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三国时期,司马懿真的是因为养寇自重,才故意输给诸葛亮的吗?
- 2、养寇自重是什么意思?
- 3、虎踞辽东30年,功过李成梁却为什么要养寇自重?
- 4、在三国时期,骁勇善战并且养寇自重的一代名将是谁?
- 5、养寇自重 近义词
三国时期,司马懿真的是因为养寇自重,才故意输给诸葛亮的吗?
在三国后期,也就是在刘关张死后,曹操死后,这一段时间之后应该称之为后期。
而在刘备死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诸葛亮在平定南蛮之后,开始了攻伐中原的打算,也就是恢复汉室,继承先帝的遗志,上出师表,开始了第一次的北伐。
从此诸葛亮与司马懿就成为了死对头,也是老对手,诸葛亮来攻,司马懿来守,诸葛亮也始终越不得雷池一步。
在第一次北伐的开始阶段,可以说诸葛亮的大军还算非常的顺利,一下陇右这边也都成为了蜀汉的地盘,但是很快诸葛亮错用了一个马谡。
马谡在街亭失败,使得诸葛亮失去了门户,进而丧失了关键的位置,使得诸葛亮大军败退而走,后来也就有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率领着百万大军来到空城,但却因为怕中诸葛亮计谋,没有再敢上前。
之后的几次北伐,断断续续也都是诸葛亮毫无功绩可言,只是杀了曹魏大将张郃,还有几次也是埋伏差点结果了司马懿父子三人的性命,但是天降大雨,三人也是这样的获救了,诸葛亮也丧失了最后成功的机会。
在北伐之中,因为劳累过度,诸葛亮也是死于军中。
而司马懿是不是养寇自重才会输给诸葛亮呢?其实司马懿每次也并没有输,这个词可以说用的非常不准确。
司马懿只是每次吃点小亏,但是诸葛亮却是兴师动众但却无功而返,而司马懿为什么从来不主动进攻诸葛亮,甚至空城计的时候是不是也是为了养寇自重呢?
可以说司马懿是有这个心理的,因为司马懿这个人可以说深不可测,喜怒不言于色,无人能够看穿他,但却深厚非常的有谋略,为了自己一家的平安,司马懿肯定也是养寇以自重。
养寇自重是什么意思?
养寇以自重,养寇是保留敌人,自重是使自己的地位显得更为重要。
就是故意放着敌人不打,故意留着敌对势力或对立面,用以牵扯另一方,以此使自己的地位变得重要,常常借机揽权索银。
在中国古代常出现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将领身上,他们故意延误战机,围而不剿,以便向皇帝要钱要粮。又如近代袁世凯既不明言革命,又不火速勤王。对清政府,他得到了皇帝所给予的军政大权;对革命党,他又得到了被选为大总统的秘密承诺。无论对于清政府还是革命党,袁世凯都是在养寇自重。
养寇和拥兵一样,都是自重的手段
虎踞辽东30年,功过李成梁却为什么要养寇自重?
李成梁一生据守辽东30年,确实是功不可没的,但是正是因为他的手段极其残忍,用杀害无辜百姓来邀功。然后到了晚年的时候呢,威风不再,却依然打肿脸充胖子谎报军情,导致人们对他多有怨恨。接下来呢,我就具体讲一讲。
李成梁年轻的时候呢,是出生于一个名将之家的,但是到了最后呢,却家族衰败了。然后他就非常穷,穷到去上京赶考的盘缠都没有的,但是这个时候呢,他,就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李辅。李辅呢这个时候非常的看重李成梁,然后就决定资助他,然后给了他一些盘缠,让他去上京赶考,最后不负众望,开始了他的军旅。
再前面二十几年,因为有人给他撑腰,所以呢,他做事都非常的蛮横,并且自己私自组建了一组军队叫做李家军,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然后呢,朝廷因为念在他有功,所以对他私自分给这些战士土地也就没有追究,然后过了十几年在他老年的时候呢,给他撑腰的那个人就去世了,但是他却还没有收敛自己的脾气秉性,甚至更过分了,用杀害那些无辜百姓来邀功后来朝廷渐渐的就对他失去信任了。
到中间,他就被搁置了一段时间,然后又过了几年后才对他再次启用。但是现在他的年纪已经非常的大了,所以在军事上领导能力也大不如前,相反,军事上不如意,他并没有如实地向朝廷禀报,相反,他隐瞒了事实,虚报军情,然后谎报军粮。这些基本上被朝廷知道后,就对他完全失去了信任,最后将他革职放回了老家修养。
好了,以上呢,相信大家对他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就知道了为什么他会虎踞辽东30年,最后却落得一个罪人的下场,无非就是因为他的手段太过于凌厉,伤害了太多无辜百姓,最终导致了功不抵过,成了罪人!
