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翎子的拼音
- 2、翎子的意思
- 3、京剧头上两根毛叫什么?
翎子的拼音
翎子的拼音:[líng zi]
雉翎(zhì líng)雉:雉者,野鸟。——《尚书大传》翎:泛指鸟羽。亦指高贵,如翎顶(清代官帽上的翎子和顶子的并称)。
雉翎是京戏中的一种行头(道具),亦称翎子、雉尾。雉翎的制作材质取自雉鸡尾翎,长三四尺,最长可达七尺,活鸡所取之翎为上品,死鸡翎则灵活性差。翎子两只为一对,根部装五至七层生丝彩缨,上饰孔雀翎花,下装弹簧竹制翎腿,用时插入盔帽两侧的翎管。
京戏中庄严、正统的人物与文职官员一般不插翎子,如秦琼、杨延昭、岳飞等,戴翎子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物:俊秀英武的青年将帅,即为小生行当中的雉尾生,如周瑜、吕布、杨宗保等;武艺超群、刚健婀娜的女将,如穆桂英、刘金定等;
少数民族的王、侯、将、帅,如天庆王、金兀术等;起义英雄或山大王,如黄巢、晁盖、窦尔敦;神话戏中的神将、妖魔,如孙悟空、巨灵神、白骨精;非正统王朝的武将,如曹操部下的八将均挂翎尾,如许褚、蔡阳;还有只插一根翎子的刽子手,含有贬义。
翎子的意思
翎子的意思一般指清代官吏礼帽上装饰的表示品级的翎毛。戏曲中武将帽子上所插的雉尾。
翎子,即雉尾,又叫野鸡翎子。和中国所有的剧种一样,这是川剧传统戏中常见的头饰和表演的道具。头上插翎子是先民们的一种风俗。源于古老的自然崇拜中的飞禽崇拜。
川剧的翎子一般由翎子和翎脚子两部分组成。其中翎脚子是起到将翎子固定到头盔上,并延长翎子长度作用的。过去,川剧的翎脚子是硬的,也只有三寸左右长。
上个世纪60年代,戏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全国公演后,其中孙悟空和白骨精的弹簧翎脚引起了各川剧院团的注意。
川剧的翎脚也改为了弹簧,加长到五寸左右,并且以孔雀羽毛为装饰,显得更美观了。在演出实践中翎子最易折断,老先生们总结的诀窍是:搬哪边的翎子头就向哪边偏一下,挽花时圈子挽大点就不会断了。
在川剧舞台上,翎子是一种人物身份的标识和特殊形象的表示。
1、表示挂帅出征的武将,在帅盔上加翎子为装饰,如《黄鹤楼》中的周瑜,《点将责夫》中的穆桂英。
2、表示少数民族的装束,如《坐宫》中的杨四郎,《沙陀搬兵》中的李克用。
3、表示凶狠残暴的职业者,如《窦娥冤》中的刽子手,《跪门吃草》中的门军。
4、表示插旗造反的山寨大王,如《穆柯寨》中的穆桂英,《盘山》中的郭山岗。
京剧头上两根毛叫什么?
京剧头上两根毛叫翎子。
翎子,也叫雉尾,俗话就是野鸡尾巴,尺寸很长很长,最长的要到二米左右,一般也要到一米四五、一米六七的样子。两根大野鸡翎子,插在头上,作为头上的装饰品。凡是头上戴雉尾的小生,一般都是雄健,英武,扮相很英俊,气势很盛的青年角色。
翎子的作用:
京剧演员头顶往往要插两根很长的羽毛,这两根毛在戏剧行头里被称为“雉鸡翎”或者“翎子”,很多戏种里都有它。
除了男性角色,京剧中的女性武将角色也经常佩戴雉鸡翎。比如杨门女将的戏,很多戎装女将都有雉鸡翎。虽然只是简单的两根羽毛,却为这些女将平添了一股英气。有些人还进一步把雉鸡翎玩出了花样,形成了一套专门的翎子功,借助翎子的翻飞或静止,表达角色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