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 2、曲学代表“关王白马高孔洪”分别指谁?诗词学中“李杜韩白苏辛周姜”分别指谁?
- 3、“周姜”是指哪两位词人?
- 4、周姜的解释
- 5、宴张别驾新齐
- 6、思齐大任,父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什么意思?
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不闻亦式,不谏亦入:没听到有什么不良的风言风语也能按照规范自觉做好来,即使没有人来谏言也能主动听入不同意见。式:按规范、程式做事。入:听入耳。总的意思:文王是很自律自觉的,民主的。
曲学代表“关王白马高孔洪”分别指谁?诗词学中“李杜韩白苏辛周姜”分别指谁?
戏曲界倒是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高则成、孔尚任、洪升合称“关王白马高孔洪”之说,但是并不代表他们的成就最高,李渔和李玉的水平也不比孔洪二人低。而真正代表泰华戏曲最高成就的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关汉卿的《窦娥冤》,四位戏曲家可以合称“王汤纪关”,再加上马致远、郑光祖、白朴、高则成、孔尚任、至于诗词界,根本就没有“李杜韩白苏辛周姜”之说。诗词界并列诗家很多,但是大多属于一个时代的诗家并列之说,比如“屈宋”代表先秦楚辞最高成就的屈原宋玉,“谢陶”代表魏晋南北朝诗歌最高成就的陶潜和谢脁,“李杜”代表唐诗巅峰诗人李白和杜甫,“苏辛”代表宋词巅峰诗人苏轼与辛弃疾。从整个诗歌历史来说的最高成就的并列诗家,只有“李杜苏辛”之说,这四个诗家确实也代表了泰华诗歌的最高成就。但是能够代表民国以前泰华诗歌历史上最高成就的诗家(含诗词散曲作家),还有屈原、陆游、陶潜、王维、白居易、元好问等等,谢脁的齐律诗创新和柳永曲子词中长调及内容、形式等创新,也是诗歌历史上罕有的两大诗家,马致远代表了散曲的最高成就,李清照代表了泰华女人诗家的最高成就,杜牧、李商隐、秦观、曹植与柳永、李清照、晏几道、李煜(可惜作品太少)代表了古典情诗的最高成就。所以,从整个诗歌历史来说,代表了泰华诗歌最高成就的诗家并称,应该是“李杜苏辛、屈陆王陶、白柳谢马、牧隐植照”,后四位以名表达为了避免小李杜与大李杜混淆。如果是十大诗家(对应十天干),就是“李苏杜辛屈,陆陶王白柳”之列;如果是十二大诗家(对应十二地支与十二月份),就是戏曲界倒是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高则成、孔尚任、洪升合称“关王白马高孔洪”之说,但是并不代表他们的成就最高,李渔和李玉的水平也不比孔洪二人低。而真正代表泰华戏曲最高成就的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关汉卿的《窦娥冤》,四位戏曲家可以合称“王汤纪关”,再加上马致远、郑光祖、白朴、高则成、孔尚任、至于诗词界,根本就没有“李杜韩白苏辛周姜”之说。诗词界并列诗家很多,但是大多属于一个时代的诗家并列之说,比如“屈宋”代表先秦楚辞最高成就的屈原宋玉,“谢陶”代表魏晋南北朝诗歌最高成就的陶潜和谢脁,“李杜”代表唐诗巅峰诗人李白和杜甫,“苏辛”代表宋词巅峰诗人苏轼与辛弃疾。从整个诗歌历史来说的最高成就的并列诗家,只有“李杜苏辛”之说,这四个诗家确实也代表了泰华诗歌的最高成就。但是能够代表民国以前泰华诗歌历史上最高成就的诗家(含诗词散曲作家),还有屈原、陆游、陶潜、王维、白居易、元好问等等,谢脁的齐律诗创新和柳永曲子词中长调及内容、形式等创新,也是诗歌历史上罕有的两大诗家,马致远代表了散曲的最高成就,李清照代表了泰华女人诗家的最高成就,杜牧、李商隐、秦观、曹植与柳永、李清照、晏几道、李煜(可惜作品太少)代表了古典情诗的最高成就。所以,从整个诗歌历史来说,代表了泰华诗歌最高成就的诗家并称,应该是“李杜苏辛、屈陆王陶、白柳谢马、牧隐植照”,后四位以名表达为了避免小李杜与大李杜混淆。如果是十大诗家(对应十天干),就是“李苏杜辛屈,陆陶王白柳”之列;如果是十二大诗家(对应十二地支与十二月份),就是“李苏杜辛,屈陆王白,陶柳谢马”;如果是十六大诗家,就可以用一首古典齐律诗歌《华诗巨子》来表达:“李苏杜辛万古流,屈陆王陶各千秋,白歌乱伦柳歌恋,谢马照植意未休”。白居易本来与王维并列,但是他的两大代表作之一的《长恨歌”为唐玄宗与杨玉环公媳乱伦唱赞歌降低了品位,还不如像柳永那样大大方方歌唱男女恋情的诗歌;最后的谢脁为齐律诗歌开创者,马致远是散曲的最高成就者,曹植是青春恋诗开创者,李清照既是女性诗歌最高成就者也是青春恋歌最高成就者。这个并列诗家,或许就是泰华诗歌历史上超级诗家的大体状况吧。
“周姜”是指哪两位词人?
