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武侯祠简介
- 2、成都武伺候简介?
- 3、武侯祠的简介
- 4、武侯祠有谁的陵墓?
- 5、武侯祠简介:地理位置+人文历史+成名原因
- 6、诸葛亮的办公地点—武候祠在什么地方?
武侯祠简介
武侯祠简介如下:
武侯祠,位于四川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
1961年,武侯祠成为了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侯祠原指位于刘备惠陵旁供奉诸葛亮的祠堂,纪念诸葛亮他们的,最终变成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的建筑群。
武侯祠整体建筑结构分为文物区、园林区和锦里三部分,面积达230亩。根据武侯祠新的规划布局,武侯祠将对这三个区域进行合理的功能划分,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锦里民俗区三大板块。
主要建筑
1、汉昭烈庙
汉昭烈庙是硬山式屋顶,以中柱分隔成内外两间。大门中开,朱红大匾上刻有“汉昭烈庙”四个金色大字,大门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尊明代石狮,位于大门中轴线外有照壁一座,照壁两侧有榕树相映。
2、三义庙
三义庙,初名三义祠,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郑蛟麟始建。建筑和匾联主要是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的遗存。其建筑为混合结构,面积569平方米,四造五殿,规模宏大。后渐坍圮,仅存少量建筑尚完好,殿内刘关张塑像造型根据《三国演义》描写而作,形象较年轻。
成都武伺候简介?
成都武侯祠:
在汉中的诸葛古镇啊,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始建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陵寝。武侯祠 地址: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近锦里),很值得一去。而且商业化不浓,客栈很有特色,很惬意休闲,适合去玩。
武侯祠的简介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
武侯祠博物馆现分文物区、西区和锦里三部分,面积230亩(15万平方米)。
根据武侯祠新的规划内容,武侯祠将对这三个区域进行更加合理的功能区划分,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三大板块。
【文物区】文物区主要由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等组成,历经风雨,现存主体建筑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修复。
早在唐代,武侯祠已经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唐朝大诗人杜甫诗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它与先主庙、惠陵(刘备墓)相毗连。
武侯祠主体建筑分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三义庙六重,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
祠内供奉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塑像50尊,馆内文物荟萃,唐及后代关于诸葛亮和三国文化的碑刻50余通,清代以来的匾额、楹联70多块,尤以唐“三绝碑”,清“攻心”联最为著名。
馆内收藏有钟、鼓、鼎古文物及字画数千件,三国文化的典籍数万册。
此外,还有“三国文化陈列”、“孔明苑”、“群贤堂”、 “结义楼”、 “香叶轩”、“桃园”、“游客中心”等集参观、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景点和服务设施,环境优美,内容丰富。
锦里古街和园林区分别在古建筑群的东侧和西侧。
一进大门,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被称为“三绝碑”。
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刻字。
都很精湛,因此被称为三绝碑。
碑文对诸葛亮短暂而悲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
碑文特别褒奖诸葛亮的法治思想,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处斩,临刑,马谡哭着表示自己死而无怨。
李严与廖立,两人都是被诸葛亮削职流放的罪人,但他们也自甘服罪。
当他们得知诸葛亮病逝,“闻之痛之,或泣或绝”。
这些均属史实,裴度据史褒评,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辞句甚切,文笔酣畅,使人百读不厌。
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人所敬仰,还因为他有着高尚的思想和作风,不利用职权谋私。
他死后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
他在遗嘱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了,入殓时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随葬器物。
步入二门,一座气势雄伟、宽敞的刘备殿呈现眼前。
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刘谌。
为什么儿子刘禅在这里没有位置?据说,由于刘禅昏庸无能,不能守基业,他的像在宋、明两代几次被毁,后来就没有再塑。
两侧偏殿,东有关羽父子和周仓塑像,西有张飞祖孙三代塑像。
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
出刘备殿,穿过挂有“武侯祠”匾额的过厅,便到了诸葛亮殿。
殿内正中有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人称“诸葛鼓”。