在三国时期,骁勇善战并且养寇自重的一代名将是谁?
了解三国历史的人对公孙瓒这个人都不陌生,他曾经拜在卢植门下读书,可以算得上是刘备的同门师兄弟。
然而在公孙瓒的历史记载中,却有这么一段不光彩的经历。
早年的公孙瓒因为相貌英俊,声音洪亮,被所在郡的太守器重,并将女儿嫁给了他。曾经有一次公孙瓒率领几十名骑兵外出,却遇到了数百鲜卑骑兵,公孙瓒不但不逃,反而悍然率领数十人进攻几百人的鲜卑骑兵,竟然还奇迹般地打了胜仗。公孙瓒也由此一战成名。
后来朝廷从地方上征召了三千幽州突骑,就都交给了公孙瓒统领。公孙瓒才真正开始拥有了一支不容忽视的军事力量。
当时的幽州环境较为复杂,汉、胡杂居,州内胡人居多,而胡人中又以鲜卑人和乌桓人最多。由于各民族文化不同,所以时常爆发一些地域冲突。当时渔阳郡人张纯煽动辽西乌桓部落的丘力居等造反,劫掠州郡,荼毒百姓,这给公孙瓒创造了积累战功的机会。
公孙瓒也是在这个时刻,开始了他的“养寇自重”之路。
虽然公孙瓒在与张纯、乌桓的作战中立了很多战功,但一直不能消灭敌人,这场平叛之战,拖拖拉拉的打了五六年。五六年的时间过去了,不只叛军越打越多,连公孙瓒的军事集团也借着这个机会迅速壮大起来。
与胡相攻击五六年。丘力居等钞略青、徐、幽、冀,四州被其害,瓒不能御。——《三国志•公孙瓒传》
丘力居等胡人部落不断出兵劫掠青、徐、幽、冀四郡,百姓深受其苦,公孙瓒也只是眼睁睁的看着,完全不能抵御他们。从史书上的其他记载来看,这个时期公孙瓒的军队,却在一天天壮大着。
终于有一天,朝廷再也不能忍受河北局势的糜烂了,想要彻底解决胡人的问题,于是派了刘虞来担任幽州牧。刘虞上任后,思路非常清晰,那就是“诛其首恶,抚其余众,恩威并施,抚剿并用”,他派出使者前往胡人的部落,向他们陈说厉害,让他们自己斩杀首恶张纯。由于以前刘虞曾经做过幽州刺史,所以他在胡人中是很有威望的。丘力居等听说刘虞来到了幽州,都很高兴,纷纷派出使者表示臣服,愿意遵从刘虞的命令。
但是公孙瓒却坐不住了。他心想我在幽州和胡人打了五六年的仗,怎么也不能消灭他们,你一来就把问题给解决了,这让我的面子往哪搁?更重要的是一旦胡人被平定,自己就再也不能以此为借口发展军队了。
瓒害虞有功,乃阴使人徼杀胡使。——《三国志•公孙瓒传》
于是公孙瓒暗地里派人截杀胡人的使者。这件事很快被胡人察觉了,胡人于是就秘密派人去联络刘虞表示臣服。刘虞知道后,解散了幽州的地方军,仅仅给公孙瓒留下了一万人的部队。
胡人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刘虞的做法却惹恼了公孙瓒。
故虞所赏赐,瓒辄钞夺。——《三国志•公孙瓒传》
每次刘虞给胡人们赏赐,公孙瓒就会派兵给抢夺下来。对于公孙瓒来说,他始终觉得对待胡人不应该用赏赐的办法,而是应该全部消灭以绝后患。但其实他的真正用意,还是希望挑起战乱,趁势壮大自己。
公孙瓒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的是刘虞这个顶头上司。刘虞这个人,性格温和,心胸宽广,爱民如子,甚至有些迂腐。所以哪怕公孙瓒的行径再丑陋,他都没有使用雷霆手段将公孙瓒除掉。也正是因为刘虞的宽厚,让公孙瓒这个汉末军阀一步一步强大了起来。
养寇自重 近义词
养寇自重 [yǎng kòu zì zhòng]
没有近义词
基本释义
留着敌人以使自己地位更重
百科释义
养寇自重即养寇以自重,就是故意放着敌人不打,故意留着敌对势力或对立面,以此使自己的地位变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