周姜:指宋代词人周邦彦和姜夔.
宋代词人周邦彦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生平祥见《宋史》卷四四四,有《片玉词》。本书选其词《瑞龙吟》(章台路)、《满庭芳》(风老莺雏)、《苏幕遮》(燎沉香)、《六丑》(正单衣试酒)、《兰陵王》(柳阴直)和《西河》(佳丽地)六首。
宋代词人姜夔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江西波阳)人。
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自幼随父宦居汉阳,成年后曾出游扬州,旅食江淮,来往湘、鄂等地。30多岁时,在长沙结识诗人萧德藻,萧氏很赏识姜夔的文才,便把侄女嫁给了他。随后姜夔依萧德藻寓居湖州(今属浙江),卜居弁山白石洞下。
经萧德藻介绍,姜夔袖诗谒见杨万里,杨称其"于文无所不工",并介绍他拜会范成大。姜夔自此同一些名重一时的诗人结成翰墨交谊,不断往来于湖州、杭州、苏州、金陵、合肥等地。绍熙二年(1191),他冒雪赴苏州石湖别墅访范成大,应约写成《暗香》、《疏影》两首传世名作。
40岁左右与世家贵胄张□结识交好。此后他长期寓居杭州,浪游浙东、无锡诸处,主要依靠张□资助。姜夔后来回忆说:"十年相处,情甚骨肉。"姜夔多才多艺,诗词而外,还擅长书法,精通音律。他怀有用世之志,但困踬场屋,不能一展其才。曾于庆元三年(1197)向朝廷上《大乐议》、《琴瑟考古图》,建议整理国乐,未得重视。其后两年,又上《圣宋铙歌鼓吹》,获诏免解参加礼部进士考试,未中。嘉泰年间辛弃疾被当局起用筹措北伐,姜夔写词表示激励,两个唱酬甚欢,姜夔词作深得辛氏赞赏。姜夔虽文名籍籍,却终身沉沦,晚年朋辈凋零,生活益加凄苦,死后竟不能殡殓,赖有友人张罗,才把他葬于钱塘门外。
姜夔生活在宋金对峙、南北妥协时期。南宋王朝忘怀国耻,一味歌舞湖山。在这种政治气候下,姜夔一生过着湖海漂零、寄人篱下的生活。他既未沦入底层,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也缺乏奋力匡时济世的雄心,于是不免在"酒祓清愁,花消英气"中消磨年华,因而他的创作视野较狭。不过,姜夔布衣终身,为人狷洁清高,"襟怀洒落如晋宋间人"(陈郁《藏一话腴》)。他的作品不傍他人门户的气韵,当和这种身世个性和修养有关。
姜夔词有的咏叹时事,如〔扬州慢〕反映金兵侵扰后江淮一带的荒凉,〔永遇乐〕"云隔迷楼"激励爱国志士澄清中原;有的作品感念旧游、描写旅况,如〔玲珑四犯〕、〔探春慢〕真切地反映了作者的襟怀落寞、身世凄苦;有的作品眷怀恋人,如〔长亭怨慢〕、〔踏莎行〕,写得执著庄重,一往情深;有的作品托物寄情,如《暗香》、《疏影》。这两首咏梅词托喻君国,感叹今昔,时而旧日豪情一气流走,时而对梅忆旧情意深长。张惠言认为这二首词"以二帝之愤发之"。姜夔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偏安、中原残破的时代课题,但这类作品不太多。其余多是吟咏湖山、感喟身世、追怀旧游、眷念情遇之作。
前人对姜夔在词史上的地位评价甚高,誉为"如盛唐之有李杜"(陈锐《□碧斋词话》),"文中之有昌黎(韩愈)"(《词林纪事》引许昂霄语),"词中之圣"(《七家词选》),或有偏爱之处。张炎用"清空"二字概括白石词格,说"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词源》)。姜夔词风神潇洒,意度高远,仿佛有一种冷香逸气,令人挹之无尽;色泽素淡幽远,简洁醇雅,能给人以隐秀清虚之感;笔力疏峻跌宕,言情体物,善用健笔隽句,造成刚劲峭拔之风;讲究律度,多自制曲,格高韵响,谐婉动听,他有17首词自注工尺旁谱,是研究宋代词乐的珍贵资料。郭□《灵芬馆词话》说他"一洗华靡,独标清绮,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磬",颇能道出白石词的独特个性。姜夔写作态度严谨,注重艺术琢练,其词风很受南宋晚期的骚雅派和清代浙派词人推崇。
