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什么是筋膜层?
- 2、带你深入了解颈部层次肌肉及结构
- 3、人脖子里都有什么东西
什么是筋膜层?
筋膜位于肌肉的表面,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
浅筋膜 位于皮下,又称皮下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内含有脂肪、浅静脉、皮神经以及浅淋巴结和淋巴管等
深筋膜 位于浅筋膜深面,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遍于全身且互相连续。深筋膜包被肌或肌群、腺体、大血管和神经等形成筋膜鞘。四肢的深筋膜
SMAS筋膜提升
SMAS筋膜悬吊提升是一种除皱术,采用特制的器具做筋膜的深层剥离与剪断,把筋膜从折叠方案改进到进行剪断处理。理论上似乎牵拉力更大了,但在最后表皮、肌肉同时去除再进行对皮缝合,反而没有出现瘢痕,更不会出现脱发现象,原因就在于手术时采用了特制的器具和缝合线。这种独特的缝合线,使其在肌肉、皮肤张力过大,SMAS筋膜剪断的情况下也不会断裂开,加之其含有的抗感染成分还可降低术后的感染机率。
简介
衰老是人类生命进程中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当面部皮肤松弛下垂、当皱纹爬上脸庞时,该怎么办呢?在人体的头骨外面有一层筋膜层,医学上称之为SMAS筋膜。传统的拉皮除皱术仅仅是提起表皮层、肌肉层,虽然可以使下垂的皮肤得到有效提升、拉紧,但维持的时间很短,而且使面部皮肤看起来像蜡人一样不太自然。
近几年,整形外科专家们通过大量拉皮除皱手术的临床实践发现,把骨膜上的筋膜层拉紧折叠后,再进行表皮、肌肉的提起,效果就大不一样。这样,面部在同样松弛的状态下,可以提升更多下垂的皮肤,而且通过对筋膜SMAS的提升折叠,从深层拉紧皮肤,使面部肌肉、皮肤看起来没有紧绷感,显得真实自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筋膜提升/10004699?fr=aladdin
带你深入了解颈部层次肌肉及结构
颈部的浅筋膜一般较薄,含有少量脂肪,在颈前部和颈外侧部浅筋膜内含有颈阔肌。浅筋膜内还有浅静脉、浅淋巴结和皮神经,均位于颈阔肌的深面。
颈部浅结构
1.皮肤
颈部的皮肤较薄,活动性较大,横纹明显,手术时,宜作横切口,以利愈合。
2.浅筋膜
颈部的浅筋膜一般较薄,含有少量脂肪,在颈前部和颈外侧部浅筋膜内含有颈阔肌。浅筋膜内还有浅静脉、浅淋巴结和皮神经,均位于颈阔肌的深面。
(一)颈阔肌platysma(图6-2)为阔而薄的肌片,起于胸大肌上部和三角肌表面的筋膜,向上行,前部肌纤维附于下颌下缘。后外侧部纤维越过下颌骨下缘延至面部,与口角的肌肉纤维交织。前部纤维在颏下方与对侧颈阔肌纤维交织,而越往下两侧肌间的距离越远。颈阔肌变异较大,可一侧或双侧缺如。收缩时,颈部皮肤出现斜行皱纹。其前部纤维可协助降下颌,后份纤维可牵下唇和口角向下。颈阔肌受面神经颈支及颈丛皮支支配。
图6-2 颈阔肌及颈部浅层结构
(二)颈部浅静脉
(1)颈外静脉externaljugularvein(图6-3、4)为颈部最大的静脉,它由前、后支合成。前支是面后静脉的后支;后支由枕静脉与耳后静脉合成。两支在下颌角处汇合,沿胸锁乳突肌浅面行向外下方,在距锁骨中点上方2.5厘米处,穿过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穿入处深筋膜与静脉壁愈着,当静脉损伤时,管腔不能闭合,易发生气栓。颈外静脉末端,通常只有一对瓣膜,不能完全阻止血液倒流,故当上腔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时,可使颈外静脉怒张。
图6-3 颈部浅静脉
