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通渭县属于哪个市
通渭县属于定西市。
通渭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定西市东侧,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已有2100余年历史。总面积2908.5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332个村,10个社区,县政府驻平襄镇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通渭县常住人口323648人。
定西简介:
定西,通称“陇中”,是甘肃省辖地级市,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复确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重要节点城市、陇中地区中心城市。截至2019年,辖1个区、6个县,总面积19600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定西市常住人口为2524097人。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的车牌号简称是什么?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的车牌号是:甘J,行政级别是:县,人口约:约45万人,人口密度为:155人/km,面积约:2905平方公里,邮政编码是:743300
简介: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东侧,介于东经104°57′~105°38′、北纬34°55′~35°29′之间,海拔为2521~1410米,平均海拔1970.5米。东南、南分别与秦安、甘谷县接壤,西南、西分别与武山、陇西县相邻,西北、北、东北分别与安定区、会宁和静宁县毗邻,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连结兰州、白银、平凉、天水等地的重要枢纽。政区划分
通渭县属于什么风险等级
截止到2022年12月26日,没有风险。
经查询甘肃省定西市疫情防控最新通知,通渭县没有风险,属于常态化管理,国家政策全面放开。
通渭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拥有草畜、玉米、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2011年被国家列入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7年被列为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甘肃省通渭县在西安市哪个方向?
以通渭县为原点,通渭县正东为0度正南为90度,西安在通渭县的东偏南30度的方位上。
通渭县,通渭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定西市东侧,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已有2100余年历史。总面积2908.5平方公里 [24] ,现辖18个乡镇,332个村,10个社区 ,县政府驻平襄镇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通渭县常住人口323648人 。
通渭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拥有草畜、玉米、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通渭县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011年被国家列入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7年被列为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通渭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多黄土梁、峁和河谷阶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耕地面积225.36万亩(土地确权实测面积),海拔1410—2521米。通渭县为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7.5℃,冬季最低气温一般在-20℃左右,夏季最高气温一般在30℃左右,年温差较大。无霜期147天,无霜期120~170天,年降水量380毫米左右,日照时数2100~2400小时,年蒸发量1500毫米以上。
通渭县的历史
地名由来
宋熙宁(1068)元年,陕西秦凤路副督总管杨文广筑大甘谷口寨(今甘谷县杨家城子下村北),朝廷赐名“甘谷城”,又于擦珠谷筑一大堡(今什川乡李家坪古城遗址),朝廷赐名“通渭堡”,因牛谷河通往渭河而得名。
历史沿革
通渭历史悠久。
据发掘文物证明,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通渭这块土地上。
夏、商、西周时期,通渭地为羌人所居。
春秋和战国前期,通渭地为襄戎地。
战国后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置陇西郡,通渭地属陇西郡(治今临眺)辖。
秦统一后,通渭地仍属陇西郡辖。
新莽篡汉,改天水郡为镇戎郡(仍治平襄),改平襄县为“平相县”西汉更始元年至东汉建武八年,成纪(今秦安县北)人院嚣聚众10万反莽,在平襄建立割据陇右诸郡的西州政权达10年之久。
东汉收复平襄后,平襄县仍属凉州刺史部天水郡辖。
永平十七年,天水郡更名汉阳郡(移治冀县,即今甘谷),平襄县为汉阳郡辖。
中平五年,分置南安郡(治今陇西县东南),平襄县改属南安郡辖。
三国时,曹魏从平襄、略阳县分置临渭(治今秦安县东南)、清水县,合4县立广魏郡(治临渭),属雍州辖。
晋时,平襄县属秦州略阳郡(治今秦安县陇城)辖。
《晋书·地理志》载:“略阳郡,本名广魏,泰始中更名焉。”晋末大乱,郡县归属无定。
前赵、前秦时,平襄县犹存。
西秦时,还两次见于史册。
此后,平襄县废。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统一北方后,平襄县地属秦州天水郡显亲县辖。
永安三年置渭州(今陇西),平襄县地改属渭州南安阳郡(治桓道)中陶县辖。
西魏初,平襄县地属北秦州(今秦安县西北)辖。
废帝三年(554),改北秦州为交州,平襄县地属交州安阳郡(治今秦安县北)乌水县辖。
北周(557-581)因之。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交州为纪州。
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并乌水县入长川县,平襄县地属陇西郡长川县辖。
唐武德元年,复改陇西郡为渭州,平襄县地属渭州长川县辖。
贞观三年(629),并长川县入陇城县,平襄县地属陇右道秦州陇城县辖。
宝应二年(763),渭、秦等州被吐蕃占领。
大中三年(849)大破吐蕃,光复平襄,属秦州。
宋初,西边疆域只达秦州夕阳镇(今天水新阳镇,未过渭河,平襄县地被西夏和吐蕃占领。
时,宋以秦州,继以古渭州(今陇西)为据点,逐渐向西开拓。
天禧二(1018)置安远寨(今属甘谷县),属秦州。
治平四年(1067)置鸡川寨,属秦州。
熙宁元年,杨文广于擦珠谷筑一大堡,十二月城成,宋廷赐名“通渭堡”。
熙宁五年(1072),升通渭堡为通渭寨,领者达(后演变为“哲达”)、漆麻、本当、扑麻龙、达隆5堡,属熙河路通远军(今陇西)辖。
崇宁五年(1106)升通渭寨为通渭县,属巩州。
天会五年(1127),金在通渭境内置通渭、鸡川、甘谷3县。
通渭属临挑路巩州辖。
元至元七年(1270),并鸡川县入秦安县,废甘谷县,于秦州属伏羌城置伏羌县(今甘谷),通渭县移治今城区,属陕西行省巩昌路辖。
明洪武二年(1369),总兵徐达西征至巩昌,时通渭为元主簿杨忠所据,徐差万户董提招杨归附。
通渭县属陕西行都司陇右道巩昌府辖。
清初,因明制。
康熙二年(1663),通渭县属陕西右布政使司巩昌府辖。
康熙七年,通渭县属甘肃省巩昌府辖。
康熙五十七年,县城覆没,县署临时移治西关。
雍正八年,县署又临时移驻平凉苑马寺属安定监(今马营)。
同时,割安定监属通渭,巩昌府辖。
乾隆四年(1739),在旧城址始筑新城,即今县城。
乾隆十三年(1748)城成还治,仍属巩昌府。
中华民国2年3月,废府设道,通渭县属甘肃省陇南道(旋改渭川道,治今天水)辖。
民国16年(1927)7月,改道为行政区,通渭县属甘肃省渭川行政区辖。
民国30年(1941)8月,改渭川行政区为廿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6日,县城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渭县属甘肃省天水专区辖。
至1955年10月22日改属甘肃省定西专(地)区所辖至今。
甘肃通渭县属于哪个市
通渭县属于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位于甘肃中部,定西市东侧,东西长78公里,南北长64公里,东南、南分别与秦安、甘谷县接壤,西南、西分别与武山、陇西县相邻,西北、北、东北分别与安定区、会宁和静宁县毗邻,总面积2908.5平方公里。
通渭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多黄土梁、峁和河谷阶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耕地面积183万亩,海拔2521米。
通渭县为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7.7℃,冬季最低气温一般在-20℃左右,夏季最高气温一般在30℃左右,年温差较大。无霜期147天,无霜期120~170天,年降水量380毫米左右,日照时数2100~2400小时,年蒸发量1500毫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