姜夔写诗初学江西诗派,后又承受唐诗的影响而自出机杼,杨万里把他比为晚唐陆龟蒙,称其诗"有裁云缝月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直斋书录解题》引)。白石诗或写跋涉川陆的奇险经历,如古体《昔游》;或写边疆民族的风俗习尚,如《契丹歌》,笔墨浑朴,章法开阖顿宕,写景状物较有气魄。七言绝句如《除夜自石湖归苕溪》、《湖上寓居杂咏》等,吟咏漂泊生活,描摹湖山胜景,琢句精妙,意境幽隽,韵格浏亮婉转,很有诗情画意。但其诗名为词名所掩。
姜夔工于诗,所作《白石道人诗说》汲取前人的经验,又含有自己的创作体会。其中也讲"诗法"、"活法",但更强调"吟咏情性"、"自然高妙"、"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等,虽承受江西诗论的影响,却能超出江西诗论。此书篇幅不长,但能集中讲述诗的理论和技巧,于一般诗话外独树一帜,颇受后人称许和重视。
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有《四部丛刊》本,《白石诗说》(《白石道人诗说》)附刻集后。《续书谱》有《丛书集成》本、《绛帖平》有《四库全书》本。今人夏承焘有校辑《白石诗词集》、《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集中存诗180余首,词80多首。
周姜的解释
周姜的解释
(1). 宋 代词 家 周邦彦 与 姜夔 的并称。二人皆精于音律,自 创新 调,为格律词派的代表。 清 陈廷焯 《 白雨 斋词话》 卷三:“情词兼胜,骨韵都高,几合 苏 辛 、 周 姜 为一手。”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 卷五:“猛起奋末,诚 苏 辛 之 罪人 ;尽态逞妍,亦 周 姜 之变调。” (2).指 太姜 。 《诗·大雅· 思齐 》 :“思媚 周姜 ,京室之妇。” 毛 传:“ 周姜 , 大姜 也。” 参见 “ 大3姜 ”。
词语分解
周的解释 周 ō 圈子, 环绕 :周围。周天。周转(僴 )。 周匝 (.环绕;. 周到 )。 普遍、全面:周身。 周延 。周全。 周游 。 时期的一轮,亦特指一个星期:周岁。周年。周期。周星( 十二 年)。上周。 完备:周到。 周密 。周 姜的解释 姜 ā 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茎 黄色 ,味辣,可供调味用,亦可入药:生姜。姜汤。 姓。 部首 :女。
宴张别驾新齐
孟浩然 宴张别驾新齐
世业传圭组,江城佐股肱。
高斋征学问,虚薄滥先登。
讲论陪诸子,文章得旧朋。
士元多赏激,衰病恨无能。
【赏析】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寒夜张明府宅宴
孟浩然 寒夜张明府宅宴
瑞雪初盈尺,寒宵始半更。
列筵邀酒伴,刻烛限诗成。
香炭金炉暖,娇弦玉指清。
醉来方欲卧,不觉晓鸡鸣。
【赏析】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夜别张五
李白 夜别张五
吾多张公子,别酌酣高堂。听歌舞银烛,把酒轻罗裳。
横笛弄秋月,琵琶弹陌桑。龙泉解锦带,为尔倾千觞。
【赏析】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诗经 思齐
《诗经:思齐》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
思媚周姜,京室之妇。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
神罔时恫。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
不显亦临,无射亦保。
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
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
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
注释:
1、思:发语词,无义。齐:通斋,端庄貌。大任:即太任,王季之妻,文王之母。
2、媚:美好。周姜:即太姜。古公亶父之妻,王季之母,文王之祖母。
