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野草》中《这样的战士》讲的是什么一件事
《这样的战士》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把“这样的战士”与“蒙昧的非洲土著人”和“疲惫的中国绿营兵”进行对比,指出“这样的战士”有清醒的认识和旺盛的斗志,虽然他手中握着的仅仅是蛮人用来歼灭野兽的简单武器——可以“脱手一掷的投枪”。
但是,“这样的战士”洞察“这点头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还看穿了敌人的伪装。此文通过描写战士的形象,号召革命青年必须具有不为任何阴谋诡计欺蒙的韧性。
《这样的战士》写作背景
这是鲁迅住在封建军阀统治中心的北京,在北方各省革命低潮和“五四”文化革命退潮时期,向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及其走狗作斗争的武器之一;是鲁迅在探索追求新的革命道路中深刻的复杂的思想矛盾和斗争的表现。
由于作者的思想矛盾和斗争是通过抒情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当时的环境下“难于直说”,有时“措辞就很含糊”,所以意思比较隐晦。
这样的战士
作者: 王吉鹏
要有这样的一种战士——
已不是蒙昧如非洲土人而背着雪亮的毛瑟枪的;也并不疲惫如中国绿营兵而却佩着盒子炮。他毫无乞灵于牛皮和废铁的甲胄;他只有自己,但拿着蛮人所用的,脱手一掷的投枪。
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他知道这点头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战士都在此灭亡,正如炮弹一般,使猛士无所用其力。
那些头上有各种旗帜,绣出各样好名称: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青年,雅人,君子……。头下有各样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义,东方文明……。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们都同声立了誓来讲说,他们的心都在胸膛的中央,和别的偏心的人类两样。他们都在胸前放着护心镜,就为自己也深信心在胸膛中央的事作证。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微笑,偏侧一掷,却正中了他们的心窝。
一切都颓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无物之物已经脱走,得了胜利,因为他这时成了戕害慈善家等类的罪人。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在无物之阵中大踏步走,再见一式的点头,各种的旗帜,各样的外套……。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他终于不是战士,但无物之物则是胜者。
在这样的境地里,谁也不闻战叫:太平。
太平……。
但他举起了投枪!
鲁迅
这首散文诗写于1925年12月14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12月21日《语丝》周刊第58期,后来作者收入散文诗集《野草》。
作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里说:“《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这时,作者已经经历了“五卅”的严酷斗争现实,又正在积极参加并指导了“女师大风潮”,同北洋军阀 *** 及其走狗御用文人进行着直接的交锋。散文诗中,作者讴歌不受欺骗,不被软化,不怕担当什么“戕害慈善家”的罪名,不想博得什么“不打落水狗”的美名的“举起了投枪”战斗到最后一息的“这样的战士”。“这样的战士”反映了鲁迅的战斗风格,也体现了鲁迅对青年的殷切希望。当然,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重的黑暗所带来的孤寂的情绪,但是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韧性战斗的 *** 。“无物之阵”的意象,是“这样的战士”所面临的对手的诗意形式。它象征了敌对势力的种种伎俩和花招,同时,又象征了一种多数人的社会力量、社会心理和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旧习惯势力。它使得“这样的战士”分明被一种敌对势力包围,却找不到明确的敌人,想改革而动弹不得,欲搏斗却无所用其力。它使得“这样的战士”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心理的困境,心理的障碍。它造成“这样的战士”精神上的巨大损伤和孤独感,产生难言的苦闷。然而,“这样的战士”始终“举起了投枪”,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多么令人可歌可泣!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散文诗有着十分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用象征的画面抒写作者在现实战斗生活中产生的内心感受,理想和 *** 编织在“这样的战士”同“无物之阵”战斗的情节和形象里。“这样的战士”是作者所呼唤的一个象征性的战士形象,熔铸进了作者的挚爱和希望。“无物之物”则是一个极深刻的象征性概括,表现了一个深刻的命题,体现了一种哲理内容和诗意形式的统一。全诗五次出现“但他举起了投枪”,重复中产生了节奏感,层层推进,使主题逐渐深化。每次重复写“这样的战士”的一个精神侧面,也写对手的一种特点和含义。全诗各部分的联系和推进中,构成一个艺术整体,并且产生了一种悲歌慷慨的音乐美。