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出诸葛亮殿往西可到刘备墓,史称“惠陵”。
惠陵:公元223年,刘备伐吴失败后,退驻白帝城,四月病逝于永安宫;五月,诸葛亮扶灵柩回成都,八月下葬,史称“惠陵”,惠陵距今1780多年,史书未有被盗的记载。
惠陵陵寝建筑由照壁、山门、神道、寝殿、陵墓等组成。
惠陵封土高12米,周长180米,为圆形。
墓冢四周,围墙环绕,现存砖墙为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所修,上有"汉昭烈皇帝之陵"几个大字。
据史书记载,陵中还葬有刘备先后死去的甘夫人、吴夫人两位皇后,是一座合葬墓。
甘皇后,后主刘禅之母--甘夫人,先死,葬于南郡,追谥为皇思夫人,刘备称帝后,下诏将其迁葬于蜀。
在迁葬途中,刘备病殂。
诸葛亮为此奏请刘禅,认为应将甘夫人与刘备合葬惠陵,刘禅准奏,与刘备同时入葬惠陵。
22年后,穆皇后也就是吴夫人逝世,也与刘备合葬惠陵。
【西 区】:原南郊公园。
2003年12月,为做强做大三国文化,合并为武侯祠西区。
南郊公园原系抗日将领刘湘陵园,该建筑群为中国传统官式建筑,是西南地区唯一的北方陵园建筑群。
【锦 里】:系武侯祠博物馆打造的一条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古街。
它依托武侯祠,扩展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并融入川西民风、民俗,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成为成都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锦里延伸段——水岸锦里也将在2008年底完工,2009年春节前开街迎客,水岸锦里大胆将水引入锦里循环,形成水岸锦里的新景观。
休闲成都,来了不想走;人文锦里,走了欲再来。
如果你想了解详细的,你可以进“成都武侯祠”官方网站,在百度上搜索一下就有了
武侯祠有谁的陵墓?
武侯祠有刘备的陵墓,陵墓中合葬有刘备的甘、吴二位夫人。
成都武侯祠是纪念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人物庙宇所在。武侯祠诸葛亮殿西侧是刘备墓,史称“惠陵”。由诸葛亮亲选宝地,葬刘备于此。
陵墓中还合葬有刘备的甘、吴二位夫人。刘备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所立“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
陵前有规模较小的神道为清代所建。惠陵与武侯祠主要建筑一样亦为坐北朝南,紧邻在汉昭烈庙与武侯祠西侧。与武侯祠之间有红墙夹道相连。
扩展资料
武侯祠的历史沿革:
武侯祠肇始于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刘备惠陵修建时,在修建惠陵的同时也修建了汉昭烈庙。约在公元500年前后南北朝时期,武侯祠从成都“少城”迁建惠陵、汉昭烈庙旁,这格局持续到明代。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蜀献王朱椿到武侯祠朝拜,以“君臣宜为一体”为由,将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合为一体,由于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影响超过刘备,民间习惯称为“武侯祠”。
明末,武侯祠毁于战火,清康熙十年(1671年),在旧址上恢复重建武侯祠,形成如今所见格局。1961年武侯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博物馆,1997年三义庙整体搬迁至武侯祠,2003年成都南郊公园与武侯祠合并,2004年10月锦里正式对外开放。
参考资料来源:成都武侯祠-武侯祠简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侯祠
武侯祠简介:地理位置+人文历史+成名原因
武侯祠是纪念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武侯祠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
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市岐山县城南约20公里),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省汉中的勉县(沔县),但目前最有影响的是成都武侯祠。
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于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之后,灵柩运回成都,下葬于此,史称惠陵。而按照汉制,有陵必有庙,所以在同时期,就有了汉昭烈庙诞生。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成都武侯祠与惠陵、汉昭烈庙合并一处。
折叠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成都武侯祠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也是首批一级博物馆,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参观游览,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
折叠编辑本段建筑历史
公元223始修建刘备陵寝。 成都武侯祠景观一千多年来几经毁损,屡有变迁。
建于唐以前的武侯祠(指诸葛亮的专祠),初与祭祀刘备(汉昭烈帝)的昭烈庙相邻。
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现存祠庙的主体建筑1672年清朝 康熙年间(康熙十一年)重建。
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博物馆。
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成都武侯祠现分文物区(三国历史遗迹区)、园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和锦里(锦里民俗区)三部分,面积约15万平方米。