(2)颈前静脉anteriorjugularvein(图6-2、3、4)起自颏下部,沿正中线两侧下降,进入胸骨上间隙内,呈直角转向外侧,经胸锁乳突肌深面,注入颈外静脉,偶有注入锁骨下静脉或无名静脉者。在胸骨上间隙内,两侧颈前静脉间常有横吻合支相连,称颈静脉弓,颈前静脉无瓣膜,离心脏距离较近,受胸腔负压影响较大,故于颈部手术(如甲状腺手术,气管切开术等)时,需注意防止空气吸入静脉。颈前静脉有时只一条,其位置居于中线。
(三)颈浅淋巴结 superficial cervicallymphnodes(图6-5) 沿颈外静脉排列,收纳外耳部份、腮腺区下部和下颌角等区域的浅淋巴管,其输出管注入颈深淋巴结。
(四)颈部皮神经 包括颈丛发出的皮支和面神经的颈支两种。
(1)颈丛的皮支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穿出颈深筋膜浅层分布于皮下(图6-2、4)
枕小神经lesseroccipital nerve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行,分布于枕部皮肤。
耳大神经greatauricular nerve 绕胸锁乳突肌浅面向前上方行,分布于耳廓及其周围的皮肤。该神经较粗大,受麻疯杆菌侵犯时经皮肤可触及。
颈横神经transversecutaneous nerve of neck经胸锁乳突肌浅面横行向前,呈扇形分支,分布于颈前部皮肤。
图6-4 颈丛皮支
锁骨上神经supraclavicular nerves行向下外,分为前、中、后数支,分布于颈前外侧部、胸前壁第2肋以上及肩部皮肤。
(2)面神经颈支cervical branch of facial nerve从腮腺下端穿出,行向前下方,分布于颈阔肌,为该肌的运动神经。腮腺手术时,面神经颈支可作为寻找面神经主干的标志之一。
颈部浅层肌
1.胸锁乳突肌 sternocleidomastoid( 图6-6) 以两头分别起于胸骨柄和锁骨的胸骨端,合成一个肌腹,斜行向外上方,止于乳突和枕骨上项线的外侧部。一侧收缩时,可使头倾向同侧面部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并可屈颈。受副神经和第2、3颈神经前支的分支支配。
2.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图6-6)舌骨上肌群位于舌骨下颌骨、颞骨茎突、乳突之间,主要为封闭口底的肌肉,由浅面的二腹肌和茎突舌骨肌;深面的下颌舌骨肌和颏舌骨肌组成。舌骨下肌群为位于中线两侧的扁条肌,浅层为并列的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深层为上、下相续的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它们的具体起止见表6-1:
图6-5 颈淋巴结浅群
图6-6 颈部肌
表6-1舌骨上、下肌群各肌的名称、起止点、作用及神经支配
颈深筋膜及筋膜间隙
颈部的深筋膜位于浅筋膜及颈阔肌的深面,包绕颈部的肌肉、血管、神经和脏器,形成浅、中、深三层。颈部器官借致密的筋膜互相分隔,筋膜之间有由疏松结缔组织充填的间隙,称筋膜间隙。(图6-7、8)。
1.浅层
颈深筋膜的浅层 又称套层,环绕颈部。后部附着于项韧带及颈椎棘突,向外侧再转向前方,依次包绕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后,被覆于舌骨下肌群表面至正中线与对侧者愈合,构成颈白线。
浅层筋膜上方附着于枕骨上项线及乳突,向前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继而在下颌骨下方,分为两层,包绕下颌下腺,附着于下颌骨,形成下颌下腺鞘。浅层筋膜下方附着于肩峰、锁骨及胸骨柄。在颈静脉切迹上方,分为浅、深两层,分别附着于切迹前、后缘,两者之间的间隙称胸骨上间隙,含有颈静脉弓及淋巴结。
2.内脏筋膜即颈深筋膜中层
