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瓦岗军起义的历史是?
- 2、瓦岗寨起义的简介
- 3、隋唐末年谁领导瓦岗起义
- 4、瓦岗军起义:隋朝的一支农民起义军
- 5、瓦岗军在反隋的起义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最后为什么会失败?
- 6、瓦岗军简介:隋末农民起义军瓦岗军
瓦岗军起义的历史是?
隋末三大农民起义之一。其领袖前期为翟让,后期为李密。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王薄起义后,山东各地纷纷响应,原东郡(今河南浚县南)法曹翟让也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聚众起义。起义军很快发展至万余人,活动于荥阳(今河南郑州)、梁郡(今河南商丘)之间。大业十二年,贵族李密投靠瓦岗军。李密多谋略,有政治远见。他辅佐翟让,联合附近各部义军,设计在荥阳大海寺击杀隋骁将张须陀,声威大振。次年攻克兴洛仓(在今河南巩县),开仓济贫,饥民从者如流。后又连续击败隋军。翟让推李密为主,称魏公,年号永平,组建了农民政权。孟让、李文相、郝孝德等十多部义军相继归附,众至数十万,控有河南大部郡县。隋炀帝诏江都(今江苏扬州)通守王世充率江淮劲卒赴援东都,与瓦岗军在洛阳地区展开长期争夺。李密重用隋降官叛将,并杀害翟让,致使军心离散,力量削弱。隋炀帝死后,李密又向盘踞洛阳的隋越王杨侗称臣。永平二年(公元618年),李密为杨侗诱使,率瓦岗军与隋军另一主力宇文化及部决战,损失严重。王世充乘机出击,瓦岗军大败,余部入关降唐。李密旋又欲收旧部叛唐,终为唐将盛彦师所杀。瓦岗军是隋末农民起义军中最英勇的一支,曾多次击败隋军主力,在推翻隋王朝的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
瓦岗寨起义的简介
大业七年(611年),山东邹平县铁匠王薄领导贫苦农民举起了反隋第一面大旗,起义军占领长白山,王自称知世郎。王薄发难,犹如干柴烈火,全国各地立即蜂起响应。同年,平原(今山东德州市)刘霸道、漳南(今河北固城县东北)孙安祖、修(今河北景县)人高士达相继举行起义。大业九年(613年),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孟海公、齐郡(今山东历城县)孟让、北海(今山东青州市)郭方预、河间格谦、渤海(今山东阳信县)孙宣雅相继而起。同年,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刘元进、梁郡(今河南商丘市)韩相国、吴郡(今江苏苏州市)朱燮、扶风(今陕西凤翔县)向海明、淮南杜伏威等纷纷聚众起义。短短两年时间,全国各地起义军发展到百余支,人数几百万,隋朝统治政权陷入了农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从公元614年到617年间,农民起义军汇成三支主力:分别是支是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
隋末瓦岗军首领李密曾扩修、占据金墉城,并以此作为与隋朝廷对抗的大本营,金墉城位于今洛阳城东北大约15公里、孟津翟泉村东、汉魏洛阳故城西北角。多年来,考古工作者已多次进行重点发掘,部分夯土城墙仍保留在地面之上,最高者可达6米。
李密为官宦世家,曾在朝廷任亲卫大都督一职。后对隋朝廷不满,于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他曾向杨玄感献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袭据涿郡,扼临榆关,使隋军溃散关外;中策是攻占长安,占据关中和隋炀帝对抗;下策是攻打洛阳。杨玄感恰恰采取了必败的下策,攻打洛阳。失败后李密被监禁,不久在押送途中逃脱。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翟让在东郡(今河南滑县东)发动农民起义,因以韦城瓦岗寨(滑县南)为根据地,故称瓦岗军。李密投奔于翟让军中,向翟让进献“攻取荥阳,争雄天下”之策。在李密的全力帮助下,翟让很快实现了夺取荥阳的目标,李密也因此深得翟让的赏识和重用,他的实力和威望在起义军中大增。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春,李密率精兵七千,攻取兴洛仓(即洛口仓,因地处洛水入黄河之口而得名),占据仓城,打开粮仓,赈济灾民,百姓纷纷归附义军,李密的队伍很快壮大,并多次打败隋军,步步逼近东都洛阳。