2006年我馆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成都武侯祠是国内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主要胜迹,也是成都市一个主要的旅游参观点。成都武侯祠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以文、书、刻号称"三绝"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最为知名。
折叠编辑本段建筑结构
现分文物区、园林区和锦里三部分,面积230亩(15万平方米)。根据武侯祠新 的规划内容,武侯祠将对这三个区域进行更加合理的功能区划,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三大板块。
武侯祠同汉昭烈庙、刘备墓(惠陵)相毗连。整个武侯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以刘备殿最高,建筑最为雄伟壮丽。武侯祠后还有三义庙、结义楼等建筑。
文物区主要由惠陵、汉昭烈庙和武侯祠三部分组成,祠庙现存主体建筑(除惠陵)均为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重建,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以及迁建的三义庙和新建的结义楼,共七重。祠内供奉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塑像50余尊,唐及后代碑刻50余通,匾额、楹联70多块,尤以唐"三绝碑"、清"攻心"联最为著名。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景观
折叠南郊公园
2003年12月,荐馨堂原成都市南郊公园合并为武侯祠园林区。南郊公园原系民国时期四川省主席、抗战时期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墓园。始建于1938年至1942年,400米的中轴线纵贯南北,石牌坊大门、三洞门、四方亭、荐馨堂、墓室等,是西南地区惟一一座北方陵园建筑群。在武侯祠的发展规划中,西区将打造成三国文化的传播体验中心。
1953年经修整辟为公园,依次建有浮雕式石牌坊大门、旌忠门、碑亭、荐馨堂、刘湘墓等建筑。武侯祠东侧的锦里由武侯祠博物馆恢复修建,锦里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古街。它依托武侯祠,扩展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并融入川西民风、民俗,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成为成都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折叠锦里古街
现紧邻武侯祠的"锦里"古街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斥资复建,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锦里作为武侯祠博物馆(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西区)的一部分,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建筑以清末民初四川民居风格为基础,内容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内涵。锦里于2004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其延伸段于2009年1月开肆,锦里延伸段大胆将活水引入循环,形成"水岸锦里"的新景观。"拜武侯,泡锦里"已成为成都旅游最具号召力的响亮口号之一。
传说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今天的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
折叠祠堂正门
匾额为"汉昭烈庙"。大门内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两侧各有一碑廊,其中最大的一通在东侧碑廊内,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因文章、书法、刻技俱精被称为"三绝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刻字,都出自名家,因此被后世称为三绝碑。 碑文对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碑文特别褒奖诸葛亮的法治思想,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处斩,临刑,马谡哭着表示自己死而无怨。李严与廖立,两人都是被诸葛亮削职流放的罪人,但他们也自甘服罪。当他们得知诸葛亮病逝,"闻之痛之,或泣或绝"。这些均属史实,裴度据史褒评,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辞句甚切,文笔酣畅,使人百读不厌。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人所敬仰,还因为他有着高尚的思想和作风,不利用职权谋私。
折叠刘备殿
二门之后是刘备殿,又名昭烈庙。刘备殿入武侯祠正门,即可见到气势恢宏的昭烈庙。昭烈庙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高3米,仪容丰满庄重,耳大垂肩。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北地王刘谌像。刘备像侧原有其子蜀汉后主刘禅像,因刘禅昏庸无能,不能守基业,丧权辱国,宋真宗时被四川地方官撤除,后来就没有再塑。在蜀汉后主刘禅降魏时其子刘谌到刘备墓前哭拜,杀掉家人后自杀身亡。两侧偏殿,东有关羽父子和周仓塑像,西有张飞祖孙三代塑像,表现了关、张两人的不同外貌和不同性格,又反映了他俩武艺超群、勇猛过人的共同特征。两侧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每个塑像如真人大小,像前立有一通小石碑,刊其姓名、生平,便于游人了解。这些塑像,个个气宇轩昂,形神兼备,反映了我国清代民间艺人的高超泥塑技艺。昭烈庙正殿西壁挂有据说为岳飞所书《出师表》木刻,东壁为现代书法家沈尹默书《隆中对》木刻。
折叠诸葛亮殿