“这样的战士”形象,前有《秋夜》中的“枣树”,后有《淡淡的血痕中》的“叛逆的猛士”,它们形成了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组形象系列。艺术上,《秋夜》节奏舒徐缓慢,令人觉得沉郁压抑,奇意遥深;《淡淡的血痕中》比较地紧迫急促,令人感到高昂激越,明快劲迈。《这样的战士》这首散文诗,则居于其中,既尽抒神往之情,又洋溢战斗气息。这条情绪线索、艺术纤维,正是从1924年到1926年之间作者精神历程的折光。
鲁迅这样的战士的读后感100字
哪怕“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最终会失败,也依然要为“太平”而战! 从古至今,多少的爱国志士“生得伟大,死得光荣”。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过戍轮台”;顾言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雷锋的“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话语都是名人的肺腑之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诚实,什么叫爱国,什么叫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们用青春燃烧激情,用生命激励世人。他们爱国的激情影响了人民,影响了中华,影响了中国历史。他们是历史的故人,也是伟人,更是我们心中的英雄。鲁迅先生也是。 爱国的精神在燃烧,爱国的激情在蔓延,让我们的青春年华奉献给祖国,奉献给爱国人民。
这样的战士的作品鉴赏
作者鲁迅通过以下三方面论证了需要有那种永不休战的韧战精神的战士的必要性,以此撕破“正人君子”的假面,“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来。
首先,他从思想觉悟和精神状态两方面写“这样的战士”。他具有独特的思想和性格,他不像蒙昧的非洲土人背着雪亮的毛瑟枪,也不像疲惫的绿营兵佩着盒子炮,他“毫无乞灵于牛皮和废铁的甲胄”,他只有血肉之躯,所拿的武器也只是蛮人脱手一掷的落后的“投枪”。他是勇猛的,武器虽不精良,但他的精神是觉醒的,斗志是昂扬的。
其次,写“这样的战士”同敌人的斗争,具体展现他的思想性格。他目光敏锐,斗争经验丰富。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他清醒地认识到“这点头就是敌人的武器”,而且“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其作用“正如炮弹一样,使猛士无所用其力”,并以过去“许多战士都在此灭亡”的事实,揭露这“一式点头”是敌人麻痹战士、“捧杀”战士的险恶用心。这表现了战士敏锐的洞察力。他还不为敌人的伪装所迷惑,不上当,不受骗。他面对的“一式点头”的敌人,头上有各种旗帜与“好名称”:慈善家,学者,文人,长者,青年,雅人,君子……头下的各式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义,东方文明……这些正是当时“正人君子”掩盖其封建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的思想而冠上的美丽招牌。但战士不为“一式点头”和美丽招牌所迷惑,“他举起了投枪”。战士的第一次对敌行动,表现了他高度的战斗觉悟。
战士第二次对敌行动,是敌人花样翻新之后。敌人的阴谋破产之后,变换花样,同声之誓,说他们的“心都在胸膛的中央”,是“公正”、“不偏心”的,并以胸前的护心镜作为证据。战士识破了他们的谎言和伪行,“举起了投枪”,正击中敌人的“心窝”。表明战士头脑清醒,对敌人的打击沉重有力。
战士第三次对敌行动,是在敌人“得了胜利”之后。本来,战士击中敌人的“心窝”,“一切都颓然倒地了。但狡猾的敌人采用金蝉脱壳之计,逃跑了,只留下一件外套,“其中无物”。并造谣惑众,说他是“慈善家”,战士是“戕害慈善家”的罪人。然而,战士既不因失败受挫而灰心丧志,也不因敌人的妖言惑众而妥协气馁,他坚忍顽强,又毅然“举起了投枪”,显示了他勇往直前的战斗风貌。
战士的第四次对敌行动,是他再次进入敌阵之后。他在“无物之阵中大踏步走”,气宇轩昂,勇敢坚定,无惧无畏。“再见一式的点头,各种的旗帜,各样的外套……”表明敌人贼心不死,重操故伎,向战士挑战。但战士不被敌人层出不穷的花招所蒙骗,一如既往,“举起了投枪”,继续战斗。战士的四次战斗行动,生动地展示了他高度的觉悟,勇猛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以及敌人的阴险狡诈。
再次,写战士虽然老死,但他的精神仍在战斗。经过一生的斗争,他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由于没有战胜太强大的敌人,“他终于不是战士”。那些标榜为“文人”“学士”的“无物”(狡猾)之人则是“胜者”。这里,流露出作者愤激和孤独寂寞的情绪。没有了战士反抗的声音,“谁也不闻战叫”,天下“太平”了!但战士的精神并没有死,在暂时的“太平”中,他又“举起了投枪”!表明一位战士倒下了,成千的战士又站了起来!这位不屈不挠的战士,像寒光闪闪的永不卷刃的尖刀,在那个阴霾弥天的社会里,给以明亮的光照和战斗的鼓舞。
全文以反衬和反复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战士在敌人任何狡变的情况下,始终不渝,毅然投入战斗的觉悟、勇猛和坚韧的永不退缩的战斗精神。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中杰:“诗篇中的战士,无疑有鲁迅自己的身影,体现着他所提倡的韧性战斗精神。”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名誉教授片山智行:“这篇作品并非只是单就具体事件所阐发的感想。应该说它是将中国‘黑暗’状况的特征以及与此进行持续战斗的鲁迅的特质鲜明形象化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