不久,在洛口仓城建立了政权。由于众望所归,李密被翟让和众将领拥戴为主,称“魏公”,年号“永平”。接着,李密率兵攻克巩县(今巩义市境),轻取回洛仓(在隋唐洛阳城北七里),兵临洛阳城,双方战于东都郊外。在此期间,李密大量起用隋朝的降官降将,并杀害了翟让,从而取得了瓦岗军的绝对领导权,然瓦岗军的军事实力也因此受到重创。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正月,李密率三十万大军,进占金墉城,加紧修复城门、城墙和其他防御设施,并兵屯邙山,直逼上春门(隋东都城东垣北门),洛阳城告急。正在这时,政局突变,宇文化及在江都用练巾勒死隋炀帝,立秦王浩为傀儡皇帝,自率十万大军北上,这对当时在洛阳城内的隋朝残余势力和李密领导下的瓦岗军都是严重的威胁。李密为避免两面作战,腹背受敌,决定暂时放弃洛阳城,集中兵力对付宇文化及领导下的北上大军。
正当李密和宇文化及竭力拼杀之时,王世充趁机灭掉了异己,取代了宇文化及。当年九月,王世充趁李密战后疲惫之机发动进攻,率精兵两万、战骑两千,威逼偃师,在通济渠南岸安营扎寨,在洛水上架设浮桥,准备决战。
李密命王伯当据守金墉城,邴元真守洛口仓城,亲率精兵到偃师迎战。王世充强渡洛河,双方大战于邙山脚下。李密兵败,东逃虎牢关,王伯当退守河阳。再后李密西逃长安,投奔李渊。当年瓦岗军的战将秦叔宝、徐懋功、罗士信、程咬金等也都先后降唐。
李密归唐,被封为邢国公。不久,奉命东征,行至桃林(今灵宝),李密在被逼无奈、进退两难之时,决定率众叛唐,自立为王。在陆浑(今嵩县境),李密大军遭到李渊追兵的夹击,全军覆没,李密也走上了不归路,年仅三十七岁。
隋唐末年谁领导瓦岗起义
初期是翟让(?~617),后期是李密(582-619)。
翟让:
隋末农民起义中瓦岗军前期领袖。东郡韦城县(今河南滑县东南)人。曾任东郡法曹,犯法当斩,狱吏黄君汉知道他骁勇,认为他“可救生民之命”,便不顾个人安危,私自释放他。大业七年(611),翟让与同郡人徐世绩(即李绩)、单雄信起兵于瓦岗(今河南滑县南),参加起义的有故县吏邴元真、善于占卜的贾雄和翟让兄翟弘等。翟让以贾雄为军师,邴元真为书记,徐世绩、单雄信为领兵将校,所部多齐、济间渔猎手。瓦岗军初期活动于东郡一带,后从徐世绩建议,分兵西上,进入大运河所经的郑、宋(今河南东部郑州、商丘一带)界,阻截往来的公私船舶,资给丰足,归附者日众,起义军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大业十二年,李密参加瓦岗军。他设计袭斩了曾累败起义军的张须陀,次年,夺取兴洛仓,对瓦岗军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十三年二月,翟让推李密为瓦岗军首领,号魏公。不久,瓦岗军围攻洛阳,大批隋军投降,增强了李密在瓦岗军中的地位,因而李密与瓦岗军部分早期将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翟让的司马王儒信劝翟让自为大冢宰,总领众务。翟让不从。十一月,翟让被李密用计杀死。
李密:
李密(582-619)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 中国隋末农民起义中瓦岗军后期领袖。大业九年(613年)参与杨玄感于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起兵反隋。玄感败,李密逃亡。十二年,入瓦岗军。同年十月,因李密劝翟让迎击隋悍将荥阳通守张须陀所统精卒,大败隋军,故翟让命他分统一军。李密军令严肃,赏赐优厚,士卒乐意为他所用。他建议袭取兴洛(后改洛口)仓,开仓赈济,扩充队伍,然后进取东都。大业十三年,瓦岗军攻取洛口仓,招就食饥民几十万,起义队伍迅速壮大。李密长于谋略,逐步在瓦岗军内部形成自己的势力。十三年初,李密获准建立蒲山公营。二月,翟让推李密称魏公于洛口,改元永平,以招徕各路反隋武装,由此李密在各路起义军中确立了盟主地位。这时,李密和翟让之间因处理隋降官、分配军资等问题,发生火并,李密杀翟让及从者数百人。十四年三月,宇文化及杀隋炀帝,率众10余万西归。皇泰主命李密讨伐化及。李密七月出兵东讨化及。两军在童山激战,化及兵败北走。李密虽胜,自己的兵力也遭到重大损伤,王世充组织了2万多人马,乘机进击,李密军大败,本营覆没,亲将秦叔宝、程知节(初名程咬金)、牛进达等被俘,单雄信投降。李密走投无路,乃于九月渡河至河阳降唐。十一月,李渊遣李密等到山东去招收旧部。他感到已被猜疑,遂叛唐。唐将盛彦师邀击,斩李密于邢公岘。
瓦岗军起义:隋朝的一支农民起义军