刘备殿后,下数节台阶(武侯祠低于汉昭烈庙,象征古代君臣关系),武侯祠内的诸葛亮像是一座过厅,挂有"武侯祠"匾额。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故纪念他的祠堂称作"武侯祠"。诸葛亮殿悬"名垂宇宙"匾额,两侧为清人赵藩撰书"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的联文,是颇负盛名的一副对联,借对诸葛亮、蜀汉政权及刘璋政权的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提醒后人在治蜀、治国时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要特别注意"攻心"和"审势"。正殿中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殿内正中有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人称"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大殿顶梁由乌木制成,上书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诫子书》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诸葛瞻及其子尚在绵竹抗击魏将邓艾的战斗中不幸身亡。
折叠文武廊
武侯祠里,惠陵蜀国的重要人物都有塑像。其中,刘备、诸葛亮、关羽和张飞,都有专殿,其余的重要文官与武将,则分别塑在文武廊。东边是文官廊,以庞统为首,其次是简雍、吕凯。西边是武将廊,以赵云为首,其次是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
左右两廊各有文臣武将十四员,合计共二十八名文武。东府文官廊以庞统为首,其次为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及程畿;西府武将廊则以赵云为首,依次为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及冯习。
折叠惠陵
诸葛亮殿西侧是刘备墓,史称"惠陵"。由诸葛亮亲选宝地,葬刘备于此。《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八月,葬惠陵"。据《谥法》,"爱民好与,曰'惠'",故名刘备墓称"惠陵"。陵墓中还合葬有刘备的甘、吴二位夫人。刘备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所立"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陵墓建筑 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陵前有规模较小的神道为清代所建。惠陵与武侯祠主要建筑一样亦为坐北朝南,紧邻在汉昭烈庙与武侯祠西侧。与武侯祠之间有红墙夹道相连。
成都武侯祠的字画、对联甚多,其中的现代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隆中对》最引人注目。武侯祠还有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出师表》刻石(历来对此的真伪存有争议,有一种说法,此前、后两表实际上是明代士人白麟伪托岳飞之名所书)。
折叠三义庙
三义庙,初名三义祠,三义庙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郑蛟麟始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因焚香引起大火被毁,乾隆四十九年(1787)重建,道光二十二年(1842)又曾全面修葺。现在所见建筑和匾联主要是道光年间的遗存。其建筑为混合结构,面积569㎡,四造五殿,规模宏大。后渐坍圮,仅存少量建筑尚完好,1981年被公布为成都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因城建需要三义庙由提督街迁建到武侯祠内。
折叠三绝碑
本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三绝碑在武侯祠大门至二门之间的东侧碑亭中。碑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刻建。由唐代宰相裴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石工鲁建镌刻。裴文、柳书、鲁刻,三者俱佳,所以后世誉为三绝碑。一说三绝指诸葛亮的功绩、裴度的文章、柳公绰的书法。 碑阳、碑阴、碑侧遍刻唐、宋、明、清时代的题诗、题名、跋语。
诸葛亮的办公地点—武候祠在什么地方?
首先申明,武侯祠不是他办公地点,是纪念诸葛亮的地点。
武侯祠位于四川成都南郊,占地56亩,是国内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主要胜迹,也是成都市个主要的旅游参观点。初与刘备昭烈庙相邻,明初武侯祠并入昭烈庙。1672年重建,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
武侯祠建于唐,唐朝大诗人杜甫曾有诗写到它:“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现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它同先主庙、刘备莫相毗连。 武侯祠主体建筑分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
一进大门,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被称为“三绝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刻字。都很精湛,因此被称为三绝碑。 碑文对诸葛亮短暂而悲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
碑文特别褒奖诸葛亮的法治思想,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处斩,临刑,马谡哭着表示自己死而无怨。李严与廖立,两人都是被诸葛亮削职流放的罪人,但他们也自甘服罪。当他们得知诸葛亮病逝,“闻之痛之,或泣或绝”。这些均属史实,裴度据史褒评,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辞句甚切,文笔酣畅,使人百读不厌。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人所敬仰,还因为他有着高尚的思想和作风,不利用职权谋私。他死后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他在遗嘱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了,入殓时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随葬器物。