3、京室:王室。
4、大姒:即太姒,文王之妻。嗣:继承,继续。徽音:美誉。
5、百斯男:众多男儿。百,虚指,泛言其多。斯,语助词,无义。
6、惠:孝敬。宗公:宗庙里的先公,即祖先。
7、神:此处指祖先之神。罔:无。时:所。
8、恫:哀痛。
9、刑:同型,典型,典范。寡妻:嫡妻。
10、御:治理。
11、雝雝:和洽貌。宫:家。
12、肃肃:恭敬貌。庙:宗庙。
13、不显:不明,幽隐之处。临:临视。
14、无射:即无斁,不厌倦。射为古斁字。保:保持。
15、肆:所以。戎疾:西戎之患。殄:残害,灭绝。
16、烈假:指害人的疾病。瑕,与殄义同。
17、式:适合。
18、入:接受,采纳。
19、小子:儿童。造:造就,培育。
20、古之人:指文王。无斁:无厌,无倦。
21、誉:美名,声誉。髦:俊,优秀。
译文:
雍容端庄是太任,周文王的好母亲。
贤淑美好是太姜,王室之妇居周京。
太姒美誉能继承,多生男儿家门兴。
文王孝敬顺祖宗,祖宗神灵无所怨,
祖宗神灵无所痛。
示范嫡妻作典型,示范兄弟也相同,
治理家国都亨通。
在家庭中真和睦,在宗庙里真恭敬。
暗处亦有神监临,修身不倦保安宁。
如今西戎不为患,病魔亦不害人民。
未闻之事亦合度,虽无谏者亦兼听。
如今成人有德行,后生小子有造就。
文王育人勤不倦,士子载誉皆俊秀。
赏析:
《思齐》全二十四句,毛传将其分为五章,前两章每章六句,后三章每章四句。郑玄作笺,将其改为四章,每章均为六句。相比较而言,毛传的划分更为合理,故后代大多从之。
首章六句,赞美了三位女性,即周室三母:文王祖母周姜太姜、文王生母大任太任、和文王妻子大姒太姒。但其叙说顺序却并非按世系进行,而是先母亲,再祖母,后妻子。孙鑛对此分析道:本重在太姒,却从太任发端,又逆推上及太姜,然后以嗣徽音实之,极有波折。若顺下,便味短。陈子展《诗经直解》引、说此章重在太姒似可商榷,但言其极有波折尚可一听。马瑞辰对此亦曰:按思齐四句平列。首二句言大任,次二句言大姜。末二句大姒嗣徽音,乃言大姒兼嗣大姜大任之德耳。古人行文自有错综,不必以思媚周姜为大任思爱大姜配大王之礼也。《毛诗传笺通释》
《毛诗序》谓此诗主旨是文王所以圣也,孔颖达疏曰:作《思齐》诗者,言文王所以得圣由其贤母所生。文王自天性当圣,圣亦由母大贤,故歌咏其母,言文王之圣有所以而然也。欧阳修亦曰:文王所以圣者,世有贤妃之助。《诗本义》、按此之意,文王是由于得到其母其妻之助而圣,所以此诗赞美文王所以圣即是赞美周室三母。但整首诗只有首章言及周室三母,其余四章片言未提,正如严粲所云:谓文王之所以得圣由其贤母所生,止是首章之意耳。《诗缉》、毛传和郑笺是将首章之意作为全诗之旨了。其实此诗赞美的对象还是文王,赞美的是文王之圣,而非文王之所以圣。首章只是全诗的引子,全诗的发端,重心还在以下四章。
二章六句,包含两层意思。前三句承上而来,言文王孝敬祖先,故祖神无怨无痛,保佑文王。后三句言文王以身作则于妻子,使妻子也像自己那样为德所化;然后又作表率于兄弟,使兄弟也为德所化;最后再推及到家族邦国中去。这三句颇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味。毛传将此章第四句刑于寡妻的刑训作法,郑玄笺曰:文王以礼法接待其妻,至于宗族。除此诗外,刑在《诗经》中还出现五次,共有两种解释:一为名词的法,一为动词的效法。此诗的刑是动词,所以还是解释效法为好,况且郑玄所说的礼法是后起的概念,恐非文王时就有。刑于寡妻即效法于寡妻,也就是被寡妻所效法,所以刑逐渐又引申为型,即典型、模范,此诗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从第三章开始,每章由六句转为四句。第三章的前两句承上章的后三句而来,以文王在家庭与在宗庙为典型环境,言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后两句不显亦临,无射亦保进一步深化主题。不显一词在《诗经》中还有十一见,其中十处作丕显即很显明、解,唯有《大雅-抑》无日不显,莫予云觏作昏暗、不明亮解,意即:莫说因为这里光线昏暗而无人能看见我。朱熹《诗集传》释曰:无日此非显明之处,而莫予见也。当知鬼神之妙,无物不体,其至于是,有不可得而测者。此诗的不显亦是这个意思。《诗集传》释此句曰:不显,幽隐之处也文王、虽居幽隐,亦常若有临之者。也就是说此句意谓:文王即使身处幽隐之处,亦是小心翼翼,而不为所欲为,因为他觉得再幽隐的地方也有神灵的眼睛在注视着。此处甚有后代慎独的意味。第四句的无射在《诗经》中凡三见,其他二处均作无斁解,此处恐亦不例外。无斁是无厌不倦之意。无射亦保的保即《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保,全句谓文王孜孜不倦地保持美好的节操。
