。迁移。转移。 移樽就教 (端着酒去 别人 跟前以便求教,泛指 主动 前去向人请教)。 改变 ,变动:移居。移易。移情(变 易人 书的解释 书 (书) ū 成本的 著作 :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 生气 (指读书人 脱离 实际 的习气)。 信:书信。书札。 书简 。书函。 文件:证书。说明
在古文中,蔬,牍,移,分别是一种文体.他们的区别是什么?
【疏】下情上达叫做疏上,疏是疏通的意思。也是自汉朝始创的文体,实际上即是奏的一类。唐宋到清代都有这一文体。后世又以奏疏为群臣论谏的总名。但私人书信中也有用疏的名称的,如陶渊明《与子俨等疏》。
【移书】春秋时的官吏通书函往来,称为遗书。如《左传》成公七年,巫臣自晋遗楚子重子反书。又称为贻书,后转作移书,如没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魏晋以后称为移,唐用于诸司自相质问,名称不一,故总名公移以概括。清朝用于武营往来和州4县相交涉公事。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
牍作为一种古文文体我还没找到资料:
只有“判牍”
——一种文体,判决司法案件所用,多为四六骈体文。
——判牍者,古代官司判决公事之文牍也。判之本义为分,牍之本义为书版。
牍 dú 【名】
(形声。从片,卖声。“片”,本指木头竖剖成的一半。古时用木片作书写材料。故从“片”。本义:古代写字用的木片,也称木简)
牍,书版也。长一尺,既书曰牍,未书曰椠。——《说文》
与人尺牍。——《史记·陈遵传》
削牍为疏。——《史记·游侠原涉传》。注:“木简也。”
吏乃书牍背示之。——《史记·周勃传》
握牍持笔。——杨修《答临淄侯笺》
又如:牍背(狱吏于书板背面书写文句。后用为遭受冤狱的典实)
引申为公文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唐·刘禹锡《陋室铭》
又如:牍尾(文书的末端);牍书(官署文书)
信件,通信者之间互相写的信。如:书牍;尺牍
书籍。如:史牍(史书);牍籍(簿籍);牍簿(簿书)
幽事随时有,移书晒日华什么意思
幽事随时有,移书晒日华意思是小暑期间,阳光灿烂,民间有晒衣曝书的习俗,称之为晒伏,人们把久存箱柜里的衣服、书画晾出来暴晒,去潮去湿、防霉防蛀。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幽事随时有,移书晒日华出自宋代:刘攽的《晒书》。
北山移文中, 移 字的正确解释是
A
移文,也称“移”,“移书”,是一种起源很早的平行文种。战国时,“移书”成为各国之间,各国官员之间或国内不相统属的各官署之间交往的一种平行文书。由于当时各国兼并剧烈,国与国之间交往很频繁,所以“移”的使用是很常见的。到了汉代,“移书”成为各衙署之间、平级官员之间正式使用的平行文书,用于不相隶属机关的往来公务联系。三国以后,亦单称“移”或称“移书”、“移文”。这种文书,用于劝喻训戒,故文词或明晓,或刚健,或简约,而义理则必须清晰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