步入二门,一座气势雄伟、宽敞的刘备殿呈现眼前。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刘谌。为什么儿子刘禅在这里没有位置?据说,由于刘禅昏庸无能,不能守基业,他的像在宋、明两代几次被毁,后来就没有再塑。两侧偏殿,东有关羽父子和周仓塑像,西有张飞祖孙三代塑像。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
出刘备殿,穿过挂有“武侯祠”匾额的过厅,便到了诸葛亮殿。殿内正中有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人称“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出诸葛亮殿往西可到刘备墓,史称“惠陵”。
出“惠陵”是“武侯祠文物陈列室”,由郭沫若书题。陈列有出土的蜀汉文物复制品和三国历史图片。武侯祠的字画、对联甚多,其中以现代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隆中对》最引人注目。
补充资料:
武侯祠位于成都南门武候祠大街,始建于西晋末年,千多年来几经毁损,屡有变迁。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候祠搬进了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四个大字。武候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武候祠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五重建筑中以刘备殿最高,建筑最为雄伟壮丽。跨进汉昭烈庙大门,可见前方两侧各有一碑廊,其东侧碑廊内那通唐碑,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勒石上碑,因文章,书法,镌刻都出自名家,所以后世称之为"三绝碑"。穿过过厅,可见两侧廊坊内各有14尊真人大小的塑像,这就是蜀汉文臣武将廊房。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蜀汉丞相武乡候诸葛亮的祠堂,始建于西晋末年,到唐代已具规模,明初与纪念刘备的“汉昭烈庙”(昭烈皇帝)相并,成为君臣合庙,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占地面积五十六亩(37000平方米),祠内翠柏森森,殿宇重重,布局严谨,庄严肃穆。今存高达12米的刘备墓(惠陵)、蜀汉“直百五铢钱”和47尊蜀汉人物塑像等珍贵文物。尤以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出师表》和文、书、刻号称“三绝”的《汉丞相诸葛亮武侯祠堂碑》最为知名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武侯祠2
武侯祠,也叫诸葛庙。在勉县西4公里处川陕公路之南,隔江与定军山武侯墓遥相对峙。
武侯祠距武侯墓十余里,为明、清建筑,祠坐南向北,背临汉水,面对公路,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20米,呈长方形。四周有围墙,地基三十亩,共有七院五十四间房舍。规模宏大,建筑雄伟,亭台楼阁,遍布祠中。
祠前为牌坊,高10米,八角起翘,牌坊中宽6米,东西两侧各宽3米,四柱落地,上盖灰瓦,坊上一面金书大字“汉丞相诸葛武侯祠”,一面书“天下第一流”五个大字,游人至此,无不肃然起敬。
祠内遍悬匠、联,匾额有:“高山流水”’“醇儒气象”,“代仰清高”,“大汉一人”,“大器无方”,“天下奇才”,“其犹龙乎”,“山高水长”,“伯仲伊吕,”其中“忠贯云霄”为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御 赐”。对联有:“扶汉室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踔云霄。”冯玉祥将军1928年题:“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流嵌于大殿背后墙上;琴楼上有“石琴”一张,长115厘米,头宽24厘米,尾宽20厘米,上刻“章武元年”,叩之清亮,悦耳,传为“诸葛亮手挥之物”。大殿东庆,竖有唐碑一通,系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立。
大殿内,有诸葛亮泥塑坐像一尊,纶巾,羽扇,道抱,皂靴,神态潇洒,栩栩如生,侧塑关兴、张苞站像。坐像前额殿中,悬有清嘉庆皇帝于嘉庆八年(1803年)御赐的木匠一面,上书“忠贯云霄”四字。
祠内有古柏18株,直径都在1米左右,高大,繁茂,郁郁葱葱,为词增色。鼓楼东院有“早莲“一株,高约l0米,直径约40厘米,为稀有的木本植物,春初开花,类似莲花,芳香数里,别开生面,人们把它理解为是诸葛亮淡泊廉洁;奇才大专,名闻于世的象征。
岐山武侯祠
岐山武侯祠 道教庙宇。在陕西省岐山县城南约二十公里处的五丈原上。此原高120余米,东西宽1000米,南北长3500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南倚秦岭,东西北三面临河,地势十分险要,为古代行军布阵之地;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曾驻兵于此,后又率兵伐魏,积劳成疾,病卒于此。后人为纪念他,于此创建祠庙,以奉其像。现存祠庙建于元初,明、清续有修葺,主要建筑有山门、正殿、配殿、钟楼、鼓楼、东西厢房等。正殿内供奉诸葛亮坐像,殿壁嵌有青石四十块,上刻宋代民族英雄岳飞书写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
著名作家梁衡也写过有关武侯嗣的文章!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①河南南阳卧龙岗;①湖北襄阳(现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后为了消除诸葛亮隐居地一事留下的历史纷争,清代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写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须辨襄阳南阳。”