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司马衷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司马衷(259年-307年1月8日),字正度,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西晋第二位皇帝(290年—307年在位),晋武帝司马炎嫡次子,母为武元皇后杨艳。
泰始三年(267年),册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年),正式即位。光熙元年(307年1月8日),去世,时年四十八岁,谥号为惠,安葬于太阳陵。
嵇侍中血
永兴元年(304年)七月二十四日,石超的军队突然杀到,司马衷的军队在荡阴大败,司马衷脸部受伤,中了三箭,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穿着朝会时的礼服,下马登上司马衷的车驾,挺身保卫天子,石超的军士把嵇绍拉到车辕中要砍杀。司马衷说:“这是忠臣,不要杀他!”回答说:“奉皇太弟(司马颖)的命令惟独不侵犯陛下一人而已。”于是杀了嵇绍,鲜血溅到司马衷的衣服上,司马衷为他的死哀痛悲叹。等到战事平息,侍从要浣洗御衣,司马衷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晋惠帝司马衷是什么人物?
晋惠帝司马衷(259年-307年1月8日),字正度,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西晋王朝第二位皇帝(290年-307年在位),晋武帝司马炎次子,晋怀帝司马炽异母兄, 母为武元皇后杨艳。
泰始三年(267年),册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年),正式即位。痴呆不能任事,由太傅杨骏辅政。后来,皇后贾南风谋害杨骏家族,掌握实际大权。八王之乱时,赵王司马伦篡位,以为太上皇,幽禁于金墉城。由诸王辗转挟持,沦为傀儡,受尽凌辱。光熙元年(306年),被东海王司马越迎回洛阳。
光熙元年(307年1月8日),去世,时年四十八,谥号孝惠皇帝,葬于太阳陵。
司马衷于泰始三年(267年)被立为太子,他的母亲是晋武帝的皇后杨艳。作为次子他被立为太子是因为他的哥哥司马轨很早就死了,也有说是晋武帝为了将来传位给他宠爱的聪明孙子愍怀太子司马遹。司马衷一般被评价为"甚愚"或"白痴",这个说法可能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晋惠帝司马衷显然无法解决他统治时期的政治困难,造成了八王之乱,他本人成为他人的傀儡,最后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
其次晋武帝司马炎亲身经历了曹魏的兴衰,因而对皇朝继承人的能力和成长非常关心,但在《晋书》中记载武帝也多次对晋司马衷的能力表示怀疑并多次对他的能力进行考验,而司马衷则在太子妃贾南风及谋臣的献策下通过了这些考验。
不过,有研究认为,司马衷即使无法对付当时的政局,但从今天的医学概念来说他不能算作是一个白痴。虽然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在《晋书·惠帝纪》中对司马衷时期的大事虽然有很多报道,但对司马衷本人的言行、作为和决定却所言甚少。
晋惠帝司马衷:愚痴也能做皇帝
晋惠帝 是历史上有名的“傻子皇帝”。他的智力本来就有缺陷,却做了皇帝。即位之后,他便沦为野心勃勃的皇后贾南风操持国政的工具。“八王之乱”爆发之后,他更是成为诸王抢夺的傀儡,备受欺凌。他的一生无疑是悲剧性的,也将西晋历史带入了悲剧性的一章。
千古着名“傻”皇帝
中国古代帝王中称得上“开明圣君”的屈指可数,大部分君王平庸无为,此外还有残暴的、懦弱的、贪图美色的、痴迷炼丹的、工于诗词书画的、善做木匠手工的……在这些帝王中,有一位天生智商低下的“傻皇帝”,他就是西晋的第二位皇帝——晋惠帝 司马衷 。
司马衷,字正度,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二个儿子,在位十七年。司马衷天生智力低下,根本无法胜任一国之君的位置。他在位的十七年中,刚刚建立的国家迅速衰落,贾后干政,朝政混乱,各诸侯王并起争权,爆发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不堪国事的晋惠帝在动乱中被当做傀儡一般反复挟持利用,甚至还一度被废。最终,他在“八王之乱”平定之年突然死亡(一说是被毒杀),结束了荒唐难堪的一生。
十年之后,西晋就被趁乱而来的匈奴人攻灭。从此,中国北方进入了长达三百年的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代。
对于司马衷这个名字,人们可能不是很熟悉,但他的两个着名笑话却是家喻户晓。一次惠帝在华林园游玩,听到园中池塘内蛙声响成一片,他凑上前去,傻兮兮地向身旁的随从们问道:“这些呱呱乱叫的东西,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还有一次,时值天下大乱,百姓闹饥荒,饿殍遍地,朝中大臣向晋惠帝奏报此事,谁知晋惠帝竟问道:“他们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满朝文武听后错愕无言。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又哪里来的肉粥呢?晋惠帝愚笨的程度由此便可想而知了。
传位“傻太子”之谜
一位智力如此低下的人,怎么能让他去做皇帝呢?这就要从司马衷的父亲——晋朝开国之君晋武帝司马炎说起了。司马炎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的儿子,经过了爷爷和父亲两代人的积淀和准备,司马炎终于在公元265年逼曹魏皇帝退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晋朝建立后,于公元280年灭了东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又一次统一了中国。社会初定之后,司马炎开始怠于理政,沉溺于女色之中。据记载,司马炎的后宫有万人的规模,而他的儿子就有二十六位之多。司马炎的长子司马轨早夭,次子司马衷是杨皇后的儿子,当时杨皇后又正得宠信,所以司马衷被立为太子可谓名正言顺。
司马炎不是不知道太子在智商方面的缺陷,他也曾多次表达过对太子继位的忧虑,甚至产生过另立太子的想法。然而由于皇后的阻挠和佞臣的谄媚,司马炎一直犹豫不决。一次,他决定考一考这位愚笨的太子,就找来一些国家公文,送到东宫让太子决断。以太子的智商,当然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这时,精明的太子妃贾南风灵机一动,想出让别人代太子作答的主意,并让代笔的人多引经据典,以显得太子有学识。一旁的给事官张泓连忙劝阻道:“太子没有学识,这是陛下早就知道的(你引经据典反倒会露馅儿),如今应当就事论事作答,不可引书。”贾南风一听有理,就让张泓写了一份粗浅的答案,让太子誊抄一遍,交给了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看后非常高兴,对朝臣们说:“谁说太子愚钝,你们看,他平时不怎么念书,处理政事不是一样四平八稳?”司马炎也从此安下心来。
其实,武帝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承认太子愚钝,是因为他不想把皇位拱手让给自己的弟弟司马攸。
司马攸是晋武帝司马炎的亲弟弟,为人温和公允,礼贤下士,深受父亲司马昭的宠爱,几次想立他为太子。但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影响深远,有所谓“立长不立贤”的说法,司马攸不是长子,名分上说不过去,因此司马昭最后还是立司马炎为太子,就是后来的晋武帝。到了武帝晚年,朝廷内外都想让武帝将皇位传给弟弟司马攸。
当年为了与弟弟争夺皇位,武帝承受了无尽的忧惶和惊吓,现在当然不肯将帝位白白送给这个平生潜在的最大对手,宁愿将江山托付给自己有些痴呆的儿子。
皇帝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