瓦岗军起义是隋朝末年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从611年到618年瓦岗起义军在中国的大地上轰轰烈烈,浴血奋战了八年之久,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在当时直接威胁到了隋朝腐败的统治,并且对后来唐朝的统治者的统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以是说唐朝初年的政治清明与瓦岗军起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做一下瓦岗军起义简介。
隋朝末年,隋炀帝倒行逆施,实施残暴的统治,官府上下沆瀣一气,黑暗的实在是让人民无法生存,所以在隋朝的境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出现了一百多支农民起义队伍,其中三支队伍最为出名,其中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就是瓦岗军。
611年,翟让由于救人于危难,放走了“罪犯”,被问罪,下狱待斩,但是却被人放出牢狱,并且劝翟让扯起义旗,于是翟让与其兄翟弘、侄摩侯、友王儒信奔瓦岗,聚众起义,开始了瓦岗军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
翟让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迅速的壮大,后来616年封建贵族出身的李密也加入到了瓦岗军中来,受到了翟让的器重,瓦岗军开始攻城略地,并且打败了隋朝派来的张须陀的镇压军队,之后更是攻占了隋朝的粮仓兴洛仓和回洛仓,开仓放粮,老百姓大力拥戴,队伍迅速的壮大到了几十万人。于是瓦岗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是最高权利却被李密窃取。李密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忘恩负义杀死了翟让等最初的瓦岗领导人,从此瓦岗军开始离心离德,战斗力迅速下滑。
618年,瓦岗军接连被宇文化及王世充所败,李密率领残部两万投奔了李渊,但是后来背叛了李渊自立为王,被李渊打败,李密死去,瓦岗军起义画上了句号。
瓦岗军起义背景
瓦岗军是隋朝末年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在当时全国各地出现了一百多支农民起义军,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瓦岗军是当时农民起义军中最为强大的一支,数次打败隋朝前来镇压的军队,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隋炀帝被部将杀死。下面介绍一下瓦岗军起义背景。
瓦岗军起义背景:隋朝末年,隋炀帝骄奢淫逸,倒行逆施,施行残暴的统治,各地的军阀割据,基层官吏欺上瞒下对老百姓横征暴敛,由于修建大运河以及宫殿楼宇,徭役不断,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冻饿而死的人民不在少数,广大的人民实在是无法生存下去,于是隋朝末年爆发了众多的农民起义,可谓是起义队伍风起云涌,据统计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多大百余支,其中最强大的农民起义军有三支,一支是河南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其中最大的便是瓦岗军。
瓦岗军起义领袖翟让,韦城人,也就是今天滑县东南妹村人,原是衙门法曹小吏,因出于不平,放走无辜“罪犯”,被判死刑,被押在牢狱内等待处斩。法主黄君汉看翟让气度不凡,将其放出,劝他聚众起义。翟让回家,与其兄翟弘、侄摩侯、友王儒信奔瓦岗寨,聚众起义。时现曹州单雄信、卫南徐世绩、当地富户贾雄,皆聚瓦岗。他们杀赃官,开仓放粮,赈济贫民,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当时有歌谣说:“扶着爷,搀着娘,携着儿女去瓦岗,瓦岗寨上吃义粮。”农民纷纷加入瓦岗起义军,瓦岗起义军很快发展至万人。
瓦岗军起义经过
瓦岗军是隋朝末年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由于隋朝末年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农民无法生存下去不得不揭竿而起,反抗隋朝的黑暗统治,瓦岗军就是这些农民起义军中的最大的一支。瓦岗军攻打州县,对老百姓开仓放粮,赈济灾情,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于是迅速的壮大起来,下面说一下瓦岗军起义经过。