又称气管前筋膜,可分为脏层和壁层。脏层薄而疏松包绕颈部器官,如喉、气管、甲状腺、咽和食管,包绕甲状腺的部分构成甲状腺假被囊。壁层较致密,位于颈部器官的前面,贴于舌骨下肌群的后面,向两侧形成颈动脉鞘,包绕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脏、壁二层之间形成气管前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左、右甲状腺下静脉构成的甲状腺奇静脉丛,位于间隙内。在幼儿的气管前间隙的下段有胸腺上部,向下通上纵隔前部。因此,颈部气管前间隙有感染或出血时,可沿此间隙向下到达前纵隔。前纵隔如有气肿亦可沿此间隙上延到颈部。
3.椎前筋膜
即颈部深筋膜深层,覆被椎前肌、前、中斜角肌、肩胛提肌、臂丛及锁骨下血管,构成颈外侧三角的底,并向外下方伸展,包绕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与腋鞘相续。向上附着于颅底,向下与脊柱的前纵韧带融合。椎前筋膜与咽后壁之间为咽后间隙。此间隙的脓肿,可向咽腔膨出,患者可出现吞咽和发音困难。感染时可向下延至后纵隔。椎前筋膜与脊柱颈部之间有椎前间隙,颈椎结核的脓肿,脓液多积于此间隙内,也可顺此间隙向下蔓延至后纵隔,或向两侧扩散至颈侧部,或穿破椎前筋膜至咽后间隙。
图6-7颈筋膜及颈筋膜间隙(正中矢状切面)
图6-8颈筋膜及颈筋膜间隙(横切面)
4.颈动脉鞘carotid sheath
颈动脉鞘为内脏筋膜在颈部大血管周围增厚形成,内部包绕着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该鞘上达颅底,下至纵隔,周围以疏松结缔组织与颈部深筋膜浅层及椎前筋膜相连续。
颈部的分区
图6-9 颈部分区
颈部以胸锁乳突肌为标志划分为三区,即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颈前区的境界是胸锁乳突肌前缘、前正中线和下颌骨下缘,呈尖向下、底朝上的三角形,故又名颈前三角。颈前区又可分为下列四个小(三角)区,即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下缘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容纳下颌下腺;由左、右二腹肌前腹和舌骨体围成的颏下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前缘、颈前正中线和肩胛舌骨肌上腹围成的肩胛舌骨肌气管三角(即肌三角),内有甲状腺和气管等;由胸锁乳突肌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的颈动脉三角,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颈外侧区的边界是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锁骨,是一个底朝下、尖向上的三角形,又名颈外侧三角。颈外侧区可分为二个小(三角)区,即以斜行的肩胛舌骨肌下腹划分为上方的枕三角和下方的肩胛舌骨肌锁骨三角(锁骨上大窝)。枕三角内有副神经从中点向外下方斜过。肩胛舌骨肌锁骨三角的深部有锁骨下动脉越过,并有肺尖和胸膜顶自胸腔突入(图6-9)。
人脖子里都有什么东西
颈部的上界为下颌骨下缘、下颌支后缘、乳突和枕外隆突的连线,下界即胸骨上缘、锁骨、肩峰和第七颈椎棘突间的连线。该局部以斜方肌前缘为界,分为前方的固有颈部和后方的项部;固有颈部以胸锁乳突肌为界,区分为颈前区,颈外侧区及胸锁乳突肌区。颈前区亦称颈前三角,被二腹肌及肩胛舌骨肌分为颏下三角、下颌下三角、颈动脉三角、肌三角。颈外侧区亦称颈后三角,该三角被肩胛舌骨肌分为枕三角和锁骨上三角。
(1)分区:
颈部以斜方肌前缘为界,前为固有颈部,后为项区。颈部以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为界分为三区:1、颈前区(颈前三角)其中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下缘围成下颌下三角,二腹肌前腹、舌骨、颈前正中线围成颏下三角,二腹肌后腹、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上腹围成颈动脉三角2、胸锁乳突肌区3、颈外侧区(颈后三角),颈后三角又被肩胛舌骨肌后腹分为枕三角和锁骨上大窝(肩锁三角)。
(2)位置:
颈部由浅入深(由前向后)层次结构十分明确,分别为: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肌肉。深筋膜又分为浅、中、深三层,在浅、中层与深层间形成的鞘内,容纳通过颈部的气管、食管及血管。各层间有疏松结缔组织并形成颈部间隙。
(一)皮肤:
皮肤薄,移动性大,皮纹横向。
(二)浅筋膜:
浅筋膜疏松,内含皮肌、皮静脉、皮神经、淋巴结。
1、皮肌:
皮肌为颈阔肌platysma,薄且覆盖广泛。上至面部,下至第二肋平面,越过人体中最早骨化的二个骨即锁骨和下颌骨浅面的全长,颈正中线和颈前三角下部未被此肌覆盖。浅筋膜内的皮神经和皮静脉均行于肌的深面,该肌因之成为浅筋膜这一层次的重要标志。
2、皮静脉与淋巴结:
皮静脉有颈前浅静脉和颈外浅静脉,其周围有伴行的淋巴结。在颈根部两条静脉均进入颈深筋膜形成的两个间隙,即胸骨上间隙和锁骨上间隙,并有横行的吻合支。
3、皮神经:
皮神经为颈丛皮支,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这些皮神经均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向四周放射走行,其中枕小神经勾绕副神经后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升,提起枕小神经即可钩出副神经,是寻找副神经的标志,而胸锁乳突肌后缘又是寻找枕小神经的标志。耳大神经垂直行向耳垂。颈横神经垂直横过胸锁乳突肌中部。锁骨上神经与副神经近似平行,但位于其下方,行下外下,有内中外三支。
(三)颈深筋膜:
颈深筋膜即颈部肌肉的肌外衣及其延续,由前向后分别为颈深筋膜浅层、颈深筋膜中层和颈深筋膜深层。
1、颈深筋膜浅层:
颈深筋膜浅层亦称封套筋膜。围绕整个颈部形成一个封闭式的筒鞘状结构,筑成了颈部诸器官活动的基本环境,成为保护颈部诸脏器的第一道防线。该筋膜并包绕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形成两个肌鞘,包绕腮腺和下颌下腺,形成两个腺体筋膜鞘,在胸骨和锁骨上分为二层,形成两个间隙。
2、颈深筋膜中层(颈内脏筋膜):
颈内脏筋膜分两部分,一部分包绕颈部大血管及神经,即形成颈动脉鞘。另一部分包绕气管、食管和甲状腺,形成一个内脏鞘总鞘即第二封套,筑成保护脏器的第二道防线。并伸入气管、食管和甲状腺间,分别形成气管、食管和甲状腺鞘。
3、颈深筋膜深层:
颈深筋膜深层亦称椎前筋膜,即颈部椎前肌的肌外衣,该筋膜由颅底一直达第三胸椎。
(四)颈部筋膜间隙:
筋膜间隙有胸骨上间隙、锁骨上间隙、气管前间隙、食管后间隙、椎前间隙。
1、胸骨上间隙:
位于胸骨柄上缘,由封套筋膜一分为二层形成,内含颈前静脉弓。
2、锁骨上间隙:
位于锁骨上缘,由封套筋膜一分为二层形成,内含颈前浅静脉和颈外静脉。
3、气管前间隙:
位于气管前筋膜与颈深筋膜浅层之间,内含甲状腺最下动脉、头臂干、左头臂静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小儿胸腺,是颈部最危险局部区域。
4、咽后间隙:
位于颊咽筋膜与椎前筋膜之间,此间隙感染可蔓延至后纵隔。
5、椎前间隙:
位于椎前筋膜与颈、胸椎之间,上达颅底,下至第三胸椎,该间隙感染除局限于此范围外,还可向两侧蔓延至颈外侧区。
(五)颈白线:
由颈深筋膜的浅层于正中线形成,该局部层次简单,是进入颈部的最佳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