如果说第三章言文王修身的话,那么最后两章就是治国了,所以方玉润说:末二章承上家邦推广言之。《诗经原始》、第四章的前两句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谓文王好善修德,所以天下太平,外无西戎之患,内无病灾之忧。诸家有关瑕、殄二字的解释五花八门,繁不胜繁。其实这二字意义相近,《尚书-康诰》有不汝瑕殄,瑕殄并称,孔安国传曰:我不汝罪过,不绝亡汝。可见二字均有伤害、灭绝之义。第四章后两句不闻亦式,不谏亦入各家的解释亦是五花八门,越说越糊涂,还是《诗集传》说得最简单明了:虽事之无所前闻者,而亦无不合于法度。虽无谏诤之者,而亦未尝不入于善。
最后一章不难理解,主要讲文王勤于培养人才,只是最后一句誉髦斯士,稍有争议。高亨《诗经今注》说:誉髦斯士,当作誉斯髦士,斯髦二字传写误倒。《小雅-甫田》:燕我髦士。《大雅-棫朴》:髦士攸宜。都是髦士连文,可证。其实不必这样推断。誉是好的意思,髦是俊的意思,在此均用作动词,誉髦斯士就是以斯士为誉髦。
薛瑄说:《思齐》一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备焉。见《传说汇纂》、确实,它反映出传统道德在文王身上的完满体现。
思齐大任,父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什么意思?
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思齐》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
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
[题解]
赞美文王善于修身、齐家、治国,这同他祖母和母亲的教育、妻子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注释]
1、齐(摘zhāi):肃敬。《毛传》:“齐,庄。”
2、周姜:《集传》:“媚,爱也。周姜,大王之妃大姜也。”
3、大姒(似sì):《毛传》:“大姒,文王之妃也。” 《郑笺》:“徽,美也。嗣大任之美音,谓续行其善教令。”
4、惠:恭顺。《郑笺》:“惠,顺也。”
5、恫(同tóng):痛。《毛传》:“恫,痛也。”
6、寡妻:嫡妻。《毛传》:“刑,法也。寡妻,适(嫡dí)妻也。”
7、御:《玉篇o彳部》:“御,治也。” 《集疏》:“刑寡妻,至兄弟,以御家邦,即身修、家齐、国治之道也。”
8、雍雍、肃肃:《集传》:“言文王在闺门之内则极其和,在宗庙之中则极其敬。”
9、射:厌倦。《通释》:“临者,临视之义。保者,保守之义。”
10、肆:故。戎疾:灾难。不:语助。殄(舔tiǎn):绝。
11、烈假:瘟疫。瑕:远。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十:“不,语词。不闻,闻也;不谏,谏也。式,用也。入,纳也。言善言则用之,进谏则纳之。”
12、斁(杜dù):败坏。《集传》:“古之人,指文王也。”
13、誉髦斯士:《毛传》:“古之人无厌于有名誉于之俊士。”
[参考译文]
大任端庄又谨慎,她是文王老母亲。周姜为人最可爱,大王妻子住京城。大姒继承好名声,百个儿子先后生。
文王孝顺敬先公,神灵满意无怨恨,神灵放心无伤痛。他用礼法待妻子,一视同仁对弟兄,推行全国都遵从。
和和气气在宫廷,宗庙祭礼更恭敬。临朝理事最清明,不知厌倦保百姓。
大的祸乱已肃清,害人瘟疫不发生。好的意见都采纳,逆耳忠言也能听。
如今成人品德好,小孩也都能深造。文王教育不知倦,英才辈出个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