瓦岗军起义经过:瓦岗军人数越来越多,军需成为了一个大问题,于是徐世绩献计要求翟让沿运河截获商旅公物,于是军需得到了保障。614年,瓦岗军多次打胜仗,控制了从梁(开封)至黎阳(浚县)一段永济渠。隋朝大为震动。615年,张须陀率军前往镇压瓦岗军,被瓦岗军打败。616年,李密加入瓦岗军,深受翟让的器重,瓦岗军迅速的发展壮大,达到了数万人。616年10月,张须陀再次率军镇压瓦岗军,再次被瓦岗军打败。
617年瓦岗军攻下了隋朝最大的粮仓之一兴洛仓,并且开仓赈济百姓,起义军发展到几十万人,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农民起义军,之后再夺下隋朝的第二大粮仓回洛仓,这个时候瓦岗军建立了政权,翟让将王位让给了李密,李密称魏公,617年为永平元年。这一年瓦岗军击败了前来镇压的王世充,瓦岗军形势一片大好,但是这个时候瓦岗军内部分裂,617年11月11日,李密杀死了翟让,王儒信、翟弘、摩侯同时遇害,徐世绩被砍伤,这次分裂使得瓦岗军开始走下坡路。
618年,隋炀帝被杀死,杨侗称帝,李密率领瓦岗军投降了杨侗,宇文化及前来镇压瓦岗军,瓦岗军大败。618年7月,王世充攻打瓦岗军,瓦岗军大败,李密率兵两万投降了李渊。后来背叛李渊自立为王,遭到李渊的夹击,全军覆没,李密也走上了不归路,年仅三十七岁。
瓦岗军起义结果
瓦岗军是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起义军人数一度达到数十万之多,威震四方,震动了隋朝统治者,隋朝统治者曾经数次派遣军队前往镇压瓦岗起义军,但是均被瓦岗军打败,但是后来封建贵族出身的李密窃取了瓦岗军的领导地位,并且杀死了瓦岗军的领袖翟让等人,使得瓦岗军从此走上了下坡路,下面说一下瓦岗军起义结果。
瓦岗起义军一开始的时候称得上是战无不胜,并且对老百姓开仓赈济,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队伍迅速的壮大,最多的时候甚至是达到了数十万人,一度威胁到了隋朝的都城,威胁到了隋朝统治阶级的江山稳固,但是后来封建贵族李密加入了瓦岗军,李密读过兵书,颇懂得用兵之道,于是翟让非常的器重李密,遇事总是找李密商量,而李密确实也是不负众望,为瓦岗军的壮大立下了相当多的功劳,但是后来随着瓦岗军的壮大,也随着李密的权利越来越大,李密开始拉帮结派,培植自己的势力,开始了与翟让争夺对瓦岗军的领导权,而翟让却觉得李密确实比自己强,于是将最高权利让给了李密,但是李密始终觉得翟让的存在对自己是一个威胁,于是617年11月11日,杀死了翟让,王儒信、翟弘、摩侯同时遇害,徐世绩被砍伤,王伯当、单雄信叩头求饶,方得幸免。
翟让被害以后,部将非常寒心,认识到李密原来是个气度狭窄,忘恩负义之徒,所以离心日重,战斗力日衰,从此瓦岗军走向了下坡路。618年,李密率领的瓦岗军在童山大战中差点被杀,后来被王世充的军队打败,李密率领残余的两万人投降了李渊,后来再次背叛李渊自立为王,被李渊打败,李密也死去了。
瓦岗军起义结果就是以失败告终,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李密与自己的部下离心离德,导致了瓦岗军的最终失败。
瓦岗军在反隋的起义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最后为什么会失败?
瓦岗军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原因一:
瓦岗起义军是一支农民起义军在一开始的时候能够做到为老百姓而战斗,在攻陷了隋朝第一大粮仓兴洛仓的时候开仓赈济灾民,老百姓都额手相庆,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拥戴,队伍迅速的壮大到几十万人。
但是瓦岗军的领袖翟让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权利的重要性,将自己的领导地位让给了封建贵族出身的李密,这为以后瓦岗军的失败埋下了重大的隐患。可以说翟让的短视是造成瓦岗军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原因二:
群龙无首。他们起初揭竿的时候是走投无路被迫起义,而没有充分的准备,后期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即是,他们中间没有人有称帝的欲望,只是为了诛杀昏君,拯救百姓,导致最终群龙无首,没有一个核心的灵魂人物。下边具体分析。
瓦岗主要人物秦琼,历城县马快班头,凡事义字当先,尚武轻文,有勇无谋。徐茂公,出谋划策典型军师辅佐型人物。单雄信,黑社会老大出身,同样是义气行事,胸无大略。
原因三
瓦岗军的领导阶级的内讧是导致瓦岗军失败的一个直接原因,瓦岗军在建立了以李密为首的政权之后,由于李密的气度狭窄,忘恩负义,对翟让等瓦岗军的领导人实施了大肆的屠杀,使得瓦岗军的众多优秀将领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中,这次屠杀直接造成了瓦岗军军心不稳,诸将也离心离德,瓦岗军战斗力直线下降,从此改变了瓦岗军所向披靡的大好形势,开始了屡次战败的历程 军纪不严。
瓦岗军自从被杨林追杀被迫造反。他们在以后的打仗做事,处理政务的时候,最大的特点是义气用事,没有指定严明的军队纪律。
虽然有所谓的“十七令,五十四斩”,但是每当有人违反的时候,总是迫于各种压力而无法执行,最后形成了有法不依,不服管理的后果。比如在铜旗阵的时候程咬金不听将令私自下山找罗成,结果被尚师徒追杀。
这是非常严重的违反纪律,但是最终没有任何的惩罚,徐茂公说要严惩,但是秦琼不点头,根本杀不动。
原因三:瓦岗军最后在李密的带领下投奔了李渊,但是李密却最终背叛了李渊自立为王,这次背叛直接导致了瓦岗军被李渊全部消灭的结局 。
综合这些原因导致最后,瓦岗军没有走上发展壮大的道路。最后被李唐收编,纳入了军阀体系,以瓦解而结束,没有创立一番英雄大业,可悲可叹。
瓦岗军简介:隋末农民起义军瓦岗军
瓦岗军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队伍。早在大业七年(611年),东郡韦城县(今河南滑县)人翟让因畏罪逃亡到瓦岗寨(今滑县南),继 而聚众起事。不久后,同郡的王伯当、单雄信、徐世绩纷纷加入,势力渐强。大业十三年(617年),瓦岗军发生严重的内讧,李密杀翟让,并坚持在东都城外与 隋军相峙的错误战略。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引兵西归,在洛阳城下与瓦岗军相遇,瓦岗军被宇文化及军和王世充军前后夹击,大败。九月,李密 西走,降于唐朝,瓦岗起事军队终于溃散。
瓦岗军简介
徐世绩建议西上郑、宋(今郑州商丘一带)发展。
大业十二年(616年),王伯当引荐曾参加杨玄感起兵反隋的李密加入瓦岗军。李密有胆略,多智谋,在他的策划下,瓦岗军很快就壮大起来,并成为中原地区起事军队的主力。及后瓦岗军攻克了荥阳(今河南郑州)诸县,又战死了前来镇压的隋将张须陀,声威大振。
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瓦岗军攻克了兴洛仓,并将贮存的大批粮食分给民众。隋留守东都的越王侗急忙派刘长恭、斐仁基兵分两路合击瓦岗军。 李密先击破刘军,后又招降了裴仁基。由是李密成了瓦岗军首领,统众至数十万人,几乎控制了河南全境。四月,瓦岗军进逼东都,炀帝遂派王世充坚守之。但这时 瓦岗军却发生了严重的内讧,李密杀了翟让,并坚持在东都城外与隋军相峙的错误战略。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引兵西归,在洛阳城下与瓦岗军相遇,瓦岗军被宇文化及军和王世充军前后夹击,大败。九月,李密西走,降于唐朝,瓦岗起事军队终于溃散。
瓦岗军起事
翟让出逃 率众起义
大业七年(611),东郡法曹翟让因犯罪而被下狱,狱吏黄君汉私自释放了他。于是,他逃亡瓦岗(今河南滑县东南)聚众起义。同郡的单雄信、徐世绩也都前往参加。他们在永济渠沿岸劫夺来往船只,以致“资用丰给,附者益众”,起义队伍逐步扩大起来。
李密投奔瓦岗军 战杀张须陀
大业十二年(616),贵族出身的李密,在参加杨玄感起兵失败后,投奔瓦岗军。李密较有政治眼光,他建议翟让积极发展势力,扩大影响。翟让重视李密的建议,首先攻取了荥阳。
荥阳是中原的战略要地,向东是一片平原,向西是虎牢关。虎牢关以西的巩县有隋的大粮仓洛口仓。取得洛口仓不仅可以得到大量的粮食,而且已逼近东都洛阳。可见,夺取荥阳是瓦岗军发展势力的重要一步。
面临强大的瓦岗军,荥阳太守杨庆无可奈何,隋炀帝特派“号为名将”、“威振东夏”的张须陀为荥阳通守,镇压瓦岗军。李密认为张须陀勇而无谋,遂 建议翟让与张须陀正面接战,佯败而北走。李密率精兵埋伏在荥阳以北的大海寺附近,张须陀紧跟翟让十余里,到大海寺以北的林间时,李密伏兵四起,隋军陷入重围。张须陀为了救被瓦岗军包围的部下,几度杀回重围,最后,力竭而死。张须陀战败,隋军“昼夜号哭,数日不止”。可见,这次瓦岗军的胜利是对隋炀帝政权的 沉重